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口秀大會》第三季新人輩出,有豆豆的十八般武藝,一個人能表演一個動物世界;楊蒙恩第一次參加,段子質量非常高,對於設計甲方的吐槽那叫一個穩準狠; 而從網紅跨界脫口秀的李雪琴, 扮豬吃老虎,一句一個笑點, 讓你不得不服的東北人自帶幽默細胞。
而老將就要遜色很多,半決賽龐博的演出,道出了職場老人的心酸,當龐博說離別感言的時候,李誕留下了眼淚。
當年自己招的實習生,一轉眼就已經跟自己平級了,這個時候危機來了,
於是,你的朋友會提示你:「你再不轉管理, 你就要被自己招的實習生管理了。」
而你只能苦笑:「我已經準備好了,可是誰讓我管呢? 」
這道出了許多無奈,中年人的職場的真實狀態,而這也是我當前遇到的問題。
由於疫情,公司業務不穩定,於是準備找個大公司窩著,朋友介紹的,可是當你通過了各種技術面試,業務面試,可是因為年齡而被擋住,你會發現,屬於你的大公司的機會已經沒有了,是多麼的無助。
而這幾天騰訊的兩條新聞讓無數的職場人士黯然神傷。
一邊是大規模的校招,規模達到了5000人以上,年輕人的機會來了。而另一邊,則是開始勸退高齡員工,這個高齡並不是說真的高齡,就是35歲左右的人。
1)高層位置有限
職場是金字塔結構,平均10~20個人出一個基層管理者,4~8個基層管理者出一個中層管理者,5~20個中層管理者才能出高層管理者,所以在一路向上的過程中,要淘汰成千上萬的人,才有機會進去高層管理者。
這裡面除了知識,技能,學習,智商,情商以外,還有就是機會,運氣等因素,成功率很低。
年輕的時候,大家一起,然後隨著上升,一次又一次淘汰,當做到一定程度,上不去了,那就成為了炮灰,到了一定年紀, 也就是大家說的35歲,工資上去了,能力不能提高,那就只能換年輕的。
2) 彼得原理
即使得到了機會,開始早上升職的道路,也有可能碰到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是美國學者勞倫斯·彼得(Dr. Laurence Peter)在對組織中人員晉升的相關現象研究後得出的一個結論;在各種組織中,由於習慣於對在某個等級上稱職的人員進行晉升提拔 ,因而僱員總是趨向於被晉升到其不稱職的地位。
也就是說,每上一個臺階,比如從做業務或者技術,成為一個管理者,這兩個職位的技能,技術棧完全是不一樣的,在這個過程中,也是要淘汰一批人。
那也就是一個人做業務好好的,然後升職去管理做業務員的,發現業績沒有提高,團隊沒有帶好,然後只能灰溜溜的走了。
從自己做事,到管理,管理管理者,到獨當一面管理部門,管理公司,這都是不同的, 在這個過程中,跟不上,那就淘汰了。
3) 倦怠油膩
在基層等久了,沒有提升,就容易倦怠,做什麼事情沒有激情。 而一年經驗用十年,則容易油膩, 對於每一個挑戰,能躲則躲, 能逃則逃, 總的來說就是懶。
一懶, 就不動,年紀上來了,本身消耗卡路裡比不得年輕的時候,然後就開始堆積脂肪了,慢慢的,脂肪就多了,體重上來了,提交報告就慢慢厚起來了。一胖,就更加不想動了,這樣人慢慢就廢了。
就像龐博說的:「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基層」, 在基層裡面倦怠,油膩著。
人都是想改變的,當自己午夜夢回, 想著自己年輕時候的夢想,父母的囑咐, 孩子的期盼,想著奮鬥。
1) 努力的嘗試
到了一定年紀,放縱了一段時間,就會想著要找找工作的感覺,要好好工作。
也是就開始了各種方案,年紀大了,意志力越來越弱,於是開始用上了番茄時間工作法,工作25分鐘,休息5分鐘。 可是到後面,會變成,工作5分鐘,休息25分鐘的小番茄管理法。
開始想學習,學外語,買了複習資料,字典,單詞永遠背到A或者Z, 然後資料看完了一章, 然後就沒有了。
開始了知識付費,加了一堆的群,買了一堆的課, 學習了一堆的術語, 內卷、黑天鵝,反脆弱,超級個體,總之聽了激動而已,可是只是在聚會的吹牛的談資而已。
