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師與賊軍:論初平年間(190-193)的河北軍閥動向

2020-12-24 胖咪三國史

盡信書、不如無書。因為書籍的寫作背景,難免受時代的幹預。

初平年間(190-193)是「諸侯討董」到「群雄割據」的過渡期,鑑於諸多原因,記載並非詳實,隱諱頗多。

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是曹操對「興家始末」多有諱言,發跡後竭力撇清「附於袁紹」的過往。

其二是黑山軍的動向。以線索人物壺壽來看,黑山軍不應被視作「賊軍」,而應被看作被董卓招安的「王師」。

畢竟黑山張燕的官方身份,是靈帝敕封的平難中郎將。「黑山賊」只是曹魏敘事下的蔑稱。

彼時參與擁立劉虞的曹操,跟隨袁紹對抗黑山,其本質是「另立朝廷、抵抗王師」的僭逆之舉。

《武帝紀》對曹操「發跡兗州」的過往,語焉不詳。其中隱瞞略過的、當是「附庸袁紹」與「激戰黑山」的黑歷史。

本文共 4300 字,閱讀需 8 分鐘

① 黑山軍的性質問題

「黑山軍」並非賊軍,而是關中麾下的王師,用以對抗關東袁紹。

黑山諸頭目,早在靈帝時期便接受了朝廷招安。張燕為中郎將,楊鳳為校尉。

燕乃遣使至京師,奏書乞降,遂拜燕平難中郎將,使領河北諸山谷事,歲得舉孝廉、計吏。--《後漢書 朱儁傳-附傳》

從張燕可以「每年舉孝廉、計吏」的特權來看,可以將黑山軍團、看作一個「特區」性質的「郡級行政單位」。其酋帥受官,絕不止張、楊二人而已。

靈帝死後,未見黑山軍「棄官做賊」的記載;關東兵起,也未見黑山軍「參與討董」的記載。可見黑山在初平初年(190-191),政治立場上、與董卓並無矛盾。

黑山軍不僅未參與關東諸侯的討董行動,反而聯合公孫瓚,抗擊「討董盟主」袁紹。

袁紹與公孫瓚爭冀州,(張)燕遣將杜長等助瓚,與紹戰。--《魏書八 張燕傳》

歷來皆將「公孫、張燕聯軍」視作公孫瓚為吞併冀州、而主動聯合黑山;實際恰恰相反,是張燕主動聯繫公孫瓚對抗袁紹。

線索人物就是壺壽。

壺壽是「長安所署冀州牧」。長安即「關中政府」的代名詞,指代先後在董卓、李傕、郭汜控制下的西涼霸府。

有趣之處,是「冀州牧壺壽」,一直呆在黑山軍之中。直到被袁紹殺害。

(袁紹)討於毒,圍攻五日,破之,斬毒及長安所署冀州牧壺壽。--《英雄記》

關中署置的冀州牧,竟與黑山軍攪在一起;足見張燕集團的性質,實際是「臣事關中」的董卓盟軍。

類似性質者又有關中所署「兗州刺史」金尚,用來牽制「偽刺史」曹操等等。

黑山張燕,盤踞山谷,人眾百萬

張燕的集團性質和政治傾向,是尤其需要明確的。如果單純將其視作「黑山賊」,則無法理解其對抗袁紹的原因。

《三國志》秉承「晉承魏祚」的原則,不免為尊者諱;因此冀州牧壺壽、以及張燕「歲舉孝廉」的身份線索,均不見記載。成書於劉宋的《後漢書》因為忌諱較少,故可秉筆直言。

黑山軍對抗袁紹,本質是「王師」對抗「賊軍」。有趣的是,張燕代表王師,而袁紹則代表賊軍。

② 韓馥、劉虞與曹操的立場問題

初平初年(190-191)的關東軍閥身份定位,是很值得挖掘的問題。

(1)韓馥與董卓的關係

韓馥的固有形象,是「昏頭昏腦、胸無大志」的窩囊廢。坐擁千裡冀州,卻被袁紹恐嚇得「主動讓賢」,最終死於茅廁,貽笑天下。

實際並非如此。

韓馥直至中平六年(189)八月還在洛陽任職,是董卓任免其出任冀州牧。因此,韓馥的政治傾向是值得探討的。

幽滯之士,多所顯拔。(卓)以尚書韓馥為冀州刺史。--《後漢書 董卓傳》

在初平元年(190)正月,關東暴亂之時,韓馥招募冀州諸從事(高級州郡吏),諮詢戰和大計,開口竟然是:

