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att Houghton/Neil Rogers
出處:Sound On Sound
編譯:PrincessX
從技術層面來看,錄製人聲通常是最簡單的錄音任務。即便使用普通價位的器材,在條件並不良好的錄音棚中,也能得到相對較好的錄音結果。對於剛入門的人來說,錄製人聲通常意味著近置的話筒(這可以讓乾濕比達到最好效果)。但是對於那些房間聲學仍然有問題的地方,可以手動創造一個聲學「包幹」區,比如可以在人聲和話筒後面掛上聚酯羽絨被(或者其他一些更時尚更貴的!),放上一個防噴罩,調節耳機音量,指導歌手注意一些最基礎的話筒技術,都是可以對最後的錄音結果產生一定的影響的。
然而如果錄音棚的環境讓一個歌手覺得太緊張的話,那麼他們就會下意識地想要讓表演更好,在這種情況下,以上的這些方法其實都沒有什麼用。焦慮或緊張會讓一個原本優秀的歌手唱走調,或者在演出的時候丟失掉一些原有的能量或情感。不幸的是,讓歌手在感到緊張、不適或缺乏信心的時候重拾激情,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循規蹈矩
錄音環境是影響歌手表演能力的一個因素。因此一些藝術家們喜歡把錄音棚打造成一個更加舒適的環境——我們之前聽說過有人在錄音棚中防止蠟燭並脫掉鞋子進行錄音!但是如果這樣能夠幫助歌手「進入狀態」的話,那麼這還是非常值得的一個嘗試。
然而對於一些人來說,必須帶著耳機進行錄音這一點讓他們感到不是很舒服。眾所周知的一點:無論你在混音時投入多少精力,戴著耳機唱歌仍然是一件很不自然的事情!有一些歌手會通過摘掉半邊耳機的方法克服這個困難。這意味著他們能夠用一隻耳朵聽到他們自己最自然的聲音以及真實的房間聲,同時另一隻耳朵聽經過混音的聲音。如果你碰到喜歡這麼做的歌手的話,那麼請注意那隻閒置的耳機很有可能會將聲音漏進話筒中,因此請確保他們能夠從一隻耳機中聽到混音的聲音,如果有可能的話,把另一個耳機靜音。另外請注意,即便這樣的方法能夠讓他們感覺更自然,然而一個歌手在進入錄音棚立正站定後,還是難免會有一些緊張的。
在控制室
讓我們試一下一個可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案:讓歌手在控制室中演唱,同時通過音箱播放他們自己演唱的混音文件。同樣的方法也可以被使用在一般的家庭錄音棚中,在這裡一般都會在同一個房間進行錄音和混音——然而,據我們所知,即便在家庭錄音棚中,人們一般也仍然會依賴於耳機。儘管你可能可以想像,通過音箱播放音樂同時錄音肯定會產生嚴重的漏音和相位抵消現象,但事實上這並不見得要比戴著耳機現場錄音麻煩多少——只不過兩種方法所遇到的問題不一樣而已。不過最重要的是,不戴耳機可以讓歌手和錄音師之間的交流更加直接,讓歌手完全從耳機的牢籠中走出來。
儘管我們在過去已經使用過這些技術了,但是只是在某一次工程中心血來潮幹過,而沒有足夠的時間好好研究這個技術。所以,為了撰寫這篇文章,我們在錄音棚中花了半天時間,為劍橋當地樂隊Fred’s House錄製人聲,我們在技術上進行了多種不同的嘗試,找出能夠解決漏音問題並同時讓歌手放開演唱的辦法。
Neil在他位於劍橋的Half Ton錄音棚控制室的監聽音箱前搭設人聲話筒。
漏音vs聲音
在音箱前錄音的首要技術問題是——如何讓監聽音箱裡的音樂最小化地漏進人聲話筒中。如果漏音現象太嚴重的話,對於後期人聲的混音來說會是一個很大的難題,而且即便漏音現象被最小化,那麼它還是會導致一些相位抵消問題,這也會影響到最終混音時相應聲部的音色。
