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內容 每周發送
孩子都在天上看著你們呢,他們會喜歡善良、樂觀的媽媽。他們說,這個媽媽我喜歡,我要來做她的孩子。
採訪 | 素樹
講述 | Lisa
冬日,北京,難得無霾的一天,2016快過去了。
和Lisa約在了工體附近的一個咖啡館。她匆匆走進來,高挑的個兒,臉上溫和的笑,短髮,額前的幾縷染了不張揚的暗色,那一眼,你會覺得這是熟悉的在職場裡遊刃有餘的中年女人,其實,她離開了職場十年。
落座,道來的儘是這十年來求子路上的悲歡甘苦。
三個多小時的採訪,聽她快人快語,看她笑得開懷,也看她潸然淚下,這個地道的北京妞兒,恨不得把她認為好的經驗都一股腦兒地掏出來。
留在記憶裡最深的,是她說:再祈福時,已經不是為我自己了,我給那些希望當上媽媽的姐妹們祈禱。
Lisa天性愛孩子,朋友家人都知道,沒想到生孩子這個原以為最自然的事會讓她處處碰壁。
2008年,她35歲,已經備孕了兩年,卻遲遲懷不上,她索性辭了工作,一心只奔這事。查了各項指標,醫生的結論是卵巢功能衰退。老公大她八歲,以前和前妻有過孩子,自然覺得自己不會有問題。左說右勸,拉著老公去檢查,沒想到結果出來:精子活力不足。
既然兩人的基礎都不好,一心想要孩子的Lisa索性開始了試管嬰兒的路。
Lisa說,僅有一次,老公查出精子合格,某知名醫院就說自己懷吧,不給她做試管。後來才知道,其實,因為醫生人數有限、追求成功率等原因,像她這樣年齡大、做試管成功率並不高的女人,在當時往往要被醫院「勸退」的。
後來,轉戰婦產醫院。2009年,Lisa在北京婦產醫院做了三次試管。那時,國內基本上都是採用大促,大促分為短方案和長方案。從月經第三天開始,要做B超查卵泡數量,抽血查激素水平,再決定是否可以「進周」,即打促排針,取卵。人無知時無畏,Lisa說回過頭來看,其實這個階段如果心情放鬆,身體條件還好的話,還是容易成功的。而第一次,也是她在國內唯一的一次著床。
但那時的她,還遠未能舉重若輕。
曾經,焦慮像螞蟻一樣爬上了身。知道要早睡,十點多躺在床上,想的是樓上那家什麼時候能回來。牆薄,樓上鄰居是做投行的,常常深夜而歸。Lisa會聽著頭頂的聲響,在心裡默念:進門了,進廚房了,好,終於去洗漱間了。醫生提醒過,睡眠比吃飯更重要,晚上10點到凌晨3點是荷爾蒙分泌最佳時期,不要錯過,很多卵巢早衰和熬夜有很大關係。
白天,她是在醫院能幫著護士長答疑解惑,給大家鼓勁兒打氣的主兒,晚上,她是在和自己內心的焦慮默默抗爭的人。
第一次移植完,她足足在床上躺了14天。看網上病友交流不僅要平躺,還不要枕枕頭,起來要慢慢側身等,她都一一照辦。其實,這些不成文的規矩,醫生從來沒要求,也大無必要。
被Lisa一再提及的,是心態、情緒的影響。她自己總結出來:一是早睡,二是情緒,三才是服什麼調理的藥。情緒過於緊張,影響內分泌,也會影響到激素水平。Lisa說比較慶幸的是,自己是開朗、積極的人,在老公眼裡,她是特別正能量的人。「其實我掉過多少次淚,每次移植失敗,我也會大哭一場,找朋友喝得酩酊大醉,但兩天後該幹嘛幹嘛。第二次取卵時,我就像身經百戰的人,跟新來的病友分享經驗,鼓勵他們。」
第一次在婦產醫院做試管,認識的病友碰在一起的有5個,就一個36歲的妹妹成了。「她當時取了5個卵,我取了3個。當時移植完了要打黃體酮針劑,我們都格外小心,請社區醫生到家裡來打,那個妹妹每天爬5樓,再走到社區醫院打,每天來回,一樣成功了。」Lisa說。
