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她說不用戴口罩;再來,說兩層布口罩足夠;現在,又建議在兩層中間多加一層過濾布料。
新冠狀病毒COVID-19肆虐近一年,加拿大首席醫療官(Chief Public Health Officer)譚詠詩(Teresa Tam)第三次更新口罩使用指南,說這是對病毒有更深了解後提出的,為加拿大人提供多一層保護。
譚詠詩自己戴的口罩不知是否有三層
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材料科學系(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的研究人員從材料學的角度加以解釋,認為口罩的防護更關鍵的其實是材料的性能,而非層數越多越好。
一級口罩(level 1 Mask)、三級口罩(level 3 Mask)、N95口罩,若論層數,三級口罩最多,有四層,但若按防護等級排列,三級不及N95,一級最低。
多大材料系博士Jason Tam,將這三種口罩的材質逐層放在電子顯微鏡下比較,發現一級口罩、N95口罩最外層,三級口罩頭兩層的材質基本一致,都是聚丙烯(polypropylene)纖維做的無紡布,纖維直徑約為18微米,而病毒直徑只有0.1微米,相當於180倍。
三種口罩所用材質最大的不同在於過濾層,比較而言,三級口罩過濾層密度最大,孔洞最小,但效果卻不如N95。反觀N95過濾層厚度最高,是其他兩種口罩的十倍以上,其纖維直徑約為1.2微米,相當於病毒直徑的10倍。
市面販售的過濾布料
若單純看纖維直徑,任何一種口罩的材質都嫌「太粗」,無法跟小小的病毒相比。但其實,病毒多數情況下是通過附著在氣溶膠或飛沫顆粒上,在空氣中傳播。這些顆粒的大小所屬以微米計算。只要阻擋住這些顆粒,就阻擋住了病毒的入侵。縱橫交錯的纖維排列如同一個個迷宮,纖維越厚,迷宮的「道路」越曲折,令病毒不得其門而入。
手工自製口罩較易放入過濾布料
「病毒的運動方式從微觀上看是直線型的。那些顆粒在空氣中,碰到口罩,好比是擊入迷宮的球,雖然迷宮的通道比球大很多,但因為病毒與飛沫組成的顆粒不懂拐彎,便不會更深入。」
對病毒而言,口罩的纖維猶如迷宮。
對於附著在飛沫上傳播的病毒,多大材料系副教授Jane Howe將其比作是糯米球表面的芝麻。口罩的孔洞擋住了糯米球,自然也擋住了上面的芝麻。
「這與蚊帳防蚊子並不一樣,蚊帳是單層的,蚊子會飛來飛去,鑽進孔洞,而病毒不會。普通一次性掛耳口罩以不吸水的聚丙烯無紡布為外層,外層和中間的過濾層具靜電,病毒會被黏住動彈不得,經過7到10天之後,就會完全失去活性,不能再對人體造成傷害。」
聚丙烯無紡布的特性,使得它在阻擋病毒時比棉布口罩更有效,口罩內層的材質若比較吸水,會增加皮膚的舒適感。Jane續指,戴口罩預防病毒感染與層數或無直接關係,關鍵是戴口罩的方法要正確,並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如果沒有衛生觀念,戴了口罩也沒有效果。
市面上常見的一次性口罩對普通人來說已經足夠,甚至還可在擱置10天後重複使用:「決不能用摸過其他東西的手再去挖鼻子,摸臉。戴口罩時注意上緣處密封好,若松松垮垮,一旦接觸到病患的飛沫,被感染的風險更高。」
她直言幾個月前從COSTCO購買的一盒口罩,每日都會帶,因為使用方法得當,到現在只用掉了一半。「我用得比較當心,口罩完好,摘下來先放到一邊,一、兩周後再拿來用,到現在50個口罩大約消耗了20個。」
戴口罩仍是抵禦病毒的最佳方式
在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使用三層口罩四個多月後,加拿大的譚醫生終於跟進:「進入冬季,人們花更多的時間在室內,同時也更多地了解飛沫及氣溶膠(droplets and aerosols)……我們建議考慮使用三層口罩(three-layer non-medical mask)。」
於此同時,加拿大衛生部(Health Canada)更新了對口罩材質、結構及是否合適的說明,說口罩應該有三層,外面兩層應採用編制緊密的織物,比如棉、麻,中間層應該具過濾功能的材料,比如「無紡布」(non-woven polypropylene)又稱「不織布」。
無紡布
「無紡布」似布而非布,是以聚丙烯(polypropylene)為原料用高壓形成或粘合生產出來的,成品沒有傳統織物的經線、緯線。日常使用的消毒紙巾、環保購物袋是無紡布做的,普通手術口罩及N95口罩的外面薄薄的一層是無紡布,內層有強大過濾功能的熔噴布(Melt blowing)也是無紡布。
按照譚醫生的說法,你手裡的兩層布口罩不必扔掉,在中間加上一層無紡布即可成為具有更高防病毒傳染的三層口罩。問題是,很多市售兩層口罩的設計根本沒有可以開合的地方,想繼續用,非得剪個洞才行。那麼,破掉的口罩功能有無受損?這個,譚醫生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