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印象(一)臺北的書店

2021-02-14 回眸留笑

臺灣的書店很多。

三民,金石堂,誠品,聯經,南天,世界,黎明文化,遠東,天下……每一個店名在臺灣都有許多家分店。

重慶南路全是書店,墊腳石,柏可,建宏……都不知道有多少家。臺灣的書店真多,有超過服裝店的樣子。

臺灣師範大學附近也有很多家書店,大安浦城街1號水準書局很有特色,老闆也很有個性,臺灣各個出版社的書在這裡都可以找到,7.9折,號稱全國最便宜的書店,我花了兩個晚上在這裡逛。可惜,10點就關門了,老闆是一個男人,善於推銷。給我的感覺他不是一個售書的,而是一個相面的,進來一個男人,他會給你介紹政治類的,進來一個女人他會向你介紹美體,對於女學生,他介紹內地的於丹、餘秋雨……然後,還要向你介紹某個音樂家的某場音樂會。

最後變成他和客人一起看完某場音樂會,買書多的人甚至可以得到他的音樂入場券。我見到他對一位抱著孩子的父親說:「這本書上可以是育子的啟蒙,看完之後,我讓你與這位作者見面,他可是全臺北第一號兒童專家呀。你不論去菲律賓,還是到日本,都是比不上的。」120多個國家對臺灣免籤,來去方便。

這位懷抱孩子的父親果真就買了他的書。他寫了個條子給他,那上面有電話和聯絡方式。

我去的那家金石堂是在去水準書局路上,開在一家超市裡,又要進地下一層,這家超市上寫著二十四小店。不大,但書齊全。

後來又看到有許多家金石堂書店。

出了中山國中捷遠站去恆升免稅店的時候,就能看到「三民書店」。三民書店牌匾下方寫著復興北路386號。「三民書店」的匾額很大,豎著掛在樓方一側。橫著的一塊放在正門,但不如側面醒目。

臺灣店面的招牌似乎都是豎著掛的,很多店面既有豎招牌,又有橫招牌,白天看橫的,晚上看豎的。因此,晚上臺灣的夜景十分好看。臺灣西門町很有名,可能不光因為這裡的是有歷史的商業街,也還是因為夜晚的燈光。

三民書店四層,層層有書,臺灣每個出版社都在這裡有個架子,麥田的,聯經的,時報的,天下的,齊全的不得了。你如果想把每個櫃檯都都細細瀏覽一邊,沒有兩天時間怕是不行,粗略的瀏覽也要一整天。

書種十分齊全。

還有一個柜子上專門賣大陸的書上……我去的時候,正趕上三民書店百年店慶,買全三本七五折。

書店的營業員非常客氣,如果要尋找一本書,他是很耐心的。她會打出一張單,單子上是書名。單子上顯示出書的位置。

誠品書店是臺灣最大的一家書店,幾乎哪條街上都有他的分店。第一次我是在西門町看到誠品書店,西門町簡直就是誠品一條街,誠品書店是誠品的一個小部分,書店在二樓,只有一個樓面,第二次到誠品是在101大廈,也是一個樓面,看上去比西門町的誠品大得多了,第三次是敦化誠品。夜裡十一點去,凌晨二點回來,這次才知道,誠品二十四小時不打烊。第四次是去敦南誠品店,四個樓面,層層是書。

去臺灣之前,大陸的一位臺灣朋友說,到臺灣要逛誠品書店,品味書香,誠品書店真是大得很,書也全。

臺灣的聯經書店二樓是上海書店,這可能是臺灣唯一一家大陸書店。聯經書店屬聯合報,書店的地下室有一個樓面,一樓有一個樓面,主要賣自己出版的書,聯經出版的書也比較齊全,臺灣各大出版社的書它都有。

那天,從敦南誠品店出來,無意中一抬頭看到了。從一樓到二樓就好象從臺灣走到了大陸,從二樓到一樓又像從大陸到臺北,文字的給人帶來的感覺真神奇。

臺灣還有很多舊書店,也是很有名的。我在三民書店找一本書的時候,服務員就告訴我,這本書已經絕版了,到舊書店去看看也許會有的。舊書店我去過一家,這家書店開在重慶路上,叫書香城,兩間房子,堆得滿滿的。老闆就一個人,有一間房子根本就沒有人看管。

