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 | 收藏 | 人文 | 心賞 | 茶道 | 香道 | 養生
做夢到一半
醒來方覺長
庚子年
三月二十五
編輯: 雲上文化
打開音樂
聆聽雲上的聲音
在中國,有一種巧妙的文化,叫做「半」。
曾聽一位做廣告的朋友說:「最好的廣告創意,是你只敘述了一半,而另一半在觀眾的腦子裡,這樣拼接出來的『完整』才是最妙,讓人回味無窮,有無限想像空間和呼吸。」
因此,「半」的哲學就是「空」。這種「半」文化的巧妙,讓我想起香港的一位知名通俗小說家,李碧華。李碧華的小說,雖然不乏讀者喜愛,且常有人拿她與張愛玲作比較。但從純文學創作角度來說,許多學者都認為李碧華的小說是遠夠不上一流文學的。
可有趣的是,李碧華的作品,文學性雖不如一流作品完整,但她的小說,卻幾乎每一部都被改編成了電影,且許多部,都是銘刻在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
如華語電影的巔峰之作《霸王別姬》 ,奪下國內外電影節數個獎項的《胭脂扣》,超越時代的經典美學大作《青蛇》,以及《古今大戰秦俑情》、《餃子》、《誘僧》等著名影片,均是改編自李碧華的小說。
時常在想,為什麼文學性越是完整的作品,在被視覺化呈現之後,越是容易遭到詬病,如張愛玲的作品。反之,當文學性不那麼完整,留有提升空間的作品,在被影視化改編之後,卻散發出了令人沉迷的魅力,獲得極大的成功,並且還起到反哺原著的作用,如李碧華。
這是否就是「半」的魅力?半,相對於圓滿來說,是一種留有餘地的存在,是留白,是空間,是想像。圓滿的創作,如曹雪芹、託爾斯泰,是一種「完美」,但李碧華的欠缺,半空,是否也是一種「完美」?從某種角度來上說,正是她的「一半」,才成就了別人的另一半,進而可能達成一種更和諧的完美。
李碧華的小說,對於電影來說,真是一味極好的藥引子。
《霸王別姬》,華語電影歷史上唯一一部獲得坎城金棕櫚大獎的影片,以豆瓣9.5分雄踞國產電影第一名,亦是第五代中國導演陳凱歌的巔峰之作。在眾多影迷心裡,《霸王別姬》是至高無上的存在。
雖然影片改編自李碧華的同名小說《霸王別姬》,但是電影的劇本卻和原著大有不同。陳凱歌曾說:「《霸王別姬》的原著,是一本孤立的,站不住腳的二流小說。原著裡所講的故事,不過是兩個戲子痴纏一生的小曲小調而已,遠遠夠不上時代的史詩。」
所以,他接拍後的第一件事,便是請來著名編劇蘆葦,來對原小說進行改編。蘆葦在《霸王別姬》的改編創作中,對小說進行了根本性的改編,保留了情感,但重新設置了情節與人物關係,為電影的主題及精神指向注入了全新闡釋,還將京劇元素雜糅到電影之中,使得原本的言情小說變為了一部時代史詩。
從電影最終的反饋效果看, 電影《霸王別姬》 的經典性遠遠高過小說原作。 所以,李碧華在電影之後,甚至將原小說《霸王別姬》參照電影劇情進行了重新的改寫。
如今,《霸王別姬》這部電影問世已經二十六年,這樣一部偉大作品的誕生,就像製片人徐楓所說的,它是一部集體智慧的作品。
李碧華的原作就像一味藥引子,它不能提供全部,但能給這部作品提供了一半的情感,也是這一半的留白給了陳凱歌和蘆葦再創作的空間。
或許,如若李碧華的原小說要像張愛玲的小說那樣完整,也就沒有今日的《霸王別姬》了吧。
如果說李碧華的原作為陳凱歌的《霸王別姬》提供的是「一半情感」,那對於徐克的《青蛇》來說,李碧華的原作則提供的是「一半精神」。
《青蛇》,這部改編自李碧華的同名小說,由徐克進行導演、黃霑配樂編曲、張曼玉和王祖賢共同演繹的經典電影,是影壇上難得的美學大作,也無疑是香港電影乃至華語電影歷史上一部獨特的作品。
徐克在對《青蛇》原作的改編中,承襲了李碧華原作的精神,但在內容細節上大刀闊斧,將原本關係紛雜的三人故事,提煉精簡成一個單一主題的四人故事,且在對人性和神性的精神表達上進行了升華。
同時,李碧華原作妖豔詭譎的文風,也為徐克提供了「美學靈感」。徐克擅長拍武俠片,但在這部《青蛇》裡,他用婉轉流暢的視覺語言、 大膽前衛的色彩搭配、醉人心扉的古風與異域音樂, 呈現出了一部超越時代的美學大作。
電影和小說的界限和差別, 使得根據小說改編的影片必然會「毀壞」 原作,但李碧華的小說,卻為文學和電影創作展示了成功的聯姻範本。
她的原著和電影,總能形成一種非常奇妙的相生相融的關係。從文學上來說,李碧華是不完美的,但從這點上來說,李碧華確實完美而幸運的。
哥哥張國榮曾說:在自己所演過的所有角色中,最喜歡的是《胭脂扣》裡的十二少。
《胭脂扣》,改編自李碧華創作的中篇小說。在1988 年, 被香港導演關錦鵬改編成電影搬上銀幕, 大獲成功, 轟動一時。
這部由張國榮飾演十二少, 梅豔芳飾演紅牌妓女如花的影片, 先後獲得第8屆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編劇獎,第24屆電影金馬獎最佳美術設計獎,以及第10屆巴黎三大洲電影金球獎、義大利都靈國際電影節評委特別獎。
在這部電影裡,李碧華的原著又提供了另一種精彩。
李碧華雖然是香港通俗小說家,可她的作品涵蓋了從人性到神性的討論,情慾與社會是構成李碧華小說的意義網的兩項最重要的元素。人的內在和外延都包羅其中,雖然深度有所欠缺,但在廣度上,她卻提供了很好的改編空間。
關錦鵬談原著時說:原著小說,僅僅不足九萬字,在這部影片中,原著對他來說,其實只是提供了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縹緲悽美的氛圍。為了提取這種氛圍,他果斷地改變了小說原有的結構,進行再創造。這種升華的創造,使得電影大獲成功,在當年收穫了一千七百多萬的票房。
根據李碧華小說改編的電影, 每一部都有著各自不同的藝術魅力與影響力。一半歸功於李碧華原著的藝術價值和意義,另一半則歸功於導演和編劇對李碧華小說的「創作性閱讀」 。正是這「兩半」的對話,使小說和電影獲得了「雙贏」。
希望這「一半,碧華」能留給我們一種關於「半與空」的思索,如果圓滿是完美,那留有一半是否也是一種完美?期待在留言區,與我們交流分享你的思索。
來源:誰最中國
編輯排版 | 雲上文化
說不完的畫裡畫外
品不盡的文氣墨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