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脫貧,是一部時代史詩
半月談評論員 張曦
「大涼山整體擺脫貧困」「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省級行政區告別絕對貧困」「中國貧困人口最多省貧困縣『清零』」……來自四川、廣西、貴州等多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相繼傳來捷報,我國所有貧困縣全部正式退出貧困序列。
久困於窮,冀以小康。中華民族徹底擺脫絕對貧困、實現全面小康的千年夢想即將實現。
在今年的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會議期間,很多與會者都會提到這樣一組令人倍感振奮的數字:過去70年,中國減少了8.5億貧困人口,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中國貧困人口從2012年底的9899萬人減到2019年底的551萬人,連續7年每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減貧奇蹟。
8月13日拍攝的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奢香古鎮景觀(無人機照片) 王純亮/攝
決戰脫貧,
是21世紀的中國在全球減貧史上書寫的責任與擔當
反貧困,是刻在中華民族血液裡的基因。
新中國成立前,我國是世界上發展水平最低的國家之一。新中國成立後,在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中,黨和人民艱苦奮鬥,探索一系列改革制度創新,使中國成為最早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減貧目標的發展中國家。
近14億人口告別絕對貧困,這是世界發展史上最大的人權建設工程,也是一部最動聽的人權故事,是戰勝「貧困」這個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生存問題的偉大成就和輝煌典範。
從彝族古老民謠「世上的窮人多,哪一個就像我」的辛酸中傾聽歷史的回聲;從雲南哀牢山苦聰人歌謠所傳唱的「樹葉做衣裳,獸肉野草當食糧,芭蕉葉是苦聰人的屋頂,麂子的腳印是苦聰人的大路」中回眸歷史的悲愴哭喊,民族記憶裡烙下的窮根是背負在幾代中國人身上走不出的大山。
貧困有時像衣服上的頑漬,很難洗滌——1978年,我國沒有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是2.5億,到1985年,沒有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是1.25億。到20世紀末,仍有剛剛走出原始森林的少數民族聚居地人群,眼神中充滿對現代文明的陌生。
新中國的脫貧史,可謂一部與天地自然鬥爭、與現實命運抗爭的歷史。
改革開放後,政策的供給紅利傳導到貧困人口身上時,極大地激發了生產熱情,推動了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使農村貧困現象大幅緩解。從解決多數人溫飽的政策扶貧,走向以提升貧困人口能力素質為目標的綜合扶貧,再到2013年至今,以消除絕對貧困為目標的精準扶貧,我國的扶貧事業沒有落後於經濟發展的腳步。
快馬加鞭未下鞍。「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減少貧困、保障民生,是當今世界面臨的最大全球性挑戰之一。全球命運休戚與共,「達則兼濟天下」的中國已經義無反顧地肩負起向世界傳遞扶貧智慧、分享減貧經驗的重任。中國實踐、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無疑將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減貧提供重要思路。
決戰脫貧,
是社會主義制度下黨領導人民締造的浩壯史歌
2015年11月下旬,北京西長安街南側的京西賓館頗不平靜。徹夜通明的燈光下,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之後的首個中央會議,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在此召開。規格之高,意味著扶貧開發已上升到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戰略新高度。
軍令重如山: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5年時間,7000多萬人口貧困問題,全球沒有任何先例可供學習借鑑。一旦完成,將是載入史冊的偉大功績——這將使中國提前實現聯合國提出到2030年的全球減貧目標。
隨著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最後一個貧困縣——西吉縣「摘帽」,曾被聯合國專家評價為「不具備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的西海固終於歷史性告別絕對貧困。西海固的貧困是中國貧困問題的縮影,也是中國扶貧充分運用制度創新脫貧減貧的縮影。
承認「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需要巨大的勇氣。實在拔不掉的窮根,乾脆繞著走!30多年、6次大規模移民搬遷,123萬人從固原南部山區乾旱、偏遠地區搬遷至近水、近路的地方。「娘,讓我洗把臉吧……」直到出嫁,西吉的馬青霞才用香皂洗了有生以來最痛快的一次臉。坐在水、電、4G都通暢的安置新家回憶往事的馬青霞,不住地望著舊日土房的方向。
9月17日,寧夏固原市西吉縣西吉工業園區內的寧夏福壽康寧大健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在包裝枸杞深加工產品 王鵬/攝
