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不太喜歡家長裡短的劇,一群人(主要是女人)聚在一起嘰嘰喳喳,矯情做作又淺薄無趣。(不是說女人本身這樣,而是我們的家庭劇執著於這樣)
但對同樣主題的好電影完全沒有抵抗力。
比如《喜福會》
《喜福會》是1993年的電影,時代發展近三十年,《乘風破浪的姐姐》風生水起,但很多女孩面對的問題、危機,面對這些危機時的想法和應對,似乎並沒有多少改進。
這大概證實了《喜福會》的超前,也說明電影裡女人面對的問題,是時代的問題,但也不只是時代的問題。
歷史進程快速又緩慢,快速的是科技,緩慢的則是女性的權益爭取。
無論如何,我們先從電影開始。
《喜福會》完整地講述了四對母女的故事,每一對母女之間的情感關係、個人故事發展開來都可以成為一本完整的情感故事。
四對母女裡,有側重講代際之間的誤解,有講母女之間的傳承,也有著重講宿命,或是回歸最樸素的牽絆和前輩指引。
還有見縫插針的兩代人之間各自朋友圈的融合與個性。
電影人物眾多,情節細密且故事完整,但歸根結底都在講一個道理:女性同胞,無論身處何種境地,一定要不要忘記自己的個人價值,更要勇敢爭取自己本應擁有的權利和生活。
「喜福會」本意指媽媽們的麻將聚會,大家聚在一起不為輸贏,只為分享秘密和生活,消磨時光 。
多年來,這個小小的聚會擁有四位固定成員,故事開始於一位成員,女主角阿美媽媽的突然離世。
變故發生後,在失去媽媽的痛苦中,阿美媽媽跟她朋友們的故事也相繼展開。
林多阿姨是很好強的女性,跟阿美媽媽的完美主義形成呼應,兩人既相互欣賞也痴迷比較。
尤其在對女兒的培養問題上。
林多阿姨的女兒擅長象棋,阿美媽媽也從阿美四歲就督促她練習鋼琴 。
顯然,林多阿姨贏了。
阿美在鋼琴表演上出盡洋相,林多阿姨的女兒奧莉卻被看成是天才棋手,拿獎無數,還登上雜誌封面。
但她們也有她們的問題。
曾經,小奧莉做天才棋手的那段時間,林多阿姨執著於把奧莉推出去展示、炫耀。
這讓小奧莉很不滿,她不想做媽媽的炫耀工具,並提出反抗,大鬧一場。
當時母女倆鬧得非常難堪,幾個月後,奧莉再次拿起象棋,卻發現自己真的如母親所說那樣,再也沒有回到巔峰。而這似乎也成了奧莉生活的詛咒,在失去「天才棋手」的唾手偶得後,奧莉再也沒有找到那樣的高光時刻。
如此長大,成年,奧莉一直想得到媽媽的認可。而媽媽何嘗不認可過自己的女兒,她從來都覺得奧莉是最好的。正如阿美跟媽媽之間的關係。
而盈盈阿姨跟她的女兒面對的則是命運的作弄。
盈盈年輕的時候錯信浪子,短暫的幸福後陷入長久的折磨,最後是遭遇了徹底的毀滅,錯殺親子才選擇重啟人生。
沒想到多年後,女兒居然宿命般地迷失在自己的感情生活裡,找不到婚禮裡自己的價值,得不到應該得到的尊重,但又不知如何解救自己,甚至在媽媽面前拼命掩飾自己的不幸。
都說一個人的幸福寫在臉上,作為過來人的媽媽又怎能看不出女兒的困境。媽媽自己也許軟弱過,但是在女兒面前, 總能夠快速地給出正確的指引。
如果說盈盈母女是被動地被拋進了不幸中,安美阿姨的女兒露絲則是自己主動選擇了犧牲。
女性的自我犧牲在傳統教育下顯得那麼自然。女性們總是習慣性把自己放得很低,犧牲自己成全丈夫,本是愛的付出,久而久之卻被當成理所當然,並在這種長久的理所當然中迷失掉自己。
這一切安美媽媽看在眼裡,這讓他想到自己的媽媽,付出一生,被誤解一生,直到生命的最後才認識到自己的價值,並用死的方式來實現和爭取到兒女的權益。
說到底,所有的女性,無論是自我認知和成長,還是面對不公和命運,每個人都要去爭取。
尤其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