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茅盾手稿 官方圖
明年正逢文學大師茅盾逝世40周年,一份珍貴的茅盾手稿《談最近的短篇小說》的現身引起了各方專家的注意。《談最近的短篇小說》是茅盾寫於1958年的評論文章,載於當年的《人民文學》第6期,文章的手稿共30頁,全部用毛筆寫成,紙質微微泛黃,手稿的書寫呈現出典型的文人書法特徵,筆跡中體現出溫文爾雅的儀態和清雅不俗的風骨。由上海大學中國藝術產業研究院、上海中外文化藝術交流協會主辦的「從茅盾手稿談作家手稿對文學研究的價值——茅盾手稿《談最近的短篇小說》品賞研討會」昨天在上海唐香文化空間進行。
故紙堆的可貴
「從茅盾手稿中可以感受到他的人、他的溫度,在今天這個數位化的時代,人和人之間越來越疏遠,活著的人之間都疏遠了,不要說故去的人了,這樣一個故去人的手跡,一下子把我們拉回他當時的情境當中,市場的反應忽然讓我們領略到故紙的可貴。」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汪湧豪這樣認為。
圖說:研討會現場 官方圖
茅盾一生著述豐厚,有《子夜》《春蠶》《白楊禮讚》《霜葉紅似二月花》等一大批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他的辛勤創作也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手稿原件。這份題為《談最近的短篇小說》的文學評論共9000餘字,分布在30頁紙上,每頁紙張長22釐米,寬15釐米,文中所涉及的多篇作品,經由茅盾精準而有力的評論,成為中國當代文學的經典作品,比如茹志娟的《百合花》、王願堅的《七根火柴》等。如果沒有這份文學評論名篇的推介,他們很難被認定成為新中國文壇最優秀的作家,這些作品也很難成為受一代代讀者喜愛的名篇。可以說,對整個中國當代文學來說,《談最近的短篇小說》是具有重大文學歷史價值的極為重要的文獻。
編輯的痕跡
《談最近的短篇小說》手稿上還留有編輯的筆跡。手寫時代的編輯工作與今天不同,很多編輯都是在作家手稿上直接修改,不少手稿上還留有排版信息。這些排版信息真實生動地再現了鉛印時代的出版流程,使得手稿不單單只是作者書寫出的一篇文稿,同時還記錄著稿子發表的過程,包括編輯、校對在稿子上的加工,還保存有稿籤。
圖說:茅盾手稿 官方圖
上海市書法家協會顧問戴小京從書法角度評析道:「茅盾先生的手稿,每一筆,用筆點畫結構,一看就是中規中矩學過書法的人;但是又看不見每一筆的來歷,過去非得追究每一筆的來歷是一種迂腐的見解。茅盾的手稿就是中國書法,在中國書法的正脈中,但你沒有辦法看出他的家數,是比較高級的一種境界。」
文人的手稿,在書法價值上的體現與一般的書法家不同。巴金故居紀念館常務副館長周立民認為,恰恰是文人的手稿,可能既不合書法的規範,甚至連書法也稱不上,「可是其中可以解讀的信息特別多,附加著大家對文人的感情,所以文人手稿是很立體的」。茅盾先生的手稿,不僅僅是從書法的角度來看,可能它的信息量更大。現在拿到的這份手稿,周立民看到的題目是鋼筆字,因此判斷這可能不是茅盾先生的字,而是編輯的字。手稿,能從手跡看到人的心跡。周立民比較了巴金和茅盾的手稿,「茅盾的稿子是很清楚的,巴金的稿子很零亂。這個情況也可以理解,茅盾先生幾乎在寫作前面都有嚴謹的提綱,經過非常長時間的構思,他是屬於非常嚴謹的作家。巴金的很多寫作是即興的寫作,第一遍寫完之後,可能整體改,他大部分的稿子是不會做謄清稿的。茅盾的《子夜》手稿就很有意思,有三處很認真地改過。其實這樣能夠看到作家的創作過程,作家在創作時,哪些時候思維比較流暢,哪些時候他可能會停一下,可能有過猶豫,有過反覆。手稿的這一點,是我們後來的排印稿無法替代的。」
周立民還有一個很大的感觸:「所有偉大的作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對文字的嚴謹,對自己文稿的嚴謹。」周立民談到,近年來很多珍貴的文人手稿被發現,並大量出版,已經形成了一個高峰,國內學界提倡設立「手稿學」,希望對此進行深入研究。
(新民晚報記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