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感覺,35歲後的身體就開始走下坡路了,哪怕你再怎麼積極保養都沒用,那是自然規律,不可抵抗。
針對問題說說個人感受及對策:1.運動前的熱身,非常重要。慢跑前先快步走,走到感覺自己不跑難受了再開始慢跑;登山是先調低自己慣有節奏,慢慢登爬,直到感覺自己身體不適應當前的慢節奏再恢復原有的固定節奏;打籃球前先繞場地走一圈,慢跑兩圈,接下來做各種拉伸,哪不舒服拉哪裡,熱身後打球就一般不會有問題了。2.護具很重要,自己親身體會,有護具和沒護具,運動後的身體損傷度是兩個概念。
40歲之前我也質疑護具的作用,我也曾運動後的各種關節疼痛難以解決,後來我依據自己的疼痛部位針對性地購買護具,效果真的很明顯。我常年打球,踝部習慣性損傷;常年登山,膝部習慣性疼痛。我就買了護踝、護膝,當然產品質量要買好點的。現在打球、登山帶護具之後基本不會關節疼痛了。重要的事情說三遍:護具,護具,護具。3.其他方面的措施。運動不要太劇烈,少跑步多快走;登山下山儘量找盤山公路走;打球要收收性子,多打養生球。
對於籃球我從一開始的耍帥到後來的痴迷,打球不是為了隨便玩玩,所以每次去球場打都是全身心地投入,每次打完都是大汗淋漓,但是特別過癮。但是我的打法畢竟是野球出身,沒有經過系統性訓練,看著電視,自己摸索出來的,比如說突破,急停跳投,很適合自己的打法,但往往很傷膝蓋跟腳。
打球數十年,腳踝,滑傷,眼鏡報廢(鄙人是個近視眼)真的是數不勝數,還好傷的也不重,但是在16年下半年,那次籃球反彈,碎了鏡片,直接把眼球給割破了……呵呵呵,住了大半個月的院,出院後也沒碰籃球了,心裡真有陰影,但是沒忍一年,又開始打了,這次買了專業的眼鏡。就在2019年,也是下半年,打得右腳膝蓋裡的半月板撕裂,到現在為止還在修養期,我不知道以後還會不會打,但是放不下肯定的。
我82年,和你年齡差不多,也是一名籃球愛好者,基本上每周都會去打幾個小時,每次基本都是2個小時左右,我也深有體會,不光是膝蓋不舒服,腰也難受,我也說說我的感受:
1、首先要減肥,人到中年,基本上都會發福,我比大學的時候胖了30斤,不僅影響了速度、彈跳,對膝蓋和腳的負擔都增加不少!也嚴重影響了籃球水平的發揮!
2、要經常鍛鍊,如果長時間不打,運動前拉拉筋,適當活動活動,不要一下子上來就使大勁!
3、如果膝蓋不舒服,建議不要再發力去彈跳,多增加定點投籃,或者突破後不要跳得太高,多用假動作和經驗拉開距離或者晃開防守!
4、建議營養搭配,補充補充鈣質和維生素!
5、適當做做理療,緩解緩解疲勞!冬天注意保暖!
我是73年,奔五十去了,身高178,體重193每周早上五點二十到七點半場,每天中午十局桌球,周二籃球全場,只要運動前熱好身,運動量減少,就沒問題,如果身體出現問題,就抓緊修養不要帶傷運動,可以做一些室內健身運動,徒步,遊泳都可以的,過了四十身體就處於下滑期,多注意養生保健了,可別當自己還年輕,一打籃球這個不服那個不服的了。
平均每周一場全場約賽,2次半場野球娛樂!
發言權最有,從腳底筋膜炎,跟腱受損腳踝積液,膝蓋大腿後尾椎骨受損到腰背部兩肋疼痛。反正每次治療都是為了更好打球!一個字—愛!
愛籃球的人不打不可能,養護保養改變習慣內服外貼。
裝備升級—護膝護護踝(保而防)適合自己腳型帶緩衝減震的鞋。
內用—維骨力,氨糖之類的
外敷—狗皮膏藥
打球習慣—逐步走投籃跑位系列越投越遠減少對抗投籃,防守切第一下(類似伊戈達拉)籃板靠判斷用撿!
真受傷了—衝擊波最為有效,其次針灸電療,說實話還是得養,不過估計愛球者難。
為啥現在的人打球一次休息半月,甚至更多很容易受傷,其實正常運動包括三個步驟。一是最好先熱身,做下拉伸運動讓膝蓋熱起來,然後打球少做急停或者大幅度變相,年紀大了多傳球投籃急用隊友掩護打球會更輕鬆一些,最後一點很重要運動完必須做放鬆,這樣第二天身體會舒服很多而且運動壽命會延長,放鬆一般簡單的就是拍打大腿小腿,捏腳後跟和跟腱,回家泡泡腳揉揉腰都可以,膝蓋疲勞的話可以用冰袋裹上毛巾冷敷一下效果最佳。
最後祝健康運動、適當運動,才是快樂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