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用心和父母相處,是人成熟的表現,讀《陳情表》有感

2020-12-23 憑欄優讀

讀《出師表》不哭者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必不孝。

忠孝,我們中華文化的根基。忠於國家民族,孝敬父母親長,似乎很是容易,但似乎也不那麼的簡單,大體上做到,容易,但做好每個細節,則需要耐心,細緻,和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意的付出。

百善孝為先

讀書的時候,學過《陳情表》,那時候還年少,還體會不到父母為我們的付出,那時候,對自己所感謝養育之恩,還沒有概念。現在,自己也為父母后,才理解了父母的難,對父母的恩情,才更有體會。再讀《陳情表》,則越發得感慨萬千。

讀《陳情表》不哭者必不孝

三國兩晉時代的四川人李密,在蜀漢滅亡之後,被西晉中央朝廷徵辟為官。但撫養他長大的祖母卻臥病在床,時日無多,為了床前盡孝,為祖母養老送終,李密寫了這篇《陳情表》給司馬炎,感動了天下,讓自己能繼續留在蜀中,繼續照顧自己的祖母。而且在祖母去世後,守孝了兩年,方才出仕。

李密寫《陳情表》的圖畫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若是說讀《陳情表》,最讓我動容,最打動我的,則是上面這句了,情真意切,那種對祖母的不舍分離,都在其間。也難怪說,這是有孝心之人,讀來會流淚的文章,想想李密當時的情況,也就能理解他的感情了,出生不久,父親亡故,母親娘家逼迫母親改嫁,而他,只能跟著祖母長大,祖母再如何生活艱難,無人幫忙,也把他養育大,那份艱辛,那份辛苦,那份恩情,他無以為報,必須得盡孝於祖母身前。

《陳情表》故事圖畫

讀經典,最大的作用,便是反思我們自己。《陳情表》一文,千古傳誦其孝,而我就在想,我應該反思我自己,對父母,我的孝可做好了。

孝文化

盡孝,沒有統一的標準,但是用心,最重要。

昨天,和父親一起往家裡走,喜歡發牢騷,說些抱怨話,我本來,本能的想要反駁,想要勸他看多些正能量,但話到了嘴邊,我卻忍住了,我忽然想到,父親需要一個途徑,來宣洩他的情感,來展現他的觀點,若是在我的面前都不能肆意談論,需要三思之後才說話,那豈不是太過憋屈了他。

父子

是的,父親的態度很消極,觀點似乎沒有正能量,最好能改變其對世界的誤解,能讓他的心裡依舊充滿陽光和希望,但這種事情,絕不是回家路上這幾百米的路途,我的勸說就能改變他頑固的思維的,於是,讓他說,讓他指導,讓他的心裡舒服一些,或許才是我最好的選擇。等回家後,可在潛移默化中,化解他的戾氣,勸其對生活多些溫暖。

奶奶和孫女

其實近段時間以來,和母親的對話之中,母親總喜歡說孩子如何調皮,如何難餵飯,但母親的訴說,卻絕不是讓我把女兒接走,她不想照顧,就好像疫情期間,女兒和妻子一起,住在她外公外婆家的時候,母親卻天天想念,天天和女兒視頻,擔心女兒沒有吃好,沒有睡好。母親給我訴說女兒的貪玩,女兒的挑食不吃飯,更多是,只是想要傾訴自己的生活,我若是硬生生地懟回去,說把女兒接走,或許能讓母親不多說什麼,但她滿腹的話無處訴說,豈不是更加難受。

我中華,自古推崇孝道

看過一篇文章,說是我們盡孝,不單單是給予父母生活費,給父母買禮物這麼簡單,精神上,應該給予父母更多的陪伴,同時,要讓父母覺得自己還有用,自己對家庭還很重要,自己還被需要,生活的自信,陽光,這才是最好的盡孝。

盡孝,是我們應做的事

當然,人世不可能事事如意,而在各種不如意中,我們其實可以有所取捨,或許工作會更累點,或許事業的發展,會有些限制,但若是選擇這些,可能更好的陪伴父母,更好的盡一份孝心,我卻以為,也是很好的。把孝留在心中,且認真做好的人,這人絕對是成熟的,且值得信賴的人,這樣的人,人品絕對不差。