臺灣印刷水平也讓人羨慕嫉妒恨,即便內容你不感興趣,那裝幀,設計,那印在紙上的字,油汪汪的,也會讓你手不釋卷。

馬旭 個人公眾帳號 【微信號】 ixulun

原創 立場 個性 文藝



相關焦點

  • 臺北書店:臺灣文化軟實力
    到臺北旅遊,常去的地方莫過於「故宮」、「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堂」和近年來興起的一0一大樓了,而要深度了解臺北,那一定要去逛逛臺北的書店
  • 【一頁臺北】跟著電影遊臺灣:臺北象徵:誠品書店
    >這幾年許多來自內地的親們來到臺灣旅遊,總是會問小編往哪裡可以找書、買書,這次隨著電影《一頁臺北》就想來向各位介紹臺灣赫赫有名的誠品書店。在《一頁臺北》當中,男主角小凱到24小時經營的書店,大家可別以為是虛構的,實際上臺灣誠品的敦南分店就是從早到晚都不關門的一間書店。1989年第一間誠品開在臺北市的仁愛路圓環,本著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的經營理念,定位為人文藝術專業書店。1995年,敦南店搬遷到現址,內含10萬種書目、23萬冊書籍,提供愛書人更專業、豐富的閱讀選擇。
  • 【趣臺灣】臺北「文化地標」——誠品書店
    如果說101大樓是臺北的「地理地標」,那麼,誠品書店則是臺北的「文化地標」。不僅臺北,遍布全臺的誠品書店已成為寶島響噹噹的文化招牌。
  • 不止誠品,臺北小眾書店巡禮
    作為16年歷史的書店「誠品」,它已毋庸置疑地成為一處臺北文化地標。如果你初來臺北,一定要去看看敦化南路的誠品總店,24小時不打烊,是每一個讀書人鍾情的理想之谷。如果你不喜歡大眾的書店又想多多感受臺北的書香,下面的這些書店,說不定合你胃口。
  • 在臺灣 | 獨立書店初印象
    臺灣的書店真的很多臺灣島面積不到3.6萬平方公裡,人口2300萬出頭,但這裡分布著各式各樣自成一體的書店。有像誠品,茉莉,諾貝爾這樣開遍全臺的連鎖書店,還有如珍珠般灑落在角落裡的一百多家獨立書店。摘自《2015福爾摩沙書店地圖冊》這裡的獨立書店不僅數量多,形式也很多樣。
  • 戀上臺北書店
    戀上臺北書店                                                         1春節的某天,在公微後臺收到一條信息,這位網友說謝謝我當年在微博裡給她的鼓勵,以及送她明信片。
  • 臺北的書店
    遊學在臺北,最喜愛這個城市的書店。在大街小巷踱步,不經意就能邂逅書店,更有老牌的重慶南路、充滿活力的師大公館等大規模書市(只論書店數量,後者已經超過了前者,有古今、胡思、雅舍、公館、茉莉等二手書店,也有聯經、誠品、青春、政大、唐山、五南、金石堂、結構群、雜誌瘋等知名品牌),或是敦南誠品這樣受年輕人熱捧的24小時閱讀館。
  • 臺北書店:漂洋過海來看你
    冬天的臺北籠罩在煙雨空濛中,傳統與現代水乳交融,分外迷人。當然,冬季到臺北不只是來看雨,而是想親近它的靈魂。龍應臺說,溫潤是臺灣最珍貴的品質,去感受她靈魂,莫過於流連在當地的書店。對於外來遊客而言,往往會把誠品書店作為臺北文化的地標。
  • 臺北「文化地標」——誠品書店
    如果說101大樓是臺北的「地理地標」,那麼,誠品書店則是臺北的「文化地標」。不僅臺北,遍布全臺的誠品書店已成為寶島響噹噹的文化招牌。
  • 臺灣對你說 開篇:臺北初印象
    形單影隻地飛去一座陌生的城市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前,我會花一點時間查好地點以及給出金錢的預算。但當有自己非常熟悉並信任的朋友一起時,我幾乎會完全放鬆,任時間肆意的在指尖流轉。這次的臺灣行,屬於上面提到的第二種情況。這種感覺很棒,負責吃、負責陪聊就好了。這種感覺也很差,略顯被動,或許在別人眼中,自己已經被當成 Damon 來看待了吧。
