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歲瓊瑤發文囑託身後事:絕不搶救 笑看死亡

2021-02-13 春樹養老

知名作家瓊瑤3月12日突然公開一封寫給兒子和兒媳的信,透露她近來看到一篇名為《預約自己的美好告別》的文章,有感而發想到自己的身後事,認為萬一到了該離開之際,希望不會因為後輩的不舍,而讓自己的軀殼被勉強留住而受折磨,也藉此叮嚀兒子兒媳別被被生死的迷思給困惑住。

瓊瑤提到這是她人生最重要的一封信,明年將邁入80歲的她,認為自己沒因戰亂、意外、病痛等原因離開,一切都是上蒼給的恩寵,「所以,從此以後,我會笑看死亡」。

瓊瑤特別發出5點聲明叮嚀兒子,表示無論生什麼重病,她都不動大手術、不送加護病房、絕不能插鼻胃管,最後再次強調各種急救措施也不需要,只要讓她沒痛苦地死去就好。

瓊瑤說過:「生時願如火花,燃燒到生命最後一刻。死時願如雪花,飄然落地,化為塵土!」表示她是抱著正面思考寫下這封信,對於牢不可破的生死觀,現在也該到改變的時候了。

另外,瓊瑤還叮嚀她的身後事無須用任何宗教的方式悼念,火化後採花葬方式,不發訃文、不公祭、不開追悼會,更說不設靈堂,不要出殯,盼一切從簡。交代完後,瓊瑤透露她可安心計劃她的下一部小說,還打算和孫女的插圖合作,計劃共同出一本關於「喵星人」的書。

瓊瑤臉書全文

寫給兒子和兒媳的一封公開信

預約自己的美好告別

親愛的中維和琇瓊:

這是我第一次在臉書上寫下我的心聲,卻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封信。

《預約自己的美好告別》是我在《今周刊》裡讀到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值得每個人去閱讀一遍。在這篇文章中,我才知道《病人自主權利法》已經立法通過,而且要在2019年1月6日開始實施了!換言之,以後病人可以自己決定如何死亡,不用再讓醫生和家屬來決定了。對我來說,這真是一件太好太好的喜訊!雖然我更希望可以立法《安樂死》,不過,《尊嚴死》聊勝於無,對於沒有希望的病患,總是邁出了一大步!

現在,我要繼沈富雄、葉金川之後,在網路公開我的叮嚀。雖然中維一再說,完全了解我的心願,同意我的看法,會全部遵照我的願望去做。我卻生怕到了時候,你們對我的愛,成為我「自然死亡」最大的阻力。承諾容易實行難!萬一到時候,你們後悔了,不捨得我離開,而變成葉金川說的:「聯合醫生來凌遲我」,怎麼辦?我想,你們深深明白我多麼害怕有那麼一天!現在我公開了我的「權利」,所有看到這封信的人都是見證,你們不論多麼不舍,不論面對什麼壓力,都不能勉強留住我的軀殼,讓我變成「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臥床老人!那樣,你們才是「大不孝」!

今天的《中國時報》有篇社論,談到臺灣高齡化社會的問題,讀來觸目驚心。它提到人類老化經過「健康→亞健康→失能」三個階段,事實上,失能後的老人,就是生命最後的階段。根據數據顯示,臺灣失能者平均臥床時間,長達七年,歐陸國家則只有2周至一個月,這個數字差別更加震撼了我!臺灣面對失智或失能的父母,往往插上維生管,送到長照中心,認為這才是盡孝。長照中心人滿為患,照顧不足,去年新店樂活老人長照中心失火,造成6死28傷慘劇,日前桃園龍潭長照中心又失火,造成4死11傷的慘劇!政府推廣長照政策,不如貫徹「尊嚴死」或立法「安樂死」的政策,才更加人道!因為沒有一個臥床老人,會願意被囚禁在還會痛楚、還會折磨自己的軀殼裡,慢慢的等待死亡來解救他!可是,他們已經不能言語,不能表達任何自我的意願了!

