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一部武俠劇,不是金庸也不是古龍

2021-02-21 澎湃有戲

聲明:我們是澎湃新聞文化娛樂部的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為「澎湃有戲」,唯一的APP叫「澎湃新聞」。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有戲」欄目,未經授權,謝絕轉載。轉發朋友圈請隨意。

撰文:孔鯉

《少林問道》在豆瓣評分8.7,去年曾在江蘇綜藝頻道播過一遍,七月十八日,它又悄無聲息地登陸央視八套,每天三集。但是看看網絡上的討論熱度和收視率,可以想見,照這個趨勢下去,等它播完了也許都沒多少人知道。


跟該劇主演周一圍聊起來的時候,他說了這麼一句話:「忘了從前的標準吧,我們不再給從前的觀眾拍了。」然後他又重複了一遍:「忘了過去吧,翻篇兒了。」我想,周一圍也像程聞道那樣,放下執念,變成丁修了。


《少林問道》就是這樣一部「從前」,是被很多人遺忘了很久的「過去」。


一、「整個武俠市場都在冒險」


過去我們拍的都是哪些劇呢?翻一遍每年的熱門劇列表,單以2003年來說,就有《走向共和》《少年天子》《孝莊秘史》《天下糧倉》《記憶的證明》《金粉世家》《似水年華》《我這一輩子》《十八歲的天空》《李衛當官》《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等電視劇。

題材多樣,有歷史、有戲說、有抗戰、有傳奇、有傳記、有青春、有武俠……

那一年,《還珠格格》已經熱播了五年,而後來火極一時的《武林外傳》正在籌備,國產劇市場欣欣向榮。


現如今,再看看這些劇種的存活情況,我們發現,這年頭熱門的不是大IP就是現實主義題材,前者主要是改編各種先天不足的網絡小說,後者則以《歡樂頌》和《我的前半生》為代表引發了一輪又一輪的社會輿論。


單一,熱門題材的單一化是目前市場上最大的現狀。為什麼?因為大家不敢再冒險了,再冒險就死了。近日播出的《少林問道》則再次證實了這一點。


《少林問道》是一部什麼樣的劇呢?它為什麼會成為冒險失敗的產物?


這是一部已經快被觀眾忘進犄角旮旯裡的……原創武俠劇。


如果說歷史劇還有一些歷史愛好者在支撐的話,如果說金古武俠劇還有一些原著讀者在關注的話,那麼原創武俠劇就真的快走進死胡同了。


武俠讀者?哪還有多少武俠讀者啊,除了金古梁孫王鳳椴滄馬等少數幾個人外,武俠小說自己就快絕種了,哪還顧得上原創武俠劇?大製作的電影《繡春刀》也還在艱難地找自己的飯吃呢。


看看近幾年那些叫好不叫座的原創武俠劇,《俠僧探案傳奇》是這樣,《鏢門》也是這樣(甚至《鏢門》的男主角找了霍建華都救不了這部劇),一方面口碑極好,另一方面收視極差。


觀眾和主創已經沒有給原創武俠劇再留下什麼空間了,沒人看沒人拍,幾乎出來一部死一部。


但由於《少林問道》片花的「誤導性」,很多網友都把它當作一部歷史正劇在看,因此片花倒是吸引到了不少觀眾。片花裡重點展現了劇中的三兄弟,分別是大哥高劍雄、二哥楊秀和三弟程聞道,他們三個人在劇中代表著三個身份,分別是將、儒和僧。

能靠片花就讓觀眾驚豔的劇目並不多,《琅琊榜》《海上牧雲記》都能算上,而《少林問道》也是其一,水墨畫的畫面、擲地有聲的臺詞以及價值觀的對立都很有看點,比如將軍高劍雄的理念是「活下去」,書生楊秀則會說出「我是個讀書人,我讀的是聖賢之書,學的是聖賢之德,立的是聖賢之志,修的是聖賢之身」這樣感染人的話,而僧人無想(即程聞道)只剩下了「見或不見,成住壞空」這樣的念頭。


從片花中可以看出,三個人之間沒有絕對的對錯,價值觀彼此衝撞和包容,這一切都告訴觀眾,這部劇的格局很大、想要表達的東西很多。


於是我們就很理所當然地認為,這是一部歷史正劇。但是當正片出來後,我們卻很輕易地發現它有非常多不符合歷史的問題,這些顯而易見的毛病多到兩隻手都數不下:


一、故事發生在明朝嘉靖年間,然而女主的父親卻是一個異姓王爺,很明顯不符合時代背景;


二、相比於同樣發生在這個時間段的《大明王朝1566》,它的政治觀極為幼稚;


三、故事裡對南直隸的稱呼非常現代化,一會兒是南京、一會兒是江蘇省,基本可以斷定沒有做過地理方面的功課……


而就在我們看了十來集,覺得這部劇不怎麼樣、快要持否定意見時,忽然從故紙堆裡找到了一個詞來給這部劇加個標籤:原創武俠劇。於是很多問題豁然開朗。


因為這是一部原創武俠劇,所以它的矛盾設置是江湖和廟堂,所以它可以承載簡單的二元對立,所以它想表達的並不是歷史精神而是武俠風骨。


從這樣的一個切入點去看《少林問道》,會發現很多有趣的地方。


主角程聞道的父親被明德殺死,自己一心想要報仇,千方百計要學武功,拜師少林,最終放下仇恨。


書生楊秀從始至終都在堅持自己心中的道,不低頭、不放棄,最終犧牲。


將軍高劍雄身上背負著家族和好友的重擔,不得不做很多有違自己內心的事,只為了活下去。


最後,所有的人都放下恩怨,一起對抗倭寇。


——於是《少林問道》一旦用武俠劇的方式來表現,這一切就是一個很常見的武俠故事了,從被滅滿門到立志復仇到放下恩怨,這是武俠故事多少年來慣用的手法。只是它並非由那些熱門小說改編,而是自己原創,所以大家一開始並不會反應到這是武俠劇。


——於是片花雖然看起來是在說歷史劇,但當作武俠劇來看也未嘗不可,這本身就是具有很多重解讀的,但我們卻因為思維誤區忽略了它也可以是武俠劇。將故事設置在嘉靖朝,也許只是因為嚴黨把控朝政和東南倭寇入侵的兩個大歷史背景易於開展故事。


有人跟我說:「整個武俠市場都在冒險。沒有人敢投原創武俠劇了,觀眾根本不買帳。」可見「武俠劇」這個概念這些年已經被我們框在金古的牢籠裡太久太久了。那麼現在,《天下第一》、《八大豪俠》這些劇如果再出來,還會有市場嗎?還是說,就像《鏢門》所呈現的那樣:原創武俠劇終於來到了原以為永遠不會到來的大限將至?

那麼,《少林問道》,會成為宣告原創武俠劇黯然死亡的終曲嗎?


這個問題,我想交給這部劇自己來回答。


二、釋與儒,以及灰色世界


《少林問道》依舊有著它的野心,儘管它的野心不在歷史。


主角程聞道的扮演者周一圍在接受訪談時說,自己接這部《少林問道》是被它所展現的佛教觀念給打動了。「佛教講的不喜不怒不悲不哀,與戲劇衝突並不矛盾。故事就是有誤會、衝突和曲折,跟衝突相對應的就是不衝突,我想通過程聞道講出來的就是不衝突,這是與戲劇衝突的一個對應。」


所以《少林問道》是一部有禪意的武俠劇,不同於其他以「少林」為名卻總是在打打殺殺的劇目,這部劇裡經常會有打機鋒的臺詞出現,此外它並沒有強制性「植入」,而是在對著劇情說話。


第十五集,當程聞道終於決心剃度,成為無想和尚後,他的師父敗火和尚讓他負責煎藥,但這藥卻始終煎不好,無想要重新煎時,敗火說:「你如此心不在焉,煎出來的藥,也是毒藥。」

程聞道已經是無想了,可他這個「無想」,卻什麼都想,父親的死他要想、愛人的生他要想,全天下的煩惱那麼多,他一個都放不下,什麼都要想,想報仇、想報仇。所以敗火說他心不在焉,他也確實心不在焉。


心不在焉的人,連說話都是惹人煩躁的,因此觀眾很容易從周一圍在劇中前後的不同臺詞和表情以及肢體的處理方式中,看到從程聞道到無想的轉變。


一開始的程聞道非常浮躁、誇張,聲調上揚,一下子就在觀眾心中種下了狂躁的種子;後來的程聞道終於平靜了下來,他開始剃掉煩惱根,開始從心裡剔除那些怨念,語氣平緩、眉頭舒展,成為無想。

