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狂想曲》與美國爵士音樂丨格什溫與格羅菲的合作故事

2021-03-02 每晚古典音樂會

小澤徵爾指揮格什溫《藍色狂想曲》 


格什溫、格羅菲

——《藍色狂想曲》與美國爵士音樂 

他如何創出一首藍色的鋼琴狂想曲?

    在喬治·格什溫的代表作《藍色狂想曲》裡,可以找到美國爵士音樂和感傷音樂在節奏上、旋律上和和聲上最好的擴展運用。格什溫夢想著把建立在爵士樂上的感傷歌曲帶進美國音樂廳裡來。他的第一首音樂會型的作品《藍色狂想曲》是以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為模型的,就是說,是為了用全部交響樂隊伴奏的鋼琴獨奏而寫的。

   作品介紹:鋼琴協奏曲《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是美國作曲家喬治·格什溫(George Gershwin)於1924年寫給獨奏鋼琴及爵士樂團的樂曲,它融合了古典音樂的原理以及爵士的元素。此曲的首演一般被認為在1924年2月12日的「現代音樂實驗」的音樂會中,地點是紐約風神音樂廳(Aeolian Hall),由保羅·懷特曼(Paul Whiteman)指揮他的樂團以及格什溫演奏鋼琴。鋼琴與交響樂團的版本是在1946年由美國作曲家格羅菲(Ferde Grofé)所改編,它成為了美國音樂會中最受歡迎的曲目之一,也使他成為世界級作曲家。據說格什溫是在去波士頓的旅途中創作本曲的,他事後曾這樣描述:「那是在火車上,可以聽到鏗鏘的節奏和隆隆的撞擊聲……我經常在噪音深處聽見音樂。就在那裡,我忽然從頭至尾構築出——甚至是躍然紙上……"從波士頓返回僅一星期,除了少數鋼琴獨奏的華彩樂段外,格什溫完成了全曲的鋼琴譜。至於那幾個華彩樂段,他準備留到首演時作即興創作。

   格什溫後來學習了配器法,以便能為自己的音樂作品寫他認為最有效果的器樂部分,但是對於《藍色狂想曲》,他卻請來一個熟練的改編者來編譜。這個改編者就是美國著名作曲家菲爾德·格羅菲(Ferde Grof'e)。

格羅菲《大峽谷組曲》

    這個人後來用他那配器的才能來為他自己的某些作品寫作——大多數是美國場面的音畫。他那《科羅拉多大峽谷組曲》是用來表現大自然的色彩和情調感的一個令人目眩的樂器調色的展覽會。

   作品介紹:美國作曲家格羅菲曾多次赴大峽谷旅行,大峽谷的神奇壯美激起了作曲家的創作靈感。終於,格羅菲在1921年寫出了第一樂章「日出」,並決心用音樂描繪大峽谷無窮的美。《大峽谷組曲》由「日出」、「五光十色的荒漠」、「羊腸小道」、「日落」和「暴風雨」五個樂段組成,全部作品完成歷經十年。