理論上講,應該還有其他方法可以擺脫這個難題。比如說,你可以讓歌手更靠近話筒振膜。這可以增加人聲和漏音的比例——這樣漏音的音量就能更低一些,因此也就不會很成問題。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喜歡用像Shure SM58這樣的動圈話筒,並直接將伴奏從音箱中放出來的原因,但是也有很多其他手持話筒可供選擇,而且有一些話筒的保真度更高,你也可以選擇使用這些保真度更高的話筒(見下文「手持話筒」)。當然,還有另外一個可能的方案,那就是選擇一個指向性合適的話筒,這樣就可以讓你有效避免從音箱中傳來的聲音。
另一個選擇就是用消除相位抵消問題的技術,下面這兩種方法都能緩解一些漏音現象。第一種方法是將伴奏調成單聲道,並將兩個音箱其中一個的聲音極性做反相處理,然後把人聲話筒擺在兩個音箱的正中間。我們的想法是,從兩個音箱中分別傳來的反相的單聲道信號會在中間的位置互相抵消,所以這樣一來就不會被話筒收到了。另一個方法需要你用人聲話筒對伴奏進行捕捉和回放,就像用人聲話筒再重新錄製一遍伴奏和人聲的混合版一樣。然後把這個帶伴奏的版本在你的DAW中進行反相處理,這樣一來,理論上就能很乾淨地消除錄音時所有的漏音信號了。
當然,這兩種方法都有潛在的不足。將音箱的極性反向的做法在很多方面看來都不是一個很明智的選擇。它需要你把原本立體聲的監聽輸出調成單聲道,然而因為我們的目的是為了讓歌手演唱時感到更自然,而單聲道本身的聽感就不會很自然,所以這種方法並不理想。更重要的是,歌手站在兩個音箱中間可能會覺得很奇怪——聲音聽起來可能會有些,就像聲音在你的頭腦中被硬生生吸走了一塊一樣。這樣和戴耳機又有什麼區別呢!還有另外一個不能被忽視的問題,為了取得最好的效果,你真的必須把話筒放在兩個音箱的正中間,然而這個位置通常會需要你移動調音臺和其他錄音棚的家具等等。
對於直接用人聲話筒再錄一遍音樂的方法來說,最大的不足是它需要比正常錄音更長的時間,因為你需要錄製兩軌:一個帶人聲,一個不帶人聲。也就是說,只要你每錄一軌的時候都用相同的音量錄製的話,你只需要用話筒錄製一次伴奏就行了,至於另外的人聲錄音,你只需要在DAW中提升它的音量或者在軌道中將其進行複製就行了。但是你必須承擔話筒架在錄音過程中輕微搖晃所產生的聲音變化,儘管非常輕微,但是仍然會產生相位問題,除非你把所有東西再重新錄製一遍。
我們的聲音案例會告訴你,用第二種消除相位問題的方法更有可能讓你獲得最好的效果。儘管這種方法比較有效,但是相位抵消問題還是不能完美地被解決,所以你需要再想辦法解決一下這個小小的不完美。
測試技術
在這個樂隊加入我們之前,我們討論了應該做什麼測試。我們決定把兩支話筒緊靠著放置。一個是Shure SM7心型動圈話筒,這隻話筒經常被用做人聲近講錄音;另一個是Neumann U87多指向大振膜電容話筒,我們認為這支話筒應該比較適合這個工程中特殊的人聲錄音。這讓我們考慮到,如果動圈話筒能夠提供更好的防漏音效果的話,那麼我們將會要做出何種聲音上的犧牲,另外我們也比較了U87話筒上的心型和八字形指向。儘管這可能意味著話筒的擺位可能不是最佳的,但是這意味著我們可以用兩支話筒嘗試所有的可能性,這樣可以節省一些嘗試的次數。
話筒被擺放在距離人聲之前兩米半的地方,這樣的話,歌手就能直接看向立體聲音箱聲場的正中間了,而且兩個話筒都連接到了Focusrite ISA前置話放。控制室後面和旁邊的聲學處理,為錄音提供了一個絕佳、受控制的環境,聲音不會太幹也不會太過分,而且所有人聲都能不帶壓縮或EQ進行錄製。在讓歌手們開嗓之後,我們用普通的耳機監聽錄音方式錄製了第一次,以提供一些重要的參考點。然後,話筒位置不變,我們該用在音箱前錄音的方式錄製了第二次。
我們在測試過程中同時使用了兩支話筒:一支Shure SM57動圈話筒以及一支Neumann U87多指向電容話筒。
有多響?
