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靈獎得主:面對人工智慧,人類要更加成熟,才不會自我毀滅

2020-11-19 上海觀察

11月1日,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進行到第三天,人工智慧的發展方向作為熱門議題反覆出現。在上午舉行的第二場世界頂尖科學家青年論壇人工智慧會議上,主要研究通用機器人的上海交通大學青年科學家盧策吾,向線上多位頂尖科學家請教人工智慧的發展圖景,引發熱烈討論。

首先關於是否應該研究具有多種用途的通用機器人,1994年圖靈獎得主拉吉·雷迪直言:「我們不應該去搞多用途開發。」他認為,每個科學家各有所長,將自己的領域專精化,再將各自的研究成果結合在一起,就會自然形成多功能機器人。

「我的觀點正好相反。」比雷迪晚一年獲得圖靈獎的曼紐爾·布魯姆說,「我倒是很喜歡這樣一個多功能的智能代理。」他介紹,神經科學家已經提出一種認知神經科學模型,將人的大腦比作一個舞臺,臺上有各種演員,臺下有許多觀眾。當臺上的某個演員提出一個問題,臺下的觀眾當中,如果有一個人知道答案,就會走上舞臺來回答問題,再引發其他觀眾作出回應。布魯姆總結:「神經科學的舞臺模型是一條人工智慧可以探索的道路,也就是說既要有特殊用途的人工智慧,又要開發通用的人工智慧。」

雷迪聽後表示,他理解這一層面的意思,但他認為,這個研究方向不可操之過急。「很多人說,我們要造一個可以代替人的人工智慧機器,但我覺得機器不應該去取代人。」的確,當今人工智慧是非常開放的空間,能開發出的產品無窮無盡。但是雷迪說,我們應該專注研究如何增強人的能力,研究人如何在人工智慧的輔助下將工作做得更好,而不只是增強人工智慧的能力。雷迪提醒,科學家要明白什麼才是根本:「每次說到人工智慧要代替人,大家都嚇壞了,以為人類會淪為機器的奴隸,這是大家都不想看到的。」

隨後,2015年圖靈獎得主馬丁·赫爾曼也發表了類似觀點。他認為,準確性、便捷性、自動化等等性能層面的問題,都不是人工智慧發展中最重要的方向。最重要的點在於,是人在打造技術,是人擁有技術。赫爾曼說,人工智慧發展到今天,我們的社會發展、倫理發展都需要跟上它的節奏,「不是說我們需要多少法律法規的監管,而是說我們需要認識到,作為一個物種,人類要更加成熟,才不會自我毀滅。」

