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1912——1949),是辛亥革命以後建立的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簡稱民國。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革命黨在南京建立臨時政府,各省代表推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月民國正式建立。
38年,對於一個政權來說,是很短暫的,但是就是這短短的38年,留給了世人的印象卻充滿了浪漫的色彩:千般繁華各萬種風情的才子佳人,百家爭鳴人才輩出的文人騷客,小洋樓裡的傳奇故事,十裡洋場的紙醉金迷。老照片與流傳下來的故事無不告訴我們,那是一個黃金時代。
影視劇作品對民國的描述絕大部分是圍繞資產階級,文人墨客,名媛權貴所展開,呈現給觀眾的是一個歌舞昇平,文化氛圍濃厚的時代,是腐朽的清王朝後中國的光芒,然而事實的確如此嗎?
軍閥混戰,社會動蕩,外敵入侵,民不聊生,餓殍遍地,這才是民國最普遍的景象。這是少數人的盛世,是更多人的荒年。
我們現在去讀民國文人們的著作,看他們筆下的民國溫情脈脈,充滿了自由浪漫的氣息,只是因為他們掌握了話語權。但更多的貧苦老百姓,是沉默的。
根據毛澤東的統計,當時的中國農村,貧農佔百分之七十,中農佔百分之二十,地主和富農只佔百分之十。也就是說絕大部分人辛苦一生,也就能勉強度日而已。
當時有一本書《黔滇川旅行記》,裡面記錄了作者一路看到的凋敝景象:兒童十五六歲以下,終年是赤著身,有太陽時,曬太陽取暖,無太陽時則藏於草中,女孩十五六歲時,仍多無破褲可穿,僅用麻片以遮身。此非少數者,普通大約都是如此。
著名作家張恨水先生,曾經到西北一帶去旅遊,一路所見荒旱連片、土匪橫行,生靈塗炭,這對他造成了很大觸動。回來後,他寫了一本書叫《燕歸來》,開篇幾首詩記錄了當時的景象:樹皮剝盡洞西東,吃也無時餓越兇。百裡長安行十日,赤身倒在路當中。
農村餓殍遍地,城市裡也同樣悲慘。老舍筆下的《駱駝祥子》就是城市普通務工者的縮影:拉黃包車的車夫,小黑屋的暗娼妓女,鴉片館內的吸毒者……
如果不是民國的至暗時刻,不會有那麼多英雄兒女投身革命,不畏艱險,就沒有紅軍帶來的革命和希望,也就不會有新中國的成立,更不會有我們如今安穩的幸福生活。
珍惜當下和平穩定的日子吧!浪漫,在真實的生活面前,只能是錦上添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