而這樣的轉變,才是《少林問道》想要傳達的一個重要點:放下執念。


周一圍是這麼說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正義不一定總會戰勝邪惡,究其根源,正義之中也會藏有邪惡。佛家說,這世上沒有對錯,很多事情是既對又錯,非對非錯,又對又錯,根本說不清誰是對的,誰是錯的。很多事情放到歷史的長河之中,就是一件小事,有明一代加上南明也不過才三百多年。這就是佛學的思辨精神,我從小就是個愛琢磨事兒的人,我喜歡佛學中思考問題的方法。」


因此在劇中,要放下的不僅僅是程聞道一個人,還有少林寺方丈正因和修閉口禪的正行,這兩個人因為十年前一場少林寺的劫難,而掛懷了十年,儘管身為得道高僧,卻始終難以放下,終於一個面帶微笑不再計較,一個含笑九泉放下一切。


造成這場劫難的明德由張志堅飾演,在第八集裡,當敗火和尚勸他「回頭是岸」時,他突然爆發:「老子就在岸上!」這句臺詞鏗鏘有力,據說在場的演員都驚嘆不已,當它出現在片花中時,彈幕裡也紛紛發出讚嘆。

除開張志堅的念白,這句臺詞本身也很值得玩味,當敗火認為明德已經越走越遠希望他可以回頭是岸時,明德卻認為自己已經悟了、早已在岸上了,這一來一去的機鋒分明是在說,每個人對放下的理解都不相同。


至於明德後來的轉變,則涉及到全劇的一個重要伏筆,這裡便不展開了,不過這個伏筆也非常「武俠化」,也只有武俠劇才會設置這樣一個戲劇性的背景。


當《少林問道》不停在說放下、解脫時,我們不免會想到前段時間引起爭議的張楊導演的電影《岡仁波齊》,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群藏民去拉薩和神山岡仁波齊朝聖的故事。該片上映後,一部分人認為它展現了非常強大的信仰力量,另一部分人則認為這樣的信仰是落後的。這裡我們無意去評判信仰本身,但同樣作為帶有宗教色彩的電視劇《少林問道》,它相較於《岡仁波齊》,卻在佛教外多了不少內容。


如果全劇最後解決問題的辦法都是通過佛教,那麼這部劇的思想觀就是單一的。所幸的是,《少林問道》到最後也沒有試圖將誰的價值觀扭轉過去,而是在努力將不同的思想價值承載於一個更大的容器裡。也因此除了佛教思想外,它還必須展現其它價值觀。


儒家道統觀就是其一。


相比於有所轉變的程聞道/無想,儒家思想的代表人楊秀則從始至終沒有改變過念頭,當片花裡的他喊出「我是個讀書人,我讀的是聖賢之書,學的是聖賢之德,立的是聖賢之志,修的是聖賢之身」時,就已有許多觀眾感慨久違了的東西又回到影視作品裡來了。

是的,久違了。當我們的影視作品裡只剩下了男女情愛和蠅營狗苟,還要被美其名曰「順應時勢」,而過去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好、張載的橫渠四句也罷,都很少再被提起,也難怪觀眾聽到這句話時會有那麼大的觸動。這不由讓我們想起《英雄志》裡的盧雲,同樣是一個堅持自我、不願苟且、不願動搖的儒生。


劇中一開始,楊秀就誓與嚴黨鬥爭到底,儘管劇中將嚴嵩和徐階有意識地二元對立了,但這不妨礙對楊秀這個角色的塑造,他為了鬥爭家破人亡,逃亡了大半個中國,但他從始至終沒有後悔過,也沒有動搖過。


用佛家的觀念來說,楊秀的行為是「我執」,認為這樣的人會過得很痛苦,會放不下很多東西,什麼都會來束縛自己。而《少林問道》裡作為主角的程聞道則在不斷放下。雖然如此,劇中也沒有對楊秀進行貶低,在傳達放下執念的價值觀的同時,依然正面表現了「我執」楊秀巨大的人格魅力。