病友S,千辛萬苦得來的孩子出生幾天就夭折了。聚會時Lisa還小心翼翼想著該怎麼安慰,卻發現人家坦然說已經翻篇了。後來S做移植的時候,只有一個級別不高的囊胚,大家都替她捏把汗,建議她再取一個保險些。S卻說:「我們全家人都認為,就是它了。」Lisa大受感動,默默為她祝福。而結果終如人願。
曾經,Lisa問鹽谷院長移植後不能做什麼。院長微笑著回答:「除了不打高爾夫,什麼都可以幹。日本很多媽媽,做完就去幼兒園接送孩子,給老公做飯了。只要你放鬆就好。什麼事能讓你放鬆,讓你開心,你就去做好了。」
經歷過這麼多,見過太多身邊的案例,Lisa深信樂觀的情緒、放鬆的心態對結果的至關重要。不讓自己過分糾結於一次的結果,除了科學的調養,把心態調整到輕鬆、愉快的狀態,才可能長出優質的卵子。
她想起錢鍾書的話:洗一個澡,看一朵花,吃一頓飯,假使你覺得快活,並非全因為澡洗得乾淨,花開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為你心上沒有掛礙。
一碗合口味的面,也許是因為心中沒有掛礙。 攝影/ Lisa
Lisa形容自己要孩子的過程是」八年抗戰」。從2006年備孕到2013年底懷上寶寶,她在國內做了五次取卵,兩次人工授精,去日本十次,其中九次取卵、兩次移植。
這一路走來,Lisa說最難的時候,就是幾次失敗之後,特別無望,前路渺茫,不知該怎麼往下走,該做的都做了。
最疼的輸卵管造影,做了兩次。「真有做完臉色煞白,被抬著出來的。我感覺就是嚴重的痛經,特別墜,不想動,就想把自己蜷在一起。」做造影,是在亞運村一個部隊的小門診。手術不大,但還有點小風險,大醫院不願做,都是推薦到外面。Lisa還記得給自己做的是位姓鐘的老太太,一般醫生都是打十個單位的劑量,但鍾大夫能根據自己的經驗,最多給打到六十個單位。有時就幫患者把輸卵管疏通開了,在三個月內自然懷孕。
Lisa也曾暗暗希望自己會是那個幸運的人,但忍受了兩次鑽心的痛,命運依然沒有垂青她。
每次做移植,大家會糾結在取卵上,Lisa卻最害怕移植。因為宮頸口太小,醫生做起來很不順,給她做一次的時間,可以給別人做七八個了。有一次,醫生不得不多次調整虹的椅子,升來降去,弄得醫生頸椎病都犯了。
別人推薦的中醫世家,祖傳秘方配製的兩千元一顆的大藥丸,也吃過。四處打聽到好的針灸大夫,定期做艾灸,喝湯藥,肚子仍然遲遲不見動靜。而相熟的中醫大夫告訴她,改善卵巢功能太難了,如果有人說吃什麼湯藥就懷了,這些人多半沒什麼毛病,就是宮寒而已。
無望,深深地席捲著Lisa的內心。金牛座的她原本大大咧咧,也是個好強的人,卻在求子的屢屢受挫中備受煎熬。
在做試管的間隙中,又試過兩次人工授精,依然無果。取卵時有時卵泡看著很好,內膜卻又薄了。5次試管失敗後,已經成為朋友的醫生建議她可以考慮去國外借卵了,至少,這還是最後的機會。
新聞上看到李嘉欣懷孕了,打聽到是誰做的,Lisa又跑去了香港。在中環的何永超診所,看到沒什麼人,心裡略有失望。再和醫生交流,想了解有沒有什麼用藥和內地不同,發現他們打促排的是果納芬,葉酸還是數出來100片放進小袋裡,複合維生素是瑪特納。後來才知道,這些都是國際上通用的藥。
