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活著,就不算是悲劇。
我們尚在途中,今後仍要繼續。
---《火花》
HELLO大家好啊
上期新來的小編看來大家都十分喜歡呀
我們的訂閱量蹭蹭漲
我們也一定不會辜負大家的喜愛
持續為各位觀眾老爺送上高質量推文
謹代表offerstar全體人員向大家致謝啦
今天我們要聊的這個話題
可以說所有人都知道
但是又都不夠清楚的這麼個話題
我們腦中都能浮現出一個形象
但好像又不夠具體
那我們就從知名度最高的服部半藏開始講起吧
提起這個名字
大家腦中浮現出來的是不是這個形象
服部半藏不管在遊戲還是小說中出場率都很高
而且基本都被固化為這一形象了
就好像提起張飛大家都覺得是鬍子拉碴的黑大漢
但事實與其相去甚遠
都是藝術描寫所造成的整體認知偏差
服部半藏也是如此
(遊戲《仁王》中的服部半藏)
首先我們要講的一點是
「服部半藏」
並不是一個人名
就跟盜墓筆記裡張起靈一樣
是一個稱號
「半藏」一名是服部家用來代代相傳的名號
此外
歷代的族長都以石見守(いわみのかみ)世代相傳
因此又稱為服部石見守
服部氏於第二代半藏的服部正成仕奉於德川家康
一般若沒有特別說明
服部半藏指的就是第二代的服部正成
乃德川十六神將之一
又號稱「鬼半藏」
(歷史上的半藏形象)
其次
服部半藏並不是忍者
服部家族
日本戰國時代至江戶時代初期時德川氏麾下的武士一族
半藏麾下的伊賀同心兵士中有不少是伊賀忍者
因此流傳至後世的印象中
服部半藏之名代表著德川氏有名的忍者軍團
對日本文化有所了解的應該清楚
武士和忍者
這兩個行當可是差得很遠
那他們區別在哪兒呢
接下來就是咱的科普時間了
「武士」二字最早出現於日本平安時代
據當時的官方史書《續日本紀·養老五年》載:
「詔曰:文人武士,國家所重;醫卜方術,古今斯崇,宜擢於百僚之內。」
這裡的「武士」還不是稱特定的身份,專指在律令官中與文官相對的武官,且與醫卜方術同列。
直到平安時代中期(約十世紀),「武士」二字才作為特定身份。
公元十一世紀,平氏與原氏兩個比較大的武士集團開始崛起。
公元1185年,關東源氏滅掉平氏一族,掌控中央政權。
公元1192年,源賴朝取得了徵夷大將軍的稱號。
在鐮侖設立將軍幕府(公元1192—1333年),武士貴族開始掌控政權。
當時評判一個人是不是武士,主要依靠以下幾點:
首先,擁有很強武裝實力,需要率領「家」參加更高一級領主組成的武裝集團。
其次,經濟相對獨立,一般以家族為單位經營領地(江戶時代脫離土地,從幕藩領取祿)。
再次,在武士集團中,一般以主從關係隸屬,接受主君保護和「恩」,同時也向主君履行「報恩」義務(江戶時代成為幕藩體制的行政官僚)。
最後,武必須得到武士集團的認定(江戶時代的認定是終身的,且其他社會階級是無法成為武士的)。
不管如何,一個武士必須保持自己的名譽評價能獲得自身或所屬集團的認可。假如其行為被評價為恥辱,那麼他將喪失武士身份的資格。
由此可見,武士在當時是一個相當講究的身份,不是誰都可以成為的
雖然在明治維新後遭到權力削弱直至1877年徹底消失
但在日本存在了上千年的武士階層還是在整個日本文化中佔著舉足輕重的位置的
那麼忍者呢
在查閱了大量資料後
我個人傾向認為
忍者這一日本特色文化
根兒上是從中國來的
不管是遁術還是九字箴言
都與中國文化密不可分
接下來咱慢慢看
什麼是「忍者」呢?
