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禾院士團隊《AM》:仿珍珠層納米複合材料調控室溫磷光材料中的氧...

2020-12-27 網易

2020-12-24 11:25:58 來源: 高分子科學前沿

舉報

  背景介紹

  室溫磷光(RTP)在餘輝材料、防偽材料、氧傳感器和生物成像探針等領域有著巨大的應用潛力。為了擴大RTP化合物的實際應用,需要克服環境條件下激發三重態的快速非輻射衰變(knr)和氧猝滅(kq)等挑戰,以實現RTP的有效激活。一個有效的方法是將發光體保持在相對剛性的環境中,以抑制分子運動,從而降低k nr,最好也抑制通過阻止氧擴散到剛性基體中。剛性化可以通過主客體絡合物、晶體結構、或通過外部基質將發光體困在剛性相來實現。在這些策略中,將潛在的RTP生色團結合到非晶態聚合物基質中對於實際應用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因為聚合物基質不僅通過抑制k nr和k q來激活有效的RTP,而且還為有效的聚合物基處理打開了可能性。

  最近,華東理工大學田禾院士和德國弗萊堡大學Andreas Walther在《 Advanced Materials》上發表了題為「Room‐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ce Enabled through Nacre‐Mimetic Nanocomposite Design」的通訊,介紹了一種將水性RTP聚合物引入自組裝仿生聚合物/納米粘土納米複合材料中製備柔性、低成本室溫磷光納米複合薄膜的方法。層狀納米粘土結構優良的阻氧層抑制了環境氧的猝滅效應,拓寬了聚合物基體的選擇範圍,使其達到較低的玻璃化轉變溫度,同時提供了更好的機械性能和加工性能。此外,可以通過改變聚合物/納米粘土的比率來微調薄膜內的氧氣滲透和擴散,從而實現RTP信號的可編程保留時間,用於瞬態信息存儲和防偽材料。此外,通過跟蹤幹擾預設自擦除時間的截獲誘導氧歷史來實現防截獲材料。將生物啟發的納米複合材料設計與RTP材料相結合,有助於克服有機RTP化合物分子設計的固有局限性,並允許通過受控的介觀結構將可編程的時間特徵添加到RTP材料中。這將有助於為RTP材料作為新型防偽材料的實際應用鋪平道路。

  

  圖文導讀

  

  RTP聚合物/納米粘土仿珍珠層納米複合材料的製備和結構示意圖。

  納米粘土基仿珍珠層納米複合材料具有高阻氧性、透明性和機械耐久性,會對RTP材料領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實現RTP仿珍珠層膜的一個關鍵挑戰在於將磷光成分整合到無機納米片形成的有序層狀結構中,並且最好保持良好的機械性能。由於T g對力學性能和k nr都有調節作用,因此需要找到一個折衷方案。為此,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T g的聚[(N,N-二甲基丙烯醯胺)-co-(2-[2-(2-甲氧基乙氧基)乙氧基]丙烯酸乙酯] 共聚物(DMA xmTEGA y,x和y是共聚物中DMA和mTEGA的摩爾分數),並將RTP發色團4-溴-1,8-萘酸酐衍生物(BrNpA)作為共聚單體。T g從BrNpA 2mTEGA 98的−56.3°C到BrNpA 2DMA 98的99.2°C範圍內可調。聚合物/納米粘土納米複合材料薄膜使用共聚物通過簡單的薄膜澆鑄製備,使用合成的NHT納米粘土具有非常高的直徑/厚度比,為750。在薄膜澆鑄過程中,納米粘土自組裝成交替的聚合物/納米粘土層。調整聚合物/納米粘土的比例,以獲得彎曲度可調的層狀結構,從而實現氧擴散,調節薄膜RTP信號的衰減時間。

  