相關焦點

  • 有顏色的音樂 | 格什溫 · 藍色狂想曲
    他的一生寫作過大量的流行歌曲和音樂劇,而且寫作了不少好萊塢和百老匯的經典音樂。格什溫傳記電影《藍色狂想曲》劇照格什溫很小的時候就對音樂很感興趣。小時候格什溫的爸爸想讓哥哥艾拉學習彈鋼琴,便從二手商店裡買來一架立式鋼琴,沒想到格什溫卻一下子跑到了鋼琴凳上,彈奏了一首流行音樂旋律。
  • 【今日名曲】格什溫《藍色狂想曲》
  • 格什溫《藍色狂想曲》 鋼琴上的爵士風情
    當我清醒時,樂譜已經演奏到了第11頁,我只顧指揮,卻記不得那11頁是怎麼指揮過來的。——指揮保羅·懷特曼《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是美國作曲家喬治·格什溫(George Gershwin)受到Eva Gauthier一場融合古典音樂和爵士樂實驗音樂會所啟發,於1924年寫給獨奏鋼琴及爵士樂團的樂曲,它融合了古典音樂的原理以及爵士的元素。
  • Gershwin, George 格什溫 鋼琴曲集 (1898-1937)
    格什溫音樂創作最大的價值在於把美國通俗音樂與音樂廳和歌劇院中的"嚴肅音樂"有機地糅和在一起,創作出一種所謂交響爵士樂的新範型.他這方面的代表作《藍色狂想曲》(1924年)曾被認為是"容許爵士樂從酒吧間門裡探出頭來"的第一個成功的嘗試.此外,他還有《F大調鋼琴協奏曲》(1925年),交響詩《一個美國人在巴黎》(1928年)以及《第二狂想曲》(1931年)等.
  • 【今日演出】《藍色狂想曲》鋼琴獨奏音樂會
    概況《藍色狂想曲》是為鋼琴和管弦樂隊而寫的類似單樂章的協奏曲作品,其中主題的即興式表達同交響性的發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黑人布魯斯音樂的調式及和聲因素、爵士音樂的強烈的切分節奏和滑音效果,都賦予這部構思獨特的作品一種與眾不同的色彩。格什溫在這部作品中,對那些情緒全然不同的段落的安排,如抒情性與戲劇性,舞蹈性與歌唱性的對置,也頗具匠心。
  • 在影片《了不起的蓋茨比》中聽《藍色狂想曲》
    12月24日,2014聖誕音樂會上將奏響美國作曲家喬治·格什溫的交響曲傑作——《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這首曲子除了好聽,還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20世紀初以前,美國嚴肅音樂向來都受歐洲音樂影響,並沒有鮮明的音樂性格。《藍色狂想曲》是美國作曲家喬治·格什溫(1898-1937年),首次把美國本土音樂黑人爵士樂與德彪西、拉赫馬尼諾夫歐洲音樂風格完美結合,獨創出屬於美國個性風格的交響音樂,開創了美國嚴肅音樂新時代。
  • 6月20日安源大劇院上演《藍色狂想曲》鋼琴獨奏音樂會
    概況《藍色狂想曲》是為鋼琴和管弦樂隊而寫的類似單樂章的協奏曲作品,其中主題的即興式表達同交響性的發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黑人布魯斯音樂的調式及和聲因素、爵士音樂的強烈的切分節奏和滑音效果,都賦予這部構思獨特的作品一種與眾不同的色彩。格什溫在這部作品中,對那些情緒全然不同的段落的安排,如抒情性與戲劇性,舞蹈性與歌唱性的對置,也頗具匠心。
  • 「喬治•格什溫:藍色狂想曲」中央芭蕾舞團交響樂團音樂會演出在即
    喬治•格什溫:藍色狂想曲演出:中央芭蕾舞團交響樂團指揮:張藝
  • SIFF狂想曲 | 庫布裡克讓爵士之王製造波瀾
    SIFF 狂 想 曲「SIFF狂想曲這個單元不僅遴選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主題電影,還以經典老片向傑出音樂人致敬。一經推出之後,就引發樂迷的強烈共鳴。今年的「SIFF狂想曲」在這個基礎上做了升級,把選片範圍從音樂擴展到了舞蹈、電影等多個藝術門類,相信會受到更多熱愛藝術的觀眾青睞。
  • 【音樂百科】爵士樂的藝術特色