「今日之事,我助袁紹、還是助董卓?」

馥得移,請諸從事問曰:「今當助袁氏邪,助董卓邪?」--《英雄記》

可見,韓馥出任之始,其政治立場無疑是傾向董卓的。在治中從事(刺史麾下三把手)劉子惠的勸諫下,才倒向了叛軍袁紹。

因此,初平年間(190-193)董卓布置在關東的棋子,除了孔融(青州)、公孫度(遼東)、劉表(荊州)之外,韓馥(冀州)亦在其中。

(2)曹操與「擁立劉虞」的關係

王氏《魏書》與陳壽《魏書》均異口同聲地表示,袁紹與韓馥謀立偽帝劉虞,遭到曹操抵制,甚至稱「曹操自此暗懷殺袁之計」。

太祖大笑曰:「吾不聽汝(立劉虞)也。」紹復使人說太祖,太祖不應。由是益不直紹,圖誅滅之。--王沈《魏書》

實際就彼時袁曹關係來看,曹操衣飯皆仰食於紹,不可能忤逆袁紹之意,更不用提「圖謀誅紹」云云。

關東自立天子

且劉虞死後(193),曹操遣使通好關東時,李傕便公然指責曹操「自立天子」。

太祖領兗州牧,始遣使上書。傕、汜等以為「關東欲自立天子,今曹操雖有使命,非其至實」,議留太祖使,拒絕其意。--《魏書十三 鍾繇傳》

毫無疑問,這是陳壽留下的曲筆線索。意在證明,關東謀立新君(劉虞),曹操亦參與其中。

這不難理解。

如果不立新君,關東諸將的性質就是「叛軍」;但擁立新君,則可以堂而皇之地「奉天伐罪」,一躍成為「王師」。

袁紹、韓馥彼時為了強化劉虞的法統,甚至不惜造謠,稱劉協非靈帝親子。與其說是「戲精上身」,不如說是「形勢所迫」。

馥以書與袁術,雲帝非孝靈子,欲依絳、灌誅廢少主,迎立代王故事。--韋曜《吳書》

註:虞不敢受帝號,但依然與袁紹聯合。而紹則借劉虞之名擅署官職,二者合作愉快。

劉虞之立,也是張燕對抗袁紹的導火索。

因為張燕的官位是靈帝賜予,自然會擁護靈帝子嗣(獻帝);而劉虞不過遠支宗親,在張燕眼中,是偽帝無疑。

③ 曹操的兗州發跡史

曹操在兗州的發跡過程,諸書語焉不詳。基本都是前後顛倒、缺載甚多的穢史。

一言蔽之,曹操在兗州的興家史,本質是「袁紹在河北的開拓史」。曹操不過是作為附庸、參與其中。

可以講,曹操從「東郡太守」到「兗州刺史」的過程中,全部是以「袁紹偏師」的形象出現。二者的關係,可以類比為「孫策之於袁術」,屬君臣關係。

(1)東郡之戰

初平二年(191)夏四月,董卓焚毀洛邑,西還長安。關東諸侯在「山中無老虎」後,立刻蹦躂起來,開始了瘋狂的內卷與殘殺。

三個月之後,冀州牧韓馥被袁紹脅逼,黯然下野。

夏四月,卓還長安。秋七月,袁紹脅韓馥,取冀州。--《魏書一 武帝紀》

而之前「慘敗滎陽、士卒多叛、兵不滿五百」的落魄軍閥曹操,也突然間精神抖擻,引兵入(兗州)東郡,激戰十萬黑山。

更可怪者,是此戰曹操居然還打贏了。

兵謀叛,夜燒太祖帳,太祖手劍殺數十人,餘皆披靡,乃得出營;其不叛者五百餘人。--王沈《魏書》

黑山賊於毒、白繞、眭固等十餘萬眾略魏郡、東郡,王肱不能御,太祖引兵入東郡,擊白繞於濮陽,破之。--《魏書一 武帝紀》

電掃黃巾定黑山

世上豈有五百打十萬的道理?難道是皮薩羅大戰印加軍?

