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人:寧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儲吉旺
曾經有人問我:「你辦企業辦了35年,為什麼年產值總是在10億元左右徘徊,為什麼做不大做不強?」我回答:「我首先考慮的是把企業辦得專、辦得久,然後才是辦得大。」
怎麼樣才能辦得專?數位化轉型、智能製造是必由之路。
記得五年前,有一次我到德國出差。客戶開車4個小時,接我去郊區的一家工廠參觀。這家工廠是做鋼材產品的,已經有100多年歷史,生產流程卻是工業4.0的標準,全部實現了自動化。員工只有100人,年銷售額能做到10億元,相當於人均年產值1000萬元。
當時我就感慨,相比之下,我們的工廠顯得太粗放了。今後,隨著技術發展,必然是智力代替體力,中小企業將面臨大洗牌,必須儘早通過數位化轉型形成智能管理體系,推動產業鏈上下遊協同創新。
那一年,我提出如意的奮鬥目標:讓每個工人都穿上西裝!
要通過數位化轉型,推動產業鏈上下遊500多家工廠協同創新,改善工廠勞動環境,千方百計提高工人收入,並且將個人收入與企業效益掛鈎,上下一心,形成合力,共同向智能製造邁進。
但是,實現智能製造畢竟是個漫長的過程。以如意公司為例,叉車整車製造需要上下遊500多家工廠聯動,涉及幾千個品種、幾十萬個零件,各家工廠發展水平不一,要把40萬張圖紙輸入SAP,不可能一蹴而就。
去年起,我們把專家請到工廠蹲點,從關鍵節點做起,以點帶面。廠裡建立工作隊,技術部、管理部人員深入車間,鼓勵工人學習編程,考試合格還有額外獎勵。不斷灌輸、不斷「磨刀」,相信「總有一天把樹砍下來」。
現在,在如意的「倒逼」下,產業鏈上下遊企業都動起來了。比如新昌的一家企業,是為如意提供手動液壓配件的,一年產值幾千萬元,為了追趕「節奏」,主動花200多萬元購置新設備;在衢州江山,我們的配套企業有強烈的緊迫感,知道如果不及時轉型,不降低成本,不提高效能,工廠的競爭力會下降,會接不到訂單……
如意準備投入1.5億元以上全面改造企業,包括擴大生產廠房、車間等。未來,要打造更加全面的雲服務平臺,推動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融合,帶動上下遊企業搭建全新的數位化架構,邁向全新的數位化製造、智能製造時代。
智能製造
「十三五」期間,國家大力推動製造企業開展工廠內網絡升級改造,同時鼓勵供應商建設大數據平臺,推動有條件的企業開展試點示範,推進新技術、產品及系統在重點領域的集成應用。
寧波作為智能製造領域首個試點城市,一直堅持幹在實處、走在前列,重點發展高端裝備、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傳統優勢產業以及生產性服務業等6大領域,持續推進傳統產業智能化改造。
(記者單玉紫楓劉哲 實習生陳周宇整理)
【來源:中國寧波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