    自「爵士樂時代」以來,薩克斯管成為銷售量最大的樂器之一;長號能夠奏出其他銅管樂器做不到的、滑稽的或是怪誕的滑音,因而在爵士樂隊中大出風頭;小號也是爵士樂手偏愛的樂器,這種樂器加上不同的弱音器所產生的新奇的音色以及最高音區的幾個音幾乎成了爵士樂獨有的音色特徵;鋼琴、班卓琴、吉他以及後來出現的電吉他則以其打擊式的有力音響和演奏和弦的能力而佔據重要地位。
  • 當年有多少人都因為這部劇入坑古典音樂的啊!
    漸漸地,古典音樂將兩人的命運緊緊相系,他們合作四手聯彈鋼琴曲,成立交響樂團,甚至後來還一起前往法國留學。本劇使用了大量的古典音樂,在音樂類影視劇中可以說是非常專業的了。野田妹所彈的作品都是名家所作,也有專門音樂家進行指導。如果你本來就是古典樂迷,在聽到劇中春天奏鳴曲、藍色狂想曲、拉赫馬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莫扎特雙鋼琴協奏曲……的時候,想必會有不一樣的感覺。
  • 跟著爵士搖滾嘻哈玩美國,比「波西米亞狂想曲」還要燃
    圖片來源/gousa.cn奧斯卡音樂傳記大片《波西米亞狂想曲》剛剛在國內放映,無論你是不是皇后樂隊的粉絲,都會在震撼的音樂裡「燃」起來。雖然皇后樂隊並非來自美國,但那場震撼全世界的live aid 搖滾音樂演唱會,卻是在倫敦和費城同時舉辦。其實,美國也是很多現代音樂的家鄉,如爵士樂、藍調、鄉村音樂、搖滾等。
  • SIFF狂想曲
    SIFF 狂 想 曲「SIFF狂想曲」是去年上海國際電影節首創的全新單元。這個單元不僅遴選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主題電影,還以經典老片向傑出音樂人致敬。一經推出之後,就引發樂迷的強烈共鳴。今年的「SIFF狂想曲」在這個基礎上做了升級,把選片範圍從音樂擴展到了舞蹈、電影等多個藝術門類,相信會受到更多熱愛藝術的觀眾青睞。
  • 致敬帕格尼尼丨拉赫瑪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鋼琴演奏分析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鋼琴演奏分析    導讀:拉赫瑪尼諾夫是俄羅斯著名的鋼琴家、作曲家和指揮家,他的一生在音樂的道路上獲得讓人矚目的成就。拉赫瑪尼諾夫在學生時代就相繼創作了《第一鋼琴協奏曲》、《科雷裡主題鋼琴變奏曲》,展示出極強的藝術天分,隨後又相繼創作《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科列利主題變奏曲》等優秀的音樂作品。
  • 《交響情人夢》都用了哪些古典音樂作BGM?
    故事圍繞兩位音樂天才展開,講述桃之丘音樂大學學生們追求古典音樂夢想的過程。樂曲:《藍色狂想曲》是格什溫寫給獨奏鋼琴及爵士樂團的樂曲,它完美地融合了歐洲古典音樂以及美國爵士的元素,是美國音樂會中最受歡迎的曲目之一。
  • 每晚音樂會丨2016「捷克音樂之夜」柏林森林音樂會視頻丨雅尼克與巴蒂雅施維莉聯袂奉獻
    》 指揮:馬裡斯·楊松斯Mariss Jansons1995年《美國之夜》指揮:西蒙·拉特爵士 Sir Simon Rattle (2002年就任柏林愛樂音樂總監)1996年《義大利之夜》指揮:克勞迪奧·阿巴多Claudio Abbado (阿巴多任內惟一一次指揮本音樂會)
  • 當代歐美主流爵士男歌手 | 新一代美國歌曲大使:麥可範斯坦
    19歲範斯坦移居洛杉磯,在這裡他認識了伊拉·格什溫(大作曲家喬治·格什溫的弟弟,格什溫的名曲基本均由兄弟倆合作完成),並且擔任了他的助理6年時間。受到伊拉·格什溫影響,範斯坦立志成為職業爵士歌手。在經過漫長的酒吧、俱樂部駐唱生涯後,範斯坦逐漸獲得主流媒體的關注,開始有唱片公司與他接洽。
  • 拉威爾丨油畫手法書寫的另類音樂《西班牙狂想曲》
    法國作曲家拉威爾於1907年用油畫的手法為我們展現了一部傑作《西班牙狂想曲》,原創為雙鋼琴曲,後改為管弦樂曲,《西班牙狂想曲》是拉威爾第一部成功的管弦樂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