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孩子學習英語的時候,家長希望孩子能夠掌握方法,積累詞彙量。但主要是能夠表現出來,如果不能表現,怎麼應對情景,如何去發現問題,理解聽說讀寫,從而完成考核呢。所以,積累的時候,積累的是經歷,在過程中,總結經驗,才是方法啊。很多時候,按照老師現成的方法去做,不去總結和思考。情景改變了,方法不知道改變,怎麼能獲得想要的結果呢。方法在哪裡呢,不是在單詞上,在孩子的身體力行中。如果不按方法去聽說讀寫,單詞就得不到展示。單詞不能展示,孩子的需求或情感也得不到分享;沒有辦法分享,怎麼去互動和溝通呢。在實踐中,從自身上去求情景,就可以找到適合孩子的方法。
如何才能找到,適合孩子的英語學習方法呢?課堂上,跟著老師模仿和互動,是在英語環境和條件下學習。相對比較輕鬆,活潑,也比較容易一些,跟著老師重複。參與過的活動呢,要學會複習和總結,就是靠課後,沒有環境的時候。如果有環境,就會一直依賴環境才能表達。如果脫離了環境,在複習的時候,就會形成情景,在表達的時候,就會形成語境。只有離開了,才懂得珍惜。說的就是,思維冷靜下來了,語境就會逐漸清晰,表達呢,更會符合情理。在這個情景中,要知道孩子該怎麼做,如何去做,能夠明白孩子實踐的過程,就學會了。現在呢,聽說讀寫,都在練。這是情景中的動作,如果不去總結情景,就不知道為什麼要發出這些動作。完成了語境,表達才會更靈活。清晰了情景,表現才會更透徹。
少兒英語學習,積累單詞,並不是去記住。相反,是要在實踐中去釋放記憶,才是學習。面對英語,應該面對的是情景。因為語言是實踐中形成的,如果不能看到實踐,那語言又能給人帶來什麼用處呢?學習英語呢,是為了能在情景中,找到自己,知道該做什麼,怎麼去做。那就要在情景中去行為和表達。那情景在哪裡呢,在思維中。什麼情況下,才有思維呢?也是在實踐中。所以,課堂上,老師教孩子的知識。關鍵在教上,孩子能學到東西,也是在教上,因為教的方式,也是孩子思考的方式。教學得到的結果,也是孩子思考得到的結果。所以是在培養孩子的思維。老師創造英語環境,就是讓實踐的過程,依賴於英語環境,從而讓實踐更準確到位。但是,環境是在發生變化的,而孩子學習的,就是要去適應環境。如何才能適應呢,就是讓英語環境,在思維中形成語境。離開了課堂,也可以去分享出來。
在英語課堂上,老師要教孩子怎麼去做事。其實,英語呢,就要在事上練。課本上的對話,就是結合情景,才去對話的。對話的內容,是有根源的。學習英語呢,就是要找到這個根源,然後去聽說讀寫上練習。如果在閱讀的時候,想想自己,就知道自己在閱讀中的角色。在課堂上,老師讓孩子參與角色扮演,故事戲劇等。也是為了能夠讓學習,更有效率,在事中,才能掌握物。有了物,事才會形成情景。學習英語單詞,就像爬山的階梯;是用來使用,從而提升自己認知的,而不帶著階梯前進。可見,提升是思維上的提升,思維是情景,情景中有孩子的實踐。實踐就是事和物,最終呢,是在事上練。如果做事能力不強,就不能實踐;實踐不了,就沒有情景;沒有情景,思維就形不成;形不成思維,面對英語,又如何去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