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賞析】李密《陳情表》

2021-02-23 眉山教育體育


「         原為蜀官的李密被晉武帝徵召為官。亡國之臣的進退兩難可想而知,這一封上奏晉武帝的表文字字見真情,句句顯功力,到底能否幫助李密成功地「辭不就職」呢?


誦讀專家:方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音指導)

書寫專家:吳行(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

講解專家:程翔(北京一零一中學特級教師)

        今天我們來欣賞《陳情表》,《陳情表》是中國古代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它的作者叫李密,李密字令伯,生於公元224年,卒於287年,犍為武陽人。犍為武陽就是現在的四川彭山縣東。李密原為蜀官,頗有聲名,蜀國滅亡之後,晉武帝司馬炎徵召他做官,他以祖母年事已高又常年臥病在床為由,辭不就職,還專門寫了這篇《陳情表》。今天我們就來欣賞這篇《陳情表》。

        《陳情表》,表是一種文體,是臣子向皇帝進呈的奏章,而這樣的一種文體的特點是什麼呢?古人講表的特點在於表達情,所以這篇文章的題目就叫做《陳情表》。那麼他要陳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情呢?是他和祖母相依為命之情。


        開頭作者這樣寫:「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兇」,意思就是說我李密命不好,從小就遭遇坎坷。「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意思就是說我剛生下來六個月,我的父親就離我而去了,我長到四歲的時候,我的媽媽就被我舅舅逼迫著改嫁。一上來這幾句就把自己悲苦的身世展示出來。另外,一個人給皇帝寫奏章要辭掉職務,不去赴職,這並非一件小事。字字句句都得要斟酌,去推敲,可能稍不注意就會有殺身之禍。

        所以下面他寫到:「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這就把他的祖母劉氏引出來了,沒有了父母的呵護和養育,祖母承擔起了養育李密的重任,這種祖孫之間的情感,它的這種深厚,是難以用語言來形容的。「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何為「九歲不行」?就是我長到了九歲還不能夠走路。「零丁孤苦,至於成立」,這裡的「成立」就是成人、獨立的意思。這樣一個零丁孤苦,非常孤單的孩子成長起來,他的內心裡是包含了多少的苦水。

        接下來李密又寫道:「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意思就是說自己家庭衰落,沒有什麼親戚兄弟能夠幫忙,自己非常地孤單,而他自己到了很晚的時候才有了兒子。「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弔」,沒有什麼親戚朋友,家裡連一個小童僕也用不起,沒有人能夠照看家庭。「煢煢孑立」就是非常的孤單、孤獨,只有自己的影子和自己的軀體互相安慰。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表明了他和他祖母的一種特殊的關係。所以接下來李密就寫到:「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到了今天,到了現在,我的祖母年事已高,而且常年臥病在床,我侍奉祖母從來沒有離開過,這就點明了他和祖母的特殊的關係,點明了祖孫二人相依為命,不可分離。


曉之以理的第二步,讓李密進退兩難的境地得到理解和同情

        進入到第二段,作者開始寫自己被徵召的過程,作者先這樣寫:「逮奉聖朝,沐浴清化」,這兩句表面上看好像是對晉武帝司馬炎的一種歌頌——我們沐浴在清明的教化之中。我想李密寫這個陳情表,是要講究一點策略,所以這句話表現了他的一種人生的智慧。

        接著:「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這裡涉及到一個察舉——古代舉薦人才的制度,就是經過地方官員的考察,若這個人的品行好就可以推薦他去做官。前邊有一個太守名為逵,因為我李密的品行好,推舉我做孝廉,後邊又有一個刺史名為榮,又推舉我秀才。這是先說的推舉他去做官的這個過程。李密卻都因為祖母臥病在床供養無主,辭不就職。

        但辭掉之後,皇帝繼續徵召他,所以在這個表裡面李密又這樣寫到:「詔書特下,拜臣郎中」,「拜臣郎中」就是授予他郎中這樣的官職。「尋蒙國恩,除臣洗馬」,「除」跟「拜」意思是一樣的,都是授予官職,又給了他洗馬——太子洗馬,這是一個官職。當時皇帝的「詔書切峻」,就是言辭比較強烈。「責臣逋慢」,皇帝的詔書裡面已經表現出很不滿意的情緒了,即面對皇帝的這種詔書為何如此遲緩?為何辭不就職呢?