我已經79歲,明年就80歲了!這漫長的人生,我沒有因為戰亂、貧窮、意外、天災人禍、病痛……種種原因而先走一步。活到這個年紀,已經是上蒼給我的恩寵。所以,從此以後,我會笑看死亡。我的叮囑如下:

一、 不論我生了什麼重病,不動大手術,讓我死得快最重要!在我能作主時讓我作主,萬一我不能作主時,照我的叮囑去做!二、 不把我送進「加護病房」。三、 不論什麼情況下,絕對不能插「鼻胃管」!因為如果我失去吞咽的能力,等於也失去吃的快樂,我不要那樣活著!四、 同上一條,不論什麼情況,不能在我身上插入各種維生的管子。尿管、呼吸管、各種我不知道名字的管子都不行!五、 我已經註記過,最後的「急救措施」,氣切、電擊、葉克膜……這些,全部不要!幫助我沒有痛苦的死去,比千方百計讓我痛苦的活著,意義重大!千萬不要被「生死」的迷思給困惑住!

我曾說過:「生時願如火花,燃燒到生命最後一刻。死時願如雪花,飄然落地,化為塵土!」我寫這封信,是抱著正面思考來寫的。我會努力的保護自己,好好活著,像火花般燃燒,儘管火花會隨著年邁越來越微小,我依舊會燃燒到熄滅時為止。至於死時願如雪花的願望,恐怕需要你們的幫助才能實現,雪花從天空落地,是很短暫的,不會飄上好幾年!讓我達到我的願望吧!

人生最無奈的事,是不能選擇生,也不能選擇死!好多習俗和牢不可破的生死觀念鎖住了我們,時代在不停的進步,是開始改變觀念的時候了!

生是偶然,死是必然

談到「生死」,我要告訴你們,生命中,什麼意外變化曲折都有,只有「死亡」這項,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也是必然會來到的。倒是「生命」的來到人間,都是「偶然」的。想想看,不論是誰,如果你們的父母不相遇,或者不在特定的某一天某一時某一刻做了愛,這個人間唯一的你,就不會誕生!更別論在你還沒成形前,是幾億個王子在衝刺著追求一個公主,任何一個淘汰者如果擊敗了對手,那個你也不是今日的你!所以,我常常說,「生是偶然」,不止一個偶然,是太多太多的偶然造成的。死亡卻是當你出生時,就已經註定的事!那麼,為何我們要為「誕生」而歡喜,卻為「死亡」而悲傷呢?我們能不能用正能量的方式,來面對死亡呢?

當然,如果橫死、夭折、天災、意外、戰爭、疾病……這些因素,讓人們活不到天年,那確實是悲劇。這些悲劇,是應該極力避免的,不能避免,才是生者和死者最大的不幸! (這就是我不相信有神的原因,因為這種不幸屢屢發生。)如果活到老年,走向死亡是「當然」,只是,老死的過程往往漫長而痛苦,親人「有救就要救」的觀念,也是延長生命痛苦的主要原因!我親愛的中維和琇瓊,這封信不談別人,只談我——熱愛你們的母親,懇請你們用正能量的方式,來對待我必須會來臨的死亡。時候到了,不用悲傷,為我歡喜吧!我總算走完了這趟辛苦的旅程!擺脫了我臨終前可能有的病痛!

無神論等於是一種宗教,不要用其他宗教侵犯我

你們也知道,我和鑫濤,都是堅定的「無神論者」,尤其到了晚年,對各種宗教,都採取尊重的態度,但是,卻一日比一日更堅定自己的信仰。我常說:「去求神問卜,不如去充實自己!」我一生未見過鬼神,對我來說,鬼神只是小說戲劇裡的元素。但是,我發現宗教會安慰很多痛苦的人,所以,我尊重每種宗教,卻害怕別人對我傳教,因為我早就信了「無神論教」!

提到宗教,因為下面我要叮嚀的,是我的「身後事」!

一、 不要用任何宗教的方式來悼念我。二、 將我儘速火化成灰,採取花葬的方式,讓我歸於塵土。三、 不發訃文、不公祭、不開追悼會。私下家祭即可。死亡是私事,不要麻煩別人,更不可麻煩愛我的人——如果他們真心愛我,都會了解我的決定。四、 不做七,不燒紙,不設靈堂,不要出殯。我來時一無所有,去時但求乾淨利落!以後清明也不必祭拜我,因為我早已不存在。何況地球在暖化,燒紙燒香都在破壞地球,我們有義務要為代代相傳的新生命,維持一個沒有汙染的生存環境。五、 不要在乎外界對你們的評論,我從不迷信,所有迷信的事都不要做! 「死後哀榮」是生者的虛榮,對於死後的我,一點意義也沒有,我不要「死後哀榮」!後事越快結束越好,不要超過一星期。等到後事辦完,再告訴親友我的死訊,免得他們各有意見,造成你們的困擾!