認為美國技術更好,2011年Lisa又去了美國洛杉磯的一家知名診所。到了那裡,一檢查,FSH值升高到14.75。那時的Lisa,已經遠做不到無知無畏,為取卵遠赴重洋,時差和焦慮種種原因,不能讓身體調理到好的狀態,這條路看來也行不通。
微博上記錄下2013年8月11日北京的暴雨,此時,Lisa的心情也如同這驟雨一般陰鬱飄搖。 攝影/ Lisa
轉機,始於好友從美國打來的一通電話。
兩個多月前,好友推薦她喝蒲公英口服液。那時的Lisa身心疲憊,已過了把什麼都當做救命稻草的階段,好友的話也沒放在心上。那天,好友說正好她老公在,讓在耶魯大學做藥品研究博士後的老公來解釋。「他給我普及了腦是如何指揮生殖系統的,說這個口服液很科學,直接作用於腦垂體,幫助調節內分泌,男女都可以吃。」 聽進去的Lisa開始試著喝,結果沒想到吃了一個多月,最明顯的是手腳不再冰涼了,月經顏色變紅了,再查各項指標也有好轉,FSH也到了8左右。
這時的Lisa已經調養了半年,覺得身體狀況也不錯了,便重新換了一家北京小有名氣的私立醫院取卵。同樣是長方案,取了5個卵泡,最後還是失敗了。Lisa得出的經驗是,長方案促排並不適合每個人,它有抑制排卵的作用,更適合卵巢功能好、卵子數量多的人,而對於卵泡本來就少的人卻不容易成功。
但此時的Lisa已經沒那麼沮喪了。這期間,好友介紹她在北京和邵輝博士見了面。Lisa至今還很感激邵博士,就是那次見面,邵博士說看她手臂沒有汗毛,感覺甲狀腺可能有問題,建議去查查。其實Lisa的媽媽、姨媽都患有甲減。後來Lisa去檢查,果然是亞臨床甲減。甲減對卵子質量有影響,而在當時的日本,這個是必查項。
邵博士說:「你也可以來日本試試。」 Lisa動心了。
神戶港夜景。來神戶是Lisa認為最正確的選擇。 攝影/ Lisa
好朋友的生日,Lisa記了十年也沒記住。但在生孩子這件事上,很多枯燥的數字她記得,一輩子都忘不掉。
第一次去日本的時間,2012年6月9日。FSH 10.12、AMH 0.35
去日本的第一次是考察醫院,三家醫院,除了有一家在東京,後來看新聞上有輻射的報導,就放棄了。而到了英醫院,讓她覺得心安下來。
那時,英醫院每天有三百多的門診量,但大廳裡鴉雀無聲,因為是預約制,秩序井然。到了領一張就診卡、一個電話,需要抽血了,電話通知你去哪個房間抽血。做B超,隔著帘子,看不到醫生和護士,而自己這邊有顯示屏,翻譯輕聲轉述著醫生的話。
去的第一次,醫生說一會兒做宮腔鏡檢查,嚇了Lisa一大跳。在國內,試管幾次失敗後,醫生曾建議做,但因為宮頸口小,不好做,說需要全麻。這給她留下了心理陰影。Lisa連連問日本醫生:」要打麻藥麼? 要做手術麼? 」醫生安慰道:「這樣,我們今天試試,如果你很不舒服,我們明天再安排麻醉。」做的時候,一旁的護士輕輕安撫著。醫生說:「你的子宮非常漂亮。這是輸卵管的口,都很好。」居然沒有麻醉,也沒有什麼感覺,宮腔鏡就做完了,這讓Lisa又驚又喜。
第一次在日本做檢查,可能得益於之前服了些藥調理,有的指標看著還可以,醫生建議用大促的短方案,Lisa沒有反對。那次之後,後面都是微刺激,其中四五次是自然周期方式。因為微刺激要多打兩天針,要打促排藥,而Lisa的卵子太少了,每次就一顆,那和自然周期方式也差別不大。「醫生也尊重我的想法,我當時就想,能用的藥越少越好。」 事實證明Lisa是幸運的,因為月經周期準,激素水平穩定,也便於醫生把握自然周期,判斷取卵的時間節點。
