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工程師通宵達旦完成方艙CT裝機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
抗擊疫情前線十萬火急!CT是新冠肺炎治療診斷的重要科技支撐。然而,CT又是上千個精密零件組成的高精尖醫療器械,從武漢各定點醫院,到火神山醫院,再到各方艙醫院,短短一個月之內,數百臺CT安裝到位,每日篩查成千上萬個患者……
這本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一支由工程師、生產工人、銷售人員、倉管員、物流司機等各個工種組成的龐大後援團,讓從未出現過的高端CT「大集結」,奇蹟成真!他們中的大多數,來自上海聯影醫療技術集團有限公司;他們有召喚、「玩命幹」,不氣餒,在疫情最嚴重的地區,為一日日轉晴的疫情防控,寫就了自己的無悔傳奇。
圖說:聯影上海總部全力保障前方設備供應
圖說:武昌方艙醫院,穿上厚重的防護服,聯影工程師在嚴冬裡作業仍熱得滿身大汗,連護目鏡都蒙上了水霧
坐標武漢
「勇士召集令」,在一家科技企業的工作群裡,在以往都是忙了一年最可以歇歇的春節假期裡,這五個字,火熱跳動!毫不猶豫,徐志第成為第一個到達武漢的聯影「勇士」。「我是武漢人,在聯影成都公司工作,年前回上海本部開會,計劃和妻子分頭回漢,在故鄉會合過年。」這位即將迎來第一個寶寶的35歲準爸爸,原本對這個新年有著特別不一樣的絢麗憧憬。
當他1月21日真正踏進武漢,一切都不在想像之中。「1月中下旬開始,來自武漢的各種消息傳來,我和妻子商量著特殊時期,還是呆在成都安安穩穩的吧。」正在這時,他收到了公司的「召集令」,希望有員工可以深入武漢,緊急安裝馳援湖北的CT設備。「從虹橋火車站出發時,我跑遍周邊的藥店,一個口罩也沒有了。上了火車才發現,已經有三分之二的乘客戴著口罩。」
到了漢口火車站,下車者寥寥。這裡距離華南海鮮市場不到1公裡,徐志第笑稱自己就像「裸奔」回來的。「漢口火車站我很熟悉,今天卻很陌生,心裡慌亂得很。很擔心一路上碰到了什麼人,自己是不是已經被感染,會不會再傳染給家人。」於是,一回到家就鑽進房間,自我隔離起來。第二天接到CT裝機任務,帶好個人物品,他奔向漢口醫院,至今也沒有回過家。
漢口醫院是武漢市的第一批定點醫院。1月23日走進醫院大門,徐志第恍惚進入了另一個世界。「只有躲在厚厚的防護衣裡,內心才稍有安全感。」CT裝機是個精密度很高的技術活,整機水平誤差要小於1毫米,掃描病床角度差也不能大於1毫米。穿著防護服來完成,幹了十幾年一線工程師的他,從沒經歷過。
「身體被防護服裹得又緊又悶,手下沒有感覺了,擰螺絲,調軸距,找水平,都遲鈍了。」為了儘快安裝,徐志第和同事們進一次就現場連軸轉。裝配完一臺機器,脫下防護服才發現,「除了防護服,裡面所有的衣服全部溼透。就連最不吸水的絨衫,都能擰出水來。」
圖說:聯影在武漢市第七醫院緊張裝機
圖說:聯影上海總部全力保障前方設備供應
「火神山」神速
34000平方米、1000張病床、10天建成……1月30日傍晚,在全中國目光最聚焦的火神山醫院施工現場,在5000萬「雲監工」的熱切「監督」下,一組印有聯影LOGO的貨櫃從大卡車上被吊裝進了「火神山」,成為進駐火神山的首批大型醫療設備。當晚,三臺聯影CT即可開箱安裝,而掃描間隔牆剛砌到一人高。
醫院尚未封頂,大型高端醫療設備就已進駐,這是首次。對於徹底打破了CT、核磁共振等高端醫療器械國際壟斷的聯影來說,「第一次」從不是不可逾越。為了馳援這項十萬火急的戰「疫」工程,聯影緊急成立了覆蓋研發、生產、銷售、物流、服務、臨床培訓及武漢分公司「全國健康安全應急指揮總部」,加碼人力物力,並按照2月1日交付的 「死命令」倒推時間, 「擠幹海綿裡的最後一滴水」——應對這批設備,平日裡需8-10天的生產用時,僅用時4天;過去耗時2天的運輸,壓縮至16小時。
在最後的36小時內,來自全國各地的聯影工程師火速集結成「火神山勇士隊」,必須完成3臺,以往一臺需4天才能完成的CT安裝調試。從新疆伊犁趕赴武漢的王弘斌,就是其中一員。由於工期緊,現場環境複雜,為了保證設備能按時交付,王弘斌和他的15位同事分成了三個小組三班倒,24小時不停歇。 「工作一旦開始,完成前不會再停下。」作為組長的他,甚至連換崗的間隙時間都會充分利用,最多連續工作了30個小時。
同樣加入了「火神山勇士隊」的徐志第,在最緊張忙碌的時刻,也正在經歷著人生的「至暗時刻」。那天武漢降溫,室內室外冷得像個冰窖,他接到了武漢舅舅的電話。「我舅舅和舅媽都疑似感染了新冠病毒,無法確診,沒有床位,只能回家等……」網上的那些壞消息,一下子都發生在親人身上,他整個人像墜入谷底。「我為他們做不了什麼,只想安裝CT能快一秒,就是一秒。能快一秒,就仿佛能救他們似的。」顧不上初具雛形的設備間,粉塵鋪天蓋臉,轟隆隆的機械聲不絕於耳;顧不上僅40平方米的狹小空間容納著水電、防護等各類施工人員近30人,徐志第和同事們一道,在異常複雜的條件下,與時間賽跑。