因為像這樣的錄音,目的是在於營造一個良好的錄音氛圍,並讓歌手在這樣的氛圍中擁有自然的表演,所以回放伴奏的音量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先不考慮潛在的漏音問題,我們的首要任務是和我們的第一位歌手Griff一起,將伴奏的音量調整到一個最合適的位置,讓他能夠發揮他最大的潛力並使伴奏和他的聲音完美地融為一體。我們發現,如果音樂的音量響到正好仍然能夠讓我們在房間中自由對話的時候,對於Griff來說是最合適的,否則的話氣氛在幾分鐘後就會很不自然。
對於每一位不同的歌手、每一種不同的音樂風格來說,最佳的監聽音量可能都是不同的。例如:重金屬搖滾音樂需要一種特殊的粗狂的人聲演唱,因此如果將伴奏的音量調高一些會更好。但是記住,我們之所以選擇這個音量,是因為Griff仍然能夠在唱歌的時候聽到自己的聲音;如果伴奏音量更響的話,那麼這個優勢就會消失。
在我們做出這個決定的時候,我們已經錄製了一些素材,這樣我們能夠得知,在沒有使用任何相位抵消措施的時候,不同的監聽音量分別會引起多少漏音現象。我們進行了兩次測試,一次是在監聽音箱音量對於歌手來說最合適的時候,一次是在音量比最合適的時候稍微低一些——我們可以非常舒服地在音樂播放的時候對話。如你所料,在音箱音量稍低的時候,漏音現象確實少一些。但是,Griff表示,他覺得如此低的伴奏音量,讓他在演唱的時候感覺有些不自然。
我們也比較了一些Neumann 和Shure話筒的錄音結果。在房間聲拾音和音箱漏音現象層面上,這兩支話筒並沒有太大區別——而且值得一提的是,這兩支話筒的漏音現象都比我們想像的要好很多,甚至如果不採取其它彌補漏音的措施,也能將就著聽聽。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歌手在使用SM7話筒的時候,比U87更靠近一到兩英寸的話,漏音現象還會明顯改善。然而儘管如此,我們都更傾向於U87的聲音,因此我們也心甘情願為之尋找更好的彌補漏音現象的方法。
用EQ效果器彌補漏音現象
下一步,在沒有採用任何相位補償措施的情況下,我們嘗試了最簡單的補償漏音的方法:EQ效果器。我們在DAW立體聲總輸出軌道上掛載了EQ插件,而不是直接在人聲軌道上掛載插件(因為這樣一來將會影響到人聲部分的音色),我們這麼做,是想要消除Griff監聽音箱中一些存在問題的頻率。那樣一來的話,在錄音的同時,就直接能夠第一時間消除漏音現象了!
