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森談港味電影:觀眾希望看到「心中一團火」

2021-01-09 中國經濟網

導演高志森談港味電影:觀眾希望看到「心中一團火」

中新網重慶10月15日電 (記者 劉賢)「往後電影應該怎樣拍?可能應先問自己,這個題材是不是有心有火的,是不是非得要跟觀眾分享不可的。」擁有《開心鬼》《家有喜事》等作品的香港知名導演、編劇、監製高志森這樣說。

14日至23日,第七屆「歲月留聲·港影港樂」香港影展攜《南海十三郎》《大話西遊之大聖娶親》《倩女幽魂》等13部香港佳片在重慶展映。期間,見證了香港電影30多年發展史的高志森對記者頗為感慨地說,此次展映中,一些十八九歲的年輕觀眾對自己1996年拍攝的《南海十三郎》仍喜歡,「對我是很大的鼓舞」。

高志森在1984年導演的處女座《開心鬼》一炮打響,其後又有《家有喜事》《我和春天有個約會》等賣座影片上映。「此次香港影展給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港片帶來與年輕觀眾交流的機會。」高志森說,香港電影最好的時代就是那10多年。有數據顯示,印度寶萊塢每年拍700多部電影,而上世紀90年代初期,香港每年拍300多部電影,是半個印度的產量。

「那個年代記錄下香港電影的風格。但這種風格沒有被很好地研究和傳承,當年的經驗也沒有很好地保留延續下來。」高志森說,成龍等演員拍功夫片時,一個鏡頭長達兩分鐘,演員一直對打,非常用力、練得非常好,中間不剪輯。後來這種情況很少見了。

高志森執導40多部電影,大多是喜劇片。他認為,喜劇片也是香港電影的特色。而喜劇片的經驗和追求也未很好地在香港年輕導演中得到傳承。

「香港喜劇片重視視覺性,用動作、表情、造型、互動、蒙太奇剪輯表現爆笑點,而不是依靠對白。」高志森認為,對白語言有時代限制,今年的話,也許過幾年就老了不好笑了;而且有的對白笑點一經配音也可能失去味道。長遠來講,香港電影的這些經驗是可以在中國電影中樹立一面旗幟的,成為中國電影的一種風格。

近年來,一些香港導演到內地拍攝電影取得成功。高志森認為,這表明香港電影的風格、包裝和表達在內地電影市場產生了一定影響,主要是功夫片。而下一個值得關注的類型應該是喜劇片。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轉戰舞臺劇的高志森如今也表示「希望往後的人生重新投入到電影中」。當記者問及「一些流量明星參演的影片也撲街的當下,如何拍出港味電影」時,他說人到中年,自己與幾位導演進行自我檢討時都有同樣的體會:用計算心態拍出來的電影通常都「死定了」。

「有的戲是非得跟觀眾分享這個故事,再低成本也要拍出來。這種真的有心有火的電影,通常都會爆冷,獲得觀眾歡迎。」他說,現在中國電影有太多人在計算,多少大咖、多少成本、多少大場面、宣傳發行花多少錢等於多少票房。觀眾不傻的,一看海報就清楚在計算什麼。電影人應該反覆問「我們為什麼拍電影」。「觀眾希望看的有可能就是電影人心中的一團火。」

