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曾經歷過。當錄製歌手或者錄製自己的人聲的時候,總是不能盡情地發揮出酣暢淋漓的感覺。
你會發現你將來需要花費很多個小時的時間在你這個項目的音準修調上,你的校正武器選擇有「Autotune,Melodyne,音頻工作站內置音調校正插件等等」。
可能問題不在於歌手,而在於歌手不能正確聽到自己的演唱。
在你放棄前請不要有「在混音時去校準音準」的心態,讓我們看看有哪些技巧能幫助我們在監聽放鬆耳機上做手腳從而保障歌手的演唱精力和時間。
1、讓歌手聽到自己自然的聲音
首先的這項建議可能是許多熟練的錄音師比較常用的。
首先,就是建議歌手使用開放式耳機。
雖然封閉式耳機能更好的防止對著話筒的串音,但同時也為歌手創造了非自然的聽音環境。
這是因為這種耳機建立了一種密封性的環境圍繞著你的耳朵。當耳機被驅動起來時,聲波的壓力全部加載在你的耳膜上,當驅動停止,你的耳膜同樣的受到拉扯。
想想這種情況:一名鼓手擊打軍鼓同時產生一個大於100dB聲壓級的聲音於他的耳朵。這種情況猶如有人拿著一把手槍開火產生同樣電平的聲音。這種沒有塞住耳朵的情況下,都會有耳朵不適和耳鳴,但是更多的是對聽力產生很深遠的損害。
現在來說,拍手鼓掌能產生多大的聲音?我衡量了一下我自己鼓掌大概聲音在90dBSPL。然而,如果一個人在另一個人的耳邊鼓掌(千萬不要這麼嘗試),和在封閉性耳機擊打一樣,受害者可能要遭受耳膜破裂的危險。
這種情況並不是說封閉式耳機有多麼的可怕,但是說明了一點,封閉的環繞耳朵的方式需要建立很多不同的聽音環境。
我們聽到自然聲音的區域。就是那些在舞臺舒適的現場演唱,或者是在家裡演奏吉他或者鋼琴,使用封閉式耳機沒有問題。一個樂手肯定能學會使用他們,但一個沒有經驗的歌手來說需要他們表演最好像平常一樣。
很多歌手有時是只在一隻耳朵佩戴耳機,另一個耳朵聽自己的自然聲演唱。有些錄音師甚至建議完全摘掉耳機或者關閉一邊耳機。
無論你是否完全摘下耳機還是佩戴一邊耳機,或者耳機外放使用(這種情況是在開放式耳機的使用下),考慮到這點:聲音從嘴巴出來的方式和通過頭部到達你的耳朵的方式和聲音通過嘴巴到達話筒到達工作站返回到耳機,聲音是不一樣的。
雖然僅僅有幾毫秒的差異——不足夠讓人注意這個延遲的問題——可能會產生低頻抵消。這時可以試著在人聲軌做一個反相。歌手可能聽到他們更自然更豐滿的聲音。
如果使用任何類型的耳機都讓歌手太陌生,讓他們與回放在音箱上的音樂一起演唱。通過話筒的回授會很嚴重,但利用無論是揚聲器的位置還是話筒類型能夠消除這種情況。
當歌手完成錄製以後,讓他們站在錄音時話筒前同樣的位置。歌手僅僅站在話筒前不演唱,通過音箱回放音樂來錄製聲音到新的一軌,我們叫做「回授」軌,通過反相「回授」軌混合人聲演唱直到最大反相產生。
如果你的人聲在不同的日期錄製的,建議你重新建立一個新的「回授」軌道,以這種方式來使相位抵消。
如果歌手經常移動點位置,或者移動了話筒,這種技術會受到影響。如果是手持方式錄製,這種技術將無法起到作用,所以只要歌手站在同樣位置的錄製方式,儘量在錄製時使用「回授」軌道。
2.簡化回放音樂結構
聽旋律的音高,或者說演唱時mix文件裡旋律的調是最關鍵的,這個,我想大多數歌手都同意。
然而,現代音樂中,樂器產生的頻率不是基音相關的諧波。
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失真吉他。
失真產生的諧波是基音以上(有時候是以下)的。特定諧波的產生和他各自的電平取決於放大器(或放大模擬器)。合成器也可以有複雜的頻率複合組成。
如果吉他或者合成器演奏一個簡單的正三和弦如1-3-5(C大調的和弦C-E-G),每個音符將產生大量的諧波和一個基音頻率。更多的失真應用是,這些諧波相對於基音來說,更大聲。