「活著」的起碼條件,是要有喜怒哀樂的情緒,會愛懂愛、會笑會哭、有思想有感情,能走能動……到了這些都失去的時候,人就只有軀殼!我最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失智和失能。萬一我失智失能了,幫我「尊嚴死」就是你們的責任!能夠送到瑞士去「安樂死」更好!

中維,琇瓊!今生有緣成為母子婆媳,有了可柔可嘉後,三代同堂,相親相愛度過我的晚年,我沒有白白到人間走一趟!愛你們,也愛這世上所有愛我的人,直到我再也愛不動的那一天為止!

我要交待的事,都清清楚楚交待了!這些事,鑫濤也同樣交待給他的兒女,只是寫得簡短扼要,不像我這麼嘮叨。不寫清楚我不放心啊!我同時呼籲,立法「尊嚴死」採取「註記」的方式,任何健康的人,都可在「健保卡」上註記,到時候,電腦中會顯示,免得兒女和親人為了不同方式的愛,發生爭執!

寫完這封信,我可以安心的去計劃我的下一部小說,或是下一部劇本!可以安心的去繼續「燃燒」了!對了,還有我和我家那個「貓瘋子」可嘉,我們祖孫兩個,正計劃共同出一本書,關於「喵星人」的,我的故事,她的插圖,我們聊故事就聊得她神彩飛揚,這本書,也可以開始著手了!

親愛的中維和琇瓊,我們一起「珍惜生命,尊重死亡」吧!切記我的叮嚀,執行我的權利,重要重要!

你們親愛的母親 瓊瑤 

寫於可園 

2017年3月12日

《預約我的美好告別》究竟如何觸動了瓊瑤的內心?

預約我的美好告別

文 / 陳玉華 楊明方(研究員)

來源 / 今周刊(1015期)

人生,終有一死,但我們一輩子在逃避這個結局。在科技發達下,越來越多人在醫療現場被延命加工,一息尚存,卻毫無尊嚴。年初,亞洲第一部善終法案《病人自主權利法》立法通過,開啟「自己善終,自己來」的新紀元。死亡,不再是禁忌與懼怕,而是生命的凝視與整理。清楚交代,告別摯愛。人生最後一哩,預約自己的美好告別。

「七十六歲的老人獨自在森林散步,被響尾蛇毒蛇咬了。臥倒的身旁,留著一塊磚與一條蛇。女婿發現後,機警地將老人與蛇送往醫院。『是劇毒的響尾蛇,得注射血清。』醫師告訴家屬,若沒有注射,老人可能四小時就會走了。家人召開家庭會議後,『決定不注射了。』因為老人是罹患阿茲海默症患者,生前曾表達,他痛恨這個病,希望未來能有自然死亡的機會。家人認為,這條蛇,是上帝派來給老人家的禮物……」

陽明大學醫管所副教授楊秀儀,在臺北市仁愛醫院演講時,分享了這個美國例子。

「如果你是這位醫師?會不會幫病患注射?」在場醫師舉起手。

「如果你是這位病患?會不會希望醫師幫你注射?」現場一片靜默。

「壽終正寢,是每個人的期待,如果不出意外,大部分的人都可以活到『壽』的階段,問題是我們的『終』呢?」楊秀儀說,醫療科技介入老人的臨終,使得臺灣面臨三種困境:「生命雖然延長了,健康卻惡化了;病痛延長了,死亡緩慢了;壽命延長了,痴呆嚴重了。」

那條響尾蛇,猶如上帝派來的使者,提醒著即將邁入高齡化社會的臺灣,病人、家屬、醫師三方都得共同面對的生命課題。那就是,活著的時候,考慮怎麼面對死亡,邁向善終。

在醫療發達的前提下,越來越多人擔心,自己將陷入一個「不得好死」的年代。本身是醫師的前立委沈富雄,日前在臉書上發表「準遺言」,第一條就是:「不插管、不氣切、不電擊、不可成為植物人」。前衛生署長葉金川給兒子的遺囑更簡明:「如果我沒醒來,不要串通醫生來凌遲我。」同樣是拒絕無效醫療的執行。為什麼這些最清楚醫療行為的專家,卻擔心自己在醫療現場被「凌遲」,無法善終?

