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批片,批片市場的一大熱詞。
自2014年底印度「神片」《三傻大鬧寶萊塢》強勢闖入觀眾(準確來說是網友)視線,中國觀眾就已開始對印度電影產生初步認知,同樣,「阿米爾·汗+歌舞」的黃金組合雛形已露。
據統計,自2015年印度電影在中國市場「冒頭」,阿米爾·汗出演的4部影片累計票房22.26億元,而另外16部「非阿米爾·汗」印度電影累計票房相加也僅達到14.18億元。
去年4月《調音師》大熱,眾望之下的印度電影,開始尋找自己不囿於一個人、一種類型的獨立存在價值。歌舞退去,懸疑先行,而「非阿米爾·汗」電影卻頗顯疲態,近期的《雲端之上》《無所不能》《寶萊塢機器人2.0:重生歸來》等印度電影皆不甚如人意。
沒了歌舞和阿米爾·汗,印度批片註定「涼涼」?
我們以《天作謎案》為例一探究竟。
自10月25日上映至今,電影《天作謎案》在院線11天時間,僅累計票房903.8萬(截至下午四點),預測內地票房917.5萬,位列上圖中2015年以來印度批片的倒數第五位。
印度懸疑已引關注,這部電影為何碰壁?
「懸疑」不夠「懸疑」,字面意思,這懸疑片的懸疑勁兒還不夠,至少,沒有達到許多中國觀眾要求。
觀眾對故事本身的質疑無非兩個字:
「舊」和「慢」。
中國傳媒大學教師金雨軒用四個字形容《天作謎案》的懸疑設定——「漏洞百出」。
而這並不意味著它是一部大爛片,相反,影片完成度很高,商業訴求清晰。「我應該會給它6.5分,因為它是一個及格線以上的、完成了完整故事情節的電影,但是作為懸疑片來說,可能還有所缺憾」,金宇軒如是說。「懸疑」的問題出在哪?
這是一部印度攝製的、並沒有歌舞片元素存在的懸疑電影,用「羅生門」的方式講述了一系列天作巧合下發生的一起「雙重謀殺案」。
有觀眾評價,一個案件多種描述,與《看不見的客人》類似,但斷案不夠嚴肅,反轉關鍵證據如同兒戲,劇情撲朔迷離,且結尾沒有太多意外感。
對應其完整性、完成度較高的類型化基礎,這一「槽點」出現的核心仍在於「舊」。
一來,和《調音師》一樣,這也是一部「翻拍」片,原版是幾十年前的故事,如金宇軒所說,這側面反映了印度懸疑片本質上是「缺少自信」的。二來,它使用了「羅生門」式的敘述,卻沒有實現如《看不見的客人》那樣不斷撒謊、不斷揭穿的激烈矛盾,本片中的警察「像狼人殺一樣依次問訊嫌疑人」,懸疑氣氛未能成功搭建。
「它的節奏比較慢,故事就像流水帳一樣往下鋪陳,這會帶來一種我們稱之為『不緊張』的感覺」,金宇軒指出本片的第二個問題。
關於「慢」,片尾的「復盤」成為了眾矢之的。
作為一部懸疑電影,「復盤」必不可少,但「復盤」也有很多種方式。《天作謎案》中,導演「生怕觀眾看不懂,做了非常冗長的一場戲,讓男主人公打電話絮絮叨叨把整件事複述一遍」,可惜的是,「這種復盤影響了節奏」,抹殺了給觀眾的「留白」。
對此,金宇軒分析,「導演對自己的懸念設計是不自信的,他用大量的冗贅讓觀眾強化認知」。但實際上,一位好的創作者要做到的,是在前85分鐘都讓觀眾覺得自己「比導演聰明」,但在最後5分鐘的反轉裡,要產生顛覆性的情景,讓觀眾認可「還是導演更聰明」,我們稱之為觀眾的「推理挫敗感」,而這才會讓他們認為這部電影值得票價。
誠如前文所述,作為印度「三大汗」之一的阿米爾·汗在中國市場極具觀眾緣,他的名字某種程度上成為了一大票房保障要素(當然,這不是絕對的)。
「印度良心:一個演員,能改變一個國家嗎?」
2012年,《時代》周刊用這句話為題討論當期的封面人物阿米爾·汗。從某種角度來說,阿米爾·汗的確改變了世界範圍內無數觀眾對於印度電影的認知,也為印度電影的未來開拓出了一番天地。
但顯然,用單個的演員代表某個國家的電影形象無疑是個「喪失後路」的選擇——某位演員的「突圍」是個好的開端,卻也意味著接下來極大的「轉型」困難。「如何讓觀眾接納更多的演員」成為了考驗。
小編相信,標誌性的印度面孔絕不只阿米爾·汗一位,但能否在他國觀眾熱情未褪之前,找到下一位「阿米爾·汗」,許是印度電影亟需解決的問題。
懸疑影片《調音師》的大熱,不僅讓印度電影的國際受眾們眼前一亮,也讓他們本土的創作者精神振奮,印度電影似乎可以逐步擺脫「歌舞片」的單一類型限制,尋找到又一「走向國際」的新「路子」。
但事情似乎沒有這麼簡單。
電影《天作謎案》中完全沒有歌舞元素,這是一次勇敢的嘗試,但對於「後來者」,它也是一次先驗性「碰壁」——其背後是巨大的「自我挑戰」。
如前文,中國觀眾乃至世界各地觀眾對於印度電影的基本認知來自於歌舞和阿米爾·汗兩項,而二者在這部影片中都是「缺失」的。(也許,依次剝離的嘗試才是相對理性的)
誠然,「在地化」的歌舞限制了印度電影的「多類型化」發展,也為每一部電影都打上了相似的烙印,但一舉剝去「在地」的外衣,是否又被迫承擔起了太大的風險?該有如何強大的敘事、優秀的演員和深刻的內容,才能幫助這一「二無」產品找到它的「真愛粉」?也許導演也答不上來。
當觀眾看到不這麼「印度」的「印度電影」,它就必將在失去鮮明「民族特色」的「護體」下,回歸到來自世界各地的眾多懸疑電影群體中,進行一場「絕對公平」的對決。
而更殘酷的是,這場對決,只有「多次獲勝」才叫「真正獲勝」。
如上,如何突破兩個「套殼」,找到新的存在價值,是印度批片「突圍」的關鍵所在。
期待下一部印度「原創」《調音師》。
CCTV-6電影頻道影評類日播欄目
每周一至周五晚22:00檔權威開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