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沉寂多年的青春電影《狗十三》上映了,不少人說,在電影裡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幾乎每一個走出影院的人眼角都還掛著淚痕。
不少公眾號這樣解讀這部電影:「來自家庭的『愛暴力』,才是影響我們這代人敏感、膽怯、自卑、多疑等大多數負面性格的重要因素」、「這部電影剖開這些家庭相處,讓我們意識到,我們為何會成為今天的我們」、「正是原生家庭造就了李玩」……
很多人看完這部電影後,覺得從李玩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視覺中國
這不是原生家庭第一次被如此熱烈地討論。今年4月,武志紅老師登上《奇葩大會》舞臺,馬東問他:「是不是我們長大以後所有的不順心、不如意、改不了的毛病,都和我們的原生家庭有關係,有那麼嚴重嗎?」他非常篤定地說:「很嚴重。」
節目播出後,網絡上掀起了討論的熱潮,很多人認同武志紅的看法,認為原生家庭正是自己人格缺陷的根源。此後的許多社會熱點事件解讀中,也能看到不少原生家庭理論支持者的影子,這個理論真的那麼神奇嗎?
遺憾的是,今天我們要告訴你,「原生家庭論」是徹頭徹尾的偽心理學。你將會看到:
1、原生家庭理論,根本就不是正統心理學概念,主流心理學教科書幾乎沒有提及;
2、你的父母對你最大的影響,其實是遺傳給你的基因。你的人格大約有40%是遺傳的;
3、你人格剩下的60%,是環境影響。但父母如何對待你,對你人格的影響微乎其微;
4、別再相信原生家庭論。你完全有能力擺脫那些負面影響,決定自己的人生。
原生家庭論不是主流心理學
原生家庭,從來就不是一個正統的心理學概念。
如果你翻開市面上絕大多數主流的國內外心理學教材,你會發現上面壓根就很少、甚至沒有提到關於原生家庭的內容。大多數發展心理學課本上,也鮮有提及這一概念。
在中國知網上,如果限定在中文核心期刊中搜索與原生家庭相關的心理學文獻,只能得到寥寥數條結果,被引數也極少/網站截圖
而在學術界,這一理論更是極少受到學者的關注,研究也少之又少。無論在中國知網,還是在幾大外文期刊資料庫,主流的心理學期刊上幾乎都沒有提到原生家庭理論的文章。
事實上,原生家庭可能源於社會學上的一個相對概念:一個人還沒有結婚組建新家庭之前,他和自己父母組成的家庭就叫原生家庭。
而這一概念與心理學的結合最早可以追溯到精神分析學派,例如弗洛伊德認為成人的人格缺陷往往來自於童年不愉快的經歷,而霍妮則直接歸納了父母的幾大「基本罪惡」。
晚年弗洛伊德和孫女奧利弗。雖然是精神分析學派的重要人物,但弗洛伊德的很多理論今天都不被主流心理學家待見/視覺中國
後來,家庭治療師默裡·鮑恩(Murray Bowen) 將這些思想系統化,他認為,家庭問題會導致人格缺陷,這一缺陷不僅會伴隨個體的一生,還會一代代傳承下去——聽起來和原生家庭理論是不是很像。
由此可見,原生家庭理論並不是一個學術界的主要研究對象,而是更多活躍於部分從事心理諮詢、治療方向的心理學工作者中。由於他們接觸的的更多是一些心理存在困惑或痛苦的人們,因此在看待原生家庭的問題上更加趨於負面,往往容易得出一些驚人之語。
北京回龍觀醫院的「兒童少年心理病房」。由於心理學工作者接觸的的更多是心理存在困惑或痛苦的人們,他們在看待原生家庭的問題上可能更加趨於負面/視覺中國
學術上的冷門與立場上的偏差,並沒有阻止原生家庭理論的走紅。隨著某本透視國民性的巨著出版,人們更是「凡有井水飲處,皆能言原生家庭」。
這一理論本身就具有網紅的特質:一方面,它足夠簡單,即使沒有心理學背景的人也能理解;另一方面,它滿足了人們的需求,通過這個理論可以知道自己為什麼變成了這樣。
此外,原生家庭論還具有足夠的普適性,幾乎每個人的童年都有和父母不愉快的經歷,也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所不能接納的缺陷,而這個理論也為人們的缺陷找到了解釋的理由。