最開始的時候,最令人討厭的漏音出現在高頻區,而且因為混音工程師在某些音樂領域中經常會強調氣息或「氣」聲,因此一開始的時候應該使用一個低通濾波器。我們的想法是,逐漸將濾波器向下調整,直到Griff感覺監聽的感覺正好的時候,然後再將濾波器稍稍往上提高一點點,找到一個交叉頻率,在不影響歌手演唱的基礎上,消除一些高頻漏音。最終,我們將低通濾波器的設置調整在了8kHz往下一些,12dB/八度。儘管Griff說他注意到EQ前後的聲音有一些細微的差異,但是他認為他並沒有失去演唱所需要聽到的重要信息,而且因為EQ是直接掛在總輸出軌道上的,所以他也根本不用擔心要跟著EQ過的伴奏唱歌。至於結果嘛,我們這個方法還是挺奏效的——Griff看上去可以在經過EQ調整的監聽音箱前自然地演唱,而且相位抵消問題也好了不少,在人聲錄音的音質上也沒有任何損失。
針對軍鼓的解決方案
儘管我們對結果比較滿意,但是感覺仍然有一些漏音現象可以被改進。比如軍鼓的聲音在人聲錄音中可以明顯地被聽到。儘管軍鼓的漏音並沒怎麼影響到人聲,但卻有可能影響到最終混音文件中軍鼓本身的音色。因為軍鼓對於歌曲的節奏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歌手在錄音的時候必須聽到軍鼓的聲音,因此我們不能簡單把軍鼓聲部Mute掉!我們選擇重複一遍之前在監聽混音總輸出上加濾波器的過程,但是這一次,除了8kHz低通濾波器之外,我們還在5kHz處加了一個3-4dB的衰減,這樣可以把軍鼓的聲音軟化一些,但不會影響到整體音樂的節奏感。當我們問Griff時,他表示確實感覺到有一點細微的變化,但是這並不會讓他感到不自然。事實上,他看上去還是很喜歡跟著經過EQ處理的伴奏演唱的,而且這絕對也能有效減少軍鼓的漏音現象。
這個技術應該還是非常實用的,去除混音中不理想的部分,並對總輸出通道進行EQ濾波。如果你是在一個簡單的家庭錄音棚中進行工作的話,那麼最好能夠好好研究一下這個方法——相信你會被最終消除漏音的結果驚訝到。但是你也必須在它與標準錄音流程之間取得一個平衡,確保這種特殊的錄音方式不會對最終的音樂產生太大的影響。
最後還有一點也非常重要——假設你在採用這種錄音方式的時候發生了漏音現象,那麼你不應該在伴奏混音中加入最後混音版本中不會出現的東西。比如節拍器軌道和任何作為歌手演唱參照的東西。
通過給回放添加一個低切濾波器,進入話筒的人聲高頻漏音會改善不少。我們的測試結果顯示,你也可以用同樣的方式解決其他問題頻率的漏音,比如軍鼓,在下面這張圖中看到,我們在5kHz處對軍鼓進行了衰減。
另一種選擇
接下來我們嘗試了之前提到過的基礎相位抵消技術,首先錄一下人聲和音箱放出的伴奏,這一步和之前一種方法一樣,但是這一次,我們要將同樣的歌曲再通過音箱放出來,並用同一個話筒,在同一個位置進行第二次錄音,不過第二次錄音是不帶任何人聲的純伴奏。然後我們在DAW中將第二次錄製的伴奏聲音的相位進行了反向,聽了一下這麼做後由漏音產生的相位抵消問題能解決多少,而且聽一下相位抵消問題是否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到人聲的錄音。
之前我們也用過這種技術,不過是為了消除一些click軌的漏音現象的,我們對消音的結果非常滿意。這一次也一樣——相位抵消方法對於消除漏音確實表現良好,不過高頻的地方仍不能完全消除。此外,對於一些比較響、動態豐富的聲音來說,比如說軍鼓,仍然可以聽到漏音。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說,人聲本身並沒有收到什麼影響。事實上,聽起來還不錯。我們唯一關心的,是剩下的這些漏音會不會影響到最終混音時響應的聲音,而且我們應該如何最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使用這個技術,最重要的一點是確保回放伴奏時的音量和錄製人聲時的音量是完全一樣的,而且話筒的位置也不能有任何改變。如果上面這兩點改變了,那麼相位抵消就只是部分的。另外一個潛在的不足是,如果在錄音的時候控制室中有人(但畢竟這樣可以讓氛圍變得自然),那麼那些在錄音時發出的聲音,就都會被錄進去。因此錄音棚中的人,一定要儘可能在歌手演唱的時候保持絕對的安靜,但是最後得到的效果絕對是巨好無比的!
