圖說:在商湯AI未來世界體驗館感受全新駕駛經驗 徐鳴慧攝
人工智慧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正在深刻改變世界。然而,三年前,當「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初次降臨在黃浦江畔時,「AI」兩個字母猶如天外來客,攜帶的未來密碼鮮為人知。從徐匯西岸出發,這一本土化、原創性的盛會,正在推動上海駛入「AI高地」的快車道,將上海快速迭代的「AI創新」帶進了全球人工智慧發展的「核心賽道」。與此同時,從技術創新到產業應用,世界對AI未來的矚目,每年盛夏也會齊刷刷地「看上海」。今年,突如其來的全球新冠疫情也無法阻擋這種期待和眺望。明天,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將在上海、在雲端,盛大啟幕。
重大產業項目紛紛落地
AI航母,就在身邊!在漕河涇工作的程式設計師小劉驚喜地發現,第二屆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展覽中閃亮的創新明星「商湯科技」,竟然來到自己身邊。虹梅路上,一幢兼具未來感和雕塑感的航母型建築,悄然掛上了「商湯」二字——作為去年大會期間籤約的33個重大產業項目之一,商湯科技中國總部如約落戶上海。昨天,商湯科技又宣布上海新一代人工智慧計算與賦能平臺項目正式啟動。
走進商湯中國總部,無處不在的人工智慧讓人「一步踏進20年後」。特別是,商湯AI未來世界體驗館,讓觀眾沉浸於AI創造世界的新奇體驗中。智能汽車,糾正司機每一個不規範的駕駛習慣;AI醫療,與醫生一道發現難以覺察的癌變前兆;智慧城市中,亂停亂放的單車逃不過會報警的城市攝像頭……數十個AI技術和應用,正在重塑城市生活各種場景。「商湯科技上海新一代人工智慧計算與賦能平臺項目,將為人工智慧賦能百業、驅動產業升級提供堅實的人工智慧基礎設施。」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執行長徐立在項目奠基儀式上說。
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副主任張英認為,上海新一代人工智慧計算與賦能平臺項目的奠基,不僅是上海版「新基建」行動方案中的重要任務,也是落實人工智慧「上海方案」的重要舉措。「希望商湯科技作為頭部企業促進產業鏈協同發展,持續推動人工智慧的應用賦能,力爭將這一項目打造為上海人工智慧』新基建』標杆。」
和商湯科技一樣,去年大會籤約的一大批產業項目茁壯生長。達闥智慧機器人產業基地項目高效推進,今年3月31日已正式開工,超級工廠主體建築將於年內落成;IBM人工智慧創新中心預計7月份開業,目前已入駐兩個創業團隊;雲從科技入駐張江人工智慧島,目前人員規模近500人;明略集團推動旗下各企業主體向徐匯AITower集聚;圖森未來推進臨港無人駕駛卡車規模化商用示範項目,已建成無人駕駛測試研發中心,無人駕駛卡車已測試總裡程達50000公裡……同時,上海人工智慧產業投資基金按照「整體設計,分期實施」規劃,已完成募集目標,即將首期封閉。
據透露,今年的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上海還將有30多個重大產業項目籤約,為上海人工智慧產業發展集聚新動能。
讓AI夢想照進應用
2018年底,上海在全國率先啟動了AI應用場景建設計劃,採取「揭榜掛帥」和動態發布機制,引導社會各界開放場景,並向全球徵集解決方案。截至目前,上海已發布兩批累計30個場景,涉及醫療、教育、文旅、城市管理、司法、金融等10大領域,吸引海外150多家企業、240個解決方案參與。
張江人工智慧島上,5G與AI率先牽手,AI+校園、AI+醫療、AI+金融、AI+安防、AI+交通、AI+園區管理等七個大類、30多種應用場景,匯聚成國內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人工智慧創新應用標杆「試驗場」;在洋山港,智能重卡無人駕駛至龍門吊下,離自由下垂擺動的幾十米鋼鎖,誤差僅3釐米。洋山港物流園、東海大橋、洋山一期碼頭內,實現貨櫃智能轉運,這是國際上首次實現5G+自動駕駛重卡商業化落地……
除此以外,上海還培育形成進博會國網電力智能巡檢、上海電氣「AI+工業網際網路」腫瘤醫院、市高院智能司法審判、市西中學智慧教育等具有影響力的場景。在今年抗擊疫情期間,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上海市東方醫院援鄂醫療隊兩個人工智慧重點應用場景建設運行。上海「人工智慧應用場景建設」品牌初步打響,全國多個省市來上海借鑑經驗。記者從市經信獲悉,本市第三批應用場景將在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期間對外發布。
在應用場景帶動下,AI賦能各行各業的想像力被極大激發。上海發揮產業門類齊全的基礎優勢,利用人工智慧聯盟等平臺,積極推動人工智慧技術企業與傳統行業企業對接。目前,人工智慧技術已滲透入汽車製造、飛機製造、船舶製造、能源裝備、鋼鐵、石化、生物醫藥等各大傳統產業領域。例如,上汽開發物流大腦,實現大規模物流供應鏈的高效運作;寶鋼打造設備遠程智能運維平臺,集成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技術,實現設備管理狀態智能監控、故障預警、趨勢預測、維修遠程支持;藥明康德利用人工智慧機器學習技術進行靶點鑑定和小分子生成,加速新藥研發過程。
「AI森林」 枝繁葉茂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推動我國新一代人工智慧健康發展」的指示精神,上海把人工智慧作為重點布局的三大產業之一,著力建設人工智慧創新策源、應用示範、制度供給和人才集聚的「上海高地」,構建一流創新生態。
目前,上海人工智慧產業空間格局初步形成。浦東張江智能產業+科創融合發展,徐匯西岸國際人工智慧中心完成竣工備案,馬橋人工智慧創新試驗區加快產業集聚,臨港智能網聯汽車綜合測試穩步開展。此外,市北高新、長陽創谷、虹橋智谷等特色園區加快建設,華東無人機基地、洞涇人工智慧產業小鎮等區域產業正集聚發展。
截至目前,上海擁有人工智慧重點企業1116家,2019年規上企業產值約1477億元,比2018年增長10.7%。微軟、亞馬遜、阿里、騰訊、百度等龍頭企業紛紛圍繞產業生態在滬布局;商湯、依圖、深蘭、雲從等技術類企業取得突破性創新成果;寒武紀、平頭哥、地平線、翱捷、禾賽光電等基礎類企業致力於研發高端智能晶片、傳感器,突破關鍵技術環節;達闥、鈦米、高仙、小蟻、快倉等產品類企業持續推出智慧機器人、智能終端新產品;聯影智能、森億、商米、明略、達觀、氪信、虎博、趣頭條、極鏈等應用類企業深耕醫療、金融、商貿、文娛、教育垂直領域,不斷豐富人工智慧賦能的價值內涵。上海人工智慧企業圍繞產業鏈各個環節集聚發展,形成了較完備的產業體系,「AI生態森林」枝繁葉茂。
新民晚報記者 馬亞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