開始鍛鍊身體,購買裝備,跑鞋,下載健身APP, 買健身卡,健身私課, 購買健身環,總之各種嘗試,體重倒是越來越重。
2) 才華耗盡,只剩經驗
剛進來公司,有才華, 有激情,拼命的吸收知識,技能,踩過各種坑,走起路帶風,做起事情來幹勁十足。
隨著時間的推進,才華在一點一點的瑣事,煩心事之間耗盡。
團隊之間最容易出現的就是扯皮,當年在外企的時候,出了問題,大家坐在會議室,本來是要討論解決方案的,可是大家就可以扯皮了,這個時候就開始找郵件,你是這麼告訴我,你是這麼回的,所以我這麼做的,不是我的問題。 於是在會議室就吵起來了。
出了問題不是想著怎麼解決,互相甩鍋,在吵吵鬧鬧中,沒有辦法做事,學到的都是甩鍋。
當做事的事情,大家都像泥鰍一樣的圓滑, 不能沾一點點的事情,能不做決定就不做決定,能不做事就不做事,所謂多做多錯。
一身才華,所以都落到了如果甩鍋,如果防止被甩鍋上,辜負了自己的才華,自己的青春,只剩下這些經驗。
3)轉行的痛苦
要說不行就轉行,龐博說:「只要轉的足夠快,在沒有變成老兵之前,就換了地方,就不會被淘汰」可是轉行,也是非常痛苦的。
年紀大了,要學習新東西,脫一層皮; 找工作不好找,東奔西跑,對於體力也是一種折磨,又脫一層皮; 重頭再來,需要放下自己的面子,打破自己的心理預期,又脫一層皮。
這些都做了以後,發現外面烏央烏央的人一起搶機會,呼蘭的一句話道出了真相:「老兵不死,只是在互相殘殺」
最近,在面試,也有各種各樣的機會,也在琢磨新的機會,可以讓自己輕鬆起來。
1) 做減法
人一出生,就開始做加法,不斷的學習,不斷的進步,大學畢業以後,找工作,尋求更高工資的工作。
想要買房,攢錢,找房子,不斷對比,籤約,貸款,付首付。
想要買車,各種對比,明白了汽油,電車,各種參數,籤約,貸款,付首付。
然後結婚,生孩子,有了更多的負擔。
工作中,不斷升職, 不斷擴展。
就像我,做著IT,然後做運營,自媒體,做產品,做管理,各種嘗試,一路下來,發現什麼都想要,可是什麼都沒有抓住,就像那隻小猴子,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是時候梳理自己的, 遵從自己的內心,喜歡什麼就留下什麼, 把為了面子,為了升職,為了賺錢而做的東西丟掉。
職場的競爭,從來不是看你會什麼,而是看你擅長什麼,找到自己喜歡,擅長的東西,堅持他,其他的東西就扔了吧。
2) 像蟒蛇一樣對待機會
都已經是中年了,就不要毛躁,要等待機會,守得住,而不要衝動。
亞馬遜流域,有種叫做森蚺的巨蟒, 他們長9米,136克重, 他需要吃大量的東西,可是如果大大小小都吃的話,要追逐,也是耗費體力。
於是他有一種方法,盤在水邊的樹下,一動不動,潛伏10天,一直到有羊啊,鱷魚這種比較大的東西出來,他才會突然起來,把獵物殺掉,然後繼續等待。
我們也需要這種,不要隨便投簡歷,隨便去面試,而應該是找準目標,準備好自己,才出擊, 務必做到一擊命中。
3) 順應自己的身體
身體好的時候,那就多做事情;身體累了,那就休息;身體不舒服,那就去看病。 而不是守著自己的計劃,硬來,畢竟中年人的意志力是越來越弱的。
順應身體做事,才是最好的, 養成了鍛鍊身體的習慣,可以使用微習慣, 比如說身體狀態好,多做一些,狀態不好,也要做,不過可以少做,習慣最重要。
當鍛鍊身體成為一種習慣,成為一種執念,這樣才可以讓自己動起來,事情做起來。
人到中年,經歷過各種各樣的困難,越來越多人走上人生頂峰,然後就要開始走下坡路, 如何讓自己的下坡路走的更穩,而不是一滑到底,這就需要我們做好準備。
我們可以扔掉身上沒有用的東西,扔掉我們佔用的,輕裝上陣,同時穩住陣腳,準備出擊,一擊必中,這樣才不辜負機會。
歡迎關注【阿布的分享】,跨界理工男,每天分享職場乾貨,認知成長。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 別忘了分享點讚支持阿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