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一場代代傳承的背負,我們最深刻的模樣,都來源於此

2020-12-22 眉瀾疏影

原生家庭,你有多恨它,就會有多愛它,它始終是你心裡揮之不去的痛。很多人說,如何與原生家庭和解,是一輩子的功課。但事實上,我們真正要做的,不是去原諒誰,而是懂得與自己和解,放過自己,世界才會放過你。

一、什麼是原生家庭?

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原生,原生家庭是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父母、兄弟姐妹和爺爺奶奶。

我們還會有一個家,名字叫再生,再生家庭是我們長大結婚後組建的家。

原生家庭是決定再生家庭會不會幸福、或者有多幸福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來源。

我相信,提起原生家庭這個詞,大家都不會陌生,要是說起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可能大家都會有很多話想說,畢竟,我們都受過原生家庭的影響,或多或少,或好或壞,正面或者負面,每個人受影響的程度不一樣。

二、來自原生家庭的傷害有哪些?

1、原生家庭對童年的影響

最近最牛的熱播劇《隱秘的角落》裡,三個小孩的悲劇性結局,其根源都在原生家庭。

朱朝陽的最終黑化,本質也是原生家庭的影響,缺失父親的愛,受母親高強度的支配和控制,以愛的名義為孩子設置了牢籠,以愛的名義,剝奪了孩子選擇更多和更好的權利。

有一篇文章這樣說過,放眼望去,幾乎所有問題少年背後,都有一個不幸的原生家庭。所有問題,其實都是他們用力撞向原生家庭時受傷濺出的血液。

星雲大師大師有句話說得好:父母是原稿,孩子是複印件。孩子之所以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是我們的生活有著這樣那樣的問題。

你總不至於說,複印件出問題,是複印的過程出問題吧!

今天中午,和朋友一家在一起吃飯,孩子媽媽對孩子的態度和教育,讓我後背發涼,覺得孩子好可憐。

孩子是個小男孩,今年上五年級,中午放學回家,看到我和先生,很有禮貌的和我們打了一聲招呼,就自覺的去做作業。

我偏過頭去看他的作業說,你的字寫得很好,很認真啊!

孩子謙虛的回答:不好。

孩子媽媽不客氣的過來搭腔:好什麼啊好,寫得難看死啦!

我一時語塞,孩子臉上出現了不自然的表情。

我說孩子的身體長得很好,很壯實。

孩子媽媽說胖死啦,太能吃了。

孩子懟回媽媽:我不胖,我剛合適,我在我們班上不屬於胖的,我們班好多同學都超重了。

我笑了,為孩子敢於懟回去的勇氣。

一個中午飯的時間,孩子都被教訓著,強勢的媽媽要孩子拿成績來談任何的條件,包括約同學一起玩,假期去旅遊,一個星期玩一小時手機,全是要求孩子要怎麼樣怎麼樣。

我感覺我都聽不下去了,提醒他們孩子很優秀了,不要給孩子太多的壓力,可不起作用,孩子媽媽照訓不誤,根本不顧孩子的心情。

又是成績,又是分數,多麼可怕的噩夢啊!這就是我們的父母,這就是我們的原生家庭,細細想來,好可悲啊!孩子的分數和成績高過一切。

還有更過分的是,孩子在向我們講述他看到的、覺得很重要的一件事時,他的爸爸媽媽沒有一個人在聽他講,都在討論他們關心的事,一點都不尊重孩子,全程只有我一個人在認真的聽孩子講,並和孩子交流,我觀察到孩子臉上流露出深深的失望和委屈。

朋友家庭條件還算不錯,打算著要把他送到離家很遠的好中學去上學,但我聽到孩子一直說,我不想去,我不要去,孩子媽媽說,這由不得你做主,你的任務是好好學習,考出好成績。真想給孩子一個擁抱,好可憐的孩子,我心裡想。

他們從來不關心孩子怎麼想,孩子真正想要什麼,不知道和孩子好好地溝通,我心裡有說不出的難過,這樣的愛,孩子需要嗎?孩子開心快樂嗎?

