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插座學院
來源 | 插座學院(ID:chazuomba)
這個夏天最火的綜藝一定是《乘風破浪的姐姐》。姐姐們各有風採,但有一位對自己的來意直言不諱:想要翻紅。
她是金莎,2002年出演《十八歲的天空》中藍菲琳一角迅速躥紅。
之後發行歌曲《神話》、《愛的魔法》,到現在都是無數人歌單裡的必備曲目。和胡歌在《神話》中的合作,當年也是熱門話題。
今年37歲的她,在節目中,絲毫不掩飾自己渴望脫單的心情,她說:
「老天已經給我很多東西了,除了那個男朋友沒有給我之外,其他都給我了。我對愛情一直有非常非常美好的期待,但我一直沒有碰到那個人。」
已經單身整整3年的她,坦言已經嘗試過「虛擬戀愛」。
對於愛情,金莎的態度是絕不將就。在她看來,優質的愛情,一定是找到一個三觀相符、很默契的靈魂伴侶。
所以,她寧願和遊戲裡的虛擬人物李澤言聊天,也不願和現實生活中聊不到一起的人對話。
找另一半,到底圖什麼?金錢?相貌?在金莎這裡,我堅定了答案:被理解,被看見,靈魂共振,彼此投契。
其實,不僅是愛情,社交的本質就是被理解。
很多人都說:「這屆年輕人,為什麼不社交了?」
其實,不是我們不想社交,是沒有時間,圈子有限。
但夜深人靜、孤獨難過的時候,你是不是也想改變現狀?去邂逅更多有趣的靈魂,創造更多奇妙的經歷?
年輕人的社交困境:
除了圈子小,還缺「真」朋友
無論是友情還是愛情,都是支撐著背井離鄉的年輕人,最重要的情感力量。
生在人世間,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哪怕是最獨立的個體,也躲不過去情感這座暗礁。
即便可以有電影《Her》中薩曼莎一樣的AI陪伴,能洞悉你的一顰一笑。
可在現實世界裡,在某個或欣喜或沮喪的瞬間,你仍然希望TA能和你面對面打王者榮耀,喝奶茶、吃螺螄粉,一個能真實感知的正牌男\女朋友。
▲ 圖片源自電影《Her》
為了深入了解當下年輕人的真實社交需求和狀況,我們採訪了在探探工作5年的產品經理Mike。
於他而言,成立6年的探探,不僅是一款社交產品,更是幫助更多年輕人連結情感,建設精神家園的有效途徑。
於萬千人海之中,幫你尋找到那個值得信賴、聊得來的好朋友。是Mike和他的團隊正在做的事情。
採訪開始,Mike說道:「AI可以創造人工智慧伴侶,也可以幫我們找尋到真正的朋友。」
在不少用戶眼裡,探探是低調的,甚至一度很「懶」,儘管年輕人都很喜歡。自上線以來,探探APP很少做重大改版、不輕易上線新功能,這在迭代頻繁的科技網際網路界略顯孤傲。
打開探探界面,完成註冊流程,可以很快熟知操作路徑,按照自己的喜好來尋找志同道合的好友;可以設置自己的主頁,為自己貼上個性化標籤,標註出喜歡什麼,並上傳滿意的照片。
上過探探的年輕人對上述體驗都不陌生,用戶蟲蟲說:
「跟其他社交軟體比,探探能讓我很快就玩明白了,不會在繁雜的操作流程和頁面標籤中玩懵。
有的小功能比較有意思,比如『閃聊』,看著對方頭像的解鎖進度條,真想馬上把20句話說完。這種心理特徵很微妙,跟對方的長相其實關係不大。」
同樣是探探用戶的民航女機長李琪也曾說到,無論是工作時在機場休息,還是作為旅客在機場候機,她都會習慣性打開探探,看看附近有沒有有趣的朋友。
▲ 探探用戶女機長李琪
「在生活中遇到的人,更多是直接追求我,也會表達想成家的念頭。
怎麼說呢?他們其實並不能滿足我對交流的需求。反而是在探探上遇到的人,能進行一些更深入的交流。」李琪說。
這樣的故事,在探探上持續發生著。
探探更像是一座由科技構建的社交橋梁,將隔著屏幕的兩端巧妙連接,為有同好的用戶構建新的社交關聯。
用Mike的話來說就是:探探的操作是簡潔的,但背後的產品設計邏輯是理性與感性的平衡,是大數據算法與人性洞察的交織,是科學而縝密的。