  RTP共聚物和層狀仿珍珠層納米複合材料的表徵。

  納米複合膜在365nm紫外光照射下產生清晰的RTP發光過程,而純共聚物沒有顯示任何明顯的磷光發射。證實了有序層狀結構所提供的氣體屏障可以有效地激活磷光發射,阻止環境氧在薄膜內擴散和猝滅RTP發色團的激發三重態。BrNpA 2DMA 79mTEGA 19/NHT薄膜(50/50 w/w)儘管使用接近室溫的T g的聚合物,但其RTP量子產率(Φp)為6.6%,該值相當於先前報告的具有更高T g的聚丙烯醯胺基質的Φp=7.4%。這突出了抑制kq活化RTP的顯著效果,是設計高性能RTP材料的重要原則。高聚物/納米粘土比率的薄膜明顯顯示出較慢的發光過程和較短的保留時間,表明氧氣滲透和擴散速度更快。

  

  仿珍珠層RTP薄膜的時間依賴性光致發光特性。

  利用可調的RTP保留時間可以製造精確的氧傳感器。為了匹配21%以下的氧氣濃度,選擇70/30薄膜,並將其暴露在光譜裝置內控制氮氣/空氣流量的管中。用固定距離的365nm輻照薄膜,記錄光照過程的RTP強度。

  

  基於RTP仿珍珠層納米複合材料的應用。

  磷光標籤可以用於自擦除瞬態信息存儲和防偽。用相對高強度(0.954mW cm −2)的365nm紫外光通過光掩模照射薄膜30s。取下掩模,以相同波長(0.023 mW cm −2)輻照薄膜以讀取信息。這些特性產生了一種新的反攔截概念。讀取存儲信息的唯一方法是用紫外光照射薄膜,這將不可避免地以取決於紫外光強度的速率消耗薄膜中的殘餘氧,任何讀取嘗試都將留下氧消耗歷史,從而影響RTP信號的全局保留時間。通過監控光譜儀上的總體保留時間可以檢測存儲的信息是否被截獲。

  亮點小結

  綜上所述,作者展示了一種基於納米粘土與含有RTP發色團的水性聚合物的簡單自組裝製備高性能RTP仿珍珠層納米複合材料的總體策略。得益於層狀納米粘土介觀結構優異的氧阻隔性能和聚合物層的納米限制導致的鏈段鬆弛受限,可以顯著降低k q和k nr,從而允許使用相對較低T g的共聚物。同時,這有助於製備柔性薄膜,而不會像高T g聚合物那樣脆性過大。此外,通過調節聚合物/納米粘土的比例來控制氧滲透性,可以實現RTP信號的可編程保留時間。這使得這些薄膜很適合用於瞬時信息存儲或防偽材料的自擦除RTP標籤。此外,提出了一種新的光刻防截獲概念,其原理是信息讀出不可避免地幹擾RTP訊號預設的自擦除時間,並留下可追蹤的氧歷史。