父母應該很清楚,分數決定不了將來,也代表不了人品,關注心靈遠比關注成績重要。

有心理學研究早已證明,一個人的的童年經歷,特別是原生家庭,對個人性格、行為、心理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並且會產生長期深遠的影響,甚至會決定一生的幸福。

回想一下,你是否經歷過這樣的創傷:

小時候常常聽到父母的責備,受到過家人的言語打壓、貶低或辱罵。

父母偏愛其他的兄弟姐妹,遭受過暴力或者冷暴力。

父母常常忽視你的感受和意願。

監視你的隱私和控制你和他人的聯繫

強迫發生性關係等其他的一些身體和心理的創傷。

統統這些都是原生家庭帶給你的傷害。

2、原生家庭對成年以後的影響

所有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傷害,留下的印記,都是非常痛苦的,以至於很多人即使在成人以後,提起原生家庭,還會有很大的情緒,或悲傷或憤怒,無法與之和解。

來看兩個真實的案例和一些影視劇中有關原生家庭的故事。

(1)、北大畢業留美高材生的「萬言書」,痛訴父母的「罪狀」,聲討父母:你們可曾看到過我真實的存在?並且用「斷絕關係」的激烈措辭引發熱議。

(2)、北大博士後王永強與父母失聯20年,拒絕見病危母親最後一面。據報導,王於1999年從北大博士後畢業後出國,後面就了無音訊,最近母親病危想兒子,利用網絡的力量發起了尋親之旅,但兒子以一句「清官難斷家務事」的感慨拒絕與母親見面。

我們不太清楚他們之間發生過怎樣的事,作為局外人,確實不好評說什麼,我們唯一清楚的一個事實是,他們都無法走出原生家庭的創傷,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角度不能自拔,原生家庭的問題成了他們內心無法逾越的高山。

3、我們知道,童年期的家庭環境對孩子成年後的自我認同感、工作、生活、婚姻家庭影響都是巨大的。

(1)、曾經的熱播劇《都挺好》中的蘇明玉,《歡樂頌》中的樊勝美,《安居》中的房似錦,她們人生中的不幸,大部分的原因都來自原生家庭。

對於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知乎上有個高贊的回答,她說:

「每當安靜下來與自己獨處的時候,內心總是空虛、無助。無論走到哪裡都沒有歸屬感,非常脆弱、敏感、易怒,隱含的潛臺詞是對自我的不滿。

認為自己不配得到愛,卻又很容易在一段親密關係裡依賴別人。

害怕被騙,卻又無法分辨謊言。

容易自欺欺人,更容易自暴自棄。

需要不斷地尋求安全感,但是永遠沒辦法真正尋找到。

外人看你,無憂無慮、活潑開朗,其實心裡,千瘡百孔,傷口不能使人,越舔越痛。」

這種深入骨髓的痛,也深深觸痛了我們的心,無法想像,她是在一種怎樣的原生家庭中成長。

(2)、有位網友叫小A,她長得很漂亮,朋友都說她像周慧敏,但她不知道為什麼總是遇到渣男,她對他們都那麼好,費盡心思的照顧他們,全心全意的付出,最後總是被辜負、被拋棄。

後來經過和心理醫生的溝通了解到,她小時候爸媽總是吵架,爸爸經常喝的不省人事,媽媽經常不回家,只有她照顧爸爸,稍不小心,還會被爸爸打罵,所以,她總是戰戰兢兢地照顧著爸爸,總怕自己做的不夠好,總怕自己沒用挨父母的罵。

即便長大成人,她也是全心全意付出,盡力去照顧別人,卑微的討好別人。

(3)、我同事有個朋友說,她老公只要孩子一哭,他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會不耐煩的暴喝一聲,非常嚴厲的對孩子說:別哭,不準哭,不要哭。

