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女皇武則天為什麼傳位給兒子李旦,而不是侄子?原因很簡單

2020-12-27 騰訊網

武則天稱帝,建立了武周王朝後,當時太子的熱門人選有兩位。

第一位候選人:武承嗣。

武承嗣是武則天同父異母的哥哥武元爽的兒子,武則天以天后身份臨朝稱制,為鞏固自己的權勢,開始重用其武氏親屬。而武則天最為器重的賀蘭敏之卻是扶不起的「阿鬥」, 罪惡多端的賀蘭敏之死後,武承嗣從嶺南被召回京,授職尚書奉御,不久提拔為秘書監,承襲祖父武士彠周國公爵位。

嗣聖元年(公元685年),武承嗣憑藉裙帶關係爬到了禮部尚書的位置,不久又封為太常卿、同中書門下三品,一躍成為宰相集團一分子。便在力推武則天稱帝上做了大量工作。

也正是因為這樣,武則天稱帝後,封武承嗣為魏王,食實封千戶,監修國史。

此時天下是武周王朝,身為武則天的侄子且又權勢在握的武承嗣更是野心勃勃,把目標瞄準太子的寶座也就不足為奇了。

第二位候選人:李旦。

李旦在武則天正式稱帝前的頭銜叫唐睿宗,是天下名義上的主子。武則天取而代之稱帝後,李旦頭上的皇冠被摘除掉了,被戴上了另一頂嶄新而奇特的烏紗帽——皇嗣,姓也由李變成了武。皇嗣兩字和皇太子有本質上的區別,僅僅是證明了「我是誰」(李旦是李旦),證明了「我來自哪裡」(李旦是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兒子),而沒有證明「我將去何方」(武周王朝的接班人)。

武承嗣和李旦之間的PK概括起來可以分為三場。下面,首先來看第一場:外圍爭奪戰。

外圍爭奪戰是由武承嗣發起的。武承嗣一方面極力討好武則天和其寵臣,謀求爭得他們的支持和贊同。另一方面借鑑了武則天稱帝時的成功經驗,率先發起了聲勢浩大的請願活動。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武承嗣令鳳閣舍人張嘉福,唆使洛陽人王慶之等數百人上表,請立武承嗣為太子。

這個時候的武則天其實心裡是很矛盾的,頭腦是頗為疼痛的。立李家子孫為接班子,一生心血付之東流,她心有戚戚然。而選武家子弟,就只能選武承嗣、武三思等侄子輩了。可侄子畢竟隔著輩分了,畢竟不如兒子親。

一邊是至親一邊是至愛。侄兒和兒子,一邊是手掌一邊是手心,如何選擇,確實難於上青天。

武則天很快召見了上書請願的帶頭大哥王慶之,並且吐露了自己的心聲:「皇嗣是我的親生兒子,怎麼能夠說廢就廢了呢?」

王慶之顯然是有備而來,馬上回了這樣一句話:「人以內聚,物以群分。現在天下是天家的天下,怎麼能讓李家人來當繼承者呢?」

對此,武則天先是安住了王慶之。隨後,武則天馬上召見了丞相集團的重要級人物尚書右僕岑長倩。

岑長倩可是個忠於李氏江山的忠臣賢士,當初讓李旦改跟母后姓武,就是他出的主意,這個在外人看來齷齪的舉動,表義上迎合了武則天,實地裡暗中保護了李旦,使得他不再受到迫害和傷害。此時,他必然在立太子一事上靠邊站隊,他斬釘截鐵地說了三個字:我反對。

武則天一聽,有道理啊,但臉上還是不動聲色,於是,她又徵求地官尚書、同平章事格輔元的意見,格元輔也同樣認為不可以。這樣一來,武則天沒轍了,她雖然沒有直接對王慶之問罪,但卻選擇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將立儲之事繼續高高掛起,將懸念繼續保留到底。

