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黃思】
1月28日,封城的第6天,武漢出現多天未見的大晴天。我雖在武漢,但是位於遠城區,生活上所受影響沒有中心城區大。街面上能看到少許人出門透氣,在家憋悶多天的左鄰右舍戴著口罩在門外聊天。20號回家後一直待在家裡,儘量做到自我隔離,只能通過網絡、電視等媒體以及微信獲得有關疫情的信息。隨著疫情急劇變化,可以通過網絡傳遞出的信息觀察公眾、自我及家人朋友經歷的對疫情的態度轉變與情緒起伏。
一、從「一切如常」到「恐慌發酵」
2020年1月20日,為應對持續發酵的疫情,武漢市成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1月23日,武漢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第1號)宣布當天上午10點封城,公共運輸暫停運營,離漢通道暫時關閉,恢復時間未定。看到封城通知後,大多數人最先出現兩個念頭,其一,封城說明疫情發展嚴重;其二,封城之後普通人的生活如何保障。緊接著當天19點鐘,武漢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指揮部通告(第2號)發布,解釋封城的必要性,以及武漢市生活、醫療物資儲備充分,請市民不用恐慌,不必囤積。
實際上,距離12月31日武漢市衛健委第一次發布有關肺炎疫情的通報已經過去20天的1月20號,我從武昌的學校搭乘公共運輸返回黃陂的家中時,路上只看到大約三分之一的人戴口罩搭乘公共運輸,大多數普通人既不重視疫情發展,情緒也不緊張。自從12月底看到有不明原因肺炎的新聞,出於安全考慮,元旦回家和20號回家都戴上了口罩。回到家中,一切如常,周圍沒有多少戴口罩的人,父母和家人原來的生活節奏還沒被打斷。
21號以後全國各地逐漸出現輸入性病例並且數量增加,開始封城後的23號、24號將近年關,是恐慌在網絡上發酵激烈的時段。從23日開始出現武漢定點收治發熱病人的醫院向社會發布接受捐贈公告,發出公告的醫院逐漸增多,越來越多的網友加入到傳遞消息的過程中,朋友圈和微博更新的幾乎都是擴散武漢緊急救援相關的接受捐贈的消息,消息傳遞越廣獲得捐贈的可能越大,同時也讓大家參與到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緊迫救援中。醫護人員的防護是疫情防控中是最基本的保障,如果醫護人員因為缺乏物資而感染病毒,對於公眾來說又會引起新一輪的恐慌。
博主@弦子和她的朋友們 整理的武漢各醫院的求助信息
二、「公信力的缺乏」與「謠言四起」
與此同時,讓人揪心的各類有關定點收治發熱病人的醫院需要社會捐贈防護物資的消息,逐漸使得人們對於第2號通告中所說的「物資儲備充分」產生懷疑。如果諸如協和等重點醫院得不到充足的醫療物資,其他醫院的緊迫性可想而知。第2號通告引起的懷疑使得人們開始重新認識疫情的嚴重性,並且延伸出更多疑慮,進一步影響地方政府的公信力。一方面,是醫院急缺防護物資,另一方面,是檢測試劑盒的稀缺和大量等待或要求檢測的病患。特別是24號,網上各種渠道的消息流傳甚廣,最典型的是疑似從醫院拍攝的音頻或視頻,有病人的求救聲,有疑似病例暈倒,有醫護人員哭泣的聲音等等。
總體而言,此類信息的流傳極大地放大了普通人對於疫情的恐慌程度,對於身處疫區的普通人以及在外省的人都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第一,疫區普通群眾對疫情的了解有限,部分恐慌群體將身體反應對照新型肺炎發病症狀,擔心被感染,導致大量人群到醫院檢查,給醫療系統造成極大壓力。第二,網絡信息傳播使得外省群體對疫區的真實狀況有所誤判,甚至一度出現擔心武漢秩序坍塌的傳言。封城後,有外地朋友在微信上小心翼翼地問我情況如何、情緒穩定否,也有外地的親戚詢問生活是否有保障,菜價貴不貴、有沒有菜吃等問題。為親戚朋友的關心感動的同時也表明了,疫區內外對實際狀況具有信息差。
封城後,大多數普通群眾減少外出,做個「家裡蹲」,實際上獲得的有關疫區的信息跟外地是一樣的,除了不出門以外,生活基本穩定,但是生活在疫區之內,有情緒起伏還是很正常的。網絡上鋪天蓋地的信息,包括專家和官方媒體對於新型肺炎的發病症狀、潛伏期等等介紹,發病症狀從發熱、咳嗽到重症可能不發熱,傳染性從不排除人傳人的可能到有限人傳人,最後出現社區傳播。特別是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未發現特效治療藥物,傳播途徑及治療方案的未知使得疫情演變複雜,加劇了人們對疫情的恐慌程度,容易輕信謠言,甚至傳播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