袁紹脅奪冀州之前,曹操籍籍無聞;袁紹脅奪冀州之後,曹操便小宇宙爆發,痛擊黑山「十萬大軍」。其中硍節一目了然。

那哪是什麼黑山?那分明是王師!因為關中所署的冀州牧壺壽,此時就在張燕軍中。

換言之,袁曹聯軍是在與「漢廷」爭奪冀州與兗州的控制權。壺壽、張燕是王師,袁紹、曹操才是賊軍。

只不過陳壽不好秉筆直言,要不然扣個「侮辱魏武、影射新朝」的大罪,可就小命不保了。畢竟晉承魏祚,起碼的避諱、該有還是得有。

(2)內黃之戰

初平三年(192)春,袁曹聯軍又在內黃縣(屬冀州魏郡)大破張楊、於夫羅。

太祖要擊眭固,又擊匈奴於夫羅於內黃,皆大破之。--《魏書一 武帝紀》

有趣之處,是《武帝紀》將勝利歸功於曹操;但《張楊傳》卻明確記載、此役是由袁紹大將鞠義為主力作戰部隊。

(袁)紹使將麴義追擊(張楊、於夫羅)於鄴南,破之。--《魏書八 張楊傳》

內黃縣恰恰就在鄴縣以南,兩縣皆屬魏郡。可知此役是袁紹指揮,鞠義為先鋒,曹操為偏師。陳壽的「草蛇灰線」技法令人驚嘆。

內黃之戰

可見兗州、冀州的一系列軍事行動,均是在袁紹的指揮下,曹操不過是麾下偏軍。恰如《檄文》所言,曹操彼時之於袁紹、就是個「被以虎文、授以偏師」的鷹犬之才而已。

幕府(袁紹)輒復分兵命銳,修完補輯,表(曹操)行東郡太守、兗州刺史,被以虎文,授以偏師,獎蹙威柄,冀獲秦師一克之報。--《為袁紹檄豫州》

曹操的東郡太守、兗州刺史皆為袁紹表奏。甚至連《魏書 武帝紀》都無可避諱,只得秉筆直書。可見其「僕從軍」的地位。

袁紹因表太祖為東郡太守,治東武陽。--《魏書一 武帝紀》

曹操因為早期官職皆是偽職,還曾遭到呂布輕視,被認為「皆紹擅署之職也」。

(呂)布自以有功於袁氏,輕傲紹下諸將,以為擅相署置,不足貴也。--《英雄記》

於夫羅與張楊,早期是與袁紹合縱討董的。在關中朝廷的策反之下,迅速倒向董卓,抗擊袁紹。袁紹上疏中自詡的「黃巾十萬焚燒青兗,黑山張楊蹈藉冀域」說的就是此事。

建安元年,紹上書云:「黃巾十萬焚燒青兗,黑山、張楊蹈藉冀域。臣輒承制以議郎曹操權領兗州牧。」--《後漢書 袁紹傳》

只不過袁紹疏奏中的「黑山」,其實是指冀州牧壺壽。只不過他不好直接寫出自己的「逆舉」,畢竟壺壽是被紹所殺。

黃巾十萬焚燒青兗,黑山張楊蹈藉冀域

在關東叛軍的授意下,長安朝廷派入關東的兗州刺史金尚、也被曹操驅逐,最終竟投了袁術。

金尚,京兆人,獻帝初為兗州刺史,東之部,而太祖已臨兗州,尚依袁術。--《典略》