也是在這裡,Lisa對胚胎培養技術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精子和卵子結合的第一天,細胞分裂成2個,第三天是8個細胞,第四天通常是桑葚胚,後面基本是囊胚了。在國內,醫院一般都是讓受精卵走到初期胚就冷凍,而在英醫院,多會走到囊胚,這當然也對實驗室的技術要求更高。對於不夠成熟的卵子,英醫院還有卵子前培養技術,可以讓卵子在體外進一步成熟,卵寶寶要放在模擬母體的恆溫箱裡,受精培養時也要模擬輸卵管裡的狀態進行搖擺培養,24小時有人值班監測,還有移植時的二階段法-太多細節讓Lisa對自己的選擇有了更多信心。
她開始如候鳥一般往返於北京-神戶。
像在和時間賽跑,快一步,離希望似乎就再近一些。
「我每次去日本都興高採烈,就像趕赴一場聚會。有的月份雌激素水平低,醫生說別來了,我還很沮喪。好像孩子春遊,說了半天,準備了很久,結果取消了,就是這種感覺。那個時候我39歲了,每個月都彌足珍貴。」
每次去日本,就像赴一場聚會,儘管有時也會在那裡留下傷心。 攝影/ Lisa
每次去日本,Lisa都住在固定的酒店,雖然離醫院有點距離,卻緊挨著六甲山。「我喜歡熱鬧,我也享受孤獨。我常一個人坐著索道上山,下來時前後都沒人,我就在那裡大聲呼喊。」
問Lisa喊的是什麼。她眼睛溼了,沉默片刻,沒有回答。
2012年9月 第一次進周。這次她想從短促開始試試,取卵4個,看著又大又圓,結果2個是空的,2個G2級別。這兩個培養到4細胞時看著非常好,但往囊胚培養卻都失敗了。
第一次取卵全軍覆沒。
忐忑中Lisa去見院長。院長建議她改用微刺激或者自然周期,這是她第一次知道除了短方案之類的大促,還有低刺激方案。對像她這樣卵很少,促也促不起來的人而言,是最後的機會。院長給的信心和鼓勵,離開時也許出於禮貌的一個鞠躬和溫暖眼神,Lisa都記在心裡。
每個月的治療單子,工工整整地訂著9份。 攝影/ Lisa
常有姐妹們問Lisa,為什麼會去日本取卵這麼多次?對這,她自己心裡有桿秤:年齡不饒人了,搶救卵子最要緊。40歲時的子宮不用擔心,但卵會一月不如一月,要把握時機,儘快取到好的卵子,再培養成胚胎冷凍。也許別人看來有些激進的方式,卻讓Lisa心裡踏實。另外固然囊胚的成功率高,但初期胚並非一定不好,尤其年齡大了養囊胚失敗概率大。先存上一兩個好的初級胚,心態好了,再往囊胚走心理壓力會小很多。
2013年1月,休息幾個月後,Lisa決定嘗試自然周期取卵,當月竟長了兩個優勢卵,第10天稍用一點針劑,最後配成了1個級別非常好的6細胞,1個不太好的4細胞。
2月是春節,Lisa陪家人旅遊,本沒有計劃取卵,但回京後做B超發現是2個大卵泡,她毫不猶豫訂了機票去日本。結果這次配成了1個G2級別不錯的4細胞,另1個是空的。看起來旅行期間在外奔波,即使晚上睡得稍晚些,下午補個好覺,精神好,心情愉快對卵子生長也是很好的。
之後Lisa基本每月往日本飛。3月這次卵泡生長過程中,雌激素一直屬於正常範圍,其它指標也都不錯,但最後依然沒能走到囊胚,Lisa安慰自己,自然周期取也不可能每次都好。