相關焦點

  • 香港導演高志森:涉港國安立法助演藝界撥亂反正
    【解說】日前,成龍、汪明荃、王祖藍等2600多名香港文化演藝界人士發表聯署聲明,以支持涉港國安立法決定,著名導演及製片人高志森也名列其中。6月5日,高志森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香港社會對於支持涉港國安立法是一致的,法案有助於藝術界撥亂反正。【解說】高志森表示,黑色暴力沉重打擊香港電影業,原有的拍攝計劃紛紛延後,很多從業者失業,因無戲可拍而轉行的人不在少數。
  • 《開心鬼》《家有喜事》導演高志森談港片發展:香港喜劇片不單靠...
    14日晚,第七屆「歲月留聲·港影港樂」香港影展重慶站在百麗宮影院IFS店正式啟幕。當晚的開幕式結束後,《南海十三郎》作為開幕影片首先亮相,該片的導演高志森在觀影結束後和重慶的觀眾們分享了他多年來的創作態度和豐富的影劇經歷。
  • 導演高志森:香港喜劇片不單是靠對白搞笑
    剛剛過去的國慶檔,電影《無雙》逆襲成為票房冠軍,讓觀眾再一次領略到了香港電影的魅力。14日晚,第七屆「歲月留聲·港影港樂」香港影展重慶站在百麗宮影院IFS店正式啟幕,一直到10月23日,《黃飛鴻之男兒當自強》《大話西遊之大聖娶親》《賭神》《倩女幽魂》《夜半歌聲》《南海十三郎》等13部影片將進行展映。當晚的開幕式結束後,《南海十三郎》作為開幕影片首先亮相,該片導演高志森在觀影結束後還和重慶的觀眾們分享了他多年來的創作態度和豐富的影劇經歷。
  • 導演高志森:「年輕的時候,要多做,不要計較」
    深圳新聞網11月26日訊 (記者 謝燕麗)提起《開心鬼》《富貴逼人》《家有喜事》等經典香港喜劇,就不可不提其幕後功臣——香港著名導演高志森,他1979年開始編寫電影劇本,1984年起始執導電影,作為港式喜劇的開創者,在行業內有著崇高的地位。
  • 香港影展開幕 | 杜國威與高志森的傲骨與真性情(內含福利)
    本次影展「歲月留聲•港影港樂」為主題,將會有17部香港電影陸續亮相深圳百老匯電影中心。在開幕式回顧之前,我們也開啟影展期間線上福利活動。本屆香港影展開創性地從音樂角度進行電影展映,並涵蓋武俠、歌舞、戲曲等多類型影片,配合香港詞曲大師名作,將為影迷觀眾開啟視聽盛宴。影片放映結束後,編劇杜國威、導演高志森也與到場觀眾共同分享交流創作感受。
  • 為紀念好友張國榮 高志森攜《喝彩》重登廣州
    回憶這位曾經有過多次合作的哥哥,導演高志森坦言:「張國榮是我見過最投入的演員。這種投入不是拍戲當中才投入,而是在生活裡面已經留著角色的DNA。」  談《喝彩》:借著劇「復活」偶像  《喝彩》是高志森在2006年執導的音樂劇,在香港曾8度公演,演出達70多場。
  • 深圳站丨杜國威、高志森齊聚,細說十三郎往事
    《南海十三郎》為深圳站的開幕片,編劇杜國威、導演高志森出席了開幕儀式,也在映後與觀眾分享交流。本屆香港影展開創性地從音樂角度進行電影展映,並涵蓋武俠、歌舞、戲曲等多類型影片,配合香港詞曲大師名作,將為影迷觀眾開啟視聽盛宴。影片放映結束後,編劇杜國威、導演高志森也與到場觀眾共同分享交流創作感受。
  • 院線動態 | 專訪香港導演高志森:從電影到舞臺劇的「春天」
    在街頭藝人的吟唱中,電影《南海十三郎》講述了一個「獻給全港編劇,共勉」的故事,也是獻給所有編劇的情懷之作。這部「香港製造」電影正是高志森導演的經典作品。高志森從1995年開始由電影轉向戲劇舞臺,其創辦的「春天實驗劇團」於1995年6月3日正式啟航,當日也是創團劇《我和春天有個約會》之首演。
  • 高志森的香港都市喜劇
    1984年他開始執導電影,第一部是《開心鬼》,從1984年至1989年,他共執導了十部影片,其中有《富貴逼人》 《聖誕快樂》 《雞同鴨講》等,平均票房收入接近兩千萬港元。恰恰他最火的時期正是八九十年代交接的時期。
  • 高志森導演電影作品回顧展現場消息來了!
    「高志森導演作品回顧影展」於3月22日——24日在中山、珠海舉辦向粵港澳大灣區的觀眾展示具有時代精神的香港風貌
  • 高志森:我與張國榮、陳百強的往事
