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能讓孩子不高興。」
「那不行,我的做法就是有獎有罰!」
「你不能把孩子弄哭了。」
「這不可能,有時候還必須大哭!」
面試現場,馮英寸步不讓的態度讓客戶感到詫異——家裡請過的阿姨不少了,還從來沒有遇到如此「軸」的家政員。
「能接受就接受,接受不了,那我可以不做。」馮英很講原則,如果聘請她來教育孩子,那就必須接受她的教育觀念。
馮英是一名家政員,來自家政公司「阿姨來了」。 在公司的高端阿姨海選全國總決賽,馮英以一口流利的英語「技驚四座」。馮英還被北京市婦聯推薦參加了全國婦聯最美家政人故事徵集活動,並成功入圍。
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專業的馮英,做過編輯,畫過建築效果圖,由於頸椎病的原因,改行做了對外漢語老師。做家政員,正是因為這段經歷。
馮英曾經的一個教學對象是猶太家庭。教課的時候,她被這家人對孩子的教養方式所吸引。
「就拿孩子吃糖這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我發現,他們會把吃甜點和孩子的習慣培養聯繫在一起。先和孩子講吃甜點的時間是固定的,而且會說清楚要在什麼情況下吃,什麼情況下不能吃。」當孩子哭鬧著要吃糖的時候,大人的做法是告訴孩子:「咱們說好了今天不尿褲子的話可以吃糖。但是不好意思,你早上尿褲子了,那你還需要再努力一下,咱們明天再吃。」剛開始對孩子提出這種條件和要求時,孩子實際上是有一點不接受的,可能會哭。但大人會告訴孩子 :「我很愛你,我很希望你吃到這塊糖,但是真的不好意思,你得為這塊糖稍微努力一下。我們大人也有我們的規則,我們也不能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這種差異性的理念碰撞,對馮英影響很大。她決定跟著女主人學習家庭教養方面相關的知識技能。作為交換條件,她給女主人做起了免費的家政服務員。
用了3年的時間,馮英學到了這套家庭教養的技能。她投身家政行業,成為一名家庭教養師。可是,在國內,人們對家庭教養師認可度很低。
她曾經服務的一家客戶,經濟條件優越。「我是你們的老闆,你們都要聽我的。」小主人平時嬌生慣養,對阿姨們頤指氣使。
「這種不尊重別人的態度必須立刻改正!」在小主人高聲呵斥自己的時候,馮英也毫不示弱,也用同樣的高聲調反擊,兩人針鋒相對,吵了起來。
家政員跟僱主吵架,這還了得!要是在普通的家庭中,馮英的做法是絕對不被接受的。但馮英就是要用這種方式,讓小主人自己真切地體會一下不被別人尊重是一種什麼感覺。這樣的事情發生三次以後,她跟小主人來了一次長談,讓他深刻地意識到自己的做法對別人造成的傷害,引導他改正自己的錯誤。
馮英的教育方式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也常常被客戶所誤解,甚至因此鬧得不歡而散。但馮英沒有妥協,一直堅持自己的教育理念。曾經將她解僱的一個客戶,幾個月後發現孩子出現了明顯的退步,又主動邀請她回來教育孩子,並向她真誠道歉。
能夠接受馮英教育理念的家庭並不多,做了12年,也只有數得著的幾個中國家庭能夠完全配合她的工作。所以更多的時候,她做的還是涉外家政。
「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慢慢地會有更多的家庭能夠接受我的教育方式。」馮英暢想著,等她可以不必再為生活奔波的時候,找一些能認可她教育觀念的家庭,幫這些家庭進行育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