  • 【文藝青年遊臺灣】盤點臺北九大必去的特色書店
    分門別類的書整齊地堆放在書架上?時尚的裝潢、明亮的燈光、具有設計感的海報吊掛在天花板上?逛書店又是一種什麼行為?是求知慾?還是去「沾 染」一些文藝氣質,讓自己看上去更有文化?書店賣什麼?一本本紙張集合體,彼此承載的思想重量儘管如此的天差地別,但卻「生而平等」地擺放在貨品陳列臺 上,等待有緣人的出現。書店,雖然是一種商業活動,但實際上是代表了一種文化。
  • 臺灣印象之臺北+淡水
    臺北101因為臺灣處在地震帶,所以101是這裡唯一的高樓,也是地標性建築,設計的精髓就在於如何避震減震
  • 書店,臺北的文化鄉愁
    可在臺北,書店稱得上是一處風景點,而且不需要門票。徜佯臺北街頭,不經意就能與書店相遇,藏身於尋常巷陌的書店,稱得上是臺北的一道人文風景線。從小學到高中,作為被碩大書包壓得喘不過氣來的一代學生,我對書其實隱隱有著幾分畏懼,可沒想到,到臺北居然逛了好幾天的書店,樂而忘返。
  • 印象臺灣 臺北的細節
    JZHPRESS 印象臺灣
  • 漂洋過海來看你——臺北獨立書店之旅
    2014年 福爾摩沙書店地圖冊一、牯嶺街傅月庵先生曾說過,「臺北的舊書店,卻如這個城市的眉毛,平日存在著,倒也不曾讓人感覺其重要性,一旦漸疏漸落漸消逝了,這張城市的臉頓時顯得空洞而冷寂,叫人滿心唏噓失落」。來臺北逛書店,如果錯過舊書店風景,那真是叫人空惆悵、枉凝眉了。
  • 故事 | 臺北·印象 【臺灣1】
    2001年開始的《流星花園》,不僅讓彼時還在上小學的自己記住了華語偶像劇鼻祖F4,更重要的是印象裡那些獨特的臺灣腔調,一直揮之不去;初中時掀起熱潮的周杰倫的《七裡香》、《十一月的蕭邦》,還有大學後特別是留學英國時每日必看的脫口秀《康熙來了》——身處異國他鄉的時候,看著他們聊小小寶島上藝人們最日常的八卦,還有數不盡的美食推薦,真的就是最下飯的消遣!
  • 漫步 書店,臺北的文化鄉愁
    可在臺北,書店稱得上是一處風景點,而且不需要門票。徜佯臺北街頭,不經意就能與書店相遇,藏身於尋常巷陌的書店,稱得上是臺北的一道人文風景線。從小學到高中,作為被碩大書包壓得喘不過氣來的一代學生,我對書其實隱隱有著幾分畏懼,可沒想到,到臺北居然逛了好幾天的書店,樂而忘返。
  • 「無人」書店續寫臺北二手書店風華
    新華社臺北5月15日電(記者傅雙琪、吳濟海)位於臺北市辛亥路上的一家書店沒有名字,黃色招牌上僅有英文「BOOKS SELF-SERVICE」,意為「書籍自助服務」。大開間的店堂三面都是書架,看上去像收銀臺的小桌上擺著投幣箱,絕大部分時間看不到店員。  這裡所有書籍只有兩種售價,新臺幣50元和100元。
  • 臺灣札記(一):臺北之越夜越山城
    這裡是臺灣,這裡是臺北。在臺北這個小都市內,很多文明以及文化都在不斷發展,也有很多已經發展成熟的營銷手段、經營方式也陸續傳到大陸內地。在臺北名聲大噪的誠品書店,在內地類似經營模式也有南京的先鋒書店、上海的鐘書閣以及北京的單向街等等,都開始朝著原創品牌方向以及圍繞著書的設計、書的主題展開,可以說在大陸逐漸形成一定的品牌文化導向。
  • 【逛書店】來臺灣的書店一起聊聊天吧!
    讀者在墨香和咖啡中穿行,仿佛置身臺灣小品電影中,消費的早已不僅是書籍,而是感官與精神上的滿足。對於愛書之人,他們絕不會錯過到二手書店搜尋珍寶的旅程,狹窄的空間都變成了廣闊的藏寶之地。書店是臺灣特有的風景。在臺灣的巷弄裡,藏身著一家家不尋常的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