曹操在袁紹集團的定位,是南部(即兗州)督軍。袁紹陣營的首任兗州督軍應是東郡太守喬瑁。

瑁從父喬玄與曹操親善;其本人又是袁氏故吏,在充任東郡太守前,還曾做過一任兗州刺史。是「鎮撫南部」的最佳人選。

(喬)瑁字元偉,玄族子。先為兗州刺史,甚有威惠。--《英雄記》

只不過喬瑁死於關東軍閥火併,被新任(兗州)刺史劉岱所殺。頗疑喬瑁亦參與擁立劉虞。

瑁死,袁曹便坐視劉岱敗死黃巾之手(192),此即臧洪在《絕交書》中所言「袁紹串通黃巾」之事。

足下譏吾恃黑山以為救,獨不念黃巾之合從邪?加飛燕之屬(指黑山)悉以受王命矣!--《魏書七 臧洪傳》

有趣之處,是揭露黑幕的大英雄臧洪,是曹操之後的繼任東郡太守。亦為袁紹所署。

④ 小結

初平年間的混亂狀況,不僅是軍閥彼此傾軋的問題;最主要是陳壽限於時代,許多「敏感問題」無法秉筆直言、導致讀者產生理解偏差。

這就是為什麼《後漢書》記載的核心人物(冀州牧)壺壽、以及黑山「歲舉孝廉」的線索,在《三國志》中居然完全缺載。

初平年間(190-193)河北的主要線索,即袁曹聯軍,對抗漢廷王師。只不過「王師」被蔑稱為「黑山」而已。

至於張楊、於夫羅、袁紹、曹操、張燕諸人,不過是涉足其中的配角。

如果不釐清上述諸事,便無法理解「黑山」的真實含義。

張燕在接受招安、功名在身之後,怎麼可能還自稱「黑山」?黑山之名,無疑是曹操為了掩飾「曾經對抗漢廷」的黑歷史、而刻意沿襲的蔑稱。

這也能側面解釋,為何「威鎮河北、人眾百萬」的黑山張燕,在《魏書八》的本傳之中,記載甚略,幾乎一筆帶過。因為如果詳細撰寫,勢必會提及「曹操臣事袁紹」的舊事,故諱之。

至於「士卒多叛、兵不滿五百」的曹操,在袁紹脅奪冀州之後,一夜間具備了對抗王師(黑山)的力量,引兵南下,平定兗州東郡;又北上冀州魏郡,協助袁紹鎮壓於夫羅、張楊。

一切線索,均明確指向了袁曹的「君臣關係」。

在《魏書》中被陳壽刻意抹去的線索,在《後漢書》中均可找到。畢竟相比《後漢書 袁紹傳》(11000字),《魏書六 袁紹傳》(3700字)的篇幅只有前者的三分之一。

亦可見袁紹被抹黑到了何種地步。

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歸焉。信矣。

我是胖咪,百家號歷史原創作者。漫談歷史趣聞,專注三國史。從史海沉鉤中的蛛絲馬跡、吉光片羽,來剖析展開背後隱藏的深意。

Thanks for reading.

