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黃巾盛於海、岱,山寇暴於並、冀,乘勝轉攻,席捲而南。鄉邑望煙而奔、城郭睹塵而潰,百姓死亡,暴骨如莽。
光和末年(184)黃巾之亂,是東漢王朝滅亡的導火索。對三國史感興趣的讀者朋友均耳熟能詳。
張角之亂,同年即告平定。但黃巾餘黨、包括掛「黃巾別部」名號的白波軍、黑山軍及各地黃巾支黨,卻呈斑點狀散布割據,一直延續至建安年間(196-220)。
可知張角雖死,黃巾黨徒依然負隅頑抗。
其中記載最多、影響最大的,莫過於盤踞青、徐之黃巾。
青徐黃巾,人眾百萬,與曹、劉、孫三家諸侯皆有交手。其兵鋒猖獗、聲勢燻天、攻城略地、殺人盈野,如蝗災般席捲所到之處。
按理說,一支人眾百萬的巨型部隊,完全能夠建立穩定的割據勢力,如同汝南、潁川一帶屯田自守的黃巾黨徒。
但青徐黃巾的相關記載,卻充滿著「流寇習氣」;不斷遷徙、不斷流浪。
我猜想,這樣一支混雜了壯丁和女眷的巨型兵團,其遷移必有不得已的原因。
本文以青徐黃巾的「流動路線」為線索,敘述分析其轉戰遷移始末,並揀重點部分簡要挖掘。權作拋磚引玉之談。
本文共 3800 字,閱讀須 11 分鐘
① 黃天崛起
賊帥張角起於魏郡,自稱黃天泰平。三月甲子,三十六方一旦俱發,天下響應,燔燒郡縣,殺害長吏。
以地理位置看,兗州、青州、徐州地處華北平原,步騎縱橫馳騁如入無人之境。其實可以大致看作同一地區。
註:三州地理位置古今對應。
兗州:今山東西南,河北東南,河南東北。
青州:今山東北部和東部。
徐州:今山東南部和江蘇北部。
青徐黃巾的起源,源自東漢末期的災荒。
(熹平二年)六月,北海地震。東萊、北海海水溢。
註:東萊、北海在青州
(熹平三年)夏四月,郡國七大水。
(熹平六年)夏四月,大旱,七州蝗。
(光和五年)冬,東海、東萊、琅邪井中冰厚尺餘。--《後漢書 卷八-孝靈帝紀》
註:東海、琅琊在徐州;東萊在青州
光和五年(184)即黃巾暴亂同年,自此九州崩裂,王基傾覆。
② 徐州止戈
會徐州黃巾起,以(陶)謙為徐州剌史。擊黃巾,破走之。
青徐黃巾,最早受到刺史陶謙的鎮壓。
陶謙出任州牧為中平年間(184-189)。可知在此期間,黃巾在徐州的勢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會徐州黃巾起,以謙為徐州刺史,擊黃巾,大破走之,境內晏然。--《後漢書 陶謙傳》
與陶謙一同參與鎮壓黃巾者,還有自兗州泰山華縣流浪而來的豪桀群盜。以臧霸、孫觀、孫康、尹禮等人為首。
(臧霸)與孫觀、吳敦、尹禮等並聚眾,霸為帥,屯於開陽。黃巾起,霸從陶謙擊破之,拜騎都尉。--《魏書十八》
臧霸還收編了一部分青徐黃巾餘黨,以壯大勢力。
(霸)遂收兵於徐州。--《魏書十八》
臧霸的宗主陶謙,應該也有招募延攬黃巾降卒。
陶謙麾下的張闓(濫殺)、笮融(佞佛)等人,出身雖史無明載,但察二人流寇行徑以及宗教信仰,頗有可疑之處,僅做參考。
③ 青州烽煙
是時英雄並起,黃巾寇暴,(焦和)不暇為民保障,引軍踰河而西。黃巾遂廣,屠裂城邑。和不能御,望寇奔走。
初平元年(190),青徐黃巾流浪至青州,擊破刺史焦和。
焦和的信史記載很少,僅知其是個無能之輩。生卒年及仕宦時間均無載。
青州在焦和的腐敗統治、及黃巾的侵略寇暴下,化作人間地獄。
初平中,焦和為青州刺史。是時英雄並起,黃巾寇暴。入見其(焦和)清談幹雲,出則渾亂,命不可知。(青)州遂蕭條,悉為丘墟也。--《九州春秋》
青州刺史治在齊國臨淄縣。由此可知,青徐黃巾被陶謙、臧霸等人擊潰後,北上臨淄,擊破焦和。
