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禾院士《德國應化》光響應水凝膠納米移液器用於高度保存單細胞

2021-01-12 Hydrogel

【背景介紹】

單細胞研究對於理解決定細胞命運和功能的生物學過程和分子基礎至關重要。而且,它可能以高效率和患者特異性增強基於細胞的療法的革新,這是打破當前療法中瓶頸的不可抗拒的必要。在過去的十年中,關鍵技術的蓬勃興起,例如微流控「晶片實驗室」平臺和原子力顯微鏡(AFM)已將單細胞研究從最初的細胞概況「快照」發展為最新的動態單活細胞操作,從而進一步促進了它們的多樣化應用在生物技術領域。其中,納米移液器技術是一種很有前途的單細胞研究策略,它提供了一種具有高空間解析度的有效原位單細胞操作平臺,該平臺將保留細胞微環境,而不是常規細胞裂解。納米移液管的內腔為貨物裝載提供了狹窄的空間。在單細胞操作過程中,納米移液器會在循環和跨膜過程中物理穿孔目標細胞並「消除」複雜生理環境的不利影響,從而擴大了其生物學用途,成為具有單分子精度的多功能工具。

【科研摘要】

作為低分納米移液管方法基於單細胞和原位細胞的操作為闡明細胞內過程提供了可能,並可能有助於提高治療效率和精度。2020年11月,華東理工大學張雋佶/田禾院士團隊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發表了題為Highpreservation Singlecell Operation through a Photoresponsive HydrogelNanopipette System的論文。他們提出一種光響應水凝膠-納米移液器混合系統,可以實現具有高空間/時間解析度和可忽略的細胞損傷的單細胞操作。該策略克服了納米移液器單細胞研究中的長期障礙,因為在操作過程中始終使用高電勢(~1000 mV)或有機溶劑,這勢必會對目標細胞造成幹擾和損害。光觸發系統可促進無電勢,非侵入性單細胞注射,從而獲得良好保留的細胞生存力(90%存活率)。此外,光碟機動注射可以實現精確劑量可控的單細胞藥物輸送。作為概念驗證,在相應的細胞系中證明了阿黴素的致死劑量大大降低(163-217 fg /細胞),這表明基於光響應水凝膠-納米吸管系統的潛在精密細胞治療策略。

【圖文解析】

作者在這裡報告通過成功地規避細胞損傷問題的無電勢納米移液器系統的突破,在高保存度的單細胞操作中取得了突破。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將設計簡單,對光有反應的水凝膠集成到納米移液器中,以提供水凝膠-納米移液器混合系統(圖1)。在可見光(φ> 600 nm)照射下,會發生快速的凝膠-溶膠轉變,並在不施加電勢或使用有機溶劑的情況下驅動穿孔細胞的注入。因此,細胞存活率顯著提高(90%的存活率)。值得注意的是,該策略允許高精度,劑量可控的單細胞藥物遞送,而目前這對於先進方法是難以捉摸的。因此,單個細胞內經典癌症藥物阿黴素(Dox)的時間依賴性注射(7.94 fL/s)和劑量定量(0-326 fg)已在不同細胞系中成功進行。

圖1.a)由紫外線(365 nm)和可見光(φ> 600 nm)引發的二噻吩乙烯(DTE)的光異構化和DTE-L-苯丙氨酸(LPF)水凝膠的光穩定化/去穩定化。b)通過水凝膠-納米吸管系統進行光觸發細胞注射的示意圖。c)注射量隨記錄時間而變化。

為了進行有效的光控注射,水凝膠快速而獨特的凝膠-溶膠轉化是前提條件。作者設計並通過光致變色二噻吩乙烯(DTEc)和L-苯丙氨酸(LPF)的封閉異構體之間的1:1配比合成了一種簡單的光可切換水凝膠。DTE是眾所周知的光致變色材料家族,在紫外線/可見光照射下會發生快速且可逆的光異構化(圖1a)。在存在DTEc的情況下,通過經典的加熱-冷卻膠凝過程形成了穩定的綠色水凝膠,該凝膠可以存儲兩個月以上,而在黑暗中不會降解。相反,用可見光(> 600 nm)照射穩定的DTEc-LPF水凝膠會產生準穩定的淺黃色DTEo-LPF,它在不到1分鐘的時間內解離(圖1a,圖2a),表明凝膠劇烈可見光激發後發生溶膠轉變。通過流變學測量檢查了DTEc-LPF水凝膠的光誘導機械性能(圖2a),證明了凝膠-溶膠轉變的光控特徵。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圖像(圖2b,插圖)還提供了DTEc和LPF凝膠化的證據,因為觀察到了高度交聯的基質。

