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什溫、格羅菲
——《藍色狂想曲》與美國爵士音樂
他如何創出一首藍色的鋼琴狂想曲?
在喬治·格什溫的代表作《藍色狂想曲》裡,可以找到美國爵士音樂和感傷音樂在節奏上、旋律上和和聲上最好的擴展運用。格什溫夢想著把建立在爵士樂上的感傷歌曲帶進美國音樂廳裡來。他的第一首音樂會型的作品《藍色狂想曲》是以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為模型的,就是說,是為了用全部交響樂隊伴奏的鋼琴獨奏而寫的。
作品介紹:鋼琴協奏曲《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是美國作曲家喬治·格什溫(George Gershwin)於1924年寫給獨奏鋼琴及爵士樂團的樂曲,它融合了古典音樂的原理以及爵士的元素。此曲的首演一般被認為在1924年2月12日的「現代音樂實驗」的音樂會中,地點是紐約風神音樂廳(Aeolian Hall),由保羅·懷特曼(Paul Whiteman)指揮他的樂團以及格什溫演奏鋼琴。鋼琴與交響樂團的版本是在1946年由美國作曲家格羅菲(Ferde Grofé)所改編,它成為了美國音樂會中最受歡迎的曲目之一,也使他成為世界級作曲家。據說格什溫是在去波士頓的旅途中創作本曲的,他事後曾這樣描述:「那是在火車上,可以聽到鏗鏘的節奏和隆隆的撞擊聲……我經常在噪音深處聽見音樂。就在那裡,我忽然從頭至尾構築出——甚至是躍然紙上……"從波士頓返回僅一星期,除了少數鋼琴獨奏的華彩樂段外,格什溫完成了全曲的鋼琴譜。至於那幾個華彩樂段,他準備留到首演時作即興創作。
格什溫後來學習了配器法,以便能為自己的音樂作品寫他認為最有效果的器樂部分,但是對於《藍色狂想曲》,他卻請來一個熟練的改編者來編譜。這個改編者就是美國著名作曲家菲爾德·格羅菲(Ferde Grof'e)。
格羅菲《大峽谷組曲》
這個人後來用他那配器的才能來為他自己的某些作品寫作——大多數是美國場面的音畫。他那《科羅拉多大峽谷組曲》是用來表現大自然的色彩和情調感的一個令人目眩的樂器調色的展覽會。
作品介紹:美國作曲家格羅菲曾多次赴大峽谷旅行,大峽谷的神奇壯美激起了作曲家的創作靈感。終於,格羅菲在1921年寫出了第一樂章「日出」,並決心用音樂描繪大峽谷無窮的美。《大峽谷組曲》由「日出」、「五光十色的荒漠」、「羊腸小道」、「日落」和「暴風雨」五個樂段組成,全部作品完成歷經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