還要一直救下去嗎?見死不救迷思 醫糾死結難解

「根據《醫療法》第六十條與《醫師法》第二十一條規定,『醫師對病人採取必要措施,不得無故拖延。』」前立委楊玉欣說,醫師在醫療現場若不作為,事後遭家屬控告,恐會觸犯《刑法》的殺人罪。導致許多醫師明知病患狀況已經不可逆,卻一直救、一直救,「壓斷肋骨、電擊插管……。」不敢放棄治療。

「我們必須透過立法,先幫醫師解開這個法律死結,破除見死不救的迷思。」楊玉欣說,去年底立法院三讀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即將在三年後(二○一九年一月六日)實施,首度將「拒絕醫療權」還給病人本身,這也將是改變臺灣生死觀念的關鍵法案。

未來民眾可以「預立醫療決定」,發生永久植物人、極重度失智等五種狀況的患者,經醫療評估確認病情無法恢復,醫師可依病人預立意願,終止、撤除、不進行維持生命的治療或灌食。

《病人自主權利法》誕生!亞洲第一部 保障每個人的「善終權」

衛福部表示,這是亞洲第一部病人自主權利專法,也是臺灣自一九九六年實施《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二十年後,再度強化民眾的安寧觀念。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說:「《病人自主權利法》是《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的進階版,也就是說,只要你曾預立醫囑,當遇到突發狀況或疾病導致昏迷,無法表達清楚意願時,所有維生器材等重裝備,都不準掛上你的身體,進行加工延命。

「有一位九十歲的阿公,雖已經表態不插管急救,但因呼吸衰竭被送到新店某醫院時,醫師評估後仍決定插管,家屬後來將阿公遠送來宜蘭,要我拔管。」陽明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部醫師陳秀丹說,在醫師的倫理教育中,存活率仍是重要指標,在醫療現場,「拚拚看」、「救救看」就成為醫師與家屬普遍的對話,醫療介入造成死亡延後,「痛苦地活著」才是病人最大的悲哀。

「在集體社會氣氛中,我們同意讓一個人死去,好像是殺了他!」本身罹患罕見疾病的楊玉欣說,自己也是預見死亡的人,她認為《病人自主權利法》中,倡議「拒絕醫療」的精神,絕不等於「自殺」。「拒絕醫療」只是讓生命歷程回歸自然,排除過度維生治療的介入,保障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人格尊嚴。

這項攸關你我「善終權」的《病人自主權利法》於一六年一月初公布,《今周刊》與臺灣指標民調公司,在四月中旬進行「病人自主權利法大調查」的民調中,卻僅有四五%民眾知道法案,仍有五五%民眾不知道,顯示倡導與教育信息嚴重不足。雖然「知名度不高」,但經提醒後,有高達八三.五%的民眾認同,此法案是保障民眾的醫療自主權,維護善終權益和生命尊嚴。

「臺灣民眾對善終權高達八成的自主意識,跟我的認知是一模一樣。」沈富雄說,他自己對人生最後一程的主張,已經很多年了,包括交代助理與友人成立四人「善後小組」,他不斷囑咐:「我走後,你們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

但四月中旬,他突然覺得:「這些人可能聽聽就算了,萬一我兩腳一伸……,善後小組會當真嗎?」沈富雄花了幾分鐘,在臉書寫下包括「斷氣後,即移冷藏庫,不淨身、不換衣、不化妝,擦臉梳頭兩下即可」、「不發訃聞、沒有告別式;大哭而來,靜靜地走」等八項準遺言,引來十幾萬人按贊,近二千人分享。

「也有許多人問我,你寫遺書,是不是身體不行了?」「還是精神受到什麼刺激?」沈富雄說:「就是要身體好,精神爽的時候來立遺囑,才能清楚表達,」他認為,預立醫囑是對生命負責的態度,「如果整個社會對死亡少點禁忌,多點討論,臺灣必能成為一個體質健康的國家。」

