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是24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鑽到泥土裡越冬的小動物被雷震醒。這時氣溫回升較快,蛇也從洞穴中逐漸甦醒過來,要出來活動了。而今年驚蟄的準確時間是3月5日的18:14:51。
俗語說「驚蟄過,蛇出沒」,每年驚蟄過後我省各地頻發毒蛇傷人事件,因此用於蛇傷治療的抗蛇毒血清的需求量也會隨著蛇的活躍而急劇增長。
去年蛇傷高發季,我省抗蛇毒血清頻頻告急。今年還會出現類似去年的血清緊缺狀況嗎?
昨天,記者電話聯繫了目前內地唯一的抗蛇毒血清生產廠家——上海賽倫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浙江每年需要1.5萬支血清
「浙江省的抗蛇毒血清需求量全國第二,僅次於湖南。」上海賽倫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張浩說,全國每年的需求量在6萬支左右,其中1.8萬支在湖南,1.5萬支在浙江。
其中,蝮蛇是襲擊人類毒蛇中的頭號大敵,據張浩介紹,公司每年生產抗蝮蛇毒血清量4萬支左右,其中1.1萬支發往浙江。
儘管驚蟄前後,蛇傷事件已開始增加,但高發期在夏季。從上海賽倫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的發貨量看,每年6、7、8、9月份的抗蛇毒血清需求量最大,「這四個月發往浙江的量年均八九千的樣子」。張浩說,春季的出貨量並不大,大部分的醫藥公司會在十一二月份儲備一些。
上海賽倫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是目前我國內地唯一具備生產抗蛇毒血清資質的企業,前兩年,全國各地頻發血清告急事件,與企業停產有關。
張浩告訴記者,因為新版GMP(即《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2010年修訂)》)實施,企業需要進行生產車間改造擴建,從2011年11月到2012年5月,企業一直處於停產狀態。以至於停產的半年及恢復生產後的前後一段時間,全國各地出現了抗蛇毒血清的空前緊缺狀況。
「新廠房建成後,公司每年可以生產抗蛇毒血清20萬支,遠遠超過了往年6萬支左右的需求。」張浩說,儘管有了這樣的生產能力,但每年的實際生產量是根據頭幾年的需求量來控制的,初步估計,今年能夠滿足社會需求。
浙江有59種蛇
浙江自然博物館信息顯示,全球共有2700多種蛇,我國有205種。
其中浙江土地上生活著59種蛇,儘管全省蛇的總數無法測算,但浙江常見或數量較多的蛇有王錦蛇、烏梢蛇、福建竹葉青、短尾蝮、尖吻蝮、火赤鏈等。
根據陳蒼松掌握情況,浙江最大的蛇數上世紀末在慶元發現的眼鏡王蛇,體重近20斤,體長約5米,這種蛇主要分布在中國華南、西南地區和越南等地,歷史上,浙江就很少發現這種大蛇。
眼鏡王蛇之所以聞名遐邇,是因為它除了捕食老鼠、蜥蜴、小型鳥類,同時還捕食蛇類,包括金環蛇、銀環蛇、眼鏡蛇等有毒蛇種。
浙江最小蛇叫鉤盲蛇(民間又叫「鐵絲蛇」),體重約1兩,體長不過6-7釐米,它們主要以螞蟻及白蟻為食,屬無毒蛇,一般在雨天,浙江農村一些山林都可看見它。
短尾蝮:頭側有頰窩的管牙類毒蛇,體長0.6米左右。頭略呈三角形,與頸區分明顯,頭背有9枚對稱排列的大鱗。體略粗,尾較短。體尾背面淺褐色,有兩行粗大、周圍暗棕色、中心色淺而外側開放的圓斑,圓斑左右交錯或並列。棲息於海拔1100米以內的平原、丘陵地區,常見於墳堆、灌叢、溼地等處,白晝活動,
福建竹葉青:頭側有頰窩的管牙類毒蛇。體長0.7-0.9米。頭呈三角形,與頸區分明顯,軀體粗細正常,尾具纏繞性。通身以綠色為主,尾背及尾尖焦紅色。浙江除海島外全省性分布。
尖吻蝮:頭側有頰窩的管牙類毒蛇,體長1.3米左右。頭三角形,與頸區分明顯,頭背有9枚對稱排列的大鱗;吻尖上翹;體形粗短;尾短而較細。背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正背有方形大斑塊,前後兩方斑彼此呈一尖角相接,方斑邊緣淺褐,中央色略深。腹面白色,有交錯排列的黑褐色斑,每一斑塊跨1-3枚腹鱗。浙江除海島外全省均有分布。
王錦蛇:大型無毒蛇,體長2米左右,頭略大,與頸明顯區分,頭背棕黃色,鱗溝色黑,形成黑色「王」字。眼大小適中,瞳孔圓形;頭背部分鱗溝色黑,形成寬約2枚鱗長的若干黑褐色橫斑,橫斑之間相距1-1.5枚鱗溝不黑的鱗片,因而整體呈深淺交替的橫紋;但在體後段及尾背由於所有鱗溝色黑而形成黑色網紋。喜歡生活在海拔2200米以內的平原、山地、丘陵地帶。
火赤鏈:體形中等偏大的無毒蛇,體長1.2-2.5米。頭較寬扁,黑色,枕部具紅色「∧」形斑,體色鮮豔,背面黑褐色,具多條紅色窄橫斑,腹面灰黃色,腹鱗兩側雜以黑褐色點斑。眼較小,瞳孔直立,橢圓形。頭略大,吻端寬扁,與頸可以區分,體尾背面黑褐色。生活在山地、平原、丘陵地帶,活動於菜地、草叢、水塘、路邊及荒地。
烏梢蛇:大型無毒蛇,全長一般2.5米左右。眼大,瞳孔圓形;背鱗行偶數;通身綠褐色,有黑色縱線4條。與相近種黑線烏梢蛇的區別是:本種成年蛇的黑線前部可見,後部模糊不清或消失;背鱗中央2-4行起稜。幼蛇通身鮮綠色,有4條黑色縱線貫穿體尾,兩條在背脊兩側,兩條在體側。隨著年齡的增長,體色漸變黃褐色或灰褐色,黑色縱線體前部仍清晰可見,後部模糊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