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晚年罷相後,並沒有回到老家江西臨川,而是選擇了在江寧隱居,這一時期儘管風光不再,沒有了以往權利,但是他心如止水,儘管偶爾傷感,但是創作出來的作品,卻又是極富感染力。早年間他希望可以通過改革變法重振北宋,當時的宋神宗也是極為欣賞他,於是有兩次拜相,又兩次罷相,開啟了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不過這場原本被宋神宗寄予厚望的變法,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也使得王安石晚年的評價褒貶不一。
宋神宗是想要借王安石之手整治朝綱,可是變法一開始就受到了很多人的阻攔,認為祖宗之法是不可以轉易而變,不過宋神宗還是堅定地支持王安石,這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熙寧變法」,通過這一次變法,無論是宋神宗,還是王安石,那都是在歷史充滿了爭議。但是我們知道王安石一心為民,憂國憂民,心繫天下,是一位響噹噹的君子,只是當時的人們無法理解。
晚年後的王安石可以說是洗盡鉛華,儘管在政治上很失落,可是在文學上卻又是大放異彩,現在人們對於王安石的評價,更多的還是關注於變法,評論他的政治功績;其實在文學上,他同樣是可圈可點,無論是散文、詩歌、詞作,那都是達到了一流的水準,為此他也入選了「唐宋八大家」。而他後期的作品每一首都是別具一格,寫得很是深刻,譬如這首《漁家傲·燈火已收正月半》,那就寫得很有韻味,通篇雖然只是那麼淡淡著筆,但是生動有趣,讀來也是朗朗上口。
燈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繚亂。聞說洊亭新水漫,騎款段,穿雲入塢尋遊伴。卻拂僧床褰素幔,千巖萬壑春風暖。一弄鬆聲悲急管,吹夢斷,西看窗日猶嫌短。
詞是宋朝文學的代表,而以王安石、蘇軾、歐陽修、範仲淹、秦觀、柳永、周邦彥等人為首的文學大家,他們把詞提升到了另一個高度,達到了唐詩的水平。那這首經典的《漁家傲·燈火已收正月半》,正是描寫了正月十五過元宵節,還有自己內心的感受。所以從這首詞中,我們也最是能夠感受到王安石晚年的生活,還有他對於人生的態度。生活有的時候就是如此,經歷了轟轟烈烈,最終還是要回歸到生活的本真,畢竟這才是最真實的生活。
詞的上片正是描寫了正月十五時的景色,短短的幾句,寫得很是細膩,讓人會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每年到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時,鐘山一帶芳草如茵,到處都是綠油油的一片,樹木更是鬱鬱蔥蔥,處處都是充滿了春意,這樣的景色讓人看了之後念念不忘。由於剛剛下過了一場春雨,我騎著一頭小毛驢,翻山越嶺,無非是希望看一看秀麗的風景。
詞的下片又是寫了遊玩之後的心情,從而使得這上片和下片交相輝映,形成了一幅唯美的山水畫卷,等到了遊玩了之後回到寺廟中,經過了這一天的遊玩,早已是累了,只好是放下紗帳,鋪好被子,在那美好的春風中入睡。但是不知道睡了多久,突然被外面悲切的濤聲所驚醒,剛剛是夢醒時分,窗外已經是一輪紅日已經開始西沉了。這幾句描寫得很是有趣,同時也寫出了不一樣的春色美景。
王安石在文學上的成就完全可以媲美蘇軾,只不過是由於他搞了一個變法,使得政治功績蓋過了文學,雖然這首《漁家傲·燈火已收正月半》看似很普通,但是整首詞意境唯美,寫得也是生動有趣,寥寥數語不僅寫出了不一樣的春色美景,另外也讓我們感受到了詞人不一樣的情懷,所以這麼一首唯美的詞作,那自然是值得我們去細細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