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公文佳作賞析——《陳情表》

2021-03-05 老秘網

三國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司馬昭滅蜀,李密淪為亡國之臣。泰始三年(267年),朝廷徵召李密為太子洗馬。李密時年44歲,以晉朝「以孝治天下」為口實,以祖母供養無主為由,上《陳情表》以明志,要求暫緩赴任,上表懇辭。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既無叔伯,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弔。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逮奉聖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結合晉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政策,動之以情,消其疑慮。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鑑。願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倖,保卒餘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陳情表》除開其循序漸進、委婉鋪排的陳情藝術及出色的文採外,對報請性公文的寫作也有很大的啟示作用。擬寫和呈送請示的目的是使請示的事項能夠得到上級的幫助、批准或指示。如何恰當地闡明寫作緣由,使上級領導充分理解,並在此基礎上做出首肯的答覆。這就要求請示的寫作者一定要明確寫作目的,了解請求難度,注重寫作受體的心理,恰當運用寫作技法,突破請求難度。

《陳情表》的成功在於此次上表非常重要且緊迫,成則緩任,敗則斷頭,在如此的環境下,不得不絞盡腦汁思考行文的內容。在報請性公文的描寫中,也應當以如此寫作環境要求自己,心中要有緊迫感,認真對待行文,嚴謹措辭,以勢在必行、無路可退的狀態要求自己行文。

既然是請示,理由必須充分才能讓人信服。《陳情表》中,李密由己及國,將對祖母的拳拳深情結合晉武帝以孝治國的政治策略,從大從小都有了充分的依據。又說明自己只想服侍祖母終老,之後便會立即上任,為國分憂,這無疑給了晉武帝一個臺階下。故而,請示的理由必須充分,感情應當真摯,才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公文寫作必須注重嚴謹客觀,李密在文中字字表明他與祖母相依為命,情深義重,但絕無誇大。在報請性公文中,必須如實上報個人及單位的疑問或困難,不可誇大其詞,不可無中生有。

《陳情表》中雖一字不提尊重,但字裡行間皆充滿了對晉武帝的衷心和真誠,這無疑是讓晉武帝感到愉悅的。在公文寫作中雖然不至於阿諛奉承,但尊重是基本的禮貌,也是讓領導對請示點頭的第一步。