好事被岑長倩搗黃後,武承嗣怒不可遏,極力指使酪吏誣陷岑長倩、格輔元,和司禮卿兼判納言事歐陽通等數十人謀反。欲加之罪,何患無詞。欲害之人,何患無證。很快這個謀反案就鐵證如山,很快岑長倩、格輔元及歐陽通等數十人就被處死。

槍打出頭鳥,至此,武承嗣巧施妙計,拔刺行動取得了圓滿成功。沒有岑長倩、格輔元這些「頑固派」的保護,皇嗣仿佛如同完全裸露的嬰兒,不值一曬,武承嗣決定一鼓作氣,將厚黑學進行到,繼續向太后的寶座衝刺。於是乎,該是王慶之繼續大展伸手的時候了。

王慶之於是乎將厚臉皮進行到底,隔三差五帶人向武則天請願。請願詞只有一句:「自古未聞天子以異姓為嗣者。」一句頂萬句,這一句直擊要害,直抵痛處,武則天原本強大的心靈也被擢出個大窟窿來。

結果可憐的王慶之沒有等到革命勝利這一天的到來,便一命嗚呼,到閻王那裡報到去了。

王慶之死了,李昭德醒了,他知道他闖禍了,索性豁出去了,對武則天打了個小報告,表達兩個方面的意思。

第一層意思:勸諫。在立太子一事上,他說了這樣一句話:「自古沒有侄子為天子,而為姑母立廟的,陛下應將皇位傳於子孫,以為萬代之計。況且陛下的天下來自於天皇,若立武承嗣為太子,恐怕以後天皇不能享受血食。」意思是於法於規、於情於理,繼承皇位人都應該是皇子,而不是皇侄子。