因為這個世界,是由我執的人推動的。


而這樣的世界、這樣的灰色世界,則充斥著大量的,只想活下去的人,高劍雄就是其一。他可以做出很多違背良心的事情,只為了活下去,因為在灰色的世界裡,對和錯並不是那麼分明——而只有在突破他底線時,他才會奮勇抗爭。

高劍雄不是嫉惡如仇的人,他不會因為一點小事就不肯讓步,也不會因為別人的事情而得罪上司。他很清楚這個世界有多灰,所以他只做著一點點小事,聽命上司卻在自己父親、兄弟、愛人受到威脅時想辦法周全,有觀眾說他活得很累,因為無想和楊秀都離我們的生活太遠,高劍雄才是我們自己。


這樣一個人,沒有堅定的信仰,在蒼茫的黑白之間徘徊,他會迷茫,大家也會罵他,會罵他同流合汙,會罵他隨波逐流,他也盡數領受。劇中幾乎每一次程聞道和楊秀遭到劫難,都有他的參與;但也幾乎每一次當他們遇到危險時,他都會幫忙。這是一個矛盾的人,矛盾的人往往會引起觀眾的同情,因為矛盾的人足夠有血有肉,足夠像我們自己。


正是這樣三種對立的價值觀,構成了《少林問道》所想要表達的哲學世界,這是一部有野心的作品。儘管它有著許多的問題,但我不忍心責備它。


結語 原創武俠劇出路在哪?


《少林問道》差不多已經宣告失利了,原創武俠劇越來越難走、越來越不知道往哪走,王家衛在《一代宗師》裡面說:「其實天下之大,又何止南北。勉強求全,等於固步自封。」很多事的確要變,歷史劇變出了《軍師聯盟》這樣的產物,武俠劇變出了於正版武俠劇這樣的產物,是好是壞自有公論,但很多事只有變了才會找到出路。


