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進行到第三天,人工智慧的發展方向作為熱門議題反覆出現。在上午舉行的第二場世界頂尖科學家青年論壇人工智慧會議上,主要研究通用機器人的上海交通大學青年科學家盧策吾,向線上多位頂尖科學家請教人工智慧的發展圖景,引發熱烈討論。
首先關於是否應該研究具有多種用途的通用機器人,1994年圖靈獎得主拉吉·雷迪直言:「我們不應該去搞多用途開發。」他認為,每個科學家各有所長,將自己的領域專精化,再將各自的研究成果結合在一起,就會自然形成多功能機器人。
「我的觀點正好相反。」比雷迪晚一年獲得圖靈獎的曼紐爾·布魯姆說,「我倒是很喜歡這樣一個多功能的智能代理。」他介紹,神經科學家已經提出一種認知神經科學模型,將人的大腦比作一個舞臺,臺上有各種演員,臺下有許多觀眾。當臺上的某個演員提出一個問題,臺下的觀眾當中,如果有一個人知道答案,就會走上舞臺來回答問題,再引發其他觀眾作出回應。布魯姆總結:「神經科學的舞臺模型是一條人工智慧可以探索的道路,也就是說既要有特殊用途的人工智慧,又要開發通用的人工智慧。」
雷迪聽後表示,他理解這一層面的意思,但他認為,這個研究方向不可操之過急。「很多人說,我們要造一個可以代替人的人工智慧機器,但我覺得機器不應該去取代人。」的確,當今人工智慧是非常開放的空間,能開發出的產品無窮無盡。但是雷迪說,我們應該專注研究如何增強人的能力,研究人如何在人工智慧的輔助下將工作做得更好,而不只是增強人工智慧的能力。雷迪提醒,科學家要明白什麼才是根本:「每次說到人工智慧要代替人,大家都嚇壞了,以為人類會淪為機器的奴隸,這是大家都不想看到的。」
隨後,2015年圖靈獎得主馬丁·赫爾曼也發表了類似觀點。他認為,準確性、便捷性、自動化等等性能層面的問題,都不是人工智慧發展中最重要的方向。最重要的點在於,是人在打造技術,是人擁有技術。赫爾曼說,人工智慧發展到今天,我們的社會發展、倫理發展都需要跟上它的節奏,「不是說我們需要多少法律法規的監管,而是說我們需要認識到,作為一個物種,人類要更加成熟,才不會自我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