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靜,和安是三個小和尚。
有一天師父給他們一人一顆種子,說:
「這是幾千年前的蓮花種子,非常珍貴,你們去把它種出來吧。」
我要第一個種出來!本想。
怎樣才能種出來呢?靜想。
我有一顆種子了。安想。
本趕緊跑去尋找鋤頭。
本把種子種在雪地裡,等了很久也沒有發芽。
本憤怒地刨開了地,摔斷了鋤頭,再也不幹了。
靜查找書籍,把選好的金花盆,放在最溫暖的房間裡。
他用最名貴的藥水和土,種下種子。
而安,仍像往常一樣為寺院做齋飯。
靜的種子發芽了,靜把它當成寶貝,用金罩子罩住它。
清晨,安又早早地去挑水了。
靜的小幼芽因為得不到陽光和氧氣,沒過幾天就枯死了。
春天來了……在池塘的一角,安種下了種子。
不久,種子發芽了。安欣喜地看著眼前的綠葉。
盛夏的清晨,在溫暖的陽光下,古老的千年蓮花輕輕地盛開了。
這是近來我很愛的一本繪本。故事很簡單,但是卻讓我反思了很多。
萬物皆有時,或許我們該做的是靜待花開。
但是,理論和實踐之間總是有很大的距離。
道理誰不懂呢?
講道理的人的境界和處境可能和我們相去甚遠。
和尚又沒養過娃,哪裡知道當爹娘的心塞。
如果孩子是一粒種子,它肯定比千年蓮花的種子還要珍貴。
每個父母即使不是望子成龍或者望女成鳳,也都希望孩子平安順遂幸福安康。
瑪雅剛出生的時候,我對養孩子一無所知。連新生兒怎麼蓋被子睡覺都是月嫂教的
我也像故事中的小和尚靜一樣,連夜讀書,希望在書裡找到養娃的打開方式。
看了《父母的語言》,裡面強調一定要多和孩子說話,給她足夠的語言輸入。
豐富的語言輸入,會對孩子的智力發展語言發展起到決定性的幫助。
我就像領了聖旨一樣,不停地和瑪雅說話。
心裡得意著呢,想說,看我不說出一個天才。
結果,其它孩子都陸續說話了,瑪雅仍然不開金口,把我著急壞了。
因為她一歲多得了好多次中耳炎,耳腔長期積水,我怕影響聽力。
帶她看醫生,測聽力。
又預約語言理療師。醫生說,可以再等等看,如果兩歲多還是不怎麼說話,再說。
我用Google sheet記錄她每天說出的新詞,分門別類,按不同的語言做記錄。
走火入魔。
我給瑪雅做的語言記錄
一直到她兩歲,她才說出自己的名字「瑪雅」。
雖說萬物有時,但是當自己的孩子發育慢於平均發育的標準的時候,當父母的很少能有淡定不著急的。
現在回想瑪雅小時候,我的育兒方式,我覺得自己有一件事情做得非常不好。
我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把她當成機器人一樣訓練,卻忘記了悉心觀察她。
我用各種發育標準去預期,評判,度量她的發育,卻沒有去考慮她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特徵和需求。
我就像是故事裡的靜一樣,一心想養出最好的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呵護孩子,但是卻忽略了孩子的需求。
這件事,我是今年才深刻意識到的。
育兒書裡粗略地會把父母和孩子的互動分為兩種類型。
孩子主導:
這一類的互動,父母注重觀察孩子的注意力的走向,儘量不打擾或者破壞孩子的注意力,只是適當的時候加以描述,或者提供幫助。
父母主導:
這一類的互動,以父母的想法為主。父母帶動孩子,引導孩子。弊端是父母容易忽略孩子的興趣,破壞專注力。
反觀我自己的育兒路,大多數時候其實是父母主導。
以說話為例。
我走火入魔般地對她進行語言輸入的時候,很少去觀察她的視線在看什麼。常常迫不及待地把我看到的東西一股腦地說給她聽。
我只做到了增加語言輸入,卻沒有做到觀察孩子的注意力和興趣點。
這導致我經常破壞她的注意力,導致她現在專注力不夠。
今年年初發現這件事的時候,我非常懊惱,感覺自己一不小心把孩子這顆種子給養壞了,自責了很久。
但是我又慢慢從自責中爬了出來。
因為我悟出了另外一個道理。
孩子是有自己的生命力的,她的成長受我的影響,但絕不是一錘定音式的。
好多育兒文章標題都是「千萬不要給孩子***」,或者「大腦黃金髮育期,一定不要***」,好像做錯了就毀了孩子一生。
這些文章的內容本身很有借鑑意義,但是其中販賣的焦慮,就容易讓我這樣爭強好勝想給孩子最好的父母走火入魔,忘了停下來想一想看一看。
雖然我時常忍不住做一個「侵擾型的媽媽」,擾亂孩子的注意力,但我其實也有給孩子空間自由發展的面向。