盡孝,需要用心

烏鴉反哺,羊羔跪乳,盡孝,我們得用心,真的為父母著想,他們需要什麼,而不是想當然的覺得他們需要什麼,就給予什麼,世界上最難得的,就是用心,最珍貴的,也是用心。

相關焦點

  • 讀李密《陳情表》:至孝者才能至忠至善
    《陳情表》感情真摯樸實,鋪敘委婉曲折,抒寫誠懇深沉,敘事具體感人,確屬千古名篇。據史書記載,晉武帝看了《陳情表》,稱讚說:「士之有名,不虛然哉。」不但沒有向李密問罪,反而還賜予奴婢二人和贍養祖母的費用。   一般認為,忠和孝是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忠心報國、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 李密《陳情表》:越孝順的人,越容易升職加薪
    意思是說,孝順是一個人最首要、重要和根本的事情,只有懂得和做到了孝順,才能明白做人的道理。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朝代提倡「以孝治天下」,例如西晉、西漢等等。可見,「孝道」並不是個人的事情,而是關乎於民族、國家的大事。自古以來,在中華民族文化中,關於孝道的文章作品可以說是汗牛充棟。比如《孝經》、《弟子規》《二十四孝》等等。
  • 《陳情表》:李密和晉武帝的邏輯博弈(張曉勳)
    宋代趙與時甚至指出:「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然而,解讀《陳情表》如果局限在「情」字上,未免有失膚淺,把晉武帝的賜婢行為理解成為情所動,也過於一廂情願。《陳情表》承載更多的是舊臣李密和新君晉武帝之間的邏輯博弈,情感的因素居於其下。 在寫作《陳情表》前,李密已打定主意,不想順從晉武帝的徵召。如果直抒己見,袒露心聲,後果不堪設想。
  • 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必不孝
    《出師表》早已經深入人心,高中課文裡要求全文背誦的,毋庸贅述,那《陳情表》是個什麼東東?名氣似乎沒那麼大的嘛。    《陳情表》是三國兩晉時期文學家李密寫給晉武帝司馬炎的奏章,辭意懇切,真情流露,語言簡潔,委婉暢達。
  • 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
    《陳情表》 李密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兇。
  • 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有多少人忠孝兩不全?
    一個是諸葛亮的《出師表》,一個則是李密的《陳情表》。這兩個表和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並列,被後世稱為「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若你沒哭,在這個評論家眼中,可就認為你屬於忠孝兩不全的人物了。之所以把這三篇古文排在一起,是因為,這幾篇古文都一樣的情感充沛,情感真摯。
  • 晉朝往事:讀《出師表》不流淚者不忠,讀《陳情表》不流淚者不孝
    在魏晉的歷史上,因有兩篇出色的文章而留下了一個有趣的說法:「讀諸葛亮《出師表》不流淚者不忠,讀李密《陳情表》不流淚者不孝」,那麼,為何會有這樣的說法呢?諸葛亮的忠君愛國之心讓人讀罷不由得落淚。 《陳情表》的作者是李密(224—287年),注意,他並不是我們熟知的那個隋朝末年瓦崗寨的李密,而是三國時期蜀漢政權裡的一個官員,後來蜀漢被魏國所滅,他也就做了魏國的降臣。
  • 《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你不是唯一和父母相處時深感絕望的人
    面對年老父母的許多令人費解的行為和言語,多數情況下我們是很無奈的,而伴隨著每一次的不歡而散,更多的是難以自控的負疚感和無力感……可當我在《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這本書裡讀到 「你不是唯一和父母相處時深感絕望的人」 這句話時,忽然間有種鬆口氣的感覺。
  • 都沒人注意,李密寫《陳情表》,除了表現孝順外,還有避禍的意思
    中國古代有一個人,被稱為「千古第一孝子」,這個人就是三國末年西晉初年的李密。為什麼被稱為「千古第一孝子」呢?因為他為了孝敬他的年邁的祖母,拒絕皇帝的召請出來當官。為此,他還寫過一篇叫做《陳情表》的文章,這篇文章也被稱為千古第一至文。
  • 【古詩詞賞析】李密《陳情表》
    》,《陳情表》是中國古代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它的作者叫李密,李密字令伯,生於公元224年,卒於287年,犍為武陽人。李密原為蜀官,頗有聲名,蜀國滅亡之後,晉武帝司馬炎徵召他做官,他以祖母年事已高又常年臥病在床為由,辭不就職,還專門寫了這篇《陳情表》。今天我們就來欣賞這篇《陳情表》。         《陳情表》,表是一種文體,是臣子向皇帝進呈的奏章,而這樣的一種文體的特點是什麼呢?古人講表的特點在於表達情,所以這篇文章的題目就叫做《陳情表》。那麼他要陳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情呢?是他和祖母相依為命之情。
  • 經典美文:陳情表 原文和翻譯
    《陳情表》是三國兩晉時期文學家李密寫給晉武帝的奏章。此文被認定為中國文學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讀諸葛亮《出師表》不流淚不忠,讀李密《陳情表》不流淚者不孝"的說法。相傳晉武帝看了此表後很受感動,特賞賜給李密奴婢二人,並命郡縣按時給其祖母供養。原文:【陳情表】(李密)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