我們不想再過多介紹原生家庭在學術界的冷門地位。接下來,我們將告訴你原生家庭理論到底錯在哪裡。
父母對你最大的影響,是基因
在看完《狗十三》後,《奇葩說》辯手姜思達在微博上發布了一段視頻。視頻中的他在回憶童年時顯得弱小而無助,他說,如今的自己之所以如此敏感,正是因為父親的行為無法預測,他不知道下一秒父親會誇他還是打他。
《奇葩說》辯手姜思達接受採訪
不少人在微博下留言表示感同身受,他們一一歸納了自己的人格缺陷,並且找到了兇手。兇手就是原生家庭,就是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
人們童年時期的種種不幸遭遇,當然值得同情。我們也深知一些落後的育兒觀念對孩子產生了怎樣的傷害,然而遺憾的是,這樣的歸因很可能是錯的。
如果你是一個敏感、膽怯而自卑的人,你在前二十多年的生命中,可能在不同時期,經歷過多次影響你人格發展的重大事件:10歲時,喜怒無常的父親讓你感到非常痛苦;14歲時,你在初中班上沒有多少朋友,你感到孤獨和無助;17歲時,初戀男友的背叛,可能讓你一度陷入抑鬱。
那麼,這些因素,究竟哪一個才塑造了現在的你呢?甚至說有沒有可能,你的這些性格是父母遺傳給你的呢?
所有的因素混雜在一起,你會發現你根本沒法區分,你的軟弱和敏感,到底是父母遺傳的,還是你那壞爸爸埋下的,還是學校帶來的,又或者是那個前男友渣男造成的。
很難說松子悲劇式的結局到底是源於父親的忽視,作家愛人的自殺,作家對手的背叛,還是阿龍的拋棄/《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劇照
發展心理學家,其實有一套巧妙的辦法,來找出明確的因果對應關係。他們注意到了一些被遺棄的孩子,這些孩子中有很多是雙胞胎,但卻被領養到了不同的家庭。這樣的棄嬰無疑是令人惋惜的,但卻為雙生子研究提供了機會。
學過高中生物的人應該都知道,同卵雙生子的遺傳結構是完全相同的。如果這些同卵雙生子被不同的家庭收養,也就是在不同的環境中長大,那麼兩者人格的相似程度(也就是相關度)越高,則說明遺傳的影響越大。
異卵雙生子呢,則有50%的遺傳結構是相同的。如果,一對異卵雙生子被同一個家庭收養,也就是在同一個環境下長大,那麼兩者人格相關度越高,則說明環境的影響越大。
一對雙胞胎寶寶在比力氣。同卵雙胞胎的遺傳結構完全相同,別說力氣相當,很多同卵雙胞胎就連性格、習慣、愛好都非常相似/視覺中國
2017年,一份針對21057對雙胞胎的研究發現,人格的總體遺傳率在幼年時最高可接近80%,隨後逐漸降低,到成人時期穩定於40%左右。而2015年一份超過100000人的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結論,人格的遺傳率約為40%。
黑色的線代表遺傳因素可以解釋的人格差異的比重,灰色的線代表非共享環境因素可以解釋的人格差異的比重,而共享環境因素對於人格發展幾乎沒有影響
另一份元分析則綜合了過去五十多年裡的145份研究,涵蓋了85640對同卵雙胞胎、106644對異卵雙胞胎和46215對兄弟姐妹,同樣發現人格大約有40%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如果你的父親很有責任心,那你大概率也會做事認真負責;而如果你的媽媽熱情開朗,你也不太可能內向膽小。
也就是說,可能在人格特徵上,你與爸媽的相似點並不是因為他們對待你的方式產生了影響,而是你遺傳了他們寶貴的基因,所以即使你在美國,父母在中國,你們死生不曾相見,遺傳的人格特徵也會在你身上頑強地生根發芽。
家庭不太會影響你的人格
既然人格大約有40%受到遺傳影響,那剩下的60%環境因素是不是可以歸結為父母的教養方式了呢?很不幸,依然不能。
發展心理學家把環境因素分為:共享環境與非共享環境。這兩個環境有什麼不同呢?