另外需要考慮的重要一點,是你在混音的時候如何處理這兩個軌道的音頻信號。你需要在做出任何處理(音量調節、聲像調節)之前將這兩個軌道結合在一起。因此你可能會想到,在做任何音頻處理之前,首先將這兩軌分到一組或者將他們渲染成一個音頻文件——後面這個可能是最好的選擇,因為你在混音的時候可能不需要單獨的軌道了。而且,如果你要用同一個伴奏,分別給三位歌手的話,那麼你就需要將伴奏軌複製三次分別對應每一位歌手。
EQ&相位抵消
儘管我們對於之前技術所取得的成功都非常開心,但是覺得仍然有提升的空間,所以接下來我們決定結合EQ和相位抵消技術——我們的想法是,任何不能被完全相位抵消的頻率,都可以在一開始的時候就被消除,讓相位抵消去解決其他的問題頻率。很高興,我們的理論能夠在實戰中取得成功:EQ精確達到了我們想要的效果,尤其是當合一個低通濾波器結合併把5kHz處的頻率稍微拉下來一些的時候(這個頻率附近可能會有一些軍鼓或者人聲)。整體的漏音效果是和歌手將耳機的一邊摘下來差不多的。人聲的錄音聽起來很棒,很自然,不做作。
考慮到這個方法的實施過程非常簡單,結果已經讓我們非常震驚了。我們很喜歡用這樣的方式進行錄音——音質幾乎沒有任何損失,而且他還能給歌手帶來非常不同的自然的錄音環境。如果你擔心錄製伴奏軌的時間比較緊張的話,那麼你就必須節省與歌手交流的時間,不過幸運的是,因為歌手和我們是在同一個房間的,所以我們與歌手之間的交流可以是面對面的,這樣更加直接、更加省時。
在用人聲話筒錄製完一軌伴奏信號之後,我們把這個信號的極性進行反向,並通過相位抵消的方式消除人聲軌道上的漏音現象。
話筒零軸&消失的聲音?
儘管我們對於用EQ進行頻率抵消的結果感到很滿意,但是我們還是想嘗試一下另外的一些方法。在接下來的一個方法中,我們把U87的指向性調到了八字形,並把它的位置進行調整,讓錄音零軸對著音箱——也就是說,我們的目的是錄入人聲,但是避免來自音箱的聲音。這在消除漏音現象方面確實能夠達到更好的效果,但是也仍然有它的不足。首先,這樣的話筒擺放意味著Griff必須側面對著音箱,也就是說他兩隻耳朵聽到的聲音音量是不一樣響的。他覺得這樣有一點奇怪,儘管他是一位專業的歌手,但是我們發現這樣一來他的演唱明顯還是會有一些不自然!而且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人聲的音色也有所改變,這可能是因為話筒被調成八字形指向後,對來自話筒後方的聲音信號比較敏感;儘管它避免了來自音箱的直達聲,但是卻也錄入了更多的房間聲。如果你覺得這樣的方法值得嘗試的話,那麼你最好在話筒後方放一些聲學擋板之類可以吸聲的材料。
既然我們已經設置好了一個八字形話筒,而且有兩位歌手需要錄音,我們就嘗試了對於八字形指向話筒來說最老實的錄音方法,話筒兩邊一邊站一位歌手。所以Vik加入了Griff,他們倆面對面進行演唱。兩位歌手想要用同一支話筒面對面較好地取得相互之間的平衡,是需要很多默契的(Vik和Griff就是這樣的默契組合),不過儘管如此,這種方法還是值得嘗試。有趣的是,他們倆看上去都非常喜歡這種演唱方式,他們表示,比起讓Griff一個人側面對著音箱唱,這種兩位歌手面對面二重唱的方式反而更好,因為可以將注意力集中在對方身上,就不會再覺得音箱的聲音那麼奇怪了。
八字形指向的話筒擁有聲音型號為零的側邊,也就是說,當側邊對著聲源的時候,是完全接受不到聲音信號的。因此,如果把八字形指向話筒的側邊對著音箱,就能有效解決漏音現象。儘管這可能會讓獨唱歌手覺得有一點不自然,因為他聽到的伴奏是來自一邊耳朵的,但是如果可以讓兩位歌手一起面對面演唱的話,那麼這種感覺就會緩解很多,當然啦,前提是這兩位歌手必須像Vik和Griff這樣有默契,能夠很好地做到相互平衡。
伴奏開多響?
