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我?從普立茲獎得主的自傳中,看到男孩找尋自我的必經路線

2020-12-23 全職媽媽育兒筆記

曾經,德國作家歌德寫的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就在探討少年的成長問題;如今,在青少年情緒問題嚴重的當今,我一直想找尋答案。大概我們每個人成長中都在探索——我是誰?我將成為怎樣的我?我為什麼會成為現在的我?《何以為我》?因為為這標題而讀。我希冀找尋到答案。

《何以為我》,是普立茲獎得主、非虛構作家——阿列克斯·提臧(Alex Tizon)所著,這是他唯一的自傳體圖書。他又是怎樣成為現在的他呢?在書中,作者自我撕裂式地檢視了作為亞洲人試圖融入美國社會時的內心的複雜、恥辱和小勝利,從個人的成長和生活經歷出發,揭露了美國種族歧視的種種形式和問題,真實呈現了亞洲人在美國的生存困境。

作者將歷史、回憶錄和社會分析結合在一起,在主題、背景和凝視之間流暢的敘述,整本書節奏流暢,從最初試圖融入美國社會時身為亞洲人的自卑感,到獲得美國社會認可後的勝利感,以及最後真正找到屬於亞洲人自我認同感的經歷讓這本書真實且充滿了說服力。作者的足跡遍布世界,從美國到中國,日本、菲律賓,他用雙眼看清世界,也感受真實的自我。

透過作家阿列克斯·提臧的成長,我們又看見了什麼?默默對比自己的成長,回過頭來看看,我們的經歷大範圍的相似,又因為不同的細節環境而成為各自的獨特,都把一個人放入宏達的歷史環境裡,一個人的成長史,便成為一個歷史發展的見證史。在阿列克斯·提臧的成長曆程裡,不談歷史大環境下的語境,我看到每個人,尤其是每個男孩的成長必經之路。

一種是屬於精神上尋找的認同與價值。每個男孩從少年到青年,整個青春期都在迷茫與掙扎中,他們透過自己、朋友、家人以及書籍去尋找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隱藏的秘密,就像作者在電腦裡的那個隱藏的文件夾——是模糊的,想躲避卻又想探索的。

他身在美國,但因為亞洲人的身份更為敏感。在父母對美國文化的追趕時,他在美國文化和亞洲文化的夾縫中,一直在尋找一種精神認同,他搜集那些代表亞洲文化的信息,藏於他隱秘文件夾中,而「這些文件就像一個季度個人化,甚至精神層面的調查證據,連名稱也只能暫定。就像大黃蜂出自本能地一點點滴搜集泥土和雜草來築巢一樣,我也在迫切地搜集一些自己無法鑑別的信息。但我不是用他們來築巢戒網,而是要找一把鑰匙,用它開啟通向歸屬感的單門。現在我才明白,根本沒有一把單獨的鑰匙可以開啟它,只有形形色色的鑰匙孔,我可以透過他們窺探線索。」

其實每個孩子成長都一樣,都在尋找價值認同,在探尋自己的價值與精神追求,這是成長不滅的必經之路。因為不是每個人都在那樣的文化衝突中生存,但每個孩子的青春期都是迷茫的,他們敏銳地觀察一切,吸取自己成長的力量。而這個時候,家庭和朋友的力量是巨大的,是他們找尋歸屬感的巨大助力。

另一種是身體上的成長與探索,比如身高。在書中,作者內心能敏銳地感受到差異以及差異帶到成長裡的不完全感:身在美國的亞洲人大多出生在國外,而且大部分低於美國的平均身高。所以西方人自然要將亞洲人同矮小聯繫在一起。同時,亞洲男人98磅重這一弱小形象讓美國人絕而還有一整個種族的男人在他們之下,被他們指揮、踐踏、打壓……文化差異及身份區別在成長中表現來得更為突出。但+即使是一個小小的身高,在日常生活中,青少年也同樣能敏銳地感受其內在的壓力,因為身高或其他一些外在特徵而被輕視,被同齡人或社會的歧視或邊緣化,給他們成長帶來巨大的裂縫,而這些需要成長中自我積蓄力量,去填平去跨越。這是男孩們成長的必經之路。

這就是成長,成長其實就像是「拼一幅立體化圖,卻又麼有參考圖樣」,它是複雜而又敏感的,無數個細節早就無數種心理,也許某一個無法忽略的小轉折就會改變他們圖畫色彩與風格,也許不經意的語言,就會就推翻敲碎他們好不容易組建的心理沙塔。

在這個成長的迷茫期,我們只有明白了成長的模樣,就會理解孩子成長中的曲折。我們只能默默地,關注他們的心理,盡力在迷霧中指引方向,但不能替代也不能強求孩子改變路線,作為家長,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護航。