共享環境,是指所有子女都擁有的相同環境,像你和你的妹妹在同一個家庭長大,因此家庭的經濟水平、父母關係,甚至每天吃同樣的飯菜,拿同樣的零花錢,如果你們是雙胞胎,可能還會穿一樣的衣服,梳一樣的髮型,這些都是共享環境。
而非共享環境則是指每個子女獨特的環境,例如不同的學校和城市等,而即使你和妹妹在同一所學校,但你們也會有各自不同的老師、同學、朋友,你們會為不同的人準備新年禮物,也會遇到不同的另一半,還有可能你妹妹成了錦鯉,你卻成了分母。
2018年8月15日,美國佛羅裡達州帕克蘭,新學期開學,經歷過槍擊案的學生們重返校園。對於他們來說,這段驚魂未定的槍擊案經歷就屬於「非共享環境」/視覺中國
發展心理學家發現,與共享環境相比,非共享環境對人格特質的影響更大。大多數行為遺傳學的研究結果都顯示,共享環境對人格發展的影響幾乎為0。
有人對過去2748份公開發表的文獻進行了元分析研究,發現共享環境只會影響少數的一些特徵,例如某些行為障礙、高級認知功能、宗教信仰等。
以宗教為例,一般來說如果父母都有某種宗教信仰,那麼孩子大概率也會選擇皈依同樣的宗教,但是在人格方面,共享環境幾乎不會對你產生影響。
《被清除的男孩》中,作為牧師之子的男孩雖然和父母有著同樣的宗教信仰,但卻成長為了不為教會和家庭所容的同性戀/視覺中國
即使我們再把討論範圍,從共享環境縮小到教養方式本身,許多研究者也提出了質疑:會不會子女的人格特徵也會反過來影響父母的教養方式呢?
有研究發現,父母的教養方式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有的父母平時對孩子頤指氣使,但當孩子「表現好」——比如說認真完成了作業,或者是主動吃完了飯,父母也會對孩子表現出更多關懷和讚賞。
想像一下,當父母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裡,看到家裡重新粉刷了13遍的牆又被孩子填滿了塗鴉,估計他們再有耐心也難以忍住自己的怒火。所以父母的教養方式與子女的人格特徵究竟誰影響誰,也很難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全世界都有打孩子的現象,而打孩子到底好不好還非常有爭議。到底是打了孩子以後孩子變得有攻擊性,還是有攻擊性的孩子更容易被父母打,很難區分/視覺中國
如果以上這些有點抽象的研究還不能讓你完全信服,這裡還有一份更直觀的研究。
發表在《科學》(Science)上的一項歷時超過10年的研究,調查了56對分開養育的同卵雙生子和30對一起養育的同卵雙生子,並對他們進行了超過50小時的深度測試和訪談,內容涵蓋了智力、人格、生理等十幾個方面。
研究者希望通過這兩組雙生子了解,共同的家庭環境,有沒有讓他們在人格上變得更相似?會不會一起養育的雙生子,他們的人格相似程度比分開養育的雙生子人格相似程度更高?
回憶下上文提到的知識:同卵雙生子的遺傳結構完全相同。於是研究者作出了這樣的假設:如果共同的環境讓他們在人格上變得更相似,那麼一起養育的同卵雙生子的人格測試結果的相關度,應該比分開養育的同卵雙生子的更高,因此後者與前者的比值也就應該小於1。
可結果發現,加利福尼亞人格量表的結果比值為0.979,十分接近1,而多維人格量表的結果比值甚至達到了1.02。不管有沒有分開養育,這些同卵雙生子的人格相似程度都差不多。也就是說,家庭環境幾乎沒有對他們的人格形成產生作用。
德國一對雙胞胎姐妹在二戰期間被不同的家庭收養,分別在東德與西德長大,雖然之前未曾謀面,但她們的行為舉止、興趣愛好、觀點等都非常相似,而且她們與親生父母也有諸多相似點,例如她們都很像親生父親,非常喜歡藝術
當然,有人質疑會不會是因為父母對不同的子女使用了不同的教養方式,因此他們對不同的子女也產生了不同的影響?