為這個事,她和老公溝通過好幾次都不起作用。

直到看到公婆對孩子哭的反應和老公如同一轍,才明白怎麼一回事。

原來,老公小時候,只要一哭,公公就會很急躁的吼道:別哭,不準哭,不許哭,不要哭。原來,老公體內這種原生家庭打下的烙印,根深蒂固,是難以去除掉的。

4、你看,我們每個人的性格,其實大都是在原生家庭的影響下長成的。

網上一個總結非常好,真的對父母的自我成長有非常大的意義,建議父母都來學習一下:

一個完美型父母,你的孩子會是一個謹小慎微的;

一個獨裁型父母,你的孩子會是一個唯唯諾諾型的;

一個冷漠型父母,你的孩子會是一個孤獨型的;

一個暴力型父母,你的孩子會是一個暴力型的;

一個不自信型父母,你的孩子會是一個缺乏自信型的;

一個過度保護性父母,你的孩子會是一個自創性不強的;

一個不尊重孩子的父母,你的孩子會是一個不尊重他人的;

一個極度自愛性父母,你的孩子會是一個失去自我的。

細細總結一下我們的性格,是不是會找到一些原因,那麼我們在以後的生活中,努力想要改變和彌補的,不過是童年時候就已經形成的性格缺陷和問題。

這是著名的心理學家研究得出的結論。

他的原話是「一個人終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童年時代就已形成的性格。」

5、父母對孩子的三觀影響究竟有多大?

再來看看知乎上很高贊的回答,幾乎每一條都是一句【墓志銘】:

「當我發現我抱怨的內容、語氣、神態和我的家人一模一樣的時候,我感到一股寒意從脊背竄上來,那種深深的無奈與悲哀,終生難忘。

我一邊因為童年時期父母的教育痛苦不堪,一邊卻又以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然後陷入深深的自責。」

三、為什麼長大後,你變成了曾經最討厭的樣子

為什麼你深知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致命的,你付出一生的努力想打破這條桎梏,可有一天,你會發現,不知不覺,你複製了你父母的一切行為和習慣,你和他們一樣,你變成了曾經最討厭的樣子?

為什麼多年後,你成為最不想成為的你?

為什麼我們痛恨這種樣子的自己,卻無法逃脫這個連自己都討厭的模樣呢?

記得有句歌詞叫「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在心理學上解釋為「代際遺傳」,代際是指兩代人之間的人際關係,代際遺傳,差不多就是指兩代人之間的遺傳關係。這個遺傳關係讓代與代之間缺少變化,呈現出很穩定的傳承,周而復始。

代際遺傳的相處模式總是固定的。

恨與愛一樣都會代際遺傳。

心理學家說,在家庭當中,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不知不覺的,孩子在年輕的時候常常是感覺不到的。

那些我們覺得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和傷害,你看到了,你就可以做不一樣的選擇,他可能對你就沒有這麼大的影響,但真正影響我們的,是我們看不到的,從來就沒有懷疑過的東西。我們以為那些完全屬於自己的、非常獨特的東西,但它可能來自於我們的父母、我們的原生家庭。

絕大多數的年輕人相信,自己生活中的前進方向是生而有之的,不言自明的,他們很小的時候,甚至在自己學會思考之前,就踏上了與父輩分道揚鑣的路,但他們很少意識到,誰暗示給他們那個方向,那個方向是怎麼被傳承下來的。

四、理智看待原生家庭的影響

文章到這,我們應該很理智地看待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它不是絕對的,它傳遞給下一代的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但將自己所遭遇的不幸統統歸咎於原生家庭,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目前,對原生家庭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

一種是有錯歸咎於原生家庭的消極被動,原生家庭成為當下各種問題的背鍋俠。

一種是對原生家庭極度排斥的積極的對抗或者真正的走出。

實際上,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可能會走向兩個極端。

一個極端,是重複上一輩得到觀念和問題,完全被洗腦。

比如,那些從小遭遇家暴的人,可能會成為施暴者,對身邊的人大打出手。

從小被父母打的孩子,管教孩子的方式也是用打的,孩子一出問題。就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去管教。