4月取卵並試著做了第一次移植。以前在國內移植,總是看到移植管還沒有放好,但胚胎寶寶已經在一旁等候了。到了英醫院才知道,胚胎與空氣接觸的時間越短越好。手術室和培養室是聯通的,Lisa躺在手術臺上,移植管進入子宮準備好了,胚胎才被迅速從裡面送出來,快速移植。而英醫院的粘膠法,還可以把受精卵相對固定在一個醫生認為最適合著床的地方,移植時有個白點(那就是小寶寶)全程可以看到,老公也可以陪在一旁。想著家裡休息得更好一些,移植後第二天就回京了,路上顛簸,不免精神上會緊張。月底驗孕失敗,Lisa似乎很平靜,可朋友來安慰時,卻又瞬間崩潰。Lisa抱著老公泣不成聲:「怎麼我要個孩子這麼難!」
2013年6月第六次自然周期取卵,這次是左側排卵,因為此前幾乎都是右側主動排卵,終於可以讓右側休息了。但這次取出的卻是變異卵。既然選擇了自然周期取卵,因為年齡原因,就可能遇到太多狀況。Lisa越來越明白,原來自然周期取卵是需要有很好的心理素質,強大的內心來面對的。
7月去英醫院第七次自然周期取卵,這時左側排卵第4個月了,暗示卵會越來越好,果然雌激素取卵前衝到496,透明拉絲超多,這次仍然往囊胚培養,最終等來了喜訊---盼望許久的囊胚,而且是2級囊胚。這是過去連想都不敢想的!
這期間,Lisa一直在服口服液和松康泉,天天堅持艾灸,幾乎不在晚上和朋友吃飯,就為了11點之前必須睡覺,同時堅持練瑜伽,冰激凌冰啤酒之類的更是幾個夏天都沒敢碰。所有這一切付出都沒有讓她失望,身體狀況越來越好,心情也愉悅了。
2013年9月英醫院第八次取卵,這次嘗試微刺激法,迎來了第2個囊胚,4級囊胚。堅持了這麼久就是為了能有囊胚,為了能做二階段移植,Lisa預感離心中的目標真的很近了。
10月底在北京檢查B超,醫生說卵泡看上去邊緣不太清晰,建議別去取卵了。但Lisa堅持抽了血,結果E2:109.6,LH:5.58,PO:0.16,血值不錯,發給醫療助理看了建議進周。看起來B超也會因為卵長的位置等原因而有一些視覺偏差吧,結合血液檢查更好些。11月3日在英醫院自然周期又取卵1個G2級,這次養囊又成功了,是囊胚3BB!至此已經連續3個月有囊胚,她感覺要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了。
心態越來越輕鬆的Lisa也在日本暢玩,京都的氛圍總令她著迷。 攝影/ Lisa
8日下午她移植了當月的這個新鮮囊胚。這次移植後Lisa不再去糾結任何問題了,每天聽音樂、看連續劇、睡覺、在酒店做簡單飯菜,時間一天天過去。16日驗了尿——雙槓,18日去醫院抽血,確認懷孕!沒想到等待了多年的時刻,Lisa竟然格外平靜,沒有預想的歡呼,也沒有流淚。也許是等得太久了,也許是這次冥冥中早有了預感。
怕有閃失,Lisa繼續等待,度日如年,熬到12月3日到醫院看到了胎心的B超圖,一顆懸著的心終於落了地。她向鹽谷院長要了一個擁抱,幸福的眼淚在那一刻終於止不住了。
一路走來,三個人說的三句話,Lisa到現在依然記憶猶新。
一個護士長說:「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性格,你們一走進來,我就知道成不成。像你們這樣的天天在網上研究的,特別不容易成;傻大條、粗線條的人,來一個成一個。」
一個針灸大夫說:「你知道,什麼樣的人容易懷孕嗎?就是性格慢的人,就是笤帚倒了,都不想去扶的人。」
邵博士說:「其實,你們的孩子都在天上看著你們呢。他們會喜歡善良、樂觀的媽媽。他們說,這個媽媽我喜歡,我要來做她的孩子。其實,不是我們選擇孩子,是孩子選擇我們。「
知道自己的性格急躁,Lisa把這些話記在心裡,告訴自己,要心態平和,慢下來。