從2001年到2015年,我國通過扶貧搬遷、生態搬遷等形式搬遷了1200萬人;從2016年開始,我國又實施了100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易地扶貧搬遷,這是中外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壯舉。
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7000餘萬貧困人口的脫貧路徑漸漸清晰:2000多萬喪失勞動能力的由政府「兜底」,其餘5000萬人,則是5年來脫貧攻堅戰的重點。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貧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唯有全國從上到下總動員,採取超常規的扶貧舉措。
數以千計的扶貧成果報告充分證明,堅持黨對扶貧減貧事業的領導,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脫貧攻堅戰中的堡壘作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扶貧開發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的根本政治保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共選派277.8萬人駐村幫扶,使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厚土埋忠骨,決勝脫貧的歷史豐碑當銘刻:770多名扶貧幹部沒能親眼看到為之奮鬥的偉大目標成為現實,犧牲在帶領群眾拔窮根的長徵中。
「一個好漢三個幫」,這一民族精神在國家重大歷史節點起到了強力助推的作用。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從舉國體制到市場要素,為了實現共同目標不惜代價地投入:
堅持舉國體制與市場功能的雙重作用。援助、援建、幫扶,320個中央單位承擔定點扶貧任務,共幫扶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東部9個省、直轄市和9個城市對口支持西部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07個重點縣。
打破藩籬,鼓勵資本、技術、企業與貧困地區對接資源。在雲南的一角,來自電商平臺的無人機在橘林中來回噴灑農藥,屏幕另一邊,來自農科院的專家遠程指導農戶接下來的種植重點內容。
我國扶貧治理的發展歷程,在不同時期有不同側重,但根本目的始終保持一致性:始終以改善人民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為目標,始終注重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中國的決勝脫貧,是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幾代人前赴後繼,所有社會力量和資源全員動員,依靠人民完成的打破中國幾千年各種社會制度都解決不了的貧困難題。中國的決勝脫貧,是社會主義制度下的中國人民所締造的一部社會互助運動的浩壯史歌。
決戰脫貧,
是中國邁向全面現代化的力量之基與精神之源
在中國,「教養兼施」的傳統理念延續至今,與自力更生消滅貧困相結合,構建了注重精神扶貧的中國特色扶貧模式。精神扶貧,是扶貧開發歷史實踐的產物,以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為基礎,根植於中國傳統濟貧理念,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扶貧必扶智。如果說「養」是要實現衣食豐裕,那麼「教」則表現為通過教育教化,讓人民具有良好品性與行為。文化的貧瘠、視野的狹隘,造成貧困戶「靠著牆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等福利依賴症,曾讓脫貧攻堅屢屢走回頭路。
新時代中國精神扶貧思想,進一步拓展完善了中國特色扶貧開發理論,為新時期「造血式」扶貧方式的轉變提供了行動指南。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力推進脫貧攻堅,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在脫貧進程中,我國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醫療、教育、交通等公共服務得到明顯改善。從硬體來看,貧困人口能夠更加自由享受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福利的權利;從軟體來看,家庭幸福指數、自我認同感、勞動價值觀、社會融入程度得到提升,對社會公平正義更加有信心。這些成就,歸根到底,是幹出來的結果。
2020年以後,貧困地區依然面臨著長期持續減貧的任務,以及防止脫貧人口因各種原因返貧的問題。從決戰脫貧,到「新治貧」,再帶到鄉村全面振興,不斷探索構建脫貧長效機制,我國基層發展與治理的課題也從「中年級」邁向「高年級」。
一部史詩,必然有一種精神在生發、在延續、在傳承;一部史詩,也必然有著指引後人奮發向上的價值力量。絕對貧困在中國已成為歷史,但決戰脫貧的精神力量不會成為歷史。這股永恆的精神力量必將在全面現代化的新時代繼續滋潤著中國的廣袤大地。
放眼望去,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懸崖村」廢棄的藤蔓「天梯」、雲南怒江兩岸時常「吞噬」人的溜索並未拆除,它們是脫貧的歷史「證人」,既見證著中國人民的一場偉大歷史實踐,也催動著民族復興精神在新徵程上勃發。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