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姐曾在社交網絡上說過,「如果一個人帶來的心動感還不如看melo,那就算了」。(註:melo,即《浪漫的體質》,一部低收視率韓劇。)這是堪稱偉大的觀看者宣言。相對於親自下場談戀愛,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看別人談戀愛。
對此類現象的解釋通常有兩種,觀看戀愛:1.取代了現實戀情裡令人愉快的那一部分。2.避免了令人難受的另一部分。
但答案顯然沒那麼簡單。像《心動信號》和《雙層公寓》這樣的真人秀戀愛節目,都建立在一個新型的單向人際互動關係上,這種關係在國內我們已經非常熟悉:「如果你自認非常了解他/她,抱持高度興趣,但他們根本不認識你,那麼你可能正在經歷一段擬社會關係(parasocial interaction)。」博主,粉絲,我們已經習慣通過一種單邊關係維持親密感。
在這種關係的基礎上,真人秀的製作者成為我們這個時代可靠的敘述者。按照伍德的說法,在維吉尼亞·伍爾夫最偉大的小說《到燈塔去》裡,她讓不同的角色在意識之間輪舞,好像一切同時發生。文字的物質性讓作家無法超越敘事序列,「作家必須把一個詞寫在另一個詞的後面,而不是互相疊到一起。」只有伍爾夫這樣頂尖的作者,才能用「根深蒂固的比喻本能把兩件事推到一起,達成了一種閃耀的同步性。」
真人秀,或者我說觀察類真人秀製作者一直在試圖達成一種同步性。我們已經習以為常,鏡頭在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切換,官方吐槽和花字,飄過來的彈幕,觀察室的評論——很多日綜直接反打演播室嘉賓。情節、意識和評論可以超越敘事序列同時出現在一起,這曾是擁有高超敘事技巧的作家才能擁有的。
所以這也讓他們成為某種意義上「最可靠」的敘事者。像《雙層公寓》這樣的節目,我們(觀眾)發現自己能在兩個群體間建立聯繫。我們可以同時在參演者和評論者中看到自己。當我們看到最喜歡的參演者(我們甚至會代入其中)被他們的迷戀對象拒絕時,我們會感到失望和難受。但沒有關係,很快我們就能從評論者關於這個不識抬舉的迷戀對象的評價裡找到安慰。
我們既是閒聊,又是閒聊的人。還有比這更安全可靠的敘事嗎?
在本期節目中,我們邀請了熟悉日本文化的遊老師來分享對《雙層公寓》《心臟信號》等戀愛綜藝的看法,與此同時我們也探討了有沒有劇本、文本的開放性問題等等,之後我們會以Q&A方式分享本期節目的精華內容,祝大家(首先)收聽愉快。
《雙層公寓》和《心臟信號》的區別:上帝視角和沉浸式體驗
吳英珠&金賢佑&林玹珠的代入感與《東京愛情故事》是一樣的
女性與女性之間的判斷、攻擊和小團體的形成
女性主動or男性主動的刻板印象
《雙層公寓》提供了更多的真實人類樣本的想像
在節目中的「主動」意味著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上
兩個節目演播室的異同
《心臟信號》輸出的是標準的產品,《雙層公寓》提供開放式的想像,二者的區別正如韓劇和日劇的區別
日本觀眾市場已經細分,而中、韓的市場還需要向觀眾提供標準化的產品
【本期音樂】
《Graves》 by CHVRCHES(《雙層公寓》2019東京篇片頭曲)
《膝蓋》by IU (《心臟信號2》道均BGM)
感謝本期嘉賓遊老師!
- 展開講講 -
討論一切好內容,尋找其中令人興奮的關聯
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
微博@展開講講編輯部
喜馬拉雅、網易雲音樂、Podcast@展開講講
Created by 洞姐、康堤、王老師
支持我們做出更好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