但是,那些不願意變的人,我想敬他們一杯。這也是為什麼儘管《少林問道》有著許多問題,我卻想表達強烈的喜歡。


就如同劇裡的三種價值觀,有的人放下了,有的人本就不在乎,而有的人一直在堅持。

相關焦點

  • 那些不是金庸古龍寫的,卻曾火遍全國的5部武俠劇
    那些不是金庸古龍寫的, 卻曾火遍全國的5部武俠劇優秀的武俠劇也是有很多的,只不過當大家在提起武俠劇的時候,第一反應會是金庸和古龍,但是今天小編要跟大家介紹的並非是金庸古龍所作的,但曾經在開播的時候也是火遍全國。
  • 離了金庸、古龍後,不知道張哲瀚的武俠劇《天涯客》還能走多遠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近兩年來武俠劇突然就像消失了一樣,被徹底地淹沒在玄幻劇的洪流之中,無聲無息的,唯一能在武俠劇上有點隻言片語的,也只有金庸,古龍的那些已經翻拍到爛的不能再爛的劇。而除了「炒剩飯」之外,武俠劇給人的感覺就是窮途末路的既視感。
  • 曾火遍全國的5部武俠劇,不是出自金庸古龍之手,每一部都很經典
    說到武俠劇,想必大家看的最多的就是金庸和古龍的武俠小說改編的,然而也有一些武俠劇並不是這兩位老先生寫的,同樣也得到了不少觀眾的喜愛,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是哪幾部劇吧!《少年張三丰》是2002年北京亞環影音製作有限公司出品的一部武俠電視劇,該劇主要講述了少年時期的張君寶與繼母明道紅以及秦思容、凌雪雁之間的情感糾紛,還有易繼風、易天行等人之間的江湖道義,最後成長為一代宗師張三丰的傳奇故事。張衛健獨特的幽默感讓大家牢牢的記住了這個角色,也讓大家記住了這部劇。《大唐雙龍傳》的故事發生在大唐建立之前。
  • 曾火遍全國的5部武俠劇,不是出自金庸古龍之手,每一部都很經典
    說到武俠劇,想必大家看得最多的就是金庸和古龍的武俠小說改編的,然而也有一些武俠劇並不是這兩位老先生寫的,同樣也得到了不少觀眾的喜愛,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是哪幾部劇吧!《少年張三丰》是2002年北京亞環影音製作有限公司出品的一部武俠電視劇,該劇主要講述了少年時期的張君寶與繼母明道紅以及秦思容、凌雪雁之間的情感糾紛,還有易繼風、易天行等人之間的江湖道義,最後成長為一代宗師張三丰的傳奇故事。張衛健獨特的幽默感讓大家牢牢的記住了這個角色,也讓大家記住了這部劇。
  • 十部難以超越的經典武俠劇,金庸三部上榜,古龍兩部,第一是他的
    若不是有前面八個太過經典的武俠劇,《天下第一》應當再靠前一點。第八:《四大名捕會京師》《四大名捕會京師》改編自溫瑞安的武俠小說四大名捕系列,由鍾漢良、朱泳騰、王豔、蔣勤勤、車仁表、李湘、蔣毅、嶽躍利等人主演,主要講述了北徽宗年間,鎮遠大將軍凌落石與當朝奸相蔡京相互勾結,擾亂超綱,敗壞法紀,令大宋國勢日衰、武林混亂,以諸葛神侯為首的六扇門懲治邪惡、弘揚正義的故事。
  • 27年前一部外國武俠劇,披著古龍的外衣東拼西湊,居然成為經典
    大家好我是江陽沽酒客,一個給瀘州八零後書寫回憶的創作者,今天想跟大家講一部武俠劇,到2020年已經過了27年,既不是香港拍攝,也不是臺灣出產,更不是當時內地製作,這卻是一部妥妥外國人拍攝的武俠劇,雖然在我國境內大量取景,分別是山西的五臺山,山西的恆山懸空寺,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等等留下他們拍攝的足跡。
  • 七部經典武俠劇,金庸三部,古龍三部,梁羽生一部,僅有80後能懂
    7、金庸《天龍八部》個人覺得蕭峰這個角色就是為了黃日華而生的,俠義、智勇、豪爽、膽略過人、不怒自威
  • 36年一部非金庸古龍的武俠劇,拍出了暗黑版桃花源記氣質
    、古龍、梁羽生等暢銷武俠小說家寫的名作,拍攝了很多膾炙人口的經典影視作品,也造就了一大批港臺明星。在創作力極度旺盛的TVB時期,也有很多武俠劇不是採用他們這些小說家的原始IP,而是那些優秀的編劇,獨闢蹊徑,也成為了經典。 這其中有一部戲,就是既不是金庸也不是古龍,反而靈感追溯了千多年前的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拍出了一條不同於同期武俠,探討人性的暗黑版《桃花源記》,名字叫做《魔域桃源》。
  • 梁羽生和金庸古龍齊名,他的經典武俠劇你們看過幾部?
    梁羽生和金庸古龍齊名,他的經典武俠劇你們看過幾部?提到武俠劇的話,金庸和古龍的基本上都會脫口而出,什麼《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天龍八部》《鹿鼎記》《絕代雙驕》《小李飛刀》《楚留香》等。其中梁羽生和金庸、古龍齊名,並稱中國武俠小說三大宗師,許多人對他的小說改編成的影視作品知道的卻不多,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梁羽生8部經典武俠劇,一起看看吧!
  • 五部最接近原著的武俠劇,金庸僅一部上榜!最後一部很多人沒看過