    當年兩人主演的《失業生》,就是高志森當編劇的第一部電影,之後高志森分別和他們合作了好多部電影。    《喝彩》是1980年同名電影《喝彩》的主題曲,由陳百強作曲演唱。而這部電影由被稱為「中環三劍客」的張國榮、陳百強、鍾保羅出演。電影中三個年輕人奮鬥的故事,相當熱血。
  • 高志森遭臉書封鎖帳號,怒批臉書,並且宣布新電影退出金馬獎
    香港著名導演高志森出生於1958年,61歲的他曾經執導過《富貴逼人》、《開心鬼放暑假》、《家有喜事》等經典港片,他熱愛祖國,時常會在社交平臺上發文支持港警
  • 藝術不掉線丨高志森的「一代天嬌」
    作品涵蓋電影、電視劇、演唱會及舞臺劇、電視節目等,代表作品:《開心鬼》、《家有喜事》、《我和春天有個約會》等。相信廣州的觀眾對於高志森老師的作品並不陌生,作為廣州大劇院的原創戲曲音樂劇《一代天嬌》的監製與導演,相信高志森老師在創作過程中也有點點滴滴的故事想要與大家分享。
  • 高志森導演回首往事,再憶黃家駒
    他在香港電影全盛時期成績斐然,執導的作品包括《家有喜事》、《花田喜事》、《我和春天有個約會》以及《開心鬼》系列等多部作品,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志森導演擅於製作喜劇,尤其注重主題意識。拍攝手法素來以平、靚、快著稱,所拍攝的作品富有啟發性。1995年從電影轉向戲劇舞臺,在舞臺劇領域也有出色表現,近年來,致力於為大灣區舞臺劇的商業運作開拓新局面。
  • 都說《追龍II》「港味」不足,啥是「港味」?
    觀眾對《追龍II》的不領情,更多源於所謂「港味」的缺失,而前作《追龍》之所以好評如潮,就在於它讓人重新體會了「港味」。那麼,什麼是「港味」?為什麼說《追龍II》「港味」不足呢?很多人的理解是,《追龍II》沒有大家熟悉的江湖感,江湖更多時候講的不是對與錯,而是恩與怨,《追龍》講的是恩怨,《追龍II》講的是對錯,觀眾更希望看到恩怨,而不是你來告訴他們對錯是什麼。從這個角度來看,確實有些道理,但這並不是全部,誰說《追龍》裡就沒有對錯,誰說《追龍II》裡就只有對錯,而沒有恩怨?
  • 今日開票 | 高志森導演,黃百鳴出品《搭錯車》音樂劇-廣州站溫情上線
    由高志森執導,電影故事原著黃百鳴獨家授權改編,音樂劇《搭錯車》將在10月18及19日於廣州中山紀念堂隆重登場,分別為 ¥580、¥380
  • 林志美阮兆輝做客《高志森微博》 分享入行經歷
    摘要:亞洲電視文化藝術節目《高志森微博》本集分別邀得林志美、阮兆輝及尹子維擔任嘉賓,與主持高志森先生分享入行經過及對文化藝術的看法。香港著名粵劇演員阮兆輝是童星出身,於節目中高志森播出阮兆輝擔任童星的粵語片《父母心》。
  • 世界電影漫談——「港味」電影今何在?
    雖然現在香港每年依然有百餘部影片攝製與上映,但始終給人一種「港味已逝」的悽涼感,作為香港電影的忠實粉絲,我們不禁發出「港味電影今何在?」的疑問。今天就跟著我一起走進香港電影的輝煌與沒落,探討近年來香港電影與內地電影在融合發展中的得失,看看「港影百年」香港電影人的初心與堅守,感受鏡頭下香江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 高志森導演,黃百鳴出品《搭錯車》音樂劇9月9日溫情上線
    父親在你心中是什麼樣子的呢?不善表達?嚴肅沉默?他們總是將最深厚的愛埋藏心中,卻在我們需要保護時義無反顧的伸出那寬大又粗糙的手掌。忙碌的社會生活中,別忘了回家時用愛填滿父母的心。 放假回家當天 ——一片祥和 ——媽:「閨女怎麼又瘦了?是不是沒好好吃飯啊,晚上想吃什麼媽給你做!」
  • 90年代的香港電影群星璀璨,你記得哪一句港味臺詞?
    幾位主演火遍東亞,小馬哥的風衣成為最in單品,張國榮憑藉一首《當年情》在韓國封神。電影更是一續再續,變身大熱IP,三十年後還有人翻拍致敬。承載著蓬勃的能量,也定義了多數人心中古早的港味。人人都想像小馬哥一樣,有打不完的子彈,滅不掉的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