第二層意思:還是勸諫。關於武承嗣其人,他說了這樣一句話:「武承嗣已然封王,不宜再任宰相,這會使百姓生出疑惑。自古帝王,父子之間,猶相篡奪權力,何況姑侄?」

為此,武則天做出以下兩點回復。

第一,太子一事從長再議。

第二,將武承嗣罷為太子少保。

最終,武則天在先兒子還是侄子為太子時,還是選擇了立兒子李旦為太子。

相關焦點

  • 一代女皇的晚年:權力是最好的春藥
    從66歲那年(690年)逼迫自己的兒子唐睿宗李旦退位以來,帝王的權力成了她最好的春藥,加上她善於打扮,以至於即使是她的子女和左右跟班們,都「不覺其衰」。當上女皇帝後的第三年,長壽元年(692年)八月,已經老掉牙的68歲武則天,又長出了新牙齒,這讓女皇喜出望外。
  • 流金│【一代女皇武則天】女中豪傑
    生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人幾乎都聽過這首《一代女皇武則天》,彎彎轉轉的迂迴曲調,四段一重複的節奏,簡單直白卻不失文採的歌詞,極富八點檔電視劇的神韻。演唱的曲目並非戲曲也不是民歌,是市面上比較流行的曲風,從畫面上看很像是唱卡拉OK時的MV畫面。雖然跳躍性的演繹方式很容易讓觀眾出戲,但是在當時,這種風格是很受歡迎的,新奇是其能夠風靡的最大特色。在[一代女皇武則天]中,這種情況不多,但是也沒有拋除。在開頭武媚娘亮相的場景中,武媚娘放學回家的途中,就突然在田野間跳舞唱歌,迎著微風,笑顏如花,看得人心馳神往,確實有少女的青春情懷。
  • 哥哥唐中宗李顯,弟弟唐睿宗李旦:一個死於非命,一個安享晚年
    爸爸、媽媽、自己、弟弟、兒子、侄子都是皇帝!如果主人公換成唐睿宗「李旦」,邏輯也成立。只說法改一改:爸爸、媽媽、自己、哥哥、兒子、侄子都是皇帝!於是有好事者,給起了個打趣的名字:六味「帝皇」丸。一代女皇武則天的事跡,也值得簡單介紹一下。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李治駕崩。武則天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裁決一切政事。垂拱二年(686年)正月,武則天因「久專國事」被大臣埋怨責備,於是下詔還政於皇帝李旦。聰明的李旦知其並非出自誠心,「奉表固讓」。
  • 一代女皇,為了權力害死長子,真相恐怕沒有這麼簡單
    唐朝在高宗李治去世後,武則天逐步掌控大權,並稱帝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在這個過程武則天先後有三個親生兒子成為太子,兩個親生兒子成為皇帝。成為太子的分別是李弘、李賢、李顯,成為皇帝的分別是李顯、李旦。李旦作為武則天和李治所生的第三子能夠繼位,完全是前面兩個哥哥英年早逝造成的。
  • 女皇武則天和她的時代(洛陽紫微城往事)
    這裡居住過多位帝王,若論誰對紫微城影響最大,還數一代女皇武則天。  武則天對紫微城的改造,在她登基之前就開始了。  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在紫微城貞觀殿去世,太子李顯柩前即位,就是唐中宗。武則天對這個兒子並不滿意,兩個多月後將其廢黜,改立第四子為帝,即唐睿宗李旦。  李旦只是名義上的皇帝,朝政都由太后武則天說了算。
  • 一代女皇武則天,功過是非,任後人評述
    中國歷史悠久,五千年的漫漫文明歲月中,基本都是男權的世界,在這男權的歷史長河中卻有一個奇女子,已女兒身在六十五歲高齡時稱帝,雄踞皇位十五載,最後又將皇位穿給親子李顯,並立下無字豐碑,任後人評說她的功過得失,她就是武則天,這位傳奇女皇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部史詩般的連續劇。
  • 《神探狄仁傑》背後的歷史|為什麼武則天后再無武則天
    ,但是很多人會想,中國兩千年帝制時代,為什麼就出了她一個女皇帝,與她同時代的女兒太平公主、兒媳韋皇后,都具有相當的實力,為什麼沒能複製武則天的傳奇?宋朝的劉娥、明朝的張太皇太后、清朝的孝莊太后和慈禧太后,為什麼掌握了不遜於武則天的權力,卻沒能成為皇帝呢?總而言之一句話,為什麼武則天之後再無武則天。
  • 改名字上癮的一代女皇武則天
    武則天,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正統女皇帝,是唐朝開國功臣應國公武士彠的次女,後世經常稱她的「武則天」其實並不是她的真名,而是神龍元年她退位後唐中宗李顯為她上的「則天大聖皇帝」尊號,另一個大家比較熟知的「武媚娘」則是她入宮做才人時李世民給她的封號。
  • 虎毒不食子,一代女皇武則天,竟然殺掉自己的子女,原因究竟是?