曾經,她是跟自己較勁的,開始是不能接受,慢慢退,退到後來,心態已經變了。
坎坎坷坷的八年求子路,Lisa最大的變化是學會了接受。遠赴日本,有的月份顆粒無收,有的月份取出來是變異卵連培養都沒有機會,她學會了坦然接受。以前取完卵,焦慮得不想出門,心懸著,就等著那一刻宣判,有沒有配成。也曾跪在床上,面朝著日本的方向祈禱。從完全接受不了借卵,到最後告訴自己,如果42歲還沒有成,就去借卵生子了。「 沒有希望,是最可怕、最無助的。我把最後的退路都想好了,就是覺得這個事情是有解的,不是無解的。」
生命就像一個療傷的過程,她受傷,痊癒,再受傷,再痊癒,或許,總要徹徹底底的絕望一次,再復活過來。
人,真的是置於死地而後生。
「當你無法改變周圍的人和環境的時候,只有改變自己,然後學會去接受。其實你會發現,因為你自己的改變,周圍也隨之改變了。「起初,Lisa的老公並不在意備孕,多年的抽菸習慣也不會因此改變。每次移植失敗,Lisa看他抽菸就愈發難受,難免吵。最後還是自己想通了:要孩子是錦上添花的事,天天這麼心情不好,也不對啊。後來她就和顏悅色地說:「老公,今天少抽兩根煙行不行啊?」「行啊!」結果發現這招還挺管用。不管他是不是真少抽了,Lisa也不想知道,但彼此的心情都愉快了。
接受也讓她與醫生建立了信任。「我告訴自己,如果這裡做不成,全世界就沒有能做成的了。我就破釜沉舟了。」
7月配成第一個囊胚,成為日本治療的拐點。 攝影/ Lisa
從去日本的那天起,Lisa開了微博(高齡試管嬰兒媽媽--升級轉正了),初衷是以後給孩子看,沒想到陸續有了三千多的粉絲。和網友的互動,也讓Lisa視野更開闊。「我才發現自己其實是幸運的。每個人身後都有故事,來自家庭的、經濟的各種壓力。我把自己的經驗分享給他們,得到別人的信任是件幸福的事。從那個時候起,我每天在家裡上香,給大家祈福,不再為自己。」
心態越來越積極的Lisa不再糾結於曾經容易糾結的事。那些固絆心靈的東西一層層打開,她像脫繭的蝶,越飛越輕盈。
「最後一次取卵,我就覺得,該我成了,我就是奔著移植去的。連我老公都覺得,這次我的心態和以前不一樣。」
2014年7月16日,Lisa終於如願以償做了媽媽。
從踏上日本的第一天起,她就要靠服安眠藥入睡,直到最後女兒出生的那天起,她神奇的不再失眠了。「其實,我是不怕了,女兒都生出來了,睡不著又能怎樣呢?」
如今,女兒已經兩歲多了。Lisa說,這兩年多裡,從來沒有一絲一毫,覺得孩子會煩人。「這也是這麼多年沉澱下來,我自己的平和。我很慶幸,可以在這個狀態下把自己全部的愛都給她。」
她相信,孩子曾在天上看著她,現在她來了,她想用自己的全部的生命,擁抱女兒。
女兒出生後幾天,留下她的腳印。 攝影/ Lisa
感謝英媽Lisa口述經歷,她的故事曾經而且仍將繼續鼓勵同行的姐妹們。
作者素樹,資深媒體人,曾供職於京城多家媒體,任記者、編輯,主持自媒體山野精靈。
《 英寶記 》
記錄英寶們來之前
爸爸媽媽經歷的那些事
感謝英媽媽們的無私分享
只為陪伴 想要成為父母的人
日本英醫院:www.YingIVF.com
美國英醫院:www.HanabusaIVF.cn
☎ 400 0058 707
公眾微信:YingIVF
新浪微博:日本英醫院、精英愛維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