        他說「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我想要遵奉皇帝的命令去復職,可是我的祖母她的病情是一天比一天嚴重,我怎麼能走得開呢?「欲苟順私情」,我想要能夠滿足我的請求,讓我留下來照顧我的祖母。「則告訴不許」,「告訴」就是申請,我的申請又沒有被批准,所以李密接著就說:「臣之進退,實為狼狽」,我是去、是留、是赴任、還是在家照顧我的祖母,我進退維谷、狼狽不堪。這裡的「實為狼狽」就是自己所處的這個境遇十分的尷尬。


最關鍵的第三步,徹底打消了晉武帝對一個前朝臣子的猜疑

        這就是文章的第二段,接下來進入到第三段,第三段我認為是最關鍵的一段。它充分地體現了李密的一種人生的智慧,李密這樣寫:「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以孝治天下」,這是晉武帝司馬炎治國的基本國策,司馬炎奪取天下,如果他提倡忠的話,那必然會給自己的臉上打一巴掌,因為他是篡權,所以他就打出了「以孝治天下」這樣的一個國策。而李密恰恰是抓住了這一點,他要去揣摩司馬炎的內心深處在想什麼。司馬炎對於前朝的臣子是有戒心的,而李密在這一點上看得非常清楚,所以接下來這最關鍵的一句話才寫了出來。

        李密說:「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我「本圖宦達,不矜名節」,就是想要榮華富貴,就是想要得個一官半職,而不講究什麼清高。這句話才真正地寫到了司馬炎的心坎兒上。接下來李密又寫到:「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這幾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像我這樣的一個俘虜,我的身份非常的低賤,而且還承蒙了皇上您的厚恩,哪裡還能有非分之想、怎敢有非分之想。這幾句話司馬炎看了之後內心會很高興,也就徹底地打消了對李密的懷疑。

        接下來李密又繞回到祖母上面來,他寫到:「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祖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又繞回到祖母上來,這就是寫文章的高明之處,但是最後有一個問題還沒有解決,就是你的祖母年事已高,身體又不好,那麼將來你的祖母去世了,你來不來做官呢?這個問題是一定要解決的。李密非常聰明,他沒有忘記這一點,接下來他這樣寫到:「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他從時間上算了一筆帳,我李密四十四歲,我的祖母九十六歲,我報答皇上的時間還長,我供養我祖母的時間卻不多了,就讓我,或者就允許我、批准我能夠在我祖母有限的晚年盡一點孝道吧,將來我一定會為朝廷效力的。

       那麼有的讀者可能急於要知道一個結果:司馬炎同意了沒有呢?據史料記載,司馬炎看了《陳情表》後受到了感動,不僅同意了他的「辭不就職」,還專門派傭人到他家裡面去幫助李密照顧他的祖母,嘉獎他的這種孝心。所以中國是一個孝文化的——自古以來重視孝道這樣的一個國家,今天我們來讀《陳情表》,來學習《陳情表》,來欣賞《陳情表》對於我們弘揚中華文化當中的孝文化也是非常有益的。