另一個極端,則是儘量避免上一輩的觀念和問題,讓自己進入幻想世界,不面對親密關係的創傷。

比如,那些遭遇過暴力的人,不管孩子怎麼不受管教,都不會對孩子動手,甚至處處嬌慣和過度寵溺

那些在經濟和物質方面受父母控制的人,會沒有節制的在孩子身上花費大量的金錢,過度補償,以此彌補自己童年時候的物質匱乏和缺憾。

所以,我們應當警惕,那種無限放大,將所有錯都歸咎於原生家庭的觀念,否認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否認了人是會變的,否認了其他的一切可能性,包括幸福、快樂、成功等。

我們應該成熟應對原生家庭,接受過去的殘缺,理解父母行為背後的動力,放下對原生家庭的執念,走向新的未來。

最後,請大家一定記住,原生家庭對我們每個人的影響確實巨大,但決定我們人生方向的,從來都不是原生家庭,懂得接納原生家庭的不完美,才能懂得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學會打破原生家庭的桎梏,才能學會創造自己更幸福的再生(新生)家庭。

(瀾的書香眉的影,大家好,我是@眉瀾書影,歡迎你來我的世界,品味不一樣的人生,我在這裡,等你來,等風來!)

相關焦點

  • 《都挺好》火了!如何面對自己的原生家庭?給孩子什麼樣的原生家庭?| 特別關注
    這兩天,姚晨主演的熱播劇《都挺好》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開播之後,在豆瓣上收穫了8.2分的高分。不同於以往聚焦婆媳矛盾、婚姻關係、家庭教育的都市家庭題材劇,《都挺好》把更多的目光聚焦了原生家庭中父母與子女的關係。
  • 《都挺好》大結局:再爛的原生家庭,也擋不住一顆想要破繭重生的心
    生活從未遺忘,命運終將交匯,全劇最深刻的一個話題在蘇家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身上,誰也無法逃避的爆發:我們該如何面對自己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是一場代代傳承的背負,我們最深刻的模樣,都來源於此。之後的幾年裡,露易絲通過學習不斷釋放對原生家庭的怨恨,與自己和解,並通過治療,身體狀況也有了很大的改善。露易絲·海說:「每天早晨醒來的那一刻,我們都面臨著選擇:我們是選擇終日擔驚受怕地生活,還是選擇充滿信念地生活?」縱使原生家庭帶給我們太多的陰影和創傷,但只要我們願意,一切也有可能變好。
  • 《都挺好》,原生家庭的我們終將活成我們討厭的模樣
    蘇大強對明玉的這個稱呼,瞬間讓明玉呆若木雞,意識到自己的可怕,她咆哮的時候,強勢而不留情面,完全就是翻版的母親,自己努力那麼多年,就是想要改變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萬萬沒想到,最後自己竟然活成自己最討厭的模樣!
  • 傳承如城好家風丨陳國泰:美德亙古不變 家風代代傳承
    「勤儉」二字牢牢紮根於他的心底,他也同樣用此感染著家庭,影響著周圍的人。每次步入陳老的家,很多細節都能讓人體會到「勤儉」的痕跡:一塵不染、簡單有序的布置;自留地裡規劃有序、蓬勃生長的各類蔬菜;些許褪色,但潔淨平整的衣物;依然在用的上世紀的搪瓷茶杯……子女們多次想幫二老置辦些新家具,新生活用品,改善生活條件,但每次都被他拒絕了。
  • 《都挺好》揭露扎心真相:真正的強大不是原諒別人,而是放過自己
    生活從未遺忘,命運終將交匯,全劇最深刻的一個話題在蘇家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身上,誰也無法逃避的爆發:我們該如何面對自己的原生家庭?02原生家庭是性格與命運的來處但不是歸途 《都挺好》的小說原著裡有一個段落,讓我印象很深刻。 大哥為了弄清為什麼蘇家會發展如今這般局面,決定修著家史。
  • 原生家庭如何影響婚姻關係?
