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出師表》不哭者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必不孝。
忠孝,我們中華文化的根基。忠於國家民族,孝敬父母親長,似乎很是容易,但似乎也不那麼的簡單,大體上做到,容易,但做好每個細節,則需要耐心,細緻,和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意的付出。

讀書的時候,學過《陳情表》,那時候還年少,還體會不到父母為我們的付出,那時候,對自己所感謝養育之恩,還沒有概念。現在,自己也為父母后,才理解了父母的難,對父母的恩情,才更有體會。再讀《陳情表》,則越發得感慨萬千。

三國兩晉時代的四川人李密,在蜀漢滅亡之後,被西晉中央朝廷徵辟為官。但撫養他長大的祖母卻臥病在床,時日無多,為了床前盡孝,為祖母養老送終,李密寫了這篇《陳情表》給司馬炎,感動了天下,讓自己能繼續留在蜀中,繼續照顧自己的祖母。而且在祖母去世後,守孝了兩年,方才出仕。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若是說讀《陳情表》,最讓我動容,最打動我的,則是上面這句了,情真意切,那種對祖母的不舍分離,都在其間。也難怪說,這是有孝心之人,讀來會流淚的文章,想想李密當時的情況,也就能理解他的感情了,出生不久,父親亡故,母親娘家逼迫母親改嫁,而他,只能跟著祖母長大,祖母再如何生活艱難,無人幫忙,也把他養育大,那份艱辛,那份辛苦,那份恩情,他無以為報,必須得盡孝於祖母身前。

讀經典,最大的作用,便是反思我們自己。《陳情表》一文,千古傳誦其孝,而我就在想,我應該反思我自己,對父母,我的孝可做好了。

盡孝,沒有統一的標準,但是用心,最重要。
昨天,和父親一起往家裡走,喜歡發牢騷,說些抱怨話,我本來,本能的想要反駁,想要勸他看多些正能量,但話到了嘴邊,我卻忍住了,我忽然想到,父親需要一個途徑,來宣洩他的情感,來展現他的觀點,若是在我的面前都不能肆意談論,需要三思之後才說話,那豈不是太過憋屈了他。

是的,父親的態度很消極,觀點似乎沒有正能量,最好能改變其對世界的誤解,能讓他的心裡依舊充滿陽光和希望,但這種事情,絕不是回家路上這幾百米的路途,我的勸說就能改變他頑固的思維的,於是,讓他說,讓他指導,讓他的心裡舒服一些,或許才是我最好的選擇。等回家後,可在潛移默化中,化解他的戾氣,勸其對生活多些溫暖。

其實近段時間以來,和母親的對話之中,母親總喜歡說孩子如何調皮,如何難餵飯,但母親的訴說,卻絕不是讓我把女兒接走,她不想照顧,就好像疫情期間,女兒和妻子一起,住在她外公外婆家的時候,母親卻天天想念,天天和女兒視頻,擔心女兒沒有吃好,沒有睡好。母親給我訴說女兒的貪玩,女兒的挑食不吃飯,更多是,只是想要傾訴自己的生活,我若是硬生生地懟回去,說把女兒接走,或許能讓母親不多說什麼,但她滿腹的話無處訴說,豈不是更加難受。

看過一篇文章,說是我們盡孝,不單單是給予父母生活費,給父母買禮物這麼簡單,精神上,應該給予父母更多的陪伴,同時,要讓父母覺得自己還有用,自己對家庭還很重要,自己還被需要,生活的自信,陽光,這才是最好的盡孝。

當然,人世不可能事事如意,而在各種不如意中,我們其實可以有所取捨,或許工作會更累點,或許事業的發展,會有些限制,但若是選擇這些,可能更好的陪伴父母,更好的盡一份孝心,我卻以為,也是很好的。把孝留在心中,且認真做好的人,這人絕對是成熟的,且值得信賴的人,這樣的人,人品絕對不差。

烏鴉反哺,羊羔跪乳,盡孝,我們得用心,真的為父母著想,他們需要什麼,而不是想當然的覺得他們需要什麼,就給予什麼,世界上最難得的,就是用心,最珍貴的,也是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