相關焦點

  • 黃天崛起:初平年間(190-193)青、徐黃巾動向淺探
    之官二年,大破賊軍,所向有功。改任東郡太守。會青州刺史焦和卒,(袁)紹使(臧)洪領青州以撫其眾。洪在(青)州二年,群盜奔走。--《魏書七》臧洪任東郡太守有史可考,當在初平三年(192),原東郡太守曹操入兗州東平國同年。
  • 64軍190師出兵拍攝《英雄兒女》背後的故事
    英雄讚歌《英雄兒女》電影插曲瀋陽軍區64軍190 1964年《英雄兒女》電影攝製組就住在本溪橋頭190師部招待所,電影裡所有的武器裝備、車輛人員全部由我們這支第一機械化師的英雄部隊提供保障。師GBY構築的防禦陣地和工事,就連王成孤軍殺敵,連續作戰,在彈藥打光了的情況下,徒手與美國鬼子格鬥的鬼子演員也是有569團的一位連長扮演的,美國鬼子集群式衝鋒的眾多演員也多由該團的步兵分隊所扮演,包括影片中大的場景,整團整營整連的志願軍部隊等等;在《英雄讚歌》的畫面中,我們看到的唯美厚重、蕩氣悠遠、層巒疊嶂的大地山川、松柏河流也都取景於本溪橋頭190師大院駐地附近;《英雄讚歌》在為部隊進行演出的畫面當中
  • 公元190年之冀州篇:冀州刺史「刺王殺駕」,黑山賊獨大冀州
    上一集介紹了酸棗會盟的190年前後,幽州的基本態勢。接下來我們聊一聊東漢其他各州的態勢。首先要說的是黃巾軍「賊窩」——冀州。冀州轄地相當於今河北中部和南部、山東西部、河南北部。治所鄴城,也就是今河北邯鄲市臨漳縣西南。冀州是古代九州之首,「天下之中州」,古人眼中的「中土」。
  • 董卓和馬騰都是出身西涼的軍閥,那麼誰才是西涼的老大呢?
    但是,正當官軍準備進一步聚殲叛軍時,河北又叛亂了,朝廷考慮叛軍已是烏合之眾,涼州地方軍應該能消滅叛軍,於是便把皇甫嵩、董卓、孫堅等人全部調走,將圍殲叛軍的任務,交給了西涼地方軍負責。值得一提的是,當時還不是軍閥的馬騰響應朝廷號召,參加了涼州地方軍。並且馬騰還通過努力,成為了涼州刺史耿鄙的司馬,擠入了上流官場圈子。為他後來割據一方打下了基礎。
  • 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哪個省的軍閥「最硬」?山東籍軍閥可以橫著走!
    直系軍閥,原本是吳佩孚手下,後來是直系軍閥實力最強大軍閥,與張作霖、吳佩孚並稱為「北洋三大軍閥」,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總司令,「恪威上將」,人送外號「笑面虎」,號稱「東南王」。同樣晚年拒當漢奸皈依佛門。被施劍翹所暗殺。
  • 「天府之國」四川為何軍閥混戰不休,21年間大小戰鬥478次
    但在民國時期各路軍閥混戰的日子裡,沒有被中原戰亂波及的四川大小軍閥反而陷入了更加瘋狂的內鬥之中。 有人曾粗略統計,自民國元年即1912年到1933年初,四川共有 478次戰爭,其中規模較大的29次,牽連到鄰近的滇、黔、陝、鄂等多個省份,平均下來每年小打22次,大打1次。那麼物產豐富、地勢險要的四川為何會如此戰禍不斷呢?
  • 民國最牛軍閥:不知自己有多少老婆,有多少錢,手下有多少兵
    袁世凱死後,各地軍閥名義上擁護民國,但實際上大都心懷鬼胎貌合神離,北洋系的這些軍閥們,慢慢分裂為了直系、皖系,奉系,桂系,黔系,晉系,滇系等一系列軍閥派,這些軍閥自立為王,覬覦著大總統的寶座,時不時的彼此互相爭鬥。
  • 紅24師戰史:蕭克棄用的紅軍師長,愛打小報告,最後成叛徒
    75個紅軍師63 作者:卡迪羅 在工農紅軍歷史上,紅軍主力部隊存在過兩個紅24師,分別是湘贛蘇區紅8軍24師和江西蘇區紅24師,本文介紹湘贛蘇區紅8軍24師。