  • 《如果父母老後難想相處》:如何與麻煩父母好好相處?
    其實,類似的情況,不僅年年遇到過,很多人都會遇到這種情況,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強行把他們的想法施加在自己身上。這樣的父母,隨著年齡增長,很難好好相處。無法好好相處的後果,就是父母子女間越來越疏遠,本該溫暖如春的親情卻如數九寒天的冰碴子。那麼,面對年老難相處的父母,子女如何才能和他們愉快相處,讓親情不被傷害,而更加溫暖呢?
  • 一網打盡《陳情表》理解性默寫
    4.在《陳情表》中,李密一開篇寫到了自己幼年的生活情況,其中提到自己從小體弱多病、發育遲緩的兩句是:「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  5.《陳情表》用「零丁孤苦,至於成立」兩句表現他孤獨的長大成人。6.《陳情表》用「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兩句表現他的家門不興旺缺少幸福。
  • 人生難逢開口笑 —— 讀《 笑場 》有感
    「扯經」讓我想起一個特別喜歡的佛偈,也算是唯一一個知道和算是參透的吧(想不起其他)。後續的其他工作有掛主管職位,但手下最多也只是一人,其他項目類的人就不算,畢竟那些都不用長期相處對著的。最近老叫我王總的朋友,也許是因為職稱考試的原因,她看了很多管理類的學習資料,也會偶爾發我看些,我可能最近看了李誕先生《冷場》的原因,特別喜歡「李先生」和「包小姐」的遊戲,我也打趣叫她柯秘書,雖然我不是個「正經」領導,但也學著「正經」領導的模樣與手段去鼓勵柯秘書考試成功,但願柯秘書考試成功之後,我可以終成一位下屬喜歡,覺得「知恩」的領導吧。
  • 李密的《陳情表》,真的是用「孝」打動了晉武帝嗎?
    蘇軾說過:「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陳情表》封建社會標謗的「孝」的典範,作者李密通過這篇文章,讓晉武帝最後被自己的孝心感動,從而達成了自己對祖母盡孝的心願。
  • 一曲《陳情表》千古頌孝道
    在士大夫階層崇尚進取、熱心功名的魏晉時期,這個人真是傻到了家。這個「怪人」,就是四川彭山縣人李密。那麼,這李密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的《陳情表》為什麼對後世影響這麼大?壹祖母有疾,他夜不解衣伺候《華陽國志》《晉書》裡,均有李密傳。《晉書·孝友列傳·李密》載:「李密,字令伯,犍為武陽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時年數歲,感戀彌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
  • 中華經典資源庫60 古文賞析:李密《陳情表》
    》,《陳情表》是中國古代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它的作者叫李密,李密字令伯,生於公元224年,卒於287年,犍為武陽人。李密原為蜀官,頗有聲名,蜀國滅亡之後,晉武帝司馬炎徵召他做官,他以祖母年事已高又常年臥病在床為由,辭不就職,還專門寫了這篇《陳情表》。今天我們就來欣賞這篇《陳情表》。《陳情表》,表是一種文體,是臣子向皇帝進呈的奏章,而這樣的一種文體的特點是什麼呢?古人講表的特點在於表達情,所以這篇文章的題目就叫做《陳情表》。那麼他要陳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情呢?是他和祖母相依為命之情。
  • 一個人成熟有什麼表現?
    一個人成熟的常見表現:1、不再zhuang逼,除非另有目的。成熟的人,不再喜歡出風頭,也不再喜歡吹牛zhuang逼,而是變得穩重,甚至變得越加的謙遜和低調。越厲害的人,越是會低調。反而半桶水的人,喜歡出風頭,喜歡裝很牛逼的樣子。其實,喜歡裝的人,是不自信的表現,內心很迫切的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成熟的人,更深知樹大招風,只有踏踏實實握住手裡實在的東西才覺得是划算的。
  • 《陳情表》為什麼能讓我們動容?看李密的悲慘身世,讓人感同身受
    這是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我們在高中時期的課文裡面也學習過,讀諸葛亮的《出師表》沒有流淚的人,他的內心肯定是不忠的,讀李密《陳情表》沒有流淚的人,他這個人肯定是不孝的,說明了陳情表是表達孝道的經典文章。裡面一開篇就闡述自己的幼年情況,他說我這個人命運不好,很小的時候就遭遇了兇險坎坷。剛剛出生六個月,父親就不幸去世了,好不容易長到四歲,舅舅強行讓母親改了嫁,扔下了孤零零的我。這樣的童年非常讓人心生同情。其中有一段是描寫他自己小時候悲慘生活情況。小時候身體又不好,又沒有什麼親人來照顧,這在古代那種宗族結構的社會裡面是非常孤弱的情況了,如果你沒有叔叔伯伯也沒有兄弟,誰都能欺負你。
  • 以《陳情表》為名的李密,被那個以「以孝治天下」的西晉所拋棄
    忠"為諸葛亮的《出師表》,"孝"為李密的《陳情表》。這兩篇文章也是當時老師重點講解的,都是要求背誦的。由於當時的學生身份,社會經歷有限,雖然都背誦下來了。但對李密那種真實的情感缺少共鳴,並沒有放在心上。只是當做學習任務,並沒有去理解其中的奧秘。但我仍然感謝那時的老師,有些東西真的需要經歷後才懂的,就像當時學習魯迅先生的文章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