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藍色狂想曲》是為鋼琴和管弦樂隊而寫的類似單樂章的協奏曲作品,其中主題的即興式表達同交響性的發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黑人布魯斯音樂的調式及和聲因素、爵士音樂的強烈的切分節奏和滑音效果,都賦予這部構思獨特的作品一種與眾不同的色彩。格什溫在這部作品中,對那些情緒全然不同的段落的安排,如抒情性與戲劇性,舞蹈性與歌唱性的對置,也頗具匠心。
主題
樂曲以獨奏單簧管低音區裡的一個滑音開始,這是一個上升音階的基礎。當音階上升到最高一個音符時,作品的一個放任不羈的主要主題迸發了出來(bB大調)。接著,法國號和薩克斯管奏起了一個節奏性很強的主題。它和上述的單簧管主題情調十分接近,就像是這個主題的變形或延續,只是較前者更加強勁有力,而且顯然帶有舞曲風格。加弱音器的小號再次奏出這個主題,將優美的鋼琴引來。鋼琴在陳述主題後,又以變奏加入,並引向一個輝煌的、重述各主題的獨奏。主要主題以果敢有力的音響出現在樂隊齊奏的音樂中,明亮的小號又奏起了一支開闊嘹亮的曲調,音樂就此掀起了一個異常活躍的新高潮。
樂段
華彩樂段是僅由獨奏樂器陳述的段落,鋼琴在上行音階與同音反覆的爬行中,突然減緩節奏,隨後獨自陳述第一主題(G大調)。第一主題奏完後,緊張的第二主題隨之而來,開始為g小調,但在幾次變奏中出現頻繁轉調,大量的不和諧音展現了美國忙碌的工作生活。慌張的情緒暫時過去,鋼琴以緩慢的琶音引開樂曲中段。
中段
這是一首弦樂器奏出的美妙歌曲(E大調),這是全曲的中心,也是美國音樂中最著名的段落之一。這段音樂寬廣流暢、溫柔感傷,有一種類似柴科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基本主題的風格。但特別的是,中段還出現了若隱若現的小鼓,表明不安寧的情緒仍在繼續。弦樂奏完後,鋼琴接著以變奏陳述。
尾聲
鋼琴以一個速度變化帶來了樂曲的尾聲,與樂隊再一次十分默契的配合。整個樂隊以雷鳴般的氣勢再現了樂曲的主要主題後,就以一個漸強的和弦輝煌地結束了全曲。
配器
未完成配器的原因
由于格什溫創作《藍色狂想曲》的時間十分緊迫,他對配器沒有把握,所以這首樂曲最初的配器是由美國著名作曲家格羅菲完成的。後來格什溫又為這首曲子重新配器,這也就是現在演出的管弦樂隊版本。
管弦代
1924年為23位樂師的懷特曼樂團所做的交響樂版本有:
長笛
雙簧管
豎笛
降E調豎笛
降B調豎笛
次中音豎笛
低音豎笛
赫克管
薩克管
超高音薩克管
高音薩克管
次中音薩克管
中音薩克管
上低音薩克管
2法國號
2小號
2富魯號
上低音號
2長號
低音長號
低音號
2鋼琴
鐘琴
班卓琴
鼓
定音鼓
爵士鼓
小提琴
低音提琴
手風琴
有樂師演奏2樣以上的樂器。
1942年的交響樂版本有:
獨奏鋼琴
2長笛
2雙簧管
2降B調豎笛
低音豎笛
2低音管
3法國號
3小號
3長號
低音號
打擊樂器
雙鈸
小鼓
大鼓
鑼
三角鐵
鐘琴
繞鈸
定音鼓
鋼琴
2次中音薩克管
中音薩克管
班卓琴
弦樂器
小提琴
中提琴
大提琴
低音提琴
1942年版本根據1926年版本改篇,有1名長笛、雙簧管及巴松管。2名小號、長號及法國號。
著名錄音版本
James Levine(鋼琴兼指揮)與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Oscar Levant(鋼琴)、Eugene Ormandy(指揮)與費城管弦樂團
Leonard Bernstein(鋼琴兼指揮)與紐約愛樂,1959年
Earl Wild(鋼琴)、Arthur Fiedler(指揮)與Boston Pops Orchestra,1960年
George Gershwin(鋼琴)、Michael Tilson Thomas(指揮)與the Columbia Jazz Band,1976年(首演1924年管弦樂團版本),Columbia M34205
Michael Tilson Thomas(鋼琴兼指揮)與Los Angeles Philharmonic Orchestra,1985年
Garrick Ohlsson(鋼琴)、Michael Tilson Thomas(指揮)與舊金山管弦樂團
花絮
也將於2019年到2027年期間逐步到期。美國於2007年到期,在歐盟藍色狂想曲的版權在
2013電影《大亨小傳》(英語:The Great Gatsby),在蓋茨比 - 列奧那多·狄卡皮歐飾演 首度出場時,背景音樂搭配了藍色狂想曲。
在日本,藍色狂想曲被使用在富士電視臺的電視劇「交響情人夢」(Nodame Cantabile)的片尾曲。
1945年由Robert Alda主演關於蓋希文的電影,片名叫做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
Desha Delteil跟Jean Myrio在Kit-Cat Club有根據這首樂曲所做的舞蹈,這在百代電影公司的電影中有記錄。
Brian Wilson受這個音樂影響很深,在SMiLE計劃可以說是這個的延伸,它使用了重複的主題又有明顯的美國歌曲架構。在電影"Beautiful Dreamer: Brian Wilson and the Story of SMiLE"中,Brian Wilson用鋼琴演奏了《藍色狂想曲》的序奏,接著奏出SMiLE的歌《Heroes and Villains》。
《藍色狂想曲》從1987年成為聯合航空的廣告音樂。該公司年支付權利金300,000元美金使用這首樂曲在廣告上。
雖然蓋希文自己曾說幻想曲就像是美國的音樂萬花筒,《藍色狂想曲》常在紐約的音樂會演出。這影響了伍迪·艾倫的電影Manhattan、迪士尼的電影幻想曲2000[9]、還有女性Barbershop quartet Ambiance於1991年所錄製的《藍色狂想曲》無伴奏合唱版本《紐約狂想曲》。
在1924年,懷特曼的樂團演奏狂想曲84次,並且賣出了百萬張的唱片。 懷特曼稍後以這首曲子當做樂團的主題曲,並且將他的電臺節目口號改為「Everything new but the Rhapsody in Blue」。
《藍色狂想曲》的頭開是以單簧管的顫音接著17個圓滑音音階。在練習中,懷特曼的專業單簧管手Ross Gorman以滑奏來吹奏開頭的向上音階:蓋希文聽到並且一再要求反覆演奏。 American Heritage聲稱這個受歡迎的單簧管圓滑奏開頭已經跟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的開頭一樣眾所皆知。
曲子在創作時被稱為《美國幻想曲》。《藍色狂想曲》是由艾拉蓋西文在參觀完惠斯特的畫展之後所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