於是有研究者對出生順序進行了研究:大多數情況下,父母會對最大的孩子更嚴厲一些,而更偏愛最小的孩子,而大多數人也會覺得,最大的孩子會更加懂事、獨立一些,而最小的孩子往往會比較調皮,甚至驕橫。
所以,如果說父母的教養方式確實對他們產生的影響,那麼,最大的孩子就應該與他的弟弟妹妹們有一些人格上的差異,同樣,最小的孩子也應該與他的哥哥姐姐們存在某種人格差異。
然而研究結果顯示,無論是最大還是最小的孩子,他們的人格特徵與出生順序並沒有顯著的相關性,後續研究甚至發現,是否是獨生子女也並沒有影響孩子的人格特徵。
那我們只能得出一個非常反直覺的結論:父母如何對待你,其實不會對你的人格發展有多大的影響。
別再相信原生家庭論了
既然原生家庭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人格發展和行為模式,那為什麼依然會有很多人感覺自己深受其影響,甚至成年後一回到家裡就感到「厭煩疲倦」呢?
雖然心理學家認為,人格具有穩定性和統合性,但人們的人格特徵也並不是完全統一的,在家庭與社會中,人們可能會表現出不同的人格特徵。
一份針對學齡前幼兒的研究發現,幼兒在與母親玩積木遊戲時的行為模式,和他與同伴玩積木遊戲時的行為模式並不相同。也許在和媽媽玩積木時安靜乖巧的孩子,到了朋友面前卻變成了小霸王,而且媽媽教給孩子的搭積木技巧,孩子們在和朋友們玩耍時也並不會使用。
2013年6月8日,武漢,一位抽菸的高三學生。許多學生直到大學畢業都不敢在父母面前抽菸,生怕他們知道。家庭和社會,他們會判若兩人/視覺中國
文化研究也發現,人們對於孩子在社會上和在家中的表現有不同的期待,而子女也能察覺到這一點,自動形成了「家庭」和「社會」兩種不同的行為準則。
如果這些抽象的學術結論難以理解,那你可以回憶一下,在你的成長過程中,有沒有人曾經說過:「你在家裡和學校裡,簡直是完全不一樣的兩個人!」
是的,在家中做一個乖乖女並不妨礙你在同學聚會中做一個抽菸喝酒豎中指的「酷女孩」,在家中默不作聲的你可能和朋友去KTV時卻是當之無愧的麥霸。
基於此,有學者整理了過去關於教養方式對子女的影響的研究,發現:如果你拿著「你覺得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樣的問題,去問受調查者的父母,確實能發現教養方式對子女的人格有些影響;但如果拿著同樣的問題去問受調查者自己或者他身邊的朋友,這樣的影響就神奇消失了。
所以,即使父母對待你的方式可能存在影響,這樣的影響也只局限於家門內,在家門外,你依然有創造自我的無限可能。
你可以做梅姨眼裡的小乖乖,同學眼裡的呆呆宅,但也就可以同時做拯救無數人的超級英雄/《蜘蛛俠:英雄歸來》劇照
不過你可能還有疑問:既然原生家庭對人的負面影響沒有那麼大,那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相關的諮詢案例呢?你可能也聽說過你同學的好朋友的大舅的二叔的侄女的鄰居的同事因為童年時遭受父母虐待而遺留了心理疾病,這樣的影響還不夠大嗎?