相信每個孩子都會披荊斬棘,找到真正的自我。

相關焦點

  • 今年普立茲獎有哪些小意外
    此外,自由攝影師、烏克蘭裔澳大利亞人丹尼爾(Daniel Berehulak)因發表在《紐約時報》的伊波拉疫情的系列拍攝,獲得了特寫攝影獎。《紐約時報》也因對伊波拉疫情「勇敢的前線報導與動人的人性講述」而獲國際報導獎。《洛杉磯時報》記者馬可姆(Diana Marcum)因為講述加州大旱下的居民生活獲得了特稿寫作獎。
  • 說唱歌手拉馬爾獲普立茲獎 | 慢速英語
    普立茲獎是美國新聞和藝術界的最高獎項之一。本周早些時候宣布了2018年普立茲獎獲獎名單。說唱歌手肯德裡克·拉馬爾是其中的一位獲獎者。他是第一位獲獎的非古典或爵士藝術家的音樂家。他將贏得15,000美元獎金。
  • 近五年普利茲新聞攝影獎獲獎作品
    從1968年開始,攝影類增設了專題新聞攝影獎,獲獎作品通常由一組照片組成。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已經發展成為美國新聞界的一項最高榮譽獎。被稱為「新聞界的諾貝爾獎」。評獎項目普立茲獎分為兩類,新聞屆和創作界。普立茲獎也是一個鼓勵美國的獎。新聞界的獲獎者可以是任何國籍,但是獲獎條目必需在美國周報(或日報)中發表的。
  • ...女孩羞辱我的亞洲身份更傷自尊了」:普利茲得主提臧的身份追尋...
    「成為美國人就意味著必須討厭卑躬屈膝的氣質,並將它逐出自己的靈魂,」他在《何以為我》一書中寫道,而這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普利茲新聞獎獲獎記者阿列克斯·提臧(來源:alextizon.net)《何以為我》的英文名為Big Little Man,小男人在一定程度上是提臧一直以來的自我認知
  • 美國新聞界一項最高榮譽獎項(普立茲獎),近十二年的撼人心魄的作品大盤點
    1917年根據美國報業巨頭約瑟夫·普利茲(Joseph Pulitzer)的遺願設立,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已經發展成為美國新聞界的一項最高榮譽獎,現在,不斷完善的評選制度已使普立茲獎成為全球性的一個獎項。PS:此貼只選取一組照片中的一張或兩張展示。2015年普利茲新聞獎特寫攝影獎作品
  • 2020普立茲獎中英文全名錄:首增音頻獎,ProPublica獲雙獎
    普立茲獎LOGO(普利茲官網截圖)2020普立茲獎因疫情而罕有地推遲兩周頒布——由原定的4月20日推遲至5月4日(
  • 作曲家杜韻攜新作籤約摩登天空 普利茲音樂獎唯一亞裔女性得主
    一直活躍於世界音樂領域和國際當代藝術舞臺的杜韻,是普利茲音樂獎歷史上首位也是唯一一位亞裔女性得主。此次籤約,杜韻將攜全新作品,與摩登天空共同拓展當代古典音樂在中國的疆域。大膽而忠於自我的藝術審美讓杜韻在創作中可以不受思維與語境束縛。身兼作曲家、表演藝術家、跨界藝術家及策展人等多重身份的杜韻,創作主題大多著眼於社會議題,其中包含深刻的情感與反思,以多元化的敘述手法、豐富多樣的音樂形態,並將不同的藝術領域融合為一體,音樂語言兼收並蓄,音樂風格融會貫通。
  • 普利茲小說獎得主阮越清:對於懷疑和無用,也請你不吝讚美
    在我天真的想法中,我曾告訴自己說,只要我寫完這本書,在獲得終身任職的自由之後,我就開始寫小說。完成那本短篇小說集只需要幾年時間,之後便會出版銷售,繼而獲獎,這樣我就出名了。我隱約知道這些,卻並不明白要為寫作付出些什麼,也不明白它將從我的職業中搶佔多少東西。這讓我非常痛苦,但我最終還是在寫作和學術上有了進步。接下來的九年裡,我在創作這部該死的小說集的過程中,徹底嘗到了痛苦的滋味。
  • 2018普利茲新聞獎公布,每一張照片都直擊人心
    ——愛德華·布巴 美國東部時間4月16日下午3時(北京時間17日凌晨),2018年第102屆普立茲獎在哥倫比亞大學揭曉。專題攝影獎,羅興亞難民,路透社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根據美國報業巨頭約瑟夫·普利茲(Joseph Pulitzer)的遺願設立。
  • 書單|2010-2020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品推薦
