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幾乎每年會出行一次,雖然每個終點都值得讚頌數篇,也拍過數百G的照片,而回來之後,隨著記憶的消退,照片便也靜靜的躺在了硬碟一角。我想開始記錄些旅行的見聞,既是筆記、也希望與大家分享。
客觀的說,旅行也是一種消費主義,而我卻很難抵擋住這種消費主義的誘惑。只身前往一個陌生的環境,努力張開身上所有的感官,去感觸陌生環境的特別。而我剛好又是學設計的,多年的設計訓練或許提升了我察覺事物特別之處的能力。所以每來到一個嶄新的地方,我會儘量抱著學習心態,去多走多看。每天數十裡路的暴走,朋友說我這是「苦行」,不是「旅行」。「旅行」應該是放鬆的,最好是和家人、朋友一起,到一個新環境放鬆身心,可以睡到自然醒,可以沒有目的性的隨便逛逛。而「旅行」對我來說,可能是嚴肅的事情,希望能有所收穫,所以苦行就苦行吧,自得其樂才好。
這次的目的地是東京,在東京一共待了7天(其中一天去了鎌倉),基本上把初次探訪東京都會去的點走了一遍。感覺東京和上海頗像,商業氛圍濃厚,像新宿、涉谷、六本木、上野、秋葉原、淺草等最有名的景點基本上都和商圈脫不了干係,於是逛著逛著便不由自主的懷念起京都的古寺院與鴨川。
雖然東京的古寺院不及京都,但其現代建築十足把我震撼了一番。這篇筆記也就以幾個印象深刻的建築為主。
東京の建築
代官山·蔦屋書店
代官山算是東京的富人區,聚集了一批特色鮮明的小店,有服飾、生活小物、藝術品與咖啡店。
代官山車站
彩妝版的Family
代官山的特色小店
被譽為全球最美書店的「蔦屋書店」便坐落於代官山,也許是因為「蔦屋」的存在,所以帶動了周邊豐富的文藝小店。這家「蔦屋書店」以三座兩層的建築物連貫構成,連接三棟建築的一樓通道是雜誌街。書店的外觀由英國著名設計工作室Klein Dytham architecture設計,而店內的視覺則是由我們熟知的原研哉負責。
上圖來自:
https://store.tsite.jp/daikanyama/chinese/
書店的外圍被綠植包裹,使得「蔦屋」低調的存在於其間。走進書店,原木色的家具、暖色的照明,讓人倍感舒適親切。倘若點杯咖啡,拿上幾本喜愛的雜誌,找個靠窗的位置坐一下午,會是極其放鬆的事情。可惜語言的隔閡,讓我只能短暫的瀏覽了。聽朋友說這家「蔦屋」裡還有不少「掃地僧」般的店員,他們之前或有圖書館的工作經歷,或是某些方面的達人,不用電腦就能迅速的帶顧客找到想要的書籍,還能夠拓展很多相關的知識。
隨後我又去探訪了位於二子玉川的「蔦屋家電」。原以為它會是各種先進家電的集合賣場,可深入探訪後感覺它更像是一個集合圖書、精緻家電、生活物件、家具的體驗店。後來了解到,蔦屋家電的理念就是打破傳統的按品類陳列的家電賣場形式,而以「為生活方式提案」的角度進行規劃。
表參道hills
表參道hills(表參道之丘)是位於著名的表參道大街旁的百貨大樓,也是此行震撼到我的建築之一。最早聽聞這棟建築是在《建築家安藤忠雄》中,這棟建築也是其代表作品。安藤在書中用簡短的篇幅介紹了這棟建築的設計歷程與思考。但是通過紙面介紹,完全體會不到建築本身的精妙,必須得實地考察後才知其一二。
表參道之丘是在原同潤會青山公寓基礎上的改建項目,和很多現代商業大樓相比,它的外立面可以說是樸實無華,沒有大幅的品牌廣告,層高也僅為三層(安藤在設計之初就要求其高度低於道路兩旁的櫸樹,「讓建築化身為風景,讓過去繼續活在現代」。
上圖來自:https://www.omotesandohills.com/zh-CHT/
踏入表參道之丘的一刻,Wow~!(此為"first wow!")強烈而不炫目的金屬光澤感內裝。螺旋式設計的斜坡將地上三層與地下三層巧妙的串聯起來,同時形成了縱深感極強的中庭,安藤又將中庭的三角形平面加入斜坡,可以直抵地下三層,這樣整個空間都被連接起來,行人完全可以不用電梯沿著坡道從最底層走到最高層(或是從最高層走向最底層),且不會錯過任何一家店鋪。
在First Wow的情緒稍稍平緩之後,我於是先乘電梯直達最高層,再一層層的環繞式走向最底層,細細的觀察這棟建築。最後當我回到地上二層的長椅上小憩片刻時,發現了"Later Wow":安藤在每層的圍欄上選用了由下至上從磨砂半透明到全透明的玻璃,整體看起來猶如霧氣逐漸消散一般。更為精妙的是,這種設計消隱減弱了行人和不同品牌店鋪的無序感;另一方面,由於角度和距離原因,當下層行人抬頭看對面上層時,可能會造成上層女士「走光」的尷尬,而這種玻璃的設計巧妙的避免了這一問題。而在每層休憩長椅前的玻璃圍欄則為全透明,不會阻隔休憩者的視線!Wow~,這即為大師的設計,連細節都考慮的如此周道!