就是日本古代的間諜(特工)、特種兵(戰術兼技術)。
具體來說,即被地主豪強僱傭,專職從事偵探、追蹤、破壞、暗殺等活動的不逞之徒。
從這個稱呼裡,可知這是一群不見天日存在,只能像影子一樣暗中活動的群體,其真實身份密而不宣,因此無名留青史的機會。
「忍者」作為一種職業,最早出現在十四至十五世紀末的日本戰國時代。
忍術權威著作《萬川集海》中記載,忍術思想的根源來自中國殷周之際的姜太公呂望。是他首先提出了忍術概念,並寫在了傳世名著《六韜》之中。後來,孫武、張良、韓信等相繼對忍術理論進行了完善。特別是孫武的《孫子兵法》倍受忍者階級推崇。
而忍者的五行遁術是從哪兒來的呢
最早的遁術起源於漢末,由於戰爭不斷,老百姓用於躲避兵馬之亂,遁術就此產生。
金遁術:用亮金屬發出聲音及光線來欺騙敵人逃跑的術。
木遁術:利用樹木及草權逃跑的一種忍術。木遁的來源是在練習時一般是在樹木上練習,以前房子地勢低矮,能上樹者基本能潛入任何宅院。
水遁術:培養水性,利用管子做水下呼吸,用特製木頭鞋子(水蜘蛛)過河等。
火遁術:利用化學方式做成煙霧彈,或一些放火的道具,以前並沒有炸彈出現,所以火遁的火器停留在原始的煙火上。
土遁術:不是像電影裡鑽到地裡逃跑的那種,其實是利用地上凹處及石垣、土壁等逃跑的術。以前大部分為土地,地質較軟容易實行。學此術的人會根據土的性質來挖地道或地洞進行隱藏。
再說忍者的九字箴言
大家應該比較熟悉了
臨、兵、鬥、者、皆、陣、列、在、前
這齣自哪兒呢
《中華道藏》:「入山宜知六甲秘祝。祝曰:『臨兵鬥者,皆陣列前行。』凡九字,常當密祝之,無所不闢。要道不煩,此之謂也。」
(底本出處:明《正統道藏》太清部。參校版本:王明:《抱樸子內篇校釋》)
東密受到中國道教的影響
在抄錄這九個字時
把『陣列前行』誤抄成『陣列(裂)在前』
(九字箴言道家結印手勢)
當然了我們不是來探究智慧財產權的
咱還是繼續說忍者
在忍者世界裡
必須遵守四項基本戒律
不準濫用忍術(只能用在公事上)
捨棄一切自尊(逃命要緊)
必須守口如瓶(即便為此失去性命)
絕對不能洩露身份(這條最為根本)
忍者又分為上忍、中忍、下忍。
「上忍」,又稱「智囊忍」
專門策劃整體的作戰步驟
「中忍」,是實際作戰的指揮官
當然忍術務必出眾
「下忍」,又稱「體忍」
相當於特戰部隊,最前線作戰者
要成為一個合格的忍者,須具有以下特徵:
首先,必須學會偽裝,這是忍者思想之首。由於忍者如同間諜,不能隨便暴露自己的身份,否則任務沒完成不說,連自家性命可能都難保。要想不被人認出來,偽裝務必過關。當然,這裡所說的偽裝,不僅包括表面上的化裝,也包括心理偽裝,如必要時必須假裝與以往的朋友、家人做對。
其次,必須學會隱忍。「隱忍」即隱藏與忍耐。這也是由忍者的特性所決定的,他們的行動很隱秘,少集體行動,通過隱藏自身氣息以及行跡避開人群,和環境融為一體。因此,忍者務必會處理自身與環境的關係,要具有巨大的忍耐力,這樣一來才能每分每秒保持冷靜的判斷。
這與重視名譽的武士十分不一樣。假如遇到有損名譽的事,拔劍而起的一定是武士,而為了大局隱忍不出的則是忍者。
再次,必須學會忠誠。一般來說,忍者猶如特種兵,其活動是建立於契約的忠義行為,被契約所束縛,個人精神常常被抹殺,生活狀態基本都是:苦練身心,磨礪隱忍,雪藏個人的感情,絕對服從,在完成任務的瞬間,體驗成功的快感。
我們就簡單講這麼多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再去翻翻書
這些故事都蠻有意思的
歷史留下來的東西
真真假假
永遠無法觸及其真正的真相
但挖掘真相的路上
可以收穫很多別的風景
祝你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