  全文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005973

  作者:Yet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聲明: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學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指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俞書宏院士團隊:納米纖維素新型仿生材料問世!性能遠超傳統塑料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運用仿生結構設計理念,發展出一種被稱為 「定向變形組裝」 的新材料製造方法,該團隊採用上述方法將纖維素納米纖維和二氧化鈦包覆的雲母片複合,製備出具有仿生結構的高性能可持續結構材料,具有比石油基塑料更好的機械性能與熱性能,有望成為塑料的替代品。
  • 上海市科技功臣田禾院士:矢志報國攀高峰 深耕細作創一流
    經過長期的研究積累,田禾院士形成了以「共軛π體系分子結構與多尺度功能精細調控」的研究特色,在功能分子機器及超分子聚合物、振動誘導發光機理、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新穎分子探針等方面,取得了系統性與創新性成果,至今已發表SCI論文超過500篇,獲中國發明專利授權60項,SCI他引超過3萬次,h指數為103,並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等多項科技獎勵,以及2011
  • 三線態激子在室溫磷光方面的應用
    有機室溫磷光(RTP)分子產生的激子具有長距離遷移的能力,可增加自由電荷產生的機率,其在光電應用領域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然而,要獲得高效磷光和長壽命的有機RTP材料仍然面臨巨大挑戰。Mater.文章中,北京化工大學的史文穎教授和呂超教授課題組,基於無機餘輝材料激子的捕獲-釋放發射機制,通過設計系列缺陷可控的無機基質(水滑石、LDH),用於穩定有機分子中的三重態激子,獲得了一類新型的長壽命、高效的無機-有機複合RTP材料。
  • 天大高水平高起點英文期刊《智能材料》(SmartMat)已於近日正式上線!
    天津大學高水平高起點英文期刊《智能材料》(SmartMat)已於近日正式上線!第一期集結了來自全球頂尖材料學家所撰寫的10篇論文,其中包括中國科學院申長雨院士、唐本忠院士、田禾院士以及愛爾蘭皇家學院Mike Zaworotko院士等的綜述和研究論文。
  • 材料頂刊:一種新的納米晶合金設計和結構調控概念
    近日,香港城市大學劉錦川院士、王安定研究員和新疆大學李強教授等人提出了一種新的納米晶合金設計和結構調控概念,即設計不含促進形核和抑制擴散元素的新型合金,通過在臨界冷卻速率下快淬預製高密度的形核點,並通過類金屬瞬態富集界面以細化晶粒,獲得了均勻細密的納米晶結構。作者通過巧妙設計,僅以4.6wt.
  • InfoMat:巧用應力,點「石」成「金」應力調控稀有金屬納米材料相變
    最近,稀有金屬納米材料的相位調節成為了納米工程中的研究熱點。稀有金屬在常態下傾向於生成熱力學上最穩定的最密堆積相,然而當材料縮小到納米尺度時,也可以發生相變,生成新的相位或者轉變到常態下亞穩定的相位。實驗表徵說明,相變後的稀有金屬納米材料的各項重要物化性質都會呈現巨大的變化,如光學性質、導電性質、電磁性質與催化活性等。因此,對稀有金屬納米材料進行相位調控成為了提高稀有金屬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 《自然·通訊》報導黃維院士、解令海教授團隊在有機納米聚合物...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西安4月9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黃博)記者今天從西北工業大學獲悉,該校柔性電子研究院(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黃維院士和南京郵電大學信息材料與納米技術研究院解令海教授團隊在有機納米聚合物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 科技功臣田禾:在分子機器的神奇世界,他讓諾獎得主為中國科研「點...
    圖說:2019年度上海市科技功臣田禾院士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微觀分子機器,無限未來可能人類能夠將機器做到多小?這是美國傑出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理察·費曼在上世紀50年代對納米技術發展提出的問題。瞄準分子機器這個世界最前沿尖端的科學問題,田禾帶領研究團隊,針對分子機器的狀態表徵方法複雜、難度大以及信號讀出靈敏度低的缺點,首次提出用螢光信號來表徵分子機器運動狀態的思路,構建了一系列光學輸出信號的功能分子機器,解決了分子尺度上精確表徵分子機器運動的關鍵問題,創新發展了微觀分子機器在界面定向排列的方法,實現了分子機器在微納米尺度下的功能輸出。