確實夠大,不少心理學研究也證實了,創傷性經歷會影響人格發展,如果這樣的創傷性經歷發生在童年時的家庭中,那自然也會對子女的人格造成傷害。
問題就在於,大部分人使用「原生家庭理論」往自己身上套的人,童年的經歷沒這麼可怕。也許你有一個嚴厲的父親,但他也許不會用藤條把你往死裡打,也許你有一個摳門的母親,可她應該也不會為了省錢而不給你飯吃。
要知道,美國精神病學會編輯的《精神疾病與診斷手冊》欽點的和家庭有關的創傷性經歷是這樣的:……被威脅或實際的軀體攻擊(如兒童虐待)和性暴力(兒童可包括與發育不匹配的性經歷)……——想必大多數人的父母沒有壞到這種程度。
鄭州,一個和家人吵架而離家出走的女孩。在信奉「原生家庭論」的人眼裡,童年和父母的矛盾時常被放大/視覺中國
而另一份廣泛使用的兒童虐待量表則將兒童虐待分為了五類,包括性虐待、軀體虐待、情感虐待、軀體忽視、情感忽視等。
可能在實際生活中,情感忽視更為常見一些,但相比於前四種經歷,它對於人格的負面影響並沒有那麼高。所以在人格方面,你完全不需要感到悲觀,這些都不足以成為束縛你展翅翱翔的枷鎖。
況且,如果真的很不幸遭遇了創傷性經歷,對於人格發展的負面影響也並非無法擺脫。我們之前轉載的文章《關於原生家庭理論我要扔三個炸彈》中就提到,當你意識到原生家庭造成的人格缺陷時,可能有的時候這種人格缺陷就已經「消失」了。
原生家庭理論深入人心,連矮大緊老師都談起了自己的「原生家庭問題」/《奇葩大會》截圖
我們無意為誰辯解。我們認為,不恰當的教育方式當然有錯,對於這些不恰當的方式它們本身當然是需要批評和改進的,但這並不是說,它是一切生活煩惱的根源,一切都是它的錯。
在「原生家庭」這個詞被濫用乃至汙名化的今天,不僅父母飽受社會輿論的壓力與惡評,不少子女也深陷於這個假象的囚籠中,進而限制了自己的未來。也許是時候打破人們對於「原生家庭」的迷思,解放自己了。
但有的人也會擔心:既然父母的教養方式不能決定個人的人格發展,那是不是父母就可以隨意對待自己的子女了呢?
當然不是。就像你不能決定你的朋友的人格發展,但你依然會真誠友好地與他相處。關愛他人並不一定是因為我們這麼做能對他人有什麼影響,也可以出於純粹的讚賞與喜愛。
同樣,父母如何對待子女,家庭中就會有什麼樣的親子關係。對於父母們而言,可能關於「如何成為一個好的父母」這個問題誰也無法給出一個確定的答案,但他們至少可以選擇成為孩子的好朋友。
2016年8月27日,湖北襄陽,孩子們聚精會神看著兒童劇,身邊的「低頭族」父母卻在玩手機。其實父母並沒有那麼多消息要回、要閱讀,陪著孩子最重要/視覺中國
況且,除了對子女的直接教養,父母能做的還有很多。例如,孟母三遷的故事大家都聽過,雖然只是一個歷史故事,但是孟母的做法也不無道理。
心理學研究發現,父母雖然很少對子女的人格發展直接產生影響,但是卻可以通過讓子女在更優質的學校上學、在更好的社區生活等方式間接讓子女得到更好的成長和發展。
所以,你看,我們並不是說家庭不重要,家庭依然重要,只是人們可能誤解了它的影響,誇大了它的作用。父母無法決定你的未來,你依然可以選擇追求你喜歡的一切。別再相信原生家庭理論了,你有權利也有能力擁有自己的人生。
本文已經過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安媛媛審核。
參考文獻:
[1]Benson, M. J., Larson, J., Wilson, S. M., & Demo, D. H. (1993). Family of origin influences on late adolescent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Marriage & Family, 55(3), 663-672.
[2]Nichols, M. P., & Minuchin, S. (1995). Family therapy : concepts and methods. Allyn and Bacon.
[3]Chao, R. K. (1994). Beyond parental control and authoritarian parenting style: understanding chinese parenting through the cultural notion of training. Child Development, 65(4), 1111.
[4]Harris, J. R. (1998). The nurture assumption: Why children turn out the way they do?
[5]Polderman, T. J., Benyamin, B., de Leeuw, C. A., Sullivan, P. F., Van, B. A., & Visscher, P. M., et al. (2015). Meta-analysis of the heritability of human traits based on fifty years of twin studies. Nature Genetics, 47(7), 702-9.