相關焦點

  • 【古詩詞賞析】李密《陳情表》
    誦讀專家:方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音指導)書寫專家:吳行(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講解專家:程翔(北京一零一中學特級教師)         今天我們來欣賞《陳情表》,《陳情表》是中國古代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李密原為蜀官,頗有聲名,蜀國滅亡之後,晉武帝司馬炎徵召他做官,他以祖母年事已高又常年臥病在床為由,辭不就職,還專門寫了這篇《陳情表》。今天我們就來欣賞這篇《陳情表》。         《陳情表》,表是一種文體,是臣子向皇帝進呈的奏章,而這樣的一種文體的特點是什麼呢?古人講表的特點在於表達情,所以這篇文章的題目就叫做《陳情表》。那麼他要陳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情呢?是他和祖母相依為命之情。
  • 中華經典資源庫60 古文賞析:李密《陳情表》
    誦讀專家:方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音指導)【書寫】書寫專家:吳行(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講解】講解專家:程翔(北京一零一中學特級教師)今天我們來欣賞《陳情表》,《陳情表》是中國古代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它的作者叫李密,李密字令伯,生於公元224年,卒於287年,犍為武陽人。
  • 一曲《陳情表》千古頌孝道
    李密以孝敬祖母聞名,這也是他寫《陳情表》的主要原因。當時,晉滅蜀後,徵西將軍鄧艾敬慕李密的才能,請他擔任主簿。李密以奉養年邁祖母為由,謝絕了鄧艾的聘請。泰始三年(267年)晉武帝立太子,慕李密之才名,下詔徵召李密為太子洗馬(低於太守的官名),郡縣也不斷催促。但李密就是不去上任,這其中有什麼隱情呢?
  • 李密《陳情表》:越孝順的人,越容易升職加薪
    這其中最著名的,當屬西晉文學家李密的《陳情表》。我們甚至可以從《陳情表》這篇文章看出:越孝順的人,越容易升職加薪。俗話說「讀《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可見李密的這篇文章是多麼言之懇切,令人聲淚俱下。《陳情表》,「陳」就是陳述的意思,「表」是古代的一種奏章。
  • 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有多少人忠孝兩不全?
    表是古代很常用的一種文體,大多用來向皇帝上書。這些表因為其用處特殊,作者必然遣詞造句,費盡心血,以求能得到恩準,所以也有不少的佳作。其中有兩篇,是我們最為熟悉的。一個是諸葛亮的《出師表》,一個則是李密的《陳情表》。
  • 讀李密《陳情表》:至孝者才能至忠至善
    原標題:讀李密《陳情表》:至孝者才能至忠至善  夏 海   歷史上有兩個同名同姓的著名人物叫李密,一為晉朝武陽即今四川彭山縣的李密,以《陳情表》名垂後世,屬文治範疇;一為隋末唐初的李密,因參與和領導農民起義反隋而揚名天下,屬武功範圍。
  • 【知識點】李密《陳情表》知識點歸納
    古代州郡長官的名稱,名詞。     4.終     (1)既無叔伯,終鮮兄弟。 與「既」配合,起並列聯合作用,相當幹「又」,連詞。     (2)無以終餘年。結束,度完,動詞。     (3)願乞終養。終了,動詞。     5.命     (1)辭不赴命。任命,名詞。     (2)人命危淺。
  • 古代公文與書信格式:書面形式中的——人際關係象徵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代公文與書信格式:書面形式中的——人際關係象徵,公文與書信,是人際交往的書面形式。從公文與書信的固定體系與格式中,我們也可以窺探出它在人際關係方面的象徵意義。公文格式我國古代的公文,大致有典、制、詔、誥、敕、章、奏、表、駁議、檄、牒、狀等12種。其中典、制、詔、誥、敕、檄、牒等7種為指揮性公文,章、奏、表、駁議、狀等5種為報請性公文。不同性質的公文,象徵著帝王與臣下、官府與百姓的不同身份。而指揮性公文中,典、制、詔、誥、敕等5種為帝王和朝廷專用公文,象徵著帝王至高無上的地位。這就是公文體系所隱含的象徵意義。
  • 一網打盡《陳情表》理解性默寫
    《陳情表》中寫李密命運不好小時不幸的兩句是「臣以險釁,夙遭閔兇」。2.在《陳情表》中,作者李密向晉武帝上表陳述了自己的家庭情況,其中起到總起和概括作用的兩句是「臣以險釁,夙遭閔兇」。3.在《陳情表》中,李密一開篇寫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其中提到自己早年喪父的兩句是「生孩六月,慈父見背」。
  • 李密的《陳情表》,真的是用「孝」打動了晉武帝嗎?
    蘇軾說過:「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陳情表》封建社會標謗的「孝」的典範,作者李密通過這篇文章,讓晉武帝最後被自己的孝心感動,從而達成了自己對祖母盡孝的心願。
  • 《陳情表》李密都被皇帝親自點名了都還能懷才不遇
    古人說:讀諸葛孔明的《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密的《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韓退之的《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作為中國古代三大抒情佳篇之一的《陳情表》,李密的拳拳孝心不僅打動了當時的晉武帝,也打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 《陳情表》為什麼能讓我們動容?看李密的悲慘身世,讓人感同身受
    這是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我們在高中時期的課文裡面也學習過,讀諸葛亮的《出師表》沒有流淚的人,他的內心肯定是不忠的,讀李密《陳情表》沒有流淚的人,他這個人肯定是不孝的,說明了陳情表是表達孝道的經典文章。小時候身體又不好,又沒有什麼親人來照顧,這在古代那種宗族結構的社會裡面是非常孤弱的情況了,如果你沒有叔叔伯伯也沒有兄弟,誰都能欺負你。直到很晚了才有孩子,所以晚有兒息,李密到了很晚才有小孩,古代的小孩在家裡來客人的時候是需要站到門口去迎接客人的,但是李密家連一個孩子都沒有,家裡冷冷清清的。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家裡來客人連個開門迎客的小孩都沒有。
  • 高中語文《陳情表》 知識點精講
    原是古代兩個受恩報答的故事。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聯合結構。結草,典故見本保注釋。銜環,古代神話小說記載:東漢楊寶救了一隻黃雀,某夜有一黃衣童子來見楊寶,把四枚白環給他,並對他說要讓他的子孫潔白,位登三事(古官名)。後楊寶子、孫、曾孫果真顯貴。近義成語:感恩圖報。反義成語:以怨報德、恩將仇報。    9. 皇天后土古人對天地的尊稱,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實聞君之言。
  • 【會員佳作賞析】③編輯部的故事
    【會員佳作賞析】③編輯部的故事 2019-09-22 19: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陳情表》:李密和晉武帝的邏輯博弈(張曉勳)
    宋代趙與時甚至指出:「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然而,解讀《陳情表》如果局限在「情」字上,未免有失膚淺,把晉武帝的賜婢行為理解成為情所動,也過於一廂情願。《陳情表》承載更多的是舊臣李密和新君晉武帝之間的邏輯博弈,情感的因素居於其下。 在寫作《陳情表》前,李密已打定主意,不想順從晉武帝的徵召。如果直抒己見,袒露心聲,後果不堪設想。
  • 古文觀止 | 《陳情表》原文賞析及白話譯文
    《陳情表》三國兩晉·李密
  • 李密:陳情表
    陳情表《陳情表》為西晉李密寫給晉武帝的奏章。
  • 《陳情表》:千古名文背後的冰冷現實
    音頻探究視頻闢謠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侃大山《朝文社》(原《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字數:1991,閱讀時間:約5分鐘我們在中學學過一篇名為《陳情表不過在《陳情表》的溫馨背後,卻是冷冰冰的現實。一、李密其人李密幼年喪父,母親改嫁,他自己從小被祖母撫養長大。雖說境遇悲慘,好在祖父曾做過蜀國朱提郡(今雲南昭通)太守,與譙周結識。李密拜譙周為老師,長大後成為了蜀漢年輕有為的官員。
  • 【佳作賞析】 《吃餃子》
    【佳作賞析】本欄目將不定期發表中小學生(尤其是關注本公眾號的同學們)的詩歌、小說、攝影、
  • 回味經典:陳情表
    代表作為《陳情表》。《陳情表》,選自《文選》卷三七。三國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司馬昭滅蜀,李密淪為亡國之臣。泰始三年(267年),朝廷徵召李密為太子洗馬。李密時年44歲,以晉朝「以孝治天下」為口實,以祖母供養無主為由,上《陳情表》以明志,要求暫緩赴任,上表懇辭。李密原是蜀漢後主劉禪的郎官(官職不詳)。公元263年,司馬昭滅蜀漢,李密成了亡國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