  • 發光學報 | 稀土發光材料在近紅外二區成像中的應用
    在眾多的近紅外二區螢光納米材料中,稀土發光納米材料因具有化學穩定性和光穩定性好、發射帶窄、發光顏色和壽命可調等優點受到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張洪傑院士和王櫻蕙副研究員團隊在《發光學報》上發表了題為「稀土發光材料在近紅外二區成像中的應用」的綜述文章。
  • 【會議動態】ISCT8峰會分會場:綠色複合材料及能源材料精彩預覽
    隨著社會公眾環保意識的提升及對能源枯竭的擔憂,具有環境友好特點的綠色複合材料及能源材料受到空前關注。綠色複合材料與能源材料已成為當前學術界研究的熱點,研究綠色複合材料並發展新型能源材料對建設我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意義重大。在11月5-7日中國複合材料學會舉辦的第八屆國際複合材料科技峰會(ISCT8)中特設綠色複合材料及能源材料分會場,主題包括但不限於:(1)天然纖維;(2)環境友好樹脂;(3)綠色複合材料;(4)儲能材料。
  • 光致發光材料–黃維院士、Chihaya Adachi、楊朝龍,潘梅課題組成果...
    黃維院士課題組 亞單元互鎖實現聚合物中長壽命的有機室溫磷光的研究 長壽命的室溫磷光(LRTP)是一種在有機電子和光子學中引人注目的光學現象。
  • 用光繪畫,華人科學家用納米結構微觀復現《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多年來,他一直專注在人工微結構納米超材料在成像和檢測方面的應用研究,方向包括人工超材料、納米光子學、表面等離子體電化學材料器件以及微納米加工技術,在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Nano Letters 等權威期刊發表過60餘篇高水準論文。
  • 上海科技功臣獎獲得者田禾:秉持科技強國初心
    資料顯示,至今田禾及其合作者已在國際化學與材料領域主流刊物上發表論文超過500篇,SCI他引超過3萬次,h指數103。2014年至2019年度田禾院士在化學領域均是國際高被引用學者「Highly Cited Researchers」(Web of Science)。除了上述基礎研究之外,田禾院士在高性能有機色素及功能性助劑等應用開發領域也有著突出的成績,獲得中國發明專利授權60項。
  • 武漢理工大學,2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並都與材料有關!
    現有教職工5381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4人,比利時皇家科學院院士1人,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1人,歐洲科學院院士2人,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世界陶瓷科學院院士1人。、多層次複合原理與材料設計理論為重要引領,以構建材料梯度複合技術、原位複合技術、納米複合技術及其集成創新平臺為核心支撐,以研究面向國家重大工程和支柱產業的先進複合材料、面向新能源技術的高效能源轉換和儲存材料、面向生命科學的納米複合生物材料、面向信息技術的信息功能材料和面向變革性技術的前沿新材料等五類關鍵材料為重大任務,形成了如下特色鮮明的五個研究方向:梯度複合技術與新材料、原位複合技術與新材料
  • 田禾院士《德國應化》光響應水凝膠納米移液器用於高度保存單細胞
    其中,納米移液器技術是一種很有前途的單細胞研究策略,它提供了一種具有高空間解析度的有效原位單細胞操作平臺,該平臺將保留細胞微環境,而不是常規細胞裂解。納米移液管的內腔為貨物裝載提供了狹窄的空間。在單細胞操作過程中,納米移液器會在循環和跨膜過程中物理穿孔目標細胞並「消除」複雜生理環境的不利影響,從而擴大了其生物學用途,成為具有單分子精度的多功能工具。
  • 新材料模仿珍珠母貝的強度和韌性
    其中最珍貴的是那些內部含有彩虹色珍珠母貝(也稱為nacre)的貝殼。但許多海灘愛好者會驚訝地發現,閃閃發光的珍珠母貝是大自然中最堅固、最有彈性的材料之一。現在,研究人員在《ACS Nano》上報導,他們已經製造出了一種具有互鎖礦物層的材料,這種材料類似於珍珠質,而且比以前的仿製品更堅固、更有韌性。一些軟體動物,如鮑魚和珍珠牡蠣,其外殼內襯有珍珠質。
  • 中科院《ACS AMI》:室溫下利用溶液處理製備柔性RRAM器件!
    編輯推薦:本文在室溫下用172納米的真空紫外輻射無機聚合物全水解矽氮烷,製備無定形且均勻的二氧化矽活性層。相應的柔性電阻隨機存取存儲器(RRAM)表現出典型的雙極電阻開關,具有無成形行為和優異的柔韌性。這在智能可穿戴電子設備中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 田禾、陳亞珠榮獲2019年度上海市科技功臣獎 分別獲200萬元獎金
    其中,田禾、陳亞珠等2人榮獲上海市科技功臣獎。 上海市委書記李強為2019年度上海市科技功臣獲得者陳亞珠院士和田禾院士頒獎,兩位功臣各獲200萬元獎金。上海市科技功臣獎是對上海科技工作者的最高獎勵,旨在鼓勵科技人員在經濟建設中作貢獻。2019年起,科技功臣獎由每兩年評選一次改為每年評選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