[6]Jang, K. L., Livesley, W. J., & Vernon, P. A. (1996). Heritability of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dimensions and their facets: a twin stud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4(3), 577.
[7]Fein, G. G. , & Fryer, M. G. . (1995). Maternal contributions to early symbolic play competence. Developmental Review, 15(4), 367-381.
[8]Ahluvalia, T. , Handelsman, L. , Stein, M. A. , Stokes, J. V. , Walker, E. , & Pogge, D. , et al. (2003).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brief screening version of the 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 Child Abuse & Neglect, 27(2), 169-190.
[9]Harris, J. R. (1999). The nurture assumption. Psicothema, págs. 161-162.
[10]Vukasovi, T. , & Bratko, D. . (2015). Heritability of personality: a meta-analysis of behavior genetic studi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41(4), 769-785.
[11]Briley, D. A. , & Elliot M. Tucker‐Drob. (2017). Comparing the developmental genetics of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 over the life sp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85(1), 45-45.
[12]Van, S. D. B., De, M. M., Mcgue, M., Pettersson, E., Terracciano, A., & Verweij, K. J., et al. (2014). Harmonization of neuroticism and extraversion phenotypes across inventories and cohorts in the genetics of personality consortium: an application of item response theory. Behavior Genetics, 44(4), 295-313.
[13]Fugère, Madeleine A., Doucette, K. , Chabot, C. , & Cousins, A. J. . (2017).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mate preferences among parents and their adult children.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11, 80-85.
[14]Harris, J. R. . (1995). Where is the child's environment? a group socialization theory of development. Psychological Review,102(3), 458-489.
[15]Jr, B. T., Lykken, D. T., Mcgue, M., Segal, N. L., & Tellegen, A. (1990). Sources of human psychological differences: the minnesota study of twins reared apart. Science, 250(4978), 223-228.
[16]Plomin, R., & Daniels, D. (2011). Why are children in the same family so different from one anoth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40(3), 563-82.
[17]Maccoby, E. E., & Martin, J. A. (1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 4, 1-103.
[18]Falbo, T. , & Poston, D. L. J. . (2010). Academic personality, and physical outcomes of only children in china. Child Dev, 64(1), 18-35.
[19]Dr. Cécile Ernst, & Angst, J. . (1983). Birth Order: Its Influence on Personality.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Riegelmann, E. P. . (1990). Separate lives: why siblings are so different. Basic Books, 150(10), 1556-1556.
[21]Johnson, A. M., Vernon, P. A., & Feiler, A. R. (2008). Behavioral genetic studies of personality: An introduction and review of the results of 50+ years of research. In G. J. Boyle, G. Matthews, & D. H. Saklofske (Eds.), The SAGE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assessment, Vol. 1. Personality theories and models (pp. 145-173). Thousand Oaks, CA, US: Sage Publications, Inc.
[22]Combs-Ronto, L. A. , Olson, S. L. , Lunkenheimer, E. S. , & Sameroff, A. J. . (2009). Interactions between maternal parenting and children’s early disruptive behavior: bidirectional associations across the transition from preschool to school entry.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37(8), 1151-1163.
[23]Plomin, R. , Defries, J. C. , Knopik, V. S. , & Neiderhiser, J. M. . (2016). Top 10 replicated findings from behavioral genetics. Perspect Psychol Sci, 11(1), 3-23.
[24]Polderman, T. J. C. , Benyamin, B. , De Leeuw, C. A. , Sullivan, P. F. , Van Bochoven, A. , & Visscher, P. M. , et al. (2015). Meta-analysis of the heritability of human traits based on fifty years of twin studies. Nature Genetics, 47(7), 702-709.
[25]Galambos, N. L., Barker, E. T., & and David M. Almeida. (2003). Parents do matter: trajectories of change in externalizing and internalizing problems in early adolescence. Child Dev, 74(2), 578-594.
[26]Gardner, H. (1998). Do parents count?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27]美國精神醫學學會, & 張道龍. (2014).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
[28]喻柏雅. (2018). 原生家庭不是各種心理問題的根源. 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