    每個人都是帶著原生家庭的心理烙印開始自己的成長曆程的。例如:家中排行、成長背景、內在誓言(也可以說是成長經驗中的「座右銘」,或是一直留在心中的某種理念,成為我們人生的最高指導原則。成長背景無形中灌輸我們很多信念,這些信念不但牢不可破,而且不斷影響著我們。)
  • 孫儷《安家》:別讓糟糕的原生家庭,毀掉我們的人生
    文/素衣姑娘2020年要說最火的電視劇肯定是《安家》,除了這個劇本ok,劇中的演員也挺棒的,尤其是羅晉和孫儷,聯合演出更是錦上添花,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個電視劇,每一天都上熱搜,劇情也非常的火爆。這讓人想起了2017年熱播劇《歡樂頌2》和《都挺好》三部都市職場劇中都出現了相似的人物形象——一個被原生家庭殘害的女孩,她們三個一個比一個慘,直接改成《都挺慘》好了。
  • 「原生家庭論」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偽心理學
    不少公眾號這樣解讀這部電影:「來自家庭的『愛暴力』,才是影響我們這代人敏感、膽怯、自卑、多疑等大多數負面性格的重要因素」、「這部電影剖開這些家庭相處,讓我們意識到,我們為何會成為今天的我們」、「正是原生家庭造就了李玩」……很多人看完這部電影後,覺得從李玩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視覺中國這不是原生家庭第一次被如此熱烈地討論。
  • 強行大團圓的《都挺好》:每一個孩子的模樣,都是原生家庭的教養!
    不同於以往聚焦婆媳矛盾、婚姻關係、家庭教育的都市家庭題材劇,《都挺好》直指原生家庭中父母與子女的關係。重男輕女、啃老、陰盛陽衰的夫妻關係、畸形的親子關係、原生家庭的傷害……原生家庭矛盾,在重視親情、血緣,缺乏人際邊界和距離感的傳統中國家庭裡,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
  • 《原生家庭》⑩ | 別讓我們的悲劇,在孩子身上重演
    我們終能走出陰影在電影《戰爭遊戲》中,美國政府的一臺計算機被人編寫了程序,即將啟動一場浩浩蕩蕩的核戰爭,所有試圖改變這一程序的努力都是徒勞。在最後的緊要關頭,計算機自己停了下來,並顯示了一行字:「有趣的遊戲,獲勝的唯一辦法就是退出遊戲。」
  • 《春潮》:一場原生家庭的不幸,造就兩代人的傷害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起到很大重要性,有的人從小生活在打罵的環境裡,那他的心理就會充滿負面情緒。有的人從小都在接受錯誤的價值觀,那他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也會認知錯誤。接下來我將根據影片內容講一下原生家庭所帶給我們的影響,以及從心理學角度談談該怎樣避免原生家庭的傷害。
  • 中國式原生家庭背後隱藏的矛盾|你誤解了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並非等於「父母皆禍害」原生家庭,這個詞來源於西方社會學,廣泛用於家庭心理治療。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傳承的國家,大雜居小聚居的家庭形式一直綿延至今。儘管人們習慣性將所有「無能」歸咎於原生家庭,尤其是原生家庭的父母,這其實是心理層面的自我防禦,自己不太能承擔那個「無能」給自己帶來的否定或結果。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原生家庭,也都只有這一次無法再來的生命。
  • 《隱秘的角落》:源於原生家庭的善與惡
    可以說這部劇打破了很多人對人性的認知,生活中從來就不都是童話,惡可能就在我們的身邊。正如柴靜所說,不要高估人性的善,也不要低估人性的惡,最深的「人性之惡」,往往存在你平靜的生活!電視劇還是給我們傳遞了一個深層的含義——在隱秘的角落裡藏著的是遍體鱗傷的善良。該劇導演在接受採訪時說「並不是人性中簡單的善與惡,這是一出關於愛的故事。」這部劇中每個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他們在善與惡的秩序中間遊走,背負著錯誤,可怕可悲可恨可憐可愛。而劇中他們所做的惡,都始於索愛。有的人把愛理解成佔有,有的人把愛理解成卑微;有的人把愛理解得很自私,有的人把愛理解成控制。