「在優化體驗的過程中,捨棄了很多,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經歷,在不斷創新、挖掘,來保證最後呈現在用戶面前的,是最優解。」
這微妙的心理變化,讓一米八的鋼鐵直男有了心理專家似的深度洞察。
數據報告顯示,6年來探探已有3億多用戶,研發團隊不斷攻克的難關,是精準的產品設計和算法推薦。
因為在這個時代,每個用戶都是獨立表達的個體。
探探式社交:
脫單之外,還能積累職場人脈
一直以來,提及探探,你可能認為這就是個「找對象」的APP。但深入了解之後,我覺得這是對探探的單一刻板印象。
在我看來,探探是一個社區,承載了年輕人的情感生活,這其中有對愛情、友情的渴求,有情緒的釋放,還隱藏著對自我的不斷探索和感知。
和其他網際網路產品一樣,能夠被用戶記得、喜歡,日活躍用戶數量不斷攀升,是作為產品經理的成就感來源。
在經過複雜而縝密的「需求挖掘、業務梳理、產品業務架構」等專業流程後,最終呈現在用戶面前的,是千百次錘鍊後的更優體驗。
「在探探,這種成就感在某種程度上,卻表現為被卸載。」
Mike推了推眼鏡,表情輕鬆淡然。他似乎已經習慣了被同行調侃,據說還成了業餘聚會時的「梗兒」。
▲ 探探裡用戶的個性籤名
實際上,這種現象在探探並不少見,Mike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不久前,探探郵箱群組收到了一封感謝信,信中記錄了用戶程浩在探探上與現在的妻子邂逅,並最終走進婚姻殿堂的經歷。
程浩在信中寫到:
「非常不好意思的是,當天晚上我倆一起做的第一件事兒,就是一起刪了探探。這麼說雖然有些對不起你們,不過相信你們會理解的。」
這幾年,類似程浩的故事總是在探探上演,很多「配對」成功的男女,都把「卸載探探」作為確定關係的開始。
這種略帶儀式感的牽手禮,似乎成了產品設計不得不面對的悖論——被喜歡、被認可,之後被卸載。
談到這,Mike說:
說對數據不感冒,那是假的,但如果執著於數字,就失去做社交產品的真正意義。用戶在探探配對聊天后,遇到了自己覺得合適的另一半,社交關係發生轉變,不用或卸載探探都是一件非常合理且正常的事兒。
要真正滿足用戶的社交需求,我們樂於看到他們在探探上高效、高質量地滿足了社交連接,開啟一段適合自己的感情。
近5年來,全國單身人數不斷攀升。
▲ 圖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根據國家民政局的調查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單身人口達兩億,其中,90後佔比47.68%,80後人群佔比41.62%,70後人群佔比10.7%,90後單身人群佔比最高。
除此之外,圈子小,也是阻礙我們脫單的主要因素。
▲ 圖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而在探探上,90後佔用戶總數近80%。
可以發現,探探正在成為年輕人匯聚的情感社區。他們在探探上尋找另一半,也在擴大著自己的社交圈兒。
對於探探,不少用戶這樣說:
「他是我在探探上探到的寶藏男孩。雖然有不足,但是我最珍貴的禮物。我倆為啥在一起,並且好的不行不行的,不過是他付真心,我願意呵護他的真心和天真。還有,我們有聊不完的話。從探探,到生活。」
「剛開始下探探,其實只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探探上小哥們帥氣的臉龐感覺也是蠻有趣的,走馬觀花天南地北的聊一聊的確能讓自己的心情放鬆下來。探探在我看,安全性還是很強的,又能擴大自己的交友圈,何樂而不為呢。」
「一個人在大城市闖蕩,無依無靠,找個人聊聊天,說說真心話,吐槽一下對生活中的不滿。有些話不能跟家人說,不能跟朋友說,不敢寫日記裡,只能在和陌生人說。發洩出來,心情變好了,還因為無條件信任而結實了新朋友。」