在持續鏖戰36小時後,距離交付僅剩下最後的調試工作。看著一夜之間,CT就位、設備間面貌一新,徐志第緊繃著的心,稍微緩和下來。他撥通遠在成都的妻子的電話,聽著電話那頭熟悉又親切的聲音;他按下內心所有的焦慮和悲傷,和妻子打趣道,「我去火神山工地找個攝像頭,在前面晃一晃。看看能不能在雲直播中,認出你老公……」
方艙CT「有血有肉」
隨著疫情發展,武漢開始緊急建立多個方艙醫院。這裡是疫情防控的「希望之艙」,讓近萬名輕症患者得到及時的集中收治,不必焦急徘徊在醫院門外……由於方艙醫院大多是臨時性場地,對CT設備的環境適應性、掃描效率和穩定性、安全性有著極高的要求。如何讓CT快速適配於非醫用場地,提供高效診斷,並在掃描時避免交叉感染?聯影第一時間啟動並迅速完成了「方艙CT」的研發與生產發貨。截至目前,聯影已經向武漢捐贈了價值5000萬元的方艙CT。
獨立於醫院的「箱體式」設計,佔地面積小,快速拆裝,插上電就能用……方艙CT就像是一個「應急放射科」,包含了獨立掃描間、操作間、紫外線消毒裝置等一系列必備設施。王弘斌記得,去方艙醫院安裝CT那陣子,「天下著大雪,有的工程師就冒著大雪去調試設備。有時候工作太忙太累沒有時間回住處休息,很多人躺在工作間的椅子上,就睡著了。」有一次,為了解決大型設備進駐科室的最後100米,12人的裝配組滴水未進奮戰12小時,砸了一堵牆,砍了一棵樹,拖了一輛車……
終於,2月16日午後,大雪初霽、晴空如洗下的武漢國際會展中心江漢方艙醫院,啟用了聯影方艙CT「應急放射科」,當天即完成近200例患者掃描。之後,伴隨著方艙CT在洪山體育館、漢陽國際博覽中心、塔子湖體育中心等十多個方艙醫院陸續啟用,而每一位工程師也從初到武漢時的內心慌張,到為一個又一個緊急任務」急到上火「,再到分別收穫著各自的感動與自豪。
在許多人眼裡,身穿防護服的英雄逆行,讓人無比動容。殊不知,防護服裡的一位位「無顏英雄」,也常被防護鏡外的世界,感動到淚目!王弘斌記得,一次方艙醫院裝機收尾時,一位40多歲的患者走了過來,和他搭話,「昨天晚上看你就在裝這個設備,裝了一個通宵,快裝好了嗎?」他看著患者馬上回答,「這就裝好了,今天下午就可以使用了。」 患者伸出了大拇指, 「你們太辛苦了,為你們點讚!」
那一刻,王弘斌覺得一切辛苦,值了!
靜悄悄的戰鬥
為了讓每一臺CT從生產到運送不耽擱一秒鐘,後方的戰鬥沒有硝煙,卻同樣緊張得透不過氣來。除夕夜,聯影工廠裡卻燈火通明。彼時全國仍有部分省市未拉響疫情防控一級響應的最終警報,而CT生產一線的機械齒輪已經全力傳動,生產人員進入了極為緊張的加急生產狀態。
隨著疫情迅猛而至,全國CT、DR等影像設備全面「告急」,眼看工廠接到大批生產任務,不少同事臨時取消了期盼已久的旅行計劃、退掉早早定好的機票、火車票,甚至有人是在回鄉途中調頭折返, 「應急生產小隊」成立。在人手極其短缺的條件下,小隊啟動兩班倒24小時輪班生產,以有限的人力,應對驟增的生產需求。
幾乎無需動員,只需群裡一條微信的召喚,就有許許多多員工,自發返工返崗。為了能早一點回到生產線上,老家在四川瀘州古藺縣的王藺,一到家就為回滬奔忙。可是,五次出村都無功而返。前兩次好不容易買上了機票,卻在去機場的路上碰到各村封閉,沒能趕上飛機,前後損失了1000多元。最後一次,他徒步四五個小時翻越了一座大山,才繞道搭乘上朋友的車,成功歸來。「要知道四川的山,又大又深,幸虧我是退伍軍人,翻山越嶺的體力還在。」
而家住上海的員工,這個春節更是「不著家」。負責物流的一線員工鬱婧瓊,為了將一臺臺設備安全按時運往武漢指定醫院,每天要打掉數百通電話。找司機,過道口,開證明,四處溝通協調,同樣的解釋,得不厭其煩地說上百遍;為了接一位工程師去武漢,打當地市長熱線、再找到公安局、再找到防疫指揮部溝通,同時派人連夜驅車幾百公裡去高速路口守著,最後才順利將工程師送到武漢,完成方艙CT屏蔽房的搭建……
「想想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只要能做好自己的工作,讓醫療設備早一點到達現場,我這些都不算什麼。」
新民晚報記者 馬亞寧
【記者手記】
從年前至今,300多臺聯影設備馬不停蹄衝上抗疫前線,協助醫生築起了狙擊病毒的高科技城牆。圍繞著每一臺設備的每一個崗位,從每一級主管到每一位一線職工,聯影CT人幾乎全部三班倒,哪裡人手不夠,就有別的崗位同事來頂上。短短一個多月,幾乎所有員工都像是幹了一年的活,而這種工作強度還將繼續……在他們心中,「雖然,我們也會疲憊、也會累、也有家人要照顧。但大難不等人,能不能把設備生產出來儘快運往前線,這是我們唯一的顧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