  • 《全面戰爭三國》河北衛軍怎麼樣 河北衛軍屬性資料圖鑑
    導 讀 河北衛軍是《全面戰爭:三國》中的重裝持戟步兵,53%的甲,木系最高,袁紹派系將領3級,下邊就給大家帶來
  • 皖系軍閥為何輸掉直皖戰爭?堪稱是三分天註定
    直皖兩大北洋軍閥嫡系,此番袍澤鬩於牆,吳佩孚也算是打開了「草頭王」叫板中樞的潘多拉魔盒。不過,直皖戰爭的勝敗,也有一些偶發因素,發揮了巨大影響。直皖戰爭中,看似是奉系軍閥站在了直系軍閥一邊,讓勝利的天平傾斜。雖說皖系軍閥的頭號策士徐樹錚為人桀驁,且作為「西北籌邊使」經略西北數省,儼然「西北王」,「以專擅為張作霖所惡」,但是一輩子謹小慎微的張作霖,斷然不會貿然和皖系軍閥叫板。
  • 幕後英雄紅巾軍,雄才偉略朱元璋!
    紅巾軍起義大大加劇了元末以來元朝中央政府內部的爭權奪利和北方各實力派的軍閥割據,基本陷入了這麼一個惡性循環:紅巾軍胖揍元軍——中央政府只好放出軍閥——紅巾軍被擊敗——中央和地方實力派政治內訌——紅巾軍再度復甦——朝廷再次向軍閥妥協——紅巾軍被擊敗——各實力派繼續惡鬥——紅巾軍又又又復甦...
  • 舌尖上的戰爭,軍閥混戰時期圍繞鹽業的爭霸大戰
    鹽業和鹽稅的爭奪在民國的軍閥混戰時期也是戰爭的重要導火索,這在西南軍閥的爭鬥中尤其明顯。蔡鍔在7 月18 日發出「皓」電質問唐繼堯:「邇者滇省於袁氏倒斃之後,於剛出發之軍,不惟不予撤回,反飭仍前進,未出發者,亦令剋期出發,鍔誠愚鈍,實未解命意所在。」唐繼堯派兵的原因就是搶鹽搶地盤,在1915 年自貢鹽井的鹽稅收入就高達五百七十多萬銀圓。而當時滇軍一個師的軍費至多不過120 萬銀圓一年,這是滇軍佔據四川後給自己部下開出的優厚軍餉。
  • 1992電視劇《劉伯溫傳奇》193集
    《劉伯溫傳奇》是一部由梁凱程、孫樹培、孫新祥、戴傑等執導,張復建,範鴻軒等主演的電視劇,全劇共193集。
  • 現實版「聽風者」:幾十部電臺監控東北全境及數十萬國民黨軍動向
    還有一節車廂用於破譯工作,幾十名破譯人員在曹祥仁局長和破譯科林非、嶽軍的帶領下,埋頭苦幹,連續攻克了國民黨軍不斷變換的新密碼。在這列車上,東北二局的幾十部電臺嚴密監控著東北全境及鄰近地區數十萬國民黨軍的動向。與此同時,彭富九領導的華北六處也在配合向東北二局傳報傅作義集團增援錦州的動向。
  • 陝甘邊區紅27軍的師團級幹部都有誰?後來怎麼樣了?
    陝甘邊區的紅27軍成立於193年1月,它的前身是陝北獨立師,說是軍級其實就只轄一個師——84師,三個團,人員最多時為1200人,也沒有成立軍委,劉志丹是擔任軍委會主席,謝子長為總指揮。今天龍叔繼續講中國革命史,說說紅27軍的師團組幹部都有誰,後來他們都怎麼樣了?
  • 《曉松奇談》民國軍閥:1916-1928-1949
    民國軍閥:1916-1928-1949:舊→新舊:北洋期軍閥1916-1928新:革命期軍閥1928-1949北洋,南方,西北軍閥A.北洋軍閥:1.皖系:段祺瑞1916-1920徐樹錚,段芝貴段,徐,段段祺瑞、徐樹錚、靳雲鵬、段芝貴、傅良佐、倪嗣衝、張懷芝、張敬堯、陳樹藩、盧永祥、吳光新,王揖唐,2.直系:馮國璋1919-1925曹錕,吳佩孚馮,曹,吳,孫馮國璋、曹錕、吳佩孚、孫傳芳、王佔元、
  • 【原創】孟祖眉|亦師亦友情未了
    胡老1953年從廣東入伍後曾在65軍193師577團搞過新聞,我參軍到這部隊時他已是戰友報社科長了,所以我寫出第一篇稿件後就到北京去找了他。根在一個師團,見面咋都好拉呱!從此,胡老就真正成了我在軍事新聞這個行業裡立足成長的導師和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