所有的那些頻率同時發聲能夠使你的音準修正工作被攪亂,使他很難將注意力集中在工作中。增加的這些額外的頻率有助於掩蔽效應的產生使你很難或無法檢測到其他的頻率。
他不像是一些人能聽到C大調正三和弦像D大調正三和弦或其他和弦一樣,這會讓人的演唱有走音的可能。所以請嘗試在多軌文件裡暫時移除或靜音那些複雜的樂器軌道和聲音,而更多留下的是傳統聲學樂器。
非音調樂器,如打擊樂應該靜音或者降低電平,因為他們包含的頻率完全與歌手的音符無關。
另外一個有趣的事實是關於人類聽覺的,音高的感知與頻率是超出人類聽力範圍的,不成線性關係。
類似於一個聲音如何在恆定的空氣壓力下同樣的音量不被感知,超出人類的聽覺範圍(參考平均響度參考值),音高的規律並不總是線性遵從20Hz到20kHz的。他更真實的反映在中低頻(500Hz上下)和高頻(8kHz上下)。
這就是說,這些將有利於歌手聽到他自己的音調與音高去調整音準。僅依靠低頻可能不準確,會更導致音準出現問題。
實際頻率(X軸)與感知音高(Y軸)的關係。這表明頻率和音高之間的關係不僅僅是簡單的Y=X。
這也是精確感知音高所需的最短持續時間的關係。
最短的時間是50ms和100ms之間,轉換成速度就是快於120bpm速度下32分音符的長度。
幾乎每一個音符的持續時間在任何速度下都滿足這個要求,如果歌手合著樂器的琶音演奏任然能夠就著更多的保持音符來找到音高。
不要害怕在mix down時丟失你的必要素材:打擊樂與和聲節奏軌。你應該嘗試什麼樣的混音才是能匹配歌手的音高的,但是同時也要注意終混時人聲的力度。
3.如果太大聲,關掉它
如果整個音樂力度太弱,因為你已經去除了若干樂器,你能僅僅提升耳機音量的補償嗎?不能。
研究表明純音演奏的聲壓級在60dBSPL上下,能引起音高的感知被轉移。
在200Hz範圍,是男女人聲基音的駐留位置附近,即使90dBSPL下感知音高範圍也有20個cents(一個半音的20%)。下表顯示他能更好地保持耳機音量更接近於70dBSPL,大概和對白談話是同一聲壓級。
聲壓級(X軸)和感知音調變化的不同頻率(Y軸)之間的關係。
研究表明上圖產生的這種現象,複雜的聲音比純淨的聲音少。即使聽自然樂器也沒有正弦波的影響那麼明顯,一個歌手一貫不會關注那一點點的cents,不會頻繁地唱死每個音符。
作為意外的收穫,你可以通過低音量來保護你的聽力。我建議80dBSPL的音頻時間不超過兩個小時,以防止長期的聽力損傷。
這個是相對保守的一個建議,但也許最好慎之又慎。
4.讓歌手很舒適
分享最後一個技巧,更多的是基於心理的,而不是生理或物理的概念了。
幾年前,我也參與了一個現場樂隊演出期間的錄音和混音。當人聲進來錄製的時候,歌手沒有發揮出正常水平。
當我看著他時我知道他生生地站著演唱不是很舒服,也不知道怎樣釋放自己的雙手。我建議他演唱時把吉他拿在手上演奏,就像平常演出的演奏一樣。
他的表演因為手的釋放的原因,立刻提高了,整個身體和腳都進入了熟悉的狀態。他的手指的運動也幫助他隨著心中的旋律流動。
這種方法可能更適合習慣於現場表演的音樂家。
對於那些非現場表演習慣的音樂家來說可能需要適應其他的方式。
我錄製的另外一個樂隊已經習慣的表明,他們錄音時邀請他們的朋友去錄音室一起玩樂,就像一個演出趴體來活躍氣氛。當然,會有一些不必要的噪音需要處理,但這樣的表演遠遠大於音頻工程的意義。
我們經常想像一場人聲錄製工作就像一個歌手獨自呆在關閉燈光點上蠟燭的房間。如果這種感覺能讓歌手感覺到舒適,就非常棒了。
關鍵是要適應這個studio——這對很多藝術家來說是全新和不同的——他們最多的是習慣一個舒適的環境。
問問這些藝術家,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他們唱歌的感覺最好。
想像成這是多麼棒的錄音製作,他們感覺需要在一個無菌的環境中唱歌。讓你知道什麼機會能讓他們有最好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