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信書、不如無書。因為書籍的寫作背景,難免受時代的幹預。
初平年間(190-193)是「諸侯討董」到「群雄割據」的過渡期,鑑於諸多原因,記載並非詳實,隱諱頗多。
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是曹操對「興家始末」多有諱言,發跡後竭力撇清「附於袁紹」的過往。
其二是黑山軍的動向。以線索人物壺壽來看,黑山軍不應被視作「賊軍」,而應被看作被董卓招安的「王師」。
畢竟黑山張燕的官方身份,是靈帝敕封的平難中郎將。「黑山賊」只是曹魏敘事下的蔑稱。
彼時參與擁立劉虞的曹操,跟隨袁紹對抗黑山,其本質是「另立朝廷、抵抗王師」的僭逆之舉。
《武帝紀》對曹操「發跡兗州」的過往,語焉不詳。其中隱瞞略過的、當是「附庸袁紹」與「激戰黑山」的黑歷史。
本文共 4300 字,閱讀需 8 分鐘
① 黑山軍的性質問題
「黑山軍」並非賊軍,而是關中麾下的王師,用以對抗關東袁紹。
黑山諸頭目,早在靈帝時期便接受了朝廷招安。張燕為中郎將,楊鳳為校尉。
燕乃遣使至京師,奏書乞降,遂拜燕平難中郎將,使領河北諸山谷事,歲得舉孝廉、計吏。--《後漢書 朱儁傳-附傳》
從張燕可以「每年舉孝廉、計吏」的特權來看,可以將黑山軍團、看作一個「特區」性質的「郡級行政單位」。其酋帥受官,絕不止張、楊二人而已。
靈帝死後,未見黑山軍「棄官做賊」的記載;關東兵起,也未見黑山軍「參與討董」的記載。可見黑山在初平初年(190-191),政治立場上、與董卓並無矛盾。
黑山軍不僅未參與關東諸侯的討董行動,反而聯合公孫瓚,抗擊「討董盟主」袁紹。
袁紹與公孫瓚爭冀州,(張)燕遣將杜長等助瓚,與紹戰。--《魏書八 張燕傳》
歷來皆將「公孫、張燕聯軍」視作公孫瓚為吞併冀州、而主動聯合黑山;實際恰恰相反,是張燕主動聯繫公孫瓚對抗袁紹。
線索人物就是壺壽。
壺壽是「長安所署冀州牧」。長安即「關中政府」的代名詞,指代先後在董卓、李傕、郭汜控制下的西涼霸府。
有趣之處,是「冀州牧壺壽」,一直呆在黑山軍之中。直到被袁紹殺害。
(袁紹)討於毒,圍攻五日,破之,斬毒及長安所署冀州牧壺壽。--《英雄記》
關中署置的冀州牧,竟與黑山軍攪在一起;足見張燕集團的性質,實際是「臣事關中」的董卓盟軍。
類似性質者又有關中所署「兗州刺史」金尚,用來牽制「偽刺史」曹操等等。
張燕的集團性質和政治傾向,是尤其需要明確的。如果單純將其視作「黑山賊」,則無法理解其對抗袁紹的原因。
《三國志》秉承「晉承魏祚」的原則,不免為尊者諱;因此冀州牧壺壽、以及張燕「歲舉孝廉」的身份線索,均不見記載。成書於劉宋的《後漢書》因為忌諱較少,故可秉筆直言。
黑山軍對抗袁紹,本質是「王師」對抗「賊軍」。有趣的是,張燕代表王師,而袁紹則代表賊軍。
② 韓馥、劉虞與曹操的立場問題
初平初年(190-191)的關東軍閥身份定位,是很值得挖掘的問題。
(1)韓馥與董卓的關係
韓馥的固有形象,是「昏頭昏腦、胸無大志」的窩囊廢。坐擁千裡冀州,卻被袁紹恐嚇得「主動讓賢」,最終死於茅廁,貽笑天下。
實際並非如此。
韓馥直至中平六年(189)八月還在洛陽任職,是董卓任免其出任冀州牧。因此,韓馥的政治傾向是值得探討的。
幽滯之士,多所顯拔。(卓)以尚書韓馥為冀州刺史。--《後漢書 董卓傳》
在初平元年(190)正月,關東暴亂之時,韓馥招募冀州諸從事(高級州郡吏),諮詢戰和大計,開口竟然是:
「今日之事,我助袁紹、還是助董卓?」
馥得移,請諸從事問曰:「今當助袁氏邪,助董卓邪?」--《英雄記》
可見,韓馥出任之始,其政治立場無疑是傾向董卓的。在治中從事(刺史麾下三把手)劉子惠的勸諫下,才倒向了叛軍袁紹。