由於我們在錄音時,伴奏的音量並沒有開的很響,而且也沒有戴耳機,所以Griff可以聽到他自己的聲音,因此沒有必要再通過音箱來聽自己的聲音了。但是在有些情況下,可能還需要通過監聽音箱監聽自己演唱的聲音,尤其是當歌手要求你將伴奏聲音再調響一些,以滿足自己內心小小的搖滾小妖精時!如果你可以在不影響整體音質的情況下滿足他們的需要,那麼就把他們的聲音通過監聽音箱放出來吧。但是我們決定研究一下這麼做會對整個錄音的過程產生何種影響。我們所做的第一件事,是調高回放音量,然後小心地防止話筒反饋(這明顯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事情),然後開始把一些人聲信號輸入到監聽音箱中。
如你所料,提升回放的音量,意味著會有更多的漏音現象。另一個不足之處在於,儘管使用相位抵消技術可以有效減少漏音現象,但是他們也同時會影響到人聲的音色。很明顯,來自監聽音箱的人聲會對我們想要直接錄製的人聲產生一定的影響。不過優勢在於,Griff覺得他挺喜歡音量高一些的監聽,而且你或許會覺得這種方式還是值得嘗試的,假如說它能夠讓歌手在演唱的時候更加自然的話——你可以選擇忍受漏音,尤其當你是負責混音的時候!
不過還是要記住,在這樣的音量下聽音樂,很可能會讓你喪失判斷聲音好壞的能力,因此你(錄音師)最好還是戴一副耳塞或者在錄音的時候跑到房間外面去。這樣的話,你才能更好地判斷錄音質量的好壞!
總結
儘管在控制室中嘗試這些方法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但是還是很容易就陷入那種一心只鑽消除漏音牛角尖的境地。在我們工作的過程中,很難對所有錄音進行一個理智的分析,因為實在嘗試了太多方法,但是我們非常肯定的一件事,是在擺脫了耳機的束縛後,歌手的演唱有了戲劇化的改變:我們聽到他們在努力嘗試用一種受控、精確的方式演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對於這一點,可能會有很多不同的觀點。錄音棚技術肯定是非常實用的,而且歌手也很有可能可以自己適應頭戴耳機進行自然地演唱,這和讓一個鼓手習慣聽著click信號進行演奏是差不多的。回想我們之前是如何使用這種技術的,通常只是用作一種實驗性的嘗試,或者當我們錄製人聲的時候確實遇到了難以解決的問題時。而且,暫且撇開聲音不說,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演唱者和錄音師在同一個房間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所有的事情都能成為一個更加集合的關係,而不是那種「我-他們」之間的關係。
缺點?當然是漏音了。儘管一些音樂製作人認為漏音問題正是他們喜歡這種技術的原因之一,因為漏音的信號可以給原本枯燥無味的音軌增加一些「氛圍」,但有的時候漏音現象還是能夠明顯地在終混文件中被聽出來。而且儘管相位抵消技術看起來在我們的工程中非常奏效,但是從整個工作流程上來說,它可能會有一些弊端,尤其是當你要錄樂隊的時候。如果要在確保每個人都保持安靜的情況下,錄那麼多遍,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另一個缺陷是,當你在那種音量的監聽環境下呆太久時,很容易出現聽覺疲勞現象,而且如果你一直戴上然後摘下耳機,或者時不時往外跑的話,也會很奇怪。另外,你可能還得考慮到你後期如何處理人聲,比如說,如果有時你想要用一些調音軟體處理人聲,那麼如果背景音樂中有太多的漏音的話,那麼最終混好的人聲部分聽起來就會有一些人造的感覺。
