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無對證》這部電影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小編在這裡強烈推薦,哪怕您看過原版,也不會影響對該片的好感。
這部懸疑反轉佳作,改編自豆瓣評分8.8分的《看不見的客人》,別看是翻拍,但一點有沒有掉價。曾憑藉《黑道皇帝》入圍坎城電影節的著名導演斯蒂法諾·摩爾蒂尼擔任導演,裡卡爾多·斯卡馬奇奧、米麗婭姆·萊昂內、法布裡齊奧·本蒂沃利奧和馬麗婭·派雅託主演。從導演到主演,都是威尼斯電影節、柏林電影節等歐洲三大獎的常客,如此黃金陣容、實力派戲骨齊飆演技,將為影片增添更多看點。
無法避免和原版的比較,原作懸疑推理的劇本過於經典,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翻拍時橋段和轉折上的一致無法避免。但更值得關注的是,這個題材來到了鉛黃電影發源地的義大利,充分發揮了其故事的潛力。
鉛黃電影,就是當年以達裡奧·阿基多、馬裡奧·巴瓦等名家拍攝的一系列風格鮮明的懸疑、兇殺電影,比如著名的《陰風陣陣》、《夜色深紅》等等,《死無對證》雖然不是鉛黃電影,但導演斯蒂法諾·摩爾蒂尼一定攝取了前輩們的經驗,在展示懸疑和破題過程中的鮮明風格。
義大利版本保留原有的故事性的基礎上,在看不見的細節裡融入了更多的小心思,例如面具和表演的概念:父母家中有兩副面具,其中一副是父親假裝記者去見男主角,而另一副就是結尾處最大的反轉,這一處設定就很「鉛黃」,隱藏在事件背後的父親,其功能性等同於鉛黃電影的殺手,總是神秘的,戴著帽子、輪廓模糊,給觀眾強烈的視覺印象。
而且在完成劇情過程的時候,角色不但強調視覺化的,而且還突出藝術化的特色。比如片中父親的臺詞中也曾提及「整個世界就是一個舞臺,所有男男女女只是演員而已」,也在暗示除了心虛的男女主在演戲之外,還有其他人在扮演著角色,這些都是影片的升級之處。
回歸《死無對證》的故事,本片最大的看點當然是精彩的劇情,層出不窮的懸念,環環相扣的線索,撲朔迷離的真相等等。由於看過原版,小編在觀影之前,我已經大概有了一個「重推理、輕感情」的印象,可看完後,我覺得情感部分並沒有預想那麼弱。
因為比起原版內斂的表演風格,熱情奔放的義大利電影,演員將角色的情感進行了外向化的演繹。比如在還原真相之後,假扮成律師的母親的「失態」的表現,也引出了兇手的真正嘴臉,一個受自私自利驅動而殺害兩人的兇手,雖然很多觀眾早已知曉情節,但依然在這段富有感染力的表演中,感受到作為母親的憤怒與絕望。
這是《死無對證》要比原版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
所以,在律師步步緊逼用威脅或撒謊的方式,壓制性地誘導兇手一點點地透露信息,一遍遍地重訴案情,全片在40多個反轉之中,真相也就在這一遍遍羅生門式的講述中無限被接近。電影在情節推進上,就像一輛高速行駛的列車,只要上車就很難下來。而這趟列車的終點,其實並非案件的真相,而是男主的內心——那個像密室一樣機關密布、暗角叢生的地方。
從小編個人的觀影經驗來看,這部電影特別像《消失的愛人》和《控方證人》的結合體。
跟《消失的愛人》一樣,這部電影從本質上來講,也是關於講述與事實的。這兩者之間,如果隔了一層謊言或者偏見的紗,往往就會變得面目全非。跟《控方證人》一樣,這部電影中也暗藏了對程序正義的思考,以及爽到爆表的劇情大逆轉。
終究而言,《死無對證》作為一部翻拍電影,不敢說超越原版,但一定比我們想像的更加精彩,隱藏在電影燒腦的連環局背後,是人性善與惡的最終交鋒!說一個謊,就需要用更多的謊言去填補。 即便是再平凡的人,也不能停下讓自己變更優秀的步伐,當全世界都不會伸出援手時,能夠依靠的只有自己。為了私利的自己,人可以魔高一丈;為了摯愛的親人,人可以道高百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