焦和憂死。
焦和死後,袁紹表奏部將【臧洪】為青州刺史。之官二年,大破賊軍,所向有功。改任東郡太守。
會青州刺史焦和卒,(袁)紹使(臧)洪領青州以撫其眾。洪在(青)州二年,群盜奔走。--《魏書七》
臧洪任東郡太守有史可考,當在初平三年(192),原東郡太守曹操入兗州東平國同年。
可知,臧洪赴任青州,當為初平元年(190)。焦和應死於同年或之前。
聯繫上文可知,青徐黃巾在徐州、被陶謙和臧霸擊破後(184-189),北上齊國,大敗焦和(189)。
之後臧洪入青州(190),厲兵秣馬,又擊破齊國黃巾。
兵敗齊國的青徐黃巾、又開始了流浪旅途。
④ 分進遊擊
黃巾十萬焚燒青、兗;黑山、張楊蹈藉冀域。
在齊國被臧洪擊破後(190),青徐黃巾分兵、向四個方向進發。
一支向北寇冀州渤海;一支向西寇兗州泰山;一支向東寇青州北海;還有一支向南寇徐州。
是年為初平二年(191)。
四方出擊,分進遊走。這讓我想起萬曆年間的薩爾滸之戰。
二者結局也頗為相似。
入渤海的黃巾,被公孫瓚、公孫範兄弟剿滅。初平二年,青、徐黃巾三十萬眾入勃海界,欲與黑山合。(公孫)瓚率步騎二萬人,逆擊於東光南,大破之,斬首三萬餘級。--《後漢書 公孫瓚傳》
(公孫)範遂以渤海兵助瓚,破青、徐黃巾。--《魏書八》
入泰山的黃巾,被泰山太守應劭剿滅。初平二年,黃巾三十萬眾入郡界。(應)劭糾率文武連與賊戰,前後斬首數千級,獲生口老弱萬餘人。--《後漢書 卷四十八》
入北海的黃巾,被孔融、劉備、太史慈剿滅。時(孔)融以黃巾寇暴,出屯都昌,為賊管亥所圍。(劉備)即遣精兵三千人隨(太史)慈。賊聞兵至,解圍散走。--《吳書四》
註:劉備、太史慈、孔融剿滅北海黃巾時間史無明載,推測應在初平二年至初平三年之間(191-192)。
劉備守平原令是在第一次二袁會戰(191)之後。會戰時劉備以高唐令身份屯高唐、與屯平原的單經共抗袁紹。之後援助孔融。
因初平四年(193)劉備已經與青州刺史田楷屯駐齊國,即青徐黃巾當年擊破焦和的所在地。而此時的青徐黃巾主力已流竄至兗州,並在去年(192)被曹操擊破收編。
入徐州的黃巾,被陶謙和孫堅部將朱治剿滅。(朱治)從(孫堅)破董卓於陽人,入洛陽。表治行督軍校尉,特將步騎,東助徐州牧陶謙討黃巾。--《吳書十一》
註:孫堅上洛為初平二年。
黃巾在青州的遊擊肆虐,導致了青州當地極大的人口變動。數百萬人向北流竄入冀州、幽州、甚至還有出海東渡至遼東及朝鮮半島者。
註:遼東和朝鮮半島屬幽州。
黃巾十萬焚燒青、兗,黑山。--《後漢書 袁紹傳》
青、徐士庶避黃巾之難,歸(劉)虞者百餘萬口。--《後漢書 劉虞傳》
註:劉虞為幽州牧。
其中不乏名士。如王烈、崔琰、邴原、管寧等。
徐州黃巾賊攻破北海,(鄭)玄與門人到不其山避難。(崔)琰既受遣,而寇盜充斥,西道不通。--《魏書十二》
邴原字根矩,北海朱虛人也。少與管寧俱以操尚稱,州府闢命皆不就。黃巾起,原將家屬入海,住鬰洲山中。--《魏書十一》
管寧為避黃巾之亂,在遼東及朝鮮半島,客居了將近半個世紀才返回中原。恐怕是「鄉音也改、鬢毛亦衰」。
(管寧)遂避時難,乘桴越海,羈旅遼東三十餘年。--《魏書十一》
⑤ 兗州之禍
青州黃巾眾百萬入兗州,殺任城相鄭遂,轉入東平。
在渤海、泰山遭到地方牧、守和豪強勢力打壓的青徐黃巾,再度改變作戰方向。不再分兵,而是集中兵力、西入兗州。
初平三年(192)青徐黃巾入兗州,攜哀兵之勢,連戰連捷,聲勢滔天。
客觀來說,青徐黃巾入兗州,引發了三國漢季最大的政治地震;也塑造、並成就了漢末三國最大的梟雄。
在兗州地界,青徐黃巾兵團,長驅直入、勢如破竹,連續擊殺三個牧、守:
任城國相鄭遂、濟北國相鮑信、兗州刺史劉岱。
任城國、濟北國、東平國,一時間化作焦土。
刺史劉岱死後,同在兗州的【曹操】,離開東郡東武陽縣,向西出發。
同年(192)袁紹遣青州刺史臧洪(於前年在齊國鎮壓青徐黃巾),接替曹操做了東郡太守。
註:初平(190-193)、興平(194-195)年間,袁曹一家。曹操屈身袁紹幕府,我之前的文章曾反覆強調。
曹操遣陳宮、向「倖存者」鮑信等人表明了合縱意圖。鮑信率兗州殘餘勢力,表奏曹操為「兗州刺史」(偽職)。曹氏與鮑信等人合兵,在東平國壽張縣、大戰青徐黃巾。
不出意外,鮑信又被黃巾所殺。
(曹公)遂進兵擊黃巾於壽張東。(鮑)信力戰鬥死。--《武帝紀》
曹操連戰、將青徐黃巾驅趕至濟北國(故國相鮑信治所),熬到冬天斷糧。收降了黃巾餘眾。
清點降卒:男女百萬,壯丁三十萬。選其精銳者編為「青州兵」。
冬,受降卒三十餘萬,男女百餘萬口,收其精銳者,號為青州兵。--《武帝紀》
這支流浪兗、冀、青、徐,轉戰四州,擊殺無數牧、守、令、長的巨寇兵團,終於被曹操收編。
青州兵也成了曹氏「天下布武」的根基所在。
青徐黃巾的投降書非常有趣。
他們說:
「我們焚燒州郡,聽聞曹公你做濟南國相時,也在焚燒祠堂。這和我們是一路啊!我看將軍你印堂發紫,想必也是「黃天太乙」的信徒。咱們要不然合兵,你看可好?」
(黃巾)賊乃移書太祖曰:「昔(君)在濟南,毀壞神壇,其道乃與中黃太乙同。漢行已盡,黃家當立。」--《魏書》王沈版
註:曹操在濟南國時,曾經下令搗毀西漢(故)城陽王劉章的祠堂。
因濟南國當地的貪官汙吏,以「詐捐」等理由、巧立名目、勒索百姓。
因此曹操在此禁斷淫祀,名聲頗大。不料竟被黃巾視為同道中人。
青徐黃巾的別部支黨,如濟南和樂安的【司馬俱】、【徐和】等人,在建安年間被夏侯淵剿滅。不過青徐黃巾支屬勢力不大,影響也有限。像初平年間那樣縱橫四海、攻屠城邑、甚至引發地區人口構成震蕩的情況,再也沒有發生了。
青徐黃巾在走投無路、寒冬投降時(192)都有百萬男女;其鼎盛時期,恐怕是兵連州郡、盈於山野。這樣一支部隊,完全可以紮根州郡耐心經營,卻反常地不斷流竄,不斷遷徙。
我猜想,青徐黃巾恐怕沒有「屯田」的習俗。
不同於青徐黃巾,囤聚豫州的汝南、潁川黃巾,有「屯田」習俗。
潁川黃巾曾經和地方豪霸許褚,用糧食交易耕牛。
時汝南葛陂賊萬餘人攻(許)褚壁,褚眾少不敵,力戰疲極。褚飛石擲之,所值皆摧碎。賊不敢進。糧乏,偽與賊和,以牛與賊易食。--《魏書十八》
響應袁術號召的潁川許縣黃巾,在袁術東奔淮南(194)兩年後,依然盤踞在許縣,一直熬到建安元年(196)曹操南下。
汝南、潁川黃巾何儀、劉闢、黃邵、何曼等,眾各數萬,初應袁術,又附孫堅。--《武帝紀》
建安元年,太祖定黃巾於許。--《魏書十四》
可知,能夠「長期紮根地方」的豫州黃巾,是有軍屯習俗的。
青徐黃巾不行軍屯,恐怕一方面是流寇習氣使然;一方面也是被地方豪強鎮壓,居無定所;還有一方面,可能與東漢末期青州災害、導致的生產力荒廢有關。
一言蔽之,雖然同在一片黃天之下,各地黃巾的信仰卻各不相同。
汝穎黃巾是坐寇。
青徐黃巾是流寇。
西河白波谷黃巾劫持天子、想強行上岸。
黑山黃巾得到朝廷招安之後、又再度下海。
這大概就是刻在骨子裡的「興趣使然」吧?
漢末黃巾故事,有趣之極。
我是胖咪,百家號歷史原創作者。漫談歷史趣聞,專注三國史。從史海沉鉤中的蛛絲馬跡、吉光片羽,來剖析展開背後隱藏的深意。感興趣的讀者朋友可以加關注,我會定期更新原創三國類文章。
Thanks for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