相關焦點

  • 兩位圖靈獎得主激辯通用人工智慧
    真正應該研究的是用人工智慧增強人的能力」。 11月1日,在世界頂尖科學家青年論壇人工智慧會議上,通用人工智慧成為圖靈獎得主拉吉·雷迪(Raj Reddy)和曼紐爾·布魯姆(Manuel Blum)等人「爭論」的焦點。
  • 圖靈獎得主姚期智:人工智慧算法的有限性有哪些
    巔峰贅婿原標題:圖靈獎得主姚期智:人工智慧算法的有限性有哪些「人工智慧(AI)對我們人類的生活帶來的巨大影響,已經非常顯而易見,但實際上AI還有一些目前無能為力的領域。我們需要思考的是,現在AI算法的限制是什麼,它的有限性在哪裡?接下來在機器學習以及AI的發展之中,還有哪些需要實現突破的地方?」
  • 圖靈獎、京都獎得主共話自動駕駛:未來5至10年超過人類?
    圖靈獎、京都獎得主共話自動駕駛:未來5至10年超過人類?卡耐基梅隆大學教授、美國工程院院士、京都獎得主金出武雄對自動駕駛技術的當前進展表示樂觀。他認為,「在未來5至10年之間,毫無疑問機器的駕駛能力會比人類駕駛員更好」。他也提到,在開放道路上進行自動駕駛測試目前已經成為現實。
  • 圖靈獎得主姚期智:人工智慧算法還需突破兩個瓶頸
    人工智慧在最近幾年得到了迅猛的發展,最重要的幾個領域是:人臉識別、自動駕駛、語音識別,以及語義理解。在應用方面,安防、交通、醫療、教育、智能製造等都有了實際的應用落地。人工智慧從提出到現在發展了大半個世紀,看起來,現在已經欣欣向榮,但是,作為一項可能與人類大腦PK的技術,還遠遠談不上成熟,甚至還存在一些仍需努力突破的地方。
  • 人工智慧絕不會毀滅人類!
    人工智慧會進化,最終會具有自我意識,然後掙脫人類的掌控,但是像《終結者》所描述的那種人工智慧變壞的情況不會出現,人工智慧不會毀滅人類
  • 圖靈獎得主姚期智院士:人工智慧存在三大技術瓶頸
    人工智慧目前存在哪些技術瓶頸?未來是否可能對人類帶來威脅?今天下午舉行的2020浦江創新論壇全體大會上,圖靈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做了題為《人工智慧面對的一些挑戰》的演講。在他看來,人工智慧有三大技術瓶頸亟待突破,需要科學家「從0到1」的原創研究。
  • 人工智慧≠類人智能:超越圖靈測試的世界觀
    我認為我們應該停止這樣的想法:真正的人工智慧必須深切考慮到人類,尤其是以人作為它的關注點和動機。也許我們真正害怕的,並非是一臺殺死我們的大機器,而是它認為我們無關緊要。這比被視作敵人更加糟糕。除非我們假設,類人智能代表了所有可能的智能形式(這當然是自欺欺人),否則為什麼要根據和我們的相似性來定義先進的人工智慧?
  • 人工智慧與圖靈測試
    作為科幻迷如果沒有看過這部電影的話,那麼趕緊去惡補吧,今天我們來討論討論這部科幻驚悚片裡所傳達的有關人工智慧的話題。眾所周知,人工智慧技術對於人類當前的科技水平來說,是很難的,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這項技術目前依然處於起步階段。而圍繞這一技術所引發的各種爭議問題一直非常激烈。我們要不要開發人工智慧?能不能做到真正的人工智慧?
  • 圖靈獎唯一華人得主PPT:人工智慧四大挑戰,影響自動駕駛
    全球人工智慧頂級大咖,也是圖靈獎唯一華人獲得者姚期智,在2020浦江創新論壇上,從前瞻和頂層的角度,發表了「人工智慧面對的挑戰」,個人覺得很有啟發,這裡與讀者進行分享。
  • 圖靈的人工智慧世界
    只不過,在時代具備了建造能「思考」的機器的物質基礎之後,這個想法才得以逐步實現。到底什麼樣的機器算是有「思考」的能力,圖靈率先對此做出了回答。在他看來,只要能進行邏輯運算的機器就是能「思考」的機器。他認為,人類思考的本質或者說核心就是邏輯運算。1、圖靈設想的工具機圖靈對智能機器的定義基於一個隱藏的假設,即人的思想具有可以量化的結構。
  • 圖靈逝世66年後,AI可以自我思考了嗎?
    而人工智慧基於機器學習或深度學習,也能完成複雜的目標,但過程中毫無任何「體驗」而言,它也不能理解自己的所作所為。 按照邁克斯·泰格馬克在《生命3.0》中的說法,大腦進化出智能,使人類能夠更好的適應環境和生存繁衍,而意識只是伴智能而生的副產品。實際上,泰格馬克沒能意識到形成意識要遠比產生智能更加困難。
  • 圖靈機器人:飛越人工智慧的想像屏障
    」在經歷人工智慧(AI)與智能增強(IA)——後者其實就是將計算機等科技作為人類行為的延伸,將智能放置在輔助角色上——兩大流派的漫長鬥爭之後,人工智慧從狂熱回歸務實的原因其實源於生物科學對人類大腦的研究逐步深入,人腦的神經元網絡儘管在傳輸速度上遠低於計算機的CPU,但超大型並行計算的規模和能力卻超過了計算機所能構成的物理網絡。
  • 人工智慧方向改變,圖靈測試是否已過時?
    要通過圖靈測試,人工智慧必須能夠「欺騙」人類,而要想完美地欺騙,人工智慧必須模仿人類在回答問題時的延遲。例如「129*3256=?」,「北京到上海的距離是多少?」這類的問題,普通人作答需要花費很長時間計算或查找信息,但計算機完全可以立即給出答案。以現在的觀點來看,讓計算機放棄自己的優勢去模擬人類的延遲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 響徹世界學術的三大獎項: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圖靈獎
    響徹世界學術的三大獎項: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圖靈獎。諾貝爾文學獎包括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經濟學六個領域的獎項;菲爾茲獎是數學獎項,被譽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圖靈獎則是計算機獎項,被譽為「計算機界的諾貝爾獎」。
  • 圖靈獎得主論體系結構創新,自動構建知識圖譜,盡在WAIC開發者日
    在 2020 WAIC· 開發者日上,圖靈獎得主 David Patterson 和 Joseph Sifakis、雪梨大學教授陶大程、Kaldi 之父 Daniel Povey 等嘉賓對這些問題一一解答。WAIC 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雲端峰會已於近日在上海落幕。
  • 機器學習與人工智慧是什麼?圖靈測試判斷機器是否智能的依據?
    智能這個概念十分的模糊,目前解釋智能有兩個要點,三個層次兩個要點自適應能力:目前AI在一定程度內可以,知識遷移能力;AI的一個很重要的目標是實現通用人工智慧自我意識:「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如何判斷一個事物是否有自我意識。
  • 谷歌AI通過圖靈測試:人類的進步還是人性的倒退?
    文/水哥谷歌人工智慧新應用Duplex通過圖靈測試的消息引發了業界廣泛熱議。有人說此次事件是AI領域的新裡程碑,因為從AlphaGo到Duplex兩次證實了現行人工智慧技術進程的線路是正確的,業界確實找到了AI向人類智能演進的方法;也有人認為這次Duplex更加注重擬人化的表現,讓一些人有了細思極恐的體驗,這或許將「AI倫理論」推向一個高潮。
  • 圖靈測試已經過時,人工智慧需要建立一套全新指標
    1950年,第一臺商用計算機尚未開售,光纖電纜的基礎性研究又過了四年才發表,人工智慧領域也還沒有形成,要到1956年才正式確立。如今手機的計算能力是阿波羅11號的10萬倍,再加上雲計算和高帶寬連接,人工智慧可以在數秒內根據海量數據做出決策。
  • 全球首位圖靈獎女性得主去世,在計算機領域做出了開拓性貢獻
    首頁 > 動態 > 關鍵詞 > 圖靈獎最新資訊 > 正文 全球首位圖靈獎女性得主去世,在計算機領域做出了開拓性貢獻
  • 人工智慧鼻祖提出圖靈測試
    通過了解圖靈對評估機器智能提出的這一測試,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圖靈對於以下九個論點的反駁。 2. 反對圖靈論點vs反駁 (1) 神學論點 論點:思考是人的不朽靈魂才擁有的能力。上帝賦予每一個男人和女人以一顆不朽的靈魂,但從未將它賦予任何其他的動物或機器。因此,動物或者機器不能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