來源:微言教育    編輯:方旭  何疏影

相關焦點

  • 中華經典資源庫60 古文賞析:李密《陳情表》
    》,《陳情表》是中國古代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它的作者叫李密,李密字令伯,生於公元224年,卒於287年,犍為武陽人。李密原為蜀官,頗有聲名,蜀國滅亡之後,晉武帝司馬炎徵召他做官,他以祖母年事已高又常年臥病在床為由,辭不就職,還專門寫了這篇《陳情表》。今天我們就來欣賞這篇《陳情表》。《陳情表》,表是一種文體,是臣子向皇帝進呈的奏章,而這樣的一種文體的特點是什麼呢?古人講表的特點在於表達情,所以這篇文章的題目就叫做《陳情表》。那麼他要陳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情呢?是他和祖母相依為命之情。
  • 李密:陳情表
    陳情表《陳情表》為西晉李密寫給晉武帝的奏章。
  • 《陳情表》:李密和晉武帝的邏輯博弈(張曉勳)
    宋代趙與時甚至指出:「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然而,解讀《陳情表》如果局限在「情」字上,未免有失膚淺,把晉武帝的賜婢行為理解成為情所動,也過於一廂情願。《陳情表》承載更多的是舊臣李密和新君晉武帝之間的邏輯博弈,情感的因素居於其下。 在寫作《陳情表》前,李密已打定主意,不想順從晉武帝的徵召。如果直抒己見,袒露心聲,後果不堪設想。
  • 李密:《陳情表》背後的博弈
    再來看故事的另一個主角,李密字令伯,犍為武陽人。他的父親很早就去世了,母親何氏再嫁。這時李密只有幾歲,他性情淳厚,非常思戀母親,以至生了病。於是他的祖母劉氏親自撫養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順和恭敬聞名當時。祖母劉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祖母,夜裡未曾脫衣。祖母的飯菜、湯藥,他總要嘗過之後才讓祖母用。李密有時間就去學習,忘記了疲勞。
  • 李密的《陳情表》,真的是用「孝」打動了晉武帝嗎?
    蘇軾說過:「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陳情表》封建社會標謗的「孝」的典範,作者李密通過這篇文章,讓晉武帝最後被自己的孝心感動,從而達成了自己對祖母盡孝的心願。
  • 讀李密《陳情表》:至孝者才能至忠至善
    原標題:讀李密《陳情表》:至孝者才能至忠至善  夏 海   歷史上有兩個同名同姓的著名人物叫李密,一為晉朝武陽即今四川彭山縣的李密,以《陳情表》名垂後世,屬文治範疇;一為隋末唐初的李密,因參與和領導農民起義反隋而揚名天下,屬武功範圍。
  • 《陳情表》中 沒有官職的李密為什麼自稱「臣」
    歷史上有二位名人李密,一位是隋唐時關隴士族後人,瓦崗寨稱魏公的李密,有牛角掛書等典故流傳,另一位則活躍在三國末晉朝初,聞名於世的就是他寫的《陳情表》,古名人曾對此作了概括說,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這個人必然不忠;讀李令伯(密)《陳情表》而不墮淚者,這個人必然不孝;讀韓退之(愈)《祭十二郎文
  • 《陳情表》李密都被皇帝親自點名了都還能懷才不遇
    古人說:讀諸葛孔明的《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密的《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韓退之的《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作為中國古代三大抒情佳篇之一的《陳情表》,李密的拳拳孝心不僅打動了當時的晉武帝,也打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 李密《陳情表》:越孝順的人,越容易升職加薪
    這其中最著名的,當屬西晉文學家李密的《陳情表》。我們甚至可以從《陳情表》這篇文章看出:越孝順的人,越容易升職加薪。俗話說「讀《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可見李密的這篇文章是多麼言之懇切,令人聲淚俱下。《陳情表》,「陳」就是陳述的意思,「表」是古代的一種奏章。
  • 【知識點】李密《陳情表》知識點歸納
    >【魏晉】李密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兇。源出晉•李密《陳情表》近義成語:無依無靠、舉目無親、形單形只。     2.煢煢孓立孤獨無依的樣子。煢煢,孤獨的樣子;孑,孤單。偏正結構。源出晉•李密《陳情表》。近義成語:孤苦伶、舉目無親。      3.形影相弔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在一起互相慰問。形容非常孤單,沒有伴侶。形,指身體;吊,慰問。主謂結構。源出《三國志•陳思王植傳》:「形影相弔,五情愧赧。」