    說到武俠劇,大家首先想到的都是根據金庸,古龍等武俠作家的武俠小說改編而成!現在小編就來為大家盤點一下最為接近原著的幾部武俠劇!第一,張智堯版《楚留香新傳》!在眾多武俠劇中是最為接近原著的一部作品!接近指數:95第二,2007版《碧血劍》!《碧血劍》是根據金庸的同名武俠小說改編的電視劇。該劇張紀中擔任總製片人,李翰滔、趙箭、黃祖權擔任導演,黃聖依、竇智孔、孫菲菲、焦恩俊、徐百卉等主演!劇中由焦恩俊飾演的「金蛇郎君」夏雪宜,也視為一大亮點!
  • 倚天劍屠龍刀並不是金庸「首創」,古龍也曾經寫過這兩種
    倚天劍屠龍刀世人皆稱為金庸所創,實則不然,且不說倚天劍為曹操佩劍和那「安得倚天劍,跨海斬長鯨」的典故,單從武俠小說角度講也並不是金庸首創。
  • 那些不是金庸古龍寫的, 卻也曾火遍全國的5部武俠劇!
    親愛的讀者朋友們,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財富經苑」,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說到武俠片,我相信很多觀眾會想到金庸和古龍寫的武俠小說
  • 被改編成電視劇的3本武俠小說,不是金庸古龍的作品,卻也很好看
    說起武俠小說,大家都會想到金庸古龍的小說。而在電視劇方面,金庸和古龍的武俠小說也是被改編最多的。幾乎大家耳熟能詳的武俠劇,都出自這兩位泰山北鬥的武俠宗師之手。而除了這兩位的武俠小說,其實也有不少武俠小說被改編成電視劇呢。
  • 這10部武俠劇,明明很經典,卻很少重播,金庸1部古龍2部,青春啊!
    這10部武俠劇,明明很經典,卻很少重播,金庸1部古龍2部,青春啊!都是重播次數很多的武俠劇 但是還有許多武俠劇重播次數卻極少 但十分經典!
  • 古龍小說改編武俠劇的典範 —《劍嘯江湖》
    古龍的武俠小說最大的特點就是創造性的將戲劇、推理、詩歌等元素帶入傳統武俠,又將自己獨特的人生哲學融入其中,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古龍式武俠風格
  • 讓人念念不忘的10部武俠劇,最後一部至今無人翻拍
    《神鵰俠侶》,在上世紀90年代,香港TVB掀起了一股翻拍金庸武俠風,李添勝接連拍攝的幾部金庸武俠劇都成為了經典之作,古天樂版《神鵰》就是其中之一,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天龍八部》,李添勝執導的又一部金庸武俠劇,黃日華再次出演金庸筆下的大俠,他飾演的喬峰很有大哥風範,講義氣重兄弟情,也對自己與阿朱的愛情忠貞不渝,小時候妥妥的男神啊!四海列國,千秋萬載,就只一個阿朱!
  • 曾經叫人們念念不忘的,幾部經典武俠劇,就最後一部很是悽涼
    文/小欣君【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想必武俠劇應該是不少的人們所喜歡的題材了,但是隨著仙俠劇的熱播。武俠劇也是隨之逐步跌落神壇,現如今的武俠片不是被拍成愛情片就是被拍成偶像派,雖然是說真的是非常的懷念當初的武俠劇。但是說實話呢,有一些的武俠劇的難度比仙俠也大不了多少。都是一些實打實的招式,如今現在的偶像誰能吃的了這種苦呢?
  • 被豆瓣評分嚴重低估的《有翡》,難道金庸古龍武俠劇就沒槽點嗎?
    被豆瓣評分嚴重低估的《有翡》,難道金庸古龍武俠劇就沒槽點嗎?武俠沒落是近年來很多劇評人常說的一句話,好不容易有個好看的武俠劇,卻有一堆人來說是武俠劇變成古偶劇,沒錯,就是現在熱播的電視劇《有翡》。趙麗穎有翡金庸古龍武俠劇,金庸小說改編成電視劇,古龍小說改編成電視劇,就沒有槽點了嗎?現在的標準已經苛刻到這個地步了嗎?其實一開始說有翡不算武俠我也被洗腦了,覺得的確比不上TVB金庸劇之類的。
  • 金庸古龍皆仙逝,江湖唯有(重現)英雄志
    混跡武俠江湖的,都知道江湖上曾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金庸封筆古龍逝,江湖唯有英雄志。」這句話最初出自新浪上的一位《英雄志》的讀者。其大意是: 金古武俠之後或之外,沒有能和英雄志媲美的。從左到右  梁羽生、金庸、古龍近代武俠小說從民國發軔,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達於巔峰。
  • 金庸筆下的四大劍神,古龍筆下的四大劍神,境界不是一般的高!
    古龍筆下的四大劍神,對金庸筆下的四大劍神,更喜歡誰?金庸和古龍武俠小說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很多70、80後都是看著他們的電視劇長大的,那時候看電視劇最喜歡的就是揮劍比武了,一決高下的英雄氣概是很多少年的武俠夢,認為只有揮劍的人才能稱得上英雄,在金庸和古龍筆下的劍客可以說數不勝數,有的可以封神,劍客有很多,他們在筆下塑造的人物形象鮮明,劍客很多,但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他們筆下的劍客大多因為較高的劍術而變得孤獨,因為無人能及,所以註定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