圖2.a)流變學分析顯示,可見光(l> 600 nm)照射下DTEc-LPF水凝膠(4 mL)隨時間變化的硬度變化。b)DTEc-LPF水凝膠(綠色實線,3.0 mg/mL),DTEo(深色實線,4.0×10-5 M)和DTEc(深色虛線,4.0×10-5 M)在紫外光下的吸收 在甲醇中照射紫外線(= 365 nm)和可見光(>600 nm)。c)從頭算起DTEc-LPF的包裝結構。

然後研究了這種水凝膠-納米移液器系統隨時間的注入和光觸發釋放過程的實時控制。注射的定量計算可以通過數學模型確定。通過錐形模型進行的分析揭示了在最初的250 s內進樣量與時間之間的線性關係(圖3a),其恆定流量Q = 7.94 fL/s。這種線性關係有助於在負載的水凝膠光解離後精確控制劑量。之後流量開始減慢。此外,還可以通過光刺激實時調節貨物的運送過程。間隔5 s,10 s和20 s的其他光照射脈衝導致流出速率以不同程度急劇增加(圖3c),表明光觸發了通過納米移液管的遞送加速。1分鐘後,所有增強的流出量逐漸恢復到初始速率(圖3b)。

圖3. a)輻射(> 600 nm,2分鐘)後的前250 s中基於納米吸管的注射流速的擬合曲線。b)增加體積的斜率(%)除以時間(s)和可見光的附加照射時間(> 600 nm)。c)額外照射5秒鐘可見光後,隨著時間(s)體積變化(%)增加。

在下一步中,進行了光觸發的具有實時性和劑量可控精度的單細胞藥物釋放。由於巨噬細胞和A549在腫瘤轉移中的重要性42和在基於細胞的療法中的代表性43,44,因此將它們選為靶細胞。首先檢查了光控制策略的高度保留。在可見光的照射下對含水凝膠的納米移液器(無Dox)進行預處理會引起流動,然後在開始運送貨物時將納米移液器打入選定的單元中。令人高興的是,在大氣環境下40分鐘後,甚至進行了480 fL的注射(1分鐘),超過90%的注射細胞仍保持了活力(吞噬作用活躍)(圖4a和4c,視頻2)。與巨噬細胞相比,另一種選擇的細胞系A549細胞表現出更高的生存能力。注入的細胞在大氣條件下經過480 fL的純水凝膠注入4 h後仍保持活力(參見視頻3)。以上結果證明了該光控納米移液器注射策略的高度保留以及負載的水凝膠的低細胞毒性的堅實證據。

圖4. a)注射純水凝膠(60 s,480 fL)後沿時間的細胞活力b)注射不同量的載有藥物的水凝膠後,細胞隨時間的活力。c)注射120 fL載藥的水凝膠(橙色)和480 fL純水凝膠(黃色)後的細胞活力。

參考文獻:doi.org/10.1002/anie.202013011

版權聲明:「水凝膠」是由專業博士(後)創辦的公眾號,旨在分享學習交流高分子聚合物膠體學等領域的研究進展。上述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如有侵權或引文不當請聯繫作者修正。商業轉載或投稿請後臺聯繫編輯。感謝各位關注!