因此,初平年間(190-193)董卓布置在關東的棋子,除了孔融(青州)、公孫度(遼東)、劉表(荊州)之外,韓馥(冀州)亦在其中。
(2)曹操與「擁立劉虞」的關係
王氏《魏書》與陳壽《魏書》均異口同聲地表示,袁紹與韓馥謀立偽帝劉虞,遭到曹操抵制,甚至稱「曹操自此暗懷殺袁之計」。
太祖大笑曰:「吾不聽汝(立劉虞)也。」紹復使人說太祖,太祖不應。由是益不直紹,圖誅滅之。--王沈《魏書》
實際就彼時袁曹關係來看,曹操衣飯皆仰食於紹,不可能忤逆袁紹之意,更不用提「圖謀誅紹」云云。
且劉虞死後(193),曹操遣使通好關東時,李傕便公然指責曹操「自立天子」。
太祖領兗州牧,始遣使上書。傕、汜等以為「關東欲自立天子,今曹操雖有使命,非其至實」,議留太祖使,拒絕其意。--《魏書十三 鍾繇傳》
毫無疑問,這是陳壽留下的曲筆線索。意在證明,關東謀立新君(劉虞),曹操亦參與其中。
這不難理解。
如果不立新君,關東諸將的性質就是「叛軍」;但擁立新君,則可以堂而皇之地「奉天伐罪」,一躍成為「王師」。
袁紹、韓馥彼時為了強化劉虞的法統,甚至不惜造謠,稱劉協非靈帝親子。與其說是「戲精上身」,不如說是「形勢所迫」。
馥以書與袁術,雲帝非孝靈子,欲依絳、灌誅廢少主,迎立代王故事。--韋曜《吳書》
註:虞不敢受帝號,但依然與袁紹聯合。而紹則借劉虞之名擅署官職,二者合作愉快。
劉虞之立,也是張燕對抗袁紹的導火索。
因為張燕的官位是靈帝賜予,自然會擁護靈帝子嗣(獻帝);而劉虞不過遠支宗親,在張燕眼中,是偽帝無疑。
③ 曹操的兗州發跡史
曹操在兗州的發跡過程,諸書語焉不詳。基本都是前後顛倒、缺載甚多的穢史。
一言蔽之,曹操在兗州的興家史,本質是「袁紹在河北的開拓史」。曹操不過是作為附庸、參與其中。
可以講,曹操從「東郡太守」到「兗州刺史」的過程中,全部是以「袁紹偏師」的形象出現。二者的關係,可以類比為「孫策之於袁術」,屬君臣關係。
(1)東郡之戰
初平二年(191)夏四月,董卓焚毀洛邑,西還長安。關東諸侯在「山中無老虎」後,立刻蹦躂起來,開始了瘋狂的內卷與殘殺。
三個月之後,冀州牧韓馥被袁紹脅逼,黯然下野。
夏四月,卓還長安。秋七月,袁紹脅韓馥,取冀州。--《魏書一 武帝紀》
而之前「慘敗滎陽、士卒多叛、兵不滿五百」的落魄軍閥曹操,也突然間精神抖擻,引兵入(兗州)東郡,激戰十萬黑山。
更可怪者,是此戰曹操居然還打贏了。
兵謀叛,夜燒太祖帳,太祖手劍殺數十人,餘皆披靡,乃得出營;其不叛者五百餘人。--王沈《魏書》
黑山賊於毒、白繞、眭固等十餘萬眾略魏郡、東郡,王肱不能御,太祖引兵入東郡,擊白繞於濮陽,破之。--《魏書一 武帝紀》
世上豈有五百打十萬的道理?難道是皮薩羅大戰印加軍?
袁紹脅奪冀州之前,曹操籍籍無聞;袁紹脅奪冀州之後,曹操便小宇宙爆發,痛擊黑山「十萬大軍」。其中硍節一目了然。
那哪是什麼黑山?那分明是王師!因為關中所署的冀州牧壺壽,此時就在張燕軍中。
換言之,袁曹聯軍是在與「漢廷」爭奪冀州與兗州的控制權。壺壽、張燕是王師,袁紹、曹操才是賊軍。
只不過陳壽不好秉筆直言,要不然扣個「侮辱魏武、影射新朝」的大罪,可就小命不保了。畢竟晉承魏祚,起碼的避諱、該有還是得有。
(2)內黃之戰
初平三年(192)春,袁曹聯軍又在內黃縣(屬冀州魏郡)大破張楊、於夫羅。
太祖要擊眭固,又擊匈奴於夫羅於內黃,皆大破之。--《魏書一 武帝紀》
有趣之處,是《武帝紀》將勝利歸功於曹操;但《張楊傳》卻明確記載、此役是由袁紹大將鞠義為主力作戰部隊。
(袁)紹使將麴義追擊(張楊、於夫羅)於鄴南,破之。--《魏書八 張楊傳》
內黃縣恰恰就在鄴縣以南,兩縣皆屬魏郡。可知此役是袁紹指揮,鞠義為先鋒,曹操為偏師。陳壽的「草蛇灰線」技法令人驚嘆。
可見兗州、冀州的一系列軍事行動,均是在袁紹的指揮下,曹操不過是麾下偏軍。恰如《檄文》所言,曹操彼時之於袁紹、就是個「被以虎文、授以偏師」的鷹犬之才而已。