過家家是瑪雅愛玩的遊戲,大部分時候都是她主導。在這裡面她的語言能力,邏輯思維能力都很好地得到了鍛鍊。
當我意識到了自己之前的問題,慢慢地改變自己,多觀察瑪雅的時候,發現她也開始在一些事情上能靜下心來坐得住了。
人的大腦有很強的可塑性,即使是成年人的大腦也可以改變,真的不需要被「千萬別」「一定要」下到。
改變,從來都不會遲到。
漸漸地,我發現自己的育兒焦慮慢慢地在消減。
我時常在雞娃和佛系之間搖擺。
如果可以,我是很想一直佛系的。佛系養出來的孩子理論上應該是充滿自驅力,生命力爆棚,健康快樂的。
這樣的孩子誰不想來一打。
但是現實是:作為父母,不可能對孩子什麼都不管。
尤其看到別人家娃道德品質智力發育甩自家娃幾條街的時候,老母親雞娃的應激反應立刻就上頭了。
完全佛系,臣妾做不到。
完全雞娃,臣妾不願意。
糾結這個詞,就是為我這樣的老母親發明的。
然而,在糾結反覆中,我悟出一個道理。
只要「雞娃」是以孩子的興趣為前提的,都是好的雞娃。萬物皆有時,如果把雞娃的經歷在合適的時間放在合適的地方,應該就能開出美麗的花了呢。幾個月前我發現別人家的娃都能背詩了,躍躍欲試也想給瑪雅背詩。
每次出門就給她背。我背一句要她念一次。
我軟磨硬泡她不肯背,甚至產生了牴觸。
我一想,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放棄,就算了。
前陣子,我們賞月,我就不自覺地背出了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瑪雅很喜歡,問我,這是什麼。
我說,是古詩詞。
現在她時不時就讓我說「好聽的古詩」。
我的古詩詞內存太小了,就只好雞娃先自己,時不時學習一下《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編的《一周一首古詩詞》。
山村詠懷
宋代:邵雍
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
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簡單好記,意境好。這首詩我小時候竟然沒聽說過,也是好可惜。
現在我也不追求瑪雅背詩,就時不時給她讀一讀,讓她感受一下音韻平仄的美,就很好了。
我們常錯誤地一位孩子不願意學習不喜歡學習,但其實學習新的東西是快樂的源泉。
孩子之所以看起來對我們覺得「有用」的技巧和東西表現得興趣缺缺,原因大抵有三個。
太難
讓孩子超前學習,她的認知水平還沒有達到的知識,不僅事倍功半,而且適得其反。會把孩子學習的主動積極性給消磨掉。
怎麼知道太難了呢?如果你「輔導」孩子玩玩具產生了「恨鐵不成鋼,這麼簡單都不會」的嫌棄的時候,應該就是太難了。
太無聊
拼樂高對於我來說,是非常無聊的事情。
真是一點都不愛。一點都不知道拼什麼。
瑪雅可能隨我,也是提不起興趣。但是不是據說玩樂高可以開發創造力,總之各種好處嗎,為娘的也不敢耽誤了她。
於是我就想出各種故事場景引導她,慢慢的我自己竟然也玩出了些味道,瑪雅雖然總是拼那幾樣,但也玩得開開心心。
太心急太功力
最近給瑪雅玩雞娃益智玩具《三隻小豬》。
我一看她竟然會一點,老母親開心壞了,想帶著她闖關升級,滿足一下老母親的虛榮心。
但是我一心急,帶著功力的想法來雞娃,這遊戲就變得無聊又沒有樂趣,瑪雅就不樂意了。
我只好暫停,思考,然後放棄闖關升級。
每天有時間的時候,就和她玩一局,闖一關就收起來,也算是搞個飢餓營銷。
是個人都有狀態好和不好的時候。孩子也一樣。
我給瑪雅教漢字。她狀態好的時候一口氣可以認十幾個,我都震驚。
狀態差的時候一個都記不住,還邊認邊分心,讓老母親火光得很(但是忍住了)。
有一天,瑪雅看我拿了一大把卡片,委屈地說,「我累了,不想認了。」
我心頭一驚,同情她但是又不想完全放棄。靈機一動說,「我們今天只認兩個好嗎?」
一聽只有兩個,瑪雅就同意了。
認兩個字持續了幾天之後,忽然有一天,瑪雅說:「我今天不累,可以認好多個。」
老母親心花怒放。
娃其實還是有一些自驅力裡的,只要外力施壓不是過大,她就能自己進行平衡和調節。
育兒的路上,我選擇佛系地雞娃。
你呢?
喜歡別忘了轉發或者在看。
也歡迎加群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