東京中城(TokyoMidtown)
如果說表參道之丘是低調而華麗的震撼,那麼位於六本木的東京中城購物區則是優雅的震撼。東京中城的購物區由4層的落地大空間構成,以木元素為主基調,中庭輔以挺拔的竹子,營造出現代和式的高級與優雅。
購物區內各式精品店的展示與布置也同樣十分出彩。
就連購物區內的休憩座椅都是一件件極佳的設計作品。
離開東京中城,已是晚間。
此行的高潮——東京國際會議中心
最早對這座建築略有耳聞,只知道其玻璃天頂十分漂亮,可當我置身其中之時,那種直擊心靈的震撼,讓人不得不為這座偉大的建築所折服。恢弘的體量、複雜的結構、精確的施工……身在其中,仰望屋頂整齊漸變的桁架,仿佛進入了一頭巨大的鯨魚體內一般。
這裡稍作科普:東京國際會議中心是日本首個被國際建築師大會(UIA)認證的綜合文化設施設計。建築包括4棟兼有會議\展覽\劇院\商業功能的方形綜合樓、1個平面呈梭形的玻璃大廳和會議樓、地下展覽大廳和車庫等,建築的連廊、幕牆、屋面等設計也頗具特色,是日本最大膽和富有想像力的建築結構之一。這棟建築是在1989年進行國際公開設計競賽的,競賽得到了來自全世界50多個國家的395個設計方案,通過審查,來自美國的Rafael Vinoly的方案中標。當時設計審查委員會的組長是丹下健三先生(副組長是貝聿銘先生)。這座具有文化藝術中心功能的建築於1991年完成設計,1996年竣工。
圖片來自:https://www.t-i-forum.co.jp/en/
會議中心中庭的戶外廣場搭配綠植,形成天然的樹蔭。(東京的現代建築在規劃設計上與天然植物和諧共生,這點真是值得國內學習借鑑!)
走近了看廣場上的戶外座椅,在邊緣處都加了反光條,可以在晚上弱光環境下提醒路人它的位置,以免碰傷。
東京大學本鄉校區
逛了幾天的現代商圈,難免有些視覺疲勞,於是這一天決定在上野附近走走。上午去了谷中銀座、根津神社,Google map顯示著名的東京大學就在附近,那就去朝聖一下吧。從西北角的一個小門進入東大,信步在校園裡遊走。東大的校園綠樹成蔭,整個校園呈現著靜謐感與歷史感。
這裡的很多老建築頗有裝飾藝術(Art Dco)的風格。這(下圖)就是安田講堂。
在地圖裡看到校園的中部有一片水系,就開始好奇東京大學會怎麼規劃這片景觀,於是撐著傘往池塘的方向走去。來到之後,並不見池塘的蹤影,而是一片高聳的樹林,林間有石階小路往低處引。沿著小路往下走,一灘碧綠的池水映入眼帘。站在池塘邊,完全看不到周邊的人造建築,仿佛已經遠離喧囂,身在自然之中了,一點兒也不像印象中大學裡的人工湖。後來得知,這個池塘叫「三四郎池」,名字取自夏目漱石著名的小說「三四郎」。
番外
關於建築,就記錄到這兒吧,下面記錄其他幾個有意思的風與物。
鎌倉的寺與紫陽花
日本的寺院有種獨特的魅力,完全看不夠……不,與其說是「看」,倒不如說是來此「休息」,享受感官的寧靜。鎌倉的圓覺寺也同樣有此魅力,整個寺院精緻而幽靜。就像有人說:「來到這裡,仿佛不是一名遊客,而是遠行歇腳的一位路人。親切、清新、舒朗。」
這個季節正值紫陽花(繡球花)季,使得鎌倉的寺院又多了分秀美。
鎌倉還有有趣的湘南單軌電車
午夜電鐵的維護者
已接近午夜12點,在住處附近的一個小地鐵站看到有一群人在維持秩序,以為發生了什麼重大事情。走近一看,原來是兩三個工人在維修地鐵站內的設施,結果周圍設了警示杆,還有五六個人在維持秩序,這也是一種日本奇觀呀!
建設工地外的鞋底清潔裝置
在日本橋附近走著,看到一位身著制服、頭戴安全帽的建築工人從正在施工的大樓裡開門準備走出。這時他先是把腳在門前的盆裡摩擦了一會,然後才走出來。好奇的我又立刻跑過去一探究竟。原來這是個底部裝有刷毛的盆,可以清潔鞋底沾染的建築灰塵。再一次佩服日本人的整潔與細緻!
彩蛋
此次雖沒有到訪富士山,但返程的飛機上卻有幸以上帝視角目睹了富士山的壯美,真是讓人嘆為觀止!
謝謝閱讀!
Thanks,
Yang
版權為作者與WANG DESIGN所有,如需轉載請獲得授權。
Present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