然而總而言之,在一個聲學環境良好的環境下嘗試這些技術,探索這種技術的細節,還是非常有用、非常令人愉快的,當然,前提是我們必須有這樣的想法和給力的歌手(在這裡我們要感謝Fred’s House樂隊!)。相位抵消結合低通濾波器效果非常好,而且我們也肯定會在今後的工程中繼續嘗試這種技術。大體來說,不戴耳機錄製人聲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它可以成為你錦囊妙計中的一員,如果你覺得在錄製人聲的時候不順利,或者達不到想要的效果時,就可以用這種方法試試看。我鼓勵大家嘗試一下。而且不要認為你一定要把你的話筒變成更好的,才能達到想要的效果:假設你房間的聲學環境良好,那麼你就大可以使用你之前的話筒來錄製人聲。
手持話筒
正如我們在上文中所說到的那樣,如果歌手把話筒更靠近嘴的話,那麼漏音現象就會相對減輕不少——話筒仍然會拾到同樣的漏音和房間聲,但是這時的人聲信號相對較高。當然啦,不要為了讓相位抵消技術成功,就一定將話筒固定在一個位置上,但是如果漏音現象很不明顯,那麼也就沒啥問題了。請注意,你不一定要選擇經典的Shure SM58話筒,這不僅是因為我們還有另一個更新、更好的選擇(Beta 58)以及其他廠商生產的高質量手持動圈話筒,還因為現在也已經有了很多隻要致力於現場舞臺使用的手持電容話筒,例如Neumann KMS105。(你可以在SOS以下網站上找到一個對諸多話筒進行的概述http://sosm.ag/stage-capacitor-mics)。
我們當天沒有足夠的時間和足夠多的話筒來測試所有可能實現的方法,但是作為最終選擇,我們決定讓Griff使用一支SM58,並用這種方法進行錄製,這只是為了表明這種方法是可行的,而且也是鼓勵他更快地進入角色,更自由地進行演唱。如我們所料,錄製過程中的漏音現象很小,而且Griff也相當投入。SM58並不是非常適合Griff:它會在中頻的地方有一些著重,而且很多地方都會出現爆音和破裂音的現象。但是像這樣的現象都是可以用EQ或者其他音頻修復軟體進行修復的,而且有時聲音清晰度也並不是最主要的因素——首要因素是,錄製到的演唱的情緒、氛圍是最佳的。
當然,如果你的歌手可以在一個高質量的固定錄音棚話筒前很好地表現自我的話,那麼我們絕對不會推薦你使用這種方法。對於其他方法的測試結果表明,你可能可以用其他的方法取得更好的效果。或許你也有更多的話筒可以進行選擇。但是這些都是因地制宜的:如果有個舞臺電容話筒特別適合人聲的話,或則手持話筒能讓歌手更自由地演唱,那麼絕對值得一試。
手持話筒在此也會存在潛在的利與弊。
歌手反饋
考慮到以上所有這些無耳機錄音技術都是為了讓藝術家能夠更自由地進行演唱,我們想到讓Griff和Vik談談他們對於這種錄音方法的感想。我們在上文中其實已經提到過一些了,但是Vik的總結可能更贊。她說Fred’s House是「一個為現場演出而生的樂隊,如果跟著音箱進行演唱的話,那肯定會感覺更自然、更像現場演出——尤其對於歡快的歌來說更是這樣。」
最後一點是很重要的,可能你只會把這種錄音技術運用到固定的樂手和固定的樂曲中,然後對於其他的樂手或歌曲,還是會用回傳統的頭戴耳機式錄音方法。你可以在Fred’s House官網上了解更多信息。
www.fredshousemusic.co.uk
音頻範例
Fred’s House慷慨地讓我們使用當天錄音過程中的一些音頻範例。你可以在我們SOS的網站上聽到。
www.sosm.ag/oct15media
本文出自《midifan月刊》2015年5月第116期。
可下載Midifan for iOS應用在手機或平板上閱讀(直接在App Store裡搜索Midifan即可找到,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直接下載),在iPad或iPhone上下載並閱讀。
♬ ♯ ♩ ♪ ♫ ♬ ♭♬ ♯ ♩ ♪ ♫ ♬ ♭♬ ♯ ♩ ♪
Midifan微信支持評論啦!下拉到最下面點擊『寫評論』即可發表,也可看到其他朋友的評論哦~~
♬ ♯ ♩ ♪ ♫ ♬ ♭♬ ♯ ♩ ♪ ♫ ♬ ♭♬ ♯ ♩ ♪
廣告:小旭音樂北京 廣州 上海 成都四地現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