幕府(袁紹)輒復分兵命銳,修完補輯,表(曹操)行東郡太守、兗州刺史,被以虎文,授以偏師,獎蹙威柄,冀獲秦師一克之報。--《為袁紹檄豫州》
曹操的東郡太守、兗州刺史皆為袁紹表奏。甚至連《魏書 武帝紀》都無可避諱,只得秉筆直書。可見其「僕從軍」的地位。
袁紹因表太祖為東郡太守,治東武陽。--《魏書一 武帝紀》
曹操因為早期官職皆是偽職,還曾遭到呂布輕視,被認為「皆紹擅署之職也」。
(呂)布自以有功於袁氏,輕傲紹下諸將,以為擅相署置,不足貴也。--《英雄記》
於夫羅與張楊,早期是與袁紹合縱討董的。在關中朝廷的策反之下,迅速倒向董卓,抗擊袁紹。袁紹上疏中自詡的「黃巾十萬焚燒青兗,黑山張楊蹈藉冀域」說的就是此事。
建安元年,紹上書云:「黃巾十萬焚燒青兗,黑山、張楊蹈藉冀域。臣輒承制以議郎曹操權領兗州牧。」--《後漢書 袁紹傳》
只不過袁紹疏奏中的「黑山」,其實是指冀州牧壺壽。只不過他不好直接寫出自己的「逆舉」,畢竟壺壽是被紹所殺。
在關東叛軍的授意下,長安朝廷派入關東的兗州刺史金尚、也被曹操驅逐,最終竟投了袁術。
金尚,京兆人,獻帝初為兗州刺史,東之部,而太祖已臨兗州,尚依袁術。--《典略》
曹操在袁紹集團的定位,是南部(即兗州)督軍。袁紹陣營的首任兗州督軍應是東郡太守喬瑁。
瑁從父喬玄與曹操親善;其本人又是袁氏故吏,在充任東郡太守前,還曾做過一任兗州刺史。是「鎮撫南部」的最佳人選。
(喬)瑁字元偉,玄族子。先為兗州刺史,甚有威惠。--《英雄記》
只不過喬瑁死於關東軍閥火併,被新任(兗州)刺史劉岱所殺。頗疑喬瑁亦參與擁立劉虞。
瑁死,袁曹便坐視劉岱敗死黃巾之手(192),此即臧洪在《絕交書》中所言「袁紹串通黃巾」之事。
足下譏吾恃黑山以為救,獨不念黃巾之合從邪?加飛燕之屬(指黑山)悉以受王命矣!--《魏書七 臧洪傳》
有趣之處,是揭露黑幕的大英雄臧洪,是曹操之後的繼任東郡太守。亦為袁紹所署。
④ 小結
初平年間的混亂狀況,不僅是軍閥彼此傾軋的問題;最主要是陳壽限於時代,許多「敏感問題」無法秉筆直言、導致讀者產生理解偏差。
這就是為什麼《後漢書》記載的核心人物(冀州牧)壺壽、以及黑山「歲舉孝廉」的線索,在《三國志》中居然完全缺載。
初平年間(190-193)河北的主要線索,即袁曹聯軍,對抗漢廷王師。只不過「王師」被蔑稱為「黑山」而已。
至於張楊、於夫羅、袁紹、曹操、張燕諸人,不過是涉足其中的配角。
如果不釐清上述諸事,便無法理解「黑山」的真實含義。
張燕在接受招安、功名在身之後,怎麼可能還自稱「黑山」?黑山之名,無疑是曹操為了掩飾「曾經對抗漢廷」的黑歷史、而刻意沿襲的蔑稱。
這也能側面解釋,為何「威鎮河北、人眾百萬」的黑山張燕,在《魏書八》的本傳之中,記載甚略,幾乎一筆帶過。因為如果詳細撰寫,勢必會提及「曹操臣事袁紹」的舊事,故諱之。
至於「士卒多叛、兵不滿五百」的曹操,在袁紹脅奪冀州之後,一夜間具備了對抗王師(黑山)的力量,引兵南下,平定兗州東郡;又北上冀州魏郡,協助袁紹鎮壓於夫羅、張楊。
一切線索,均明確指向了袁曹的「君臣關係」。
在《魏書》中被陳壽刻意抹去的線索,在《後漢書》中均可找到。畢竟相比《後漢書 袁紹傳》(11000字),《魏書六 袁紹傳》(3700字)的篇幅只有前者的三分之一。
亦可見袁紹被抹黑到了何種地步。
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歸焉。信矣。
我是胖咪,百家號歷史原創作者。漫談歷史趣聞,專注三國史。從史海沉鉤中的蛛絲馬跡、吉光片羽,來剖析展開背後隱藏的深意。
Thanks for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