    雖然這個名字對於我們來說非常的陌生,但是格麗克在當代詩人中早已享有盛譽,遍獲各種詩歌獎項,包括普立茲獎、國家圖書獎、全國書評界獎、美國詩人學院華萊士·斯蒂文斯獎、波林根獎等。《月光的合金》這本書就是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的詩集,收錄了《野鳶尾》(普利茲詩歌獎)、《草場》、《新生》(《紐約客》詩歌圖書獎)、《七個時期》(普利茲詩歌獎短名單),均為成熟期的重要作品。
  • 圖靈獎得主:面對人工智慧,人類要更加成熟,才不會自我毀滅
    首先關於是否應該研究具有多種用途的通用機器人,1994年圖靈獎得主拉吉·雷迪直言:「我們不應該去搞多用途開發。」他認為,每個科學家各有所長,將自己的領域專精化,再將各自的研究成果結合在一起,就會自然形成多功能機器人。「我的觀點正好相反。」比雷迪晚一年獲得圖靈獎的曼紐爾·布魯姆說,「我倒是很喜歡這樣一個多功能的智能代理。」
  • 數十名諾獎得主晚節不保,大神的歸宿都是大神棍? | 雜·讀
    順著這個詞摸瓜,我驀然發現,很多昔日的諾獎大神們早已改弦易轍,輕則問道玄學,重則搞起偽學術、偽理論,有的乾脆走穴賺錢,加盟傳銷公司,收起了全球韭菜的智商稅。☟點擊揭秘穆利斯☟▼這位基因技術奠基人絕對是個寶藏男孩。他篤信星座,在自傳《心靈裸舞》裡,他專門花了一章來論證,自己是個如何標準的太陽魔蠍座。
  • 2016普利茲新聞獎背後的故事 女記者今年成贏家
    美聯社女記者的報導獲本屆普立茲獎項中的公共服務獎。   地方媒體報導突發新聞有優勢   去年是普立茲獎開始為雜誌頒獎的第一個年頭,而《紐約客》成為今年唯一摘得其中兩項大獎的雜誌。凱薩琳·舒爾茨以《環境報導:卡斯卡底古陸斷層線破裂》贏得了特稿寫作獎,電視評論專欄作家艾米麗·努斯鮑姆獲得批評獎。可以說,《紐約客》創下紀錄的同時,也為同行們樹立了標杆。「難以置信!
  • 諾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她逃離一切,只希望用詩歌重構世界
    諾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她逃離一切,只希望用詩歌重構世界 2020-10-09 12: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頭條2016普利茲攝影獲獎作品新鮮出爐!那些年震撼人心的作品大盤點!
    這是美聯社記者拍攝的一名美軍士兵在伊拉克納傑夫用假動作吸引狙擊手的照片。由於其不顧自身危險的敬業精神和極具價值的新聞照片,唐·巴特萊利被授予2003年普利茲專題攝影新聞獎。圖為一名宏都拉斯男孩坐在開往墨西哥的火車上,每年有上千來自中美洲的年青人偷渡到北美洲。
  • 《獅子王》前傳電影籌備中 《月光男孩》導演將執導
    《獅子王》前傳電影籌備中 《月光男孩》導演將執導  迪斯尼已選定黑人導演巴裡·傑金斯執導這部尚處策劃階段的前傳,《獅子王》編劇Jeff Nathanson負責前傳劇本。  19版《獅子王》由喬恩·費儒執導,為迪斯尼攫取到16.5億美元全球票房,投拍後續作品的熱情可以理解。
  • 與諾獎得主面對面
    當年,兩名林道的醫生和一名瑞典王室成員牽頭,召集了7名來自丹麥、瑞典、瑞士、美國和德國的諾獎得主來到這個小島,與青年一代研究人員交流。由此,諾獎得主與青年學者的林道聚會成為一年一度的傳統。如今,61年過去,到過林道的諾獎得主有430人,青年學者人數2.5萬。
  • 常年爆冷的水星獎的歷屆得主都有誰?
    2020年得主是Michael Kiwanuka的《KIWANUKA》,《NME》評價這張專輯大膽且自我肯定。Michael Kiwanuka開心地表示:「這次獲獎無疑鼓勵了我繼續追夢,不要只著眼於一小步,或許我可以做到所有我夢寐以求的事,我要做的時繼續前進。」
  • 南加大亞裔教授 Viet Thanh Nguyen榮獲第100屆普利茲小說獎
    美國時間4月18日第100屆普立茲獎揭曉,南加州大學Dornsife文理學院美國文化與研究系副教授阮越清 (Viet Thanh Nguyen)榮獲美國最高文學榮譽普利茲小說獎 (Pulitzer Prize for Fiction)。
  • 2017年度普立茲獎獲獎作品(部分作品不喜勿看)
    2017年度普立茲獎已經公布了最終的獲獎結果,獲獎作品聚焦了發生在東西半球兩個不同地點的暴力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