  • 以《陳情表》為名的李密,被那個以「以孝治天下」的西晉所拋棄
    忠"為諸葛亮的《出師表》,"孝"為李密的《陳情表》。這兩篇文章也是當時老師重點講解的,都是要求背誦的。由於當時的學生身份,社會經歷有限,雖然都背誦下來了。但對李密那種真實的情感缺少共鳴,並沒有放在心上。只是當做學習任務,並沒有去理解其中的奧秘。但我仍然感謝那時的老師,有些東西真的需要經歷後才懂的,就像當時學習魯迅先生的文章一樣。
  • 三國奇文,淚如雨下——李密《陳情表》!
    擔任蜀漢尚書郎的李密就這樣成了亡國之人。晉武帝久聞其才名就想招他當官,李密就上表了千古奇文《陳情表》來推脫應召,在家侍奉祖母。至今讀來句句催人淚下,此文一出轟動朝野,晉武帝都聞表涕零,已可與諸葛亮《出師表》一爭高下。全文如下:臣密言: 臣以險釁, 夙遭閔兇。 生孩六月, 慈父見背; 行年四歲, 舅奪母志。 祖母劉憫臣孤弱, 躬親撫養。
  • 朗讀 | 李密:陳情表
    《陳情表》為西晉李密寫給晉武帝的奏章。李密原是蜀漢後主劉禪的郎官。公元263年,司馬昭滅蜀漢,李密成了亡國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養祖母劉氏。李密素來以孝聞名於世,為了籠絡蜀國和吳國人心,晉武帝於公元265年請李密出來做官,徵召他為太子洗馬。李密不願應詔,就寫了這篇申訴自己不能應詔的苦衷的表文。
  • 李密《陳情表》翻譯
    李密 《陳情表》翻譯臣子李密陳言:臣子因命運不好,小時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剛出生六個月,我慈愛的父親就不幸去世了。經過了四年,舅父逼母親改嫁。我的奶奶劉氏,憐憫我從小喪父又多病消瘦,便親自對我加以撫養。
  • 李密《陳情表》:除了祖孫之情,還有這兩種不易察覺的隱藏情感
    在中學語文課本裡,一篇《出師表》,一篇《陳情表》,這兩篇至情至性的千古名文,都出自蜀漢臣子之手,一是家喻戶曉的蜀漢名相諸葛亮,一是蜀漢舊臣李密,一寫人臣之忠,一敘人子之孝,都感人至深,以至於後人甚至放話說: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出師表》自不必說,文如其人,其文讀之墮淚,其人其事,更是感天動地。
  • 《陳情表》為什麼能讓我們動容?看李密的悲慘身世,讓人感同身受
    這是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我們在高中時期的課文裡面也學習過,讀諸葛亮的《出師表》沒有流淚的人,他的內心肯定是不忠的,讀李密《陳情表》沒有流淚的人,他這個人肯定是不孝的,說明了陳情表是表達孝道的經典文章。作者李密,是一個非常有名的歷史人物,他之所以寫下這篇文章是因為他不想去當官,其中的原因是因為他很孝順自己的祖母,他的祖母臥病在床需要他的照顧,所以他寫下這篇文章向皇帝表述自己的情況。裡面一開篇就闡述自己的幼年情況,他說我這個人命運不好,很小的時候就遭遇了兇險坎坷。剛剛出生六個月,父親就不幸去世了,好不容易長到四歲,舅舅強行讓母親改了嫁,扔下了孤零零的我。
  • 古代公文佳作賞析——《陳情表》
    三國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司馬昭滅蜀,李密淪為亡國之臣。泰始三年(267年),朝廷徵召李密為太子洗馬。李密時年44歲,以晉朝「以孝治天下」為口實,以祖母供養無主為由,上《陳情表》以明志,要求暫緩赴任,上表懇辭。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
  • 一網打盡《陳情表》理解性默寫
    《陳情表》中寫李密命運不好小時不幸的兩句是「臣以險釁,夙遭閔兇」。2.在《陳情表》中,作者李密向晉武帝上表陳述了自己的家庭情況,其中起到總起和概括作用的兩句是「臣以險釁,夙遭閔兇」。3.在《陳情表》中,李密一開篇寫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其中提到自己早年喪父的兩句是「生孩六月,慈父見背」。
  • 一曲《陳情表》千古頌孝道
    這個「怪人」,就是四川彭山縣人李密。那麼,這李密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的《陳情表》為什麼對後世影響這麼大?壹祖母有疾,他夜不解衣伺候《華陽國志》《晉書》裡,均有李密傳。《晉書·孝友列傳·李密》載:「李密,字令伯,犍為武陽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時年數歲,感戀彌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劉氏,躬自撫養,密奉事以孝謹聞。
  • 《陳情表》:千古名文背後的冰冷現實
    不過在《陳情表》的溫馨背後,卻是冷冰冰的現實。一、李密其人李密幼年喪父,母親改嫁,他自己從小被祖母撫養長大。雖說境遇悲慘,好在祖父曾做過蜀國朱提郡(今雲南昭通)太守,與譙周結識。李密拜譙周為老師,長大後成為了蜀漢年輕有為的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