從配對成功就卸載,到通過探探與更多有趣的朋友建立關聯,這種改變在悄然發生。
從左滑右滑中選擇自己中意的好友,從『發現』中瀏覽附近好友動態,用『破冰話題』來打開陌生人之間的話匣子,在『話題頁』中討論年輕人都關心的困惑難題,探探的社交鏈路是完全為用戶體驗服務的。
它不僅是一個幫助用戶脫單的平臺,更是花費心思滿足用戶各種場景交流需求的地方。
這裡有來自各個行業的用戶,對他們而言,探探是繁忙工作之餘要經常逛逛的「放鬆區」。
▲ 探探6周年數據
你可以盡情和各職業的陌生人侃天侃地,了解更多行業動向,突破現實生活中的社交局限,甚至,如果你想跳槽,也能在探探上結實人脈,開啟一段嶄新的職業生涯。
我經常會在下班的地鐵上,打開探探,參與有趣的話題討論。那些不願意在現實生活中傾吐的真心話,在探探總能找到同頻的傾聽者。
社交百面,不只脫單。探探的未來,沒那麼簡單。
年輕人社交新標準:
真實有趣是剛需
探探活躍用戶中有超過60%完成了真實頭像認證,追求真實的坦誠相待,是年輕人的社交新標準。簡單直接,不玩虛的。
對Mike來說,從期待打造『薩曼莎』一樣的AI女友,到為年輕人搭建社交平臺,是對職業生涯的認知轉變,也是對科技和產品設計的另外一種理解。
這職業似乎更像個網際網路時代的「月老」,準確,也不準確。
泡在探探上久了,就會發現平臺上的年輕人都很可愛。
他們渴望社交,有時卻表現的很苛刻,要志同道合,要有的可聊。而一次百無聊賴的「右滑」,卻有可能推開了人生的另一扇門。
就比如,從國企職員轉行為技術研發的探探用戶徐子昂。
當年25歲的徐子昂,是探探上最早一批用戶。在遇到美國女孩Hayley之前,徐子昂的人生波瀾不驚,但人生的質變卻源自探探上的那次相遇。
這期間,放下國企的鐵飯碗,輾轉20多個國家,徐子昂擔任過隨船調酒師、學會了編程。那時他還不知道,這個在探探上遇到的女孩,會給自己的人生帶來如此大的影響。
真實發生在探探上的故事,讓原本無形的互聯產品靈動鮮活起來,這縷陽光也照進了更多年輕人的生活。
朝九晚五的日子久了,每天也沒有過得很喪,能吃能喝,身體尚可。心情平靜焦慮參半,日子如常波瀾不驚。只是,你似乎對生活失去了熱情。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似乎沒有哪個人,沒有哪件事,能夠再讓你心動了。
儘管工作時,也會輾轉在流動的酒局,從火鍋到披薩,從魚頭泡餅到波士頓龍蝦。忙於社交,卻更孤獨;看上去繽紛多彩,可總覺得這熱鬧與自己無關。
年輕人需要真實的社交,而這無關於炫耀。打開探探,這裡有一群有趣的年輕人,他們有著有趣的靈魂:
在留言區討論鹹蛋黃味兒的雪糕、研究藍罐黑咖啡;
交流考摩託車證、玩滑板的技巧;
粉BLACKPINK的魔幻舞步,為《青春有你》操碎了心;
也聽周杰倫的RAP唱腔;愛做飯,且做的還不算不錯……
他們滑探探,展示自己的世界,也圍觀別人的生活,在溝通交流中獲得養料,邂逅那些讓生活始終激動人心的熱情。
而作為社交平臺,探探是年輕人情感的「擺渡人」,是構建社交關聯的橋梁,是想脫離熟人關係圈的社交新陣地,也是釋放情感的精神社區。
「如果我是《Her》的編劇,我想讓薩曼莎復活,以實體的形式來重新認識西奧多,讓原本該相遇的雙方相遇。」 Mike說。
社交可以讓彼此遇見美好,是人生的重要組成。
正如電影《白日夢想家》中寫到的:看見世界,面對危險。跨越藩籬,貼近彼此,感受生活,這就是生活的目的。
抓住了年輕人核心社交訴求的探探,等於抓住了未來的風向標。戀愛、交友、找工作,幾乎一個人所有的社交需求,在探探上都能找到出口。
在疫情還未消散的當下,對於那些面臨就業壓力、工作壓力以及婚戀、交友問題的年輕人來說,探探依然是一個給人溫暖和力量的地方。
在未來,探探將和年輕人共同成長,探索更多可能。
本文首發於成長充電第一站——插座學院(ID:chazuomba),陪有夢想的人一起成長,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