相關焦點

  • 《德國應化》綜述:螢光高分子水凝膠中的多彩世界
    1.背景介紹 螢光聚合物水凝膠(FPHs)是一種具有可調發光特性的三維交聯親水性聚合物網絡,是一種新興的發光材料,FPHs以高度水溶脹的準固態存在,因此呈現出許多有前途的固體和溶液性質,顯示出它們在眾多應用中的巨大潛力,其交聯的三維親水網絡可顯著促進物質與周圍水環境的交換,從而產生顯著的螢光響應
  • 東華大學《德國應化》 :研發出高導電、高彈性TiO2納米纖維氣凝膠
    此外,這些納米材料很難回收利用,一旦釋放到環境中,會對自然界的動植物產生生物毒性。因此,開發使用安全係數高、易回收的自支撐TiO2材料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 近日,東華大學紡織科技創新中心俞建勇院士、丁彬教授、劉一濤教授報導了一種全新的TiO2本體形式——超輕、高彈TiO2納米纖維氣凝膠。
  • 《AFM》綜述:為水凝膠的應用量身定製膠凝機理
    有許多超聲響應性的載體,包括脂質體,膠束,聚合物囊泡,微泡和相移納米液滴。電磁輻射:紫外線和可見光已廣泛用於通過使用光引發劑分子來引發膠凝作用,所述光引發劑分子能夠吸收入射輻射並形成可介導聚合反應的物質。自由基光聚合的一種替代方法是使用逐步增長的機制,例如硫醇-降冰片烯交聯。
  • 上海市科技功臣田禾院士:矢志報國攀高峰 深耕細作創一流
    從國際上最早開展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研究,到國際首次利用螢光信號表徵分子機器運動狀態,從原創性提出振動誘導發光(VIE)新概念和新機制,再到開創動態共價鍵、非共價鍵及光響應基團構建智能超分子聚合物新策略……中國科學院院士、華東理工大學田禾教授30餘載深耕有機功能分子材料的基礎與應用研究,為我國化學領域在國際範圍內實現從跟跑到並跑的轉變作出重大貢獻
  • 《綠色化學·綜述》生物分子合納米複合水凝膠用於止血和傷口癒合
    3.常規納米複合水凝膠的潛在毒性作用通過上述化學或物理方法配製納米複合水凝膠的最新技術進展用於各種目的,但是由於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的潛在毒性作用,合成方法受到許多限制。為了使納米複合水凝膠的潛在毒性影響最小化,需要通過「生命周期評估」對納米複合水凝膠產品的可持續性進行評估,該評估在產品生產,應用和最終處置的各個階段進行。
  • 杭師大醫學院謝恬團隊研發欖香烯鍺烯納米水凝膠藥物遞送系用於...
    該研究報導了負載臨床常用化療藥,如阿黴素和謝恬教授團隊研發的脂質體抗癌新藥欖香烯乳狀注射液的二維鍺烯納米片水凝膠創口塗層用於實體瘤手術輔助治療,發揮抑制腫瘤復發和預防創口感染的雙重作用,再次驗證了中西醫結合 「祛邪扶正」、「增效減毒」 理論,以及謝恬教授團隊提出的中西醫結合「分子配伍理論」治療惡性腫瘤的特色和優勢。
  • 康奈爾大學馬明林《化學.綜述》1型糖尿病新興技術中的水凝膠
    首先概述用於智能胰島素遞送的葡萄糖敏感性水凝膠,用於口服胰島素遞送的pH敏感性聚合物水凝膠以及用於觸發胰島素從水凝膠釋放的其他理化信號的觀點。然後,研究水凝膠在胰島素分泌細胞封裝中的用途,特別側重於旨在減輕異物反應,提供合適的細胞外微環境並通過補氧和血管形成改善質量轉移的水凝膠。還考慮了局限性的評估和有希望的未來研究方向。
  • 【科研進展】納米結構形狀如何增影響複合水凝膠粘合性和機械性能
    受到納米顆粒形狀對各種生命表現(藥物遞送、細胞-納米顆粒的相互作用和內在化速率、幹細胞的細胞行為或分化)影響的啟發,團隊假設水凝膠材料之間的機械性能和粘附力可以通過調整納米顆粒的形狀來控制。先前報導已將多種納米顆粒成功地與聚合物網絡結合,獲得納米複合(NC)水凝膠的機械性或對表面的附著力能有所提高,從而改善了它們在生物環境中的相互作用和性能。
  • 新南威爾斯大學《德國應化》超低濃度超低分子量的光開關水凝膠
    該文論述了兩個可光轉換的芳基偶氮吡唑形成濃度為1.2%(w/v)的水凝膠。這些是分子量為258.28 g/mol的,是已知的最低分子量的可逆光反應的水凝膠試劑。365 nm的光將E-轉化為Z-形式導致宏觀凝膠溶膠轉變;測得的彈性模量和損耗模量降低了近一個數量級。
  • 科技功臣田禾:在分子機器的神奇世界,他讓諾獎得主為中國科研「點...
    這是每一天,發生在中國科學院院士、華東理工大學教授田禾實驗室裡的故事。30餘年,功能分子機器及超分子聚合物、振動誘導發光機理、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新穎分子探針……在這間實驗室,他創造了無數創新性成果,至今已發表SCI論文超過500篇,獲中國發明專利授權60項。今天,田禾院士榮獲「2019年度上海市科技功臣」。