  • 移民這麼遠,也無法逃離原生家庭的陰影?
    當我們在談論孝道之時,關於原生家庭的陰影問題也同樣被擺上了臺面。有些童年非常不幸的人,長大後試圖通過遠離父母,一輩子不和父母說話,甚至刻意移民到很遠的地方,來消除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陰影。但是活著活著卻發現,自己對待後代的方式,以及與他人社交的模式,幾乎完全都是在演繹另一個版本的父輩形象而已。
  •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家祭舉行 歷史記憶需要代代傳承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家祭舉行 歷史記憶需要代代傳承2020-11-26 10:42來源:新華網  11月25日上午,天氣陰沉,2020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家庭祭告活動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及死難者遺屬家庭代表夏淑琴、葛道榮、石秀英、馬庭寶、路洪才、艾義英、餘昌祥,去世倖存者梅秀英家屬、梅壽蘭家屬前來祭拜親人。
  • 成長的宿命,就是超越你的原生家庭
    看了兩集才發現,這部劇之所以那麼火,就在於它直接觸碰到了無數人心中的痛點:原生家庭。每個人在成長一生的道路中,都會伴隨原生家庭的烙印。遇到問題的時候,他們不僅沒有家庭可以提供幫助,而且根本不敢告訴家裡,因為害怕讓本就艱辛的父母再承擔更多壓力。他們不是不想揮灑自如,不是不想從容淡定,不是不想拍案而起,欠缺的,只是那份天然的底氣。他的其他同學也被老師指使過,但最後都不去了,陶崇園為什麼不能?這與陶崇園的性格脫不了關係。
  • 《重啟人生》:原生家庭帶給我們創傷,就不要再把傷害傳給孩子
    於是,人們對「原生家庭」的討論很熱烈,然而,一隨風似的過後,我們又開始進入尋常的生活。等到看了《安家》以後,人們對房似錦、樓山關的命運又開始唏噓嘆息。在劇中,樓山關就是典型的窮孩子,為人實誠卻有點不懂變通,是店中最老實的孩子。每日午餐時,大家在會議室一起用餐,樓山關都只有一份白米飯,靠著店員們的接濟吃飯,大家吃不完的菜全部留給他,他的晚飯就有著落了。
  • 《安家》:房似錦,原生家庭孝道觀念背後隱藏的秘密
    看到這裡,我不由的想起了之前的兩部劇裡的兩個女孩,一個是《歡樂頌》裡長期背負家庭負擔的樊勝美;另一個就是《都挺好》裡因為母親重男輕女而被嫌棄的蘇明玉。房似錦與這兩個女孩有著類似的經歷,但是比起這兩位,卻生活的更為悽慘。
  • 《原生家庭》:一個人的命運十字
    導讀: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境遇。蘇珊-福沃德博士的《原生家庭》,清晰地剖析當今世界問題家庭存在的現狀,並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方案。該書豆瓣評分8.2,在2018年的社科-紀實類書籍中排名第五。
  • 《都挺好》大結局,原生家庭留下的痛,我們該怎麼和解?
    》已經大結局了,結局都挺好的。《都挺好》最具社會意義的一點就在於,它打破了以往家庭倫理劇「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模式化刻畫,聚焦原生家庭和重男輕女的創傷,這為很多在家庭中受到真實創傷的觀眾「提供了一道審視現實生活與傾訴過往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