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姜思達在FIRST影展紅毯上的造型引發網友爭議,上了熱搜後,他本人回應表示:「這個造型的背後,是20塊錢樓下現買的頭繩,隨手抓的衣服和自己化的妝帶來的。騷擾到大家了,我也沒有很抱歉。」
不得不說,這很姜思達。
作為綜藝節目《奇葩說》曾經的辯手,在外人看來,他才華橫溢,特立獨行,甚至連老闆馬東,還特別為他定製了個人的節目。他的能力,我們有目共睹。
但是我卻看到了他特立獨行背後的敏感,而這與他的成長經歷是息息相關的。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成功的他,背後卻經歷著無奈,那就是他從小打心底就不快樂,因為,在他懂事以來,父母總是在吵架,拿他當出氣包。在他看來,家永遠都是冰冷的。
由於童年缺乏父母的愛,長大後的姜思達性格變得敏感。他必須逼迫自己學會做大人,學會懂事。因為他除了懂事,別無選擇。
成名之後,很多人都評價他生性敏感,總能夠察言觀色。
有一次姜思達在節目裡回憶:父親,是一個情緒很容易激動的人,他情緒一上來,就不知道下一秒會做出什麼事情。所以,姜思達從小就很沒有安全感。
由於缺乏安全感的他,很難去信任別人,即使對方和自己是親密關係,別人也很難走進自己的內心。
在成長過程中,即使身體上的創傷已經癒合了,但是,心理的傷疤,卻成為終身痛,無法磨滅。
心理學研究早有表明:一個人的童年經歷,特別是原生家庭,對於個人的性格、行為、心理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並且會長期、深遠的影響甚至決定人一生的幸福。
雖然每個人的原生家庭各不相同,但原生家庭中的缺失,不應該成為我們妥協的藉口,我們只有不斷地奔跑,才能奔向更好的自己。
如若不然,這種傷痛會有可能代際傳遞。
電視劇《知否》裡面的墨蘭,常常因為庶女的身份,感到自卑,總覺得因為身份低微,被人看不起。她就用盡了各種手段和心機,來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加的受人尊重。
然而,她的種想法,源於她的原生家庭,因為墨蘭媽媽,本來就不是正室,經常對墨蘭抱怨,久而久之,母親的這種「長大了要攀高枝,才不會讓人瞧不起」的觀念灌輸到女兒的身上,女兒的思想自然就被影響。
在其母親的的觀念裡,她就是一個被人看不起的小娘。所以她將自己早年的遭遇和不滿複製到女兒的身上。
墨蘭因為這種錯誤思想,最終讓自己走上了不歸路。
這種複製傷痛,其實就是父母利用了孩子的認同感,來對孩子進行重複化的訓練,影響孩子的思想。
就如《原生家庭》書裡說過:孩子對於語言的吸收和非語言的吸收,就像海綿吸收水一般,完全不加選擇的全盤吸收。他們傾聽父母的言談,觀察父母的舉止,並模仿父母的行為。
他們接觸不到任何家庭以外的參照標準,因此,家中獲取的關於自身以及他人的信息便被孩子當做普遍真理,深深銘刻於心。
知乎上有個真實的故事,生活在西部的28歲女孩,從小女孩就衣食無憂,她從小體弱多病,但父母做生意很忙碌,就沒有怎麼照顧她。
父母對於女孩的愛,都是建立在「條件」之上,女孩為了得到父母的關注,她都必須要用儘自己的努力,考好成績,才能獲得父母那一點點的愛和關心。
女孩由於沒有完成父母對她出國留學的期望,在出國留學期間生病後回國,沒有完成學業,父母覺得她沒出息,給他們丟臉,最後,女孩連那一點點的關注和愛,也幾乎沒有了。
她的病情,持續了大概5年,在她人生最黑暗的時候,她的父母,就只管自己生意,對於她的一切,都是不管不問,每次看病,都是她一個人去一個人回。
好在結婚之後,丈夫對她不離不棄,陪在她身邊,不久,父母就各種理由,迫不及待地將他們趕出家門。
也是那個時候,她病的最重。所以他們沒有要孩子,在身體還能撐的時候,她就急忙找工作。
在那段低潮時期,一切都是「否極泰來」的起點。
由於在大學時候,她的英語特別好,過了專業8級,憑藉這一專長,她進了一家少兒英語培訓機構。
3年之後,她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客戶資源,並開始自己的創業。後來她的身體恢復了,有了自己的寶寶和愛自己的老公,還得到了一份不錯的收入。
就像東野圭吾說的: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是父母無法選擇,發給你什麼牌,你只能儘量去打好它。
好在她自己認清了這一切,並將這種傷痛化為自己不斷學習和進步的動力,不要放棄,努力奮鬥,最終觸底反彈,衝破障礙,讓自己變得更好。
原生家庭給其帶來的痛確實是不可磨滅的,雖然有時候我們憑自己的能量衝破了這樣的障礙,但內心還是會存有芥蒂,所以,與過去的自己和解也很重要。
張靚穎,一直是一個給人印象非常灑脫、低調的明星,如果不是馮軻,相信這個女孩會一直的低調下去。
因為愛他,所以不想再等待,怕最後傷痕累累,她用著瘦小的身軀,頂住所有的壓力,即使母親的反對,被所有人不看好,她還是為愛前行,不顧一切。
很多人甚至評論說,這個姑娘太傻,將來肯定會後悔。
但是,當我們看到張靚穎的原生家庭,可能就不會再這麼說了。
張靚穎在小學1年級的時候,父母就離婚了。為了父親每個月100元的撫養費,要大老遠騎著單車去低聲下氣討要,還要看父親的臉色。15歲之後,她就開始在酒吧工作掙錢養家。
從小缺少父愛的她,遇到一個有閱歷,有內涵,像父親一樣的男人,對於她來說,是很難抗拒的。
即便所有人都反對,也要義無反顧的在一起。
然而,她本以為可以得到溫暖,本可以填滿她父愛的男人,卻並不是那麼的好,
在面對這樣的困境,雖然她失去了最後的稻草,但是,她並沒有因此就一蹶不振,因為她知道,如果還是一直和過去一樣,走不出這種缺失父愛的傷痛,那麼痛苦只會無限的侵蝕著她,她只有和過去那個自己和解,正面面對,才能真正讓自己變得更好。
離婚之後,她積極地參加各種節目,唱歌,綜藝,都能看到她,她將之前所有屬於自己的歌曲版權拿回來,重新開創事業,還出了新歌。
現在,張靚穎不再迴避在公開場合談論這段感情,談論自己的原生家庭了,她表示對過去的種種已經放下,會專注於當下和未來。
人的一生有三次出生。
第一次出生,是精子和卵子的結合,創造一個生命;
第二次出生,是母親把我們生下來,進入一個已經存在的家庭系統;
第三次出生,就是我們成為自己的決定者。
所以原生家庭就像是一座牢房把自己困住,但是,怎麼掙脫出來,其實,鑰匙就是在你的手上,重點就是你是否願意自己去解開,打開另外的一個新天地,迎接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