    事實上並非是如此,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後來就沒有一代女皇武則天了。武則天當上皇后以後,她就開始蓄積力量,很快就形成可自己的一股勢力集團,同時還參與了朝政。武則天還三番兩次做出這樣的事來,讓唐高宗真的感覺到束手無策,李賢被廢為平民,如今的太子李顯也不知道,是否可以繼承皇位。直到公元683年十二月,唐高宗病死,李顯繼承皇位,他就是唐中宗。武則天就以皇太后的身份臨朝執政,可可惜她容忍不了唐中宗中用韋氏家族的人,進而被武則天廢掉。接著就是她的四兒子李旦繼承皇位,不過,武則天不允許睿宗幹涉朝政,一切事務都由她做主。
  • 武則天曾想立侄子為太子,狄仁傑說了三句話,力挽狂瀾
    武則天在問鼎最高權力的過程中,她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也幫著搖旗吶喊,製造輿論,希望能從中分得一杯羹。嗣聖元年(684年)正月,臨朝稱制的武則天廢中宗李顯為廬陵王,武承嗣就迫不及待地提出了「武氏當有天下」。目的很明顯,武承嗣想當太子,繼而當皇帝。武承嗣和武三思同為武則天的侄子,但從宗法看,武承嗣是祖父武士彠的繼承人,其優勢比武三思更大,也更容易進入武則天的視野。
  • 武則天秘史傾國傾城的權欲女皇
    這讓武約的心都碎了,父親是她最親的人,為什麼父親病了,她就不能去看看?「你們為什麼不讓我去見父親?」武約憤怒了,她沒想到,到了這個時候兩位哥哥對她的成見還是那麼深,她根本想不出任何原因。大哥武元慶有些厭惡地看了看武約,她雖然是自己的妹妹,可是每當見到這個妹妹的時候,就會想起受盡苦難的母親,母親是走了,可是那個姓楊的卻佔據了母親的位置。
  • 女皇武則天的一生
    掌握生殺大權的天子也多為男性,唐朝卻出了一位女皇。在古代歷史幹政的女性不少,譬如呂后,竇漪房,孝莊,慈禧。但是明目張胆登上皇帝寶座,在位時間最長,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唯有女皇武則天。武則天的出生帶了很多神秘色彩,真龍降生給後來稱帝的武則天以契機。
  • 兩次退位的唐睿宗李旦,生活只有禁閉
    對於賀蘭敏之的轉變,作為姨媽的武則天,心裡很清楚,在一次又一次的勸導失敗後,下令流放外地,最終死在了路上。賀蘭敏之因為家庭原因,不願意再走別人給他安排好的道路,但是今天歷史崔要講的人物,對於這樣的安排,卻心安理得的選擇了接受,因為除了妥協,他沒有任何辦法。這個人,就是李旦,武則天最小的兒子。
  • 八十歲的張柬之發動神龍政變,推翻武則天,他的下場如何?
    張柬之是唐朝名相,但很多人對他卻很陌生,張柬之最大的事跡是發動神龍政變,從一代女皇武則天手中將皇位歸還唐中宗李顯,唐朝再次回到原來的道路上。名相張柬之真正留名青史是在年近八十歲,那他以前的歲月都在幹什麼呢?這也是個命運坎坷的人物。
  • 武則天本不打算退位,多虧他們挽救了李家的天下
    ,哪怕不了解歷史,在熒幕上,潘迎紫、馮寶寶、劉曉慶、範冰冰等一代代女明星傳神動情的演繹下,很多人也對這位傳奇的女性的有了一定的了解。不過更多人關注的是她如何上位的,而對於她的下臺卻是輕描淡寫,孰不知在這位女皇帝下臺的背後,卻隱藏著一番潛心設計的謀劃和刀光劍影的交鋒。武則天為了登上皇帝的寶座,付出了數十年的心血和非常慘痛的代價:兩子一女喪命在她奪位的過程中。
  • 在武則天女皇眼裡,誰才算是男人?
    武則天不一樣,她是有所準備的,有想法的,所以她要與命運抗爭一下。太宗老皇帝是沒指望了,得另闢蹊徑。她將目光落在大唐接班人太子李治身上。這個單純文氣的小弟弟,二十歲青春正盛。機會終於來到,太宗皇帝病了,太子李治須「入侍太宗」,就這麼個唯一的縫隙,被武則天給抓住了,「(太子)見才人武氏而悅之。」武則天從李治看自己的神情眉眼裡,讀出了「有門」和「有戲」。
  • 武則天晚年為何將王位交還李氏?只因為太平公主野心太大
    作為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唯一女皇,武則天作為唯一的女皇帝,就算是逆天改命,即便是霸道如唐太宗李世民,跋扈如長孫無忌,將門貴胄如徐敬業,也不過是她前進的踏板而已。可是這麼一個強悍的人物,在臨終前還是選擇將王位交還李氏,而不將他的武姓親屬,這是為什麼呢?
  • 歷史上有4位女皇帝,為什麼只有武則天一人,被後世承認
    ——雅各布 說到女皇帝,每個人都想到武則天,甚至很多人都會說,當然是她。除了武則天,歷史上還有其他女皇帝嗎?事實上,我們歷史上一共有四位女皇帝,只不過武則天最為出名罷了。接下來,我想介紹四位女皇帝。 北魏元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