  • 田禾院士團隊《AM》:仿珍珠層納米複合材料調控室溫磷光材料中的氧...
    最近,華東理工大學田禾院士和德國弗萊堡大學Andreas Walther在《 Advanced Materials》上發表了題為「Room‐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ce Enabled through Nacre‐Mimetic
  • 《自然·實驗步驟》平面和異型膠原水凝膠體外產生自更新人腸上皮
    在3D形狀的水凝膠支架上由原代人腸道上皮幹細胞形成的體外隱窩可複製體內隱窩的功能和結構特徵。提供了膠原蛋白支架組裝方法,以及使這些水凝膠成形以匹配體內隱窩的尺寸和密度所必需的微細加工和軟光刻方案。此外,還提供了幹細胞放大方案,因此,即使是超小的原始樣品也可以用作起始材料。最初,將這些細胞以增殖單層的形式播種在成形支架上,並以幹細胞/增殖細胞的形式進行培養,以使它們擴增並以隱窩狀結構覆蓋支架表面。
  • 多特蒙德工業大學:持久抗菌快速溶脹,超級吸水劑互穿網絡水凝膠
    用丙烯酸2-羥乙酯和二甲基丙烯酸甘油酯溶脹PBI網絡,然後光聚合以形成互穿的水凝膠(IPH),PBI含量在2.0至7.8重量%的範圍內變化。其中一種負責材料性能的聚合物網孔,另一種負責抗菌性能的聚合物網孔。通過原子力顯微鏡和透射電子顯微鏡確認了IPH的納米相結構。即使在最低的PBI濃度下,醫院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和銅綠假單胞菌的細菌細胞也會被殺死。
  • 簡易科普:1分鐘了解什麼是水凝膠?有什麼用?
    隨著水凝膠研究的不斷發展,其重點已從簡單的網絡轉移到「響應」網絡。在這一階段,已經開發出各種能夠響應諸如pH,溫度以及電場和磁場的環境條件變化的水凝膠。提出了響應電場和磁場的水凝膠致動器。然而,當時的水凝膠通常在機械上太軟或太脆,這極大地限制了它們的潛在應用。
  • 科學家開發出用於傷口癒合的機械反應型水凝膠
    近幾十年來,用於傷口癒合的水凝膠在全球範圍內引起了巨大的關注。然而,身體運動部位的急性皮膚傷口通常會受到各種機械力的作用,如運動狀態下的拉伸力和壓縮力,因此傷口的癒合過程很容易受到幹擾。傳統的水凝膠由於機械性能、皮膚粘附性和藥物輸送效率較差,療效有限。
  • 墨爾本大學綜述冷凍凝膠《JMCB》晶體生長大孔凝膠
    水凝膠可模擬細胞外基質(ECM)的凝膠狀性質,因而可作為哺乳動物細胞生長和增殖的支持材料。冷凍凝膠(Cryogels)由於固有的相互連接的大孔結構和易於形成的特性,在組織工程和體外細胞培養領域引起了極大的興趣。
  • 超分子頂尖大牛Samuel Stupp院士《自然·材料》:智能軟機器人!
    在生命系統中,有許多例子表明超分子結構對系統具有高度動態和複雜功能的能力起著關鍵作用,而目前在合成材料中還沒有相似的功能。標誌性的例子包括細胞動力學和細胞骨架絲超分子組裝之間的聯繫,通過局灶性粘連和肌肉肌節的收縮和擴張動態地附著和分離細胞。有例子表明超分子系統在類肌肉運動中起著重要作用。
  • Nature子刊|Mikos院士萬字長文詳論:骨組織工程材料設計策略
    例如,不同的合成聚合物可以具有疏水性或親水性的優勢,這影響了它們與水生理環境的相互作用,並可以確定它們相對於非水化聚合物結構形成水凝膠的能力。疏水合成聚合物傾向於骨傳導而不是骨誘導,因為它們缺乏能夠指導細胞行為的共軛基序;然而,它們的疏水特性降低了它們的免疫原性潛力。此外,通過添加生物活性或細胞結合基序,如RGD,可以改變合成聚合物的生物學功能.
  • 第八屆光致變色國際會議在華東理工大學舉行—新聞—科學網
    中外學者為光致變色技術發展凝聚智慧   11月4日至7日,由華東理工大學舉辦的第八屆光致變色國際會議,就為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搭建了共享研究成果
  • 《材料化學》途徑驅動的生物玻璃-肽水凝膠作為動態和自修復基質
    接下來,使用動態振蕩流變實驗研究了水凝膠及其複合材料的機械強度。天然肽納米結構的特徵頻率掃描實驗表明,水凝膠強度對結構具有影響,其中1TB具有比1NF更高的G'模量(圖3A)。複合材料1NFBG和1TBBG與1NF和1TB天然水凝膠的機械響應的比較顯示,原位礦化的生物玻璃水凝膠的G'值比相應的天然肽水凝膠的G'值增加了2倍以上(圖3B)。此外,採用動態振蕩流變學來定量評價自愈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