白紙黑字寫清楚,預立醫療決定 交代人生最後一哩

雖然《病人自主權利法》三年後才能實施,目前臺北市聯合醫院已經開始實驗「預立醫療決定」的諮商會議,共有十餘位民眾,透過醫療人員的諮商照護會議,將自己「想要與不想要的各項醫療服務與臨終安排」一一列出,在醫師、社工師、護理師的見證下,白紙黑字完成了「預立醫療決定」。導演柯一正在四月下旬,參與這項「預立醫囑」計劃,他的感覺是:「清楚交代人生最後一哩路的心情,只有舒坦兩字。」

「父親糖尿病多年,七十三歲中風,失明、插上鼻胃管……,有一天深夜,他憤怒地拔掉鼻胃管,大家趕緊找救護車送醫,在急診處,我用力按住父親的手,讓醫師把鼻胃管接回去……。」雖然父親過世多年,前臺大農經系教授陸雲講到這段折騰,仍眼眶泛紅。「父親是注重榮耀的軍人,當下看到他憤怒的眼神,我就後悔了……。」「我們家住九樓,父母感情極好,有一天父親痛苦極至地對母親說:『要不,我們牽手一起跳下去……。』」

陸雲退休後,擔任消基會董事長,致力推動《病人自主權利法》,他認為臺灣社會最大的盲點,就是「臨終教育」不足,許多人的病榻時間超過十年,家屬要病人「積極治療」卻忽略了治療過程中,病人有多痛苦,送到醫院去「加工治療」,很多根本是「無效醫療」。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精神科專科醫師張尚文表示,根據健保署資料,臨終病人過世前一個月,在加護病房有五二.九%屬於無效治療,而無效治療的費用佔加護病房總費用八○%。

中產階級的兩難

給父母住頂級贍養院 還是給小孩念音樂學院?

「臺灣的加護病房密度全球第一。」陳秀丹說,曾收過一位四十幾歲患腦瘤的女老師,開刀前寫信給先生:「若我沒醒來,請不要救我,我不想變植物人。」結果手術失敗,先生卻不願意醫師拔管,選擇將太太送進去呼吸照料中心。「因為太太的保險金,可以支付每個月二萬五千元的看護費」、「薪水持續支付小孩念私校。」家人繼續盤算,「再撐幾年,就屆滿領退休金。」

陳秀丹說,「你想死,家屬不肯,醫師不準,說穿了,自己活得辛苦,難道只為了讓別人活得爽嗎?」「如果整個社會不能誠實面對死亡問題,不但是病人、家屬、家庭受苦,整個社會也會跟著被拖累。」

健保署數據顯示,接受安寧照護與不接受安寧照護的病人,每人醫療費用相差十三.一萬元,一年國家可省下健保費用逾六十一億元。

在《今周刊》民調中,也有七五.七%的民眾,認為《病人自主權利法》過關後,可以讓醫療資源更有效地利用。

「死亡的議題,在高齡社會中,有公領域也有私領域,你不得不面對,沒有人可以逃脫。」楊秀儀說,有一回和哈佛公共衛生學院院長聊天時,對方提及自己的父母九十四歲,他和擔任鋼琴家的妹妹,供養父母住高級的老人中心,這對兄妹都是中產階級,但他們也得面對是否要繼續出錢讓父母住在老人中心?還是讓自己的孩子念茱莉亞音樂學院?因為兩者都很貴,所以兄妹兩人都不敢退休,因為所有的健康照護也會跟著結束。

「這件事震撼到我,中產階級得面對兩代扶養的愧疚,因為你越有錢,你父母活得越老。」楊秀儀說,臺灣社會需要凝聚新的死亡觀,生命的初期,死亡和生命可能是對立的;到了生命晚期,好死就意味著好生,和平死亡就是好死。楊秀儀說,高齡社會的國民,一定要集體思考死亡問題,把問題交給子女或醫師等個體做決定,太難也太殘酷,所以法律一定要走在前面,幫忙做出決定。


醫病關係重組的時代

醫師主動告知病情 病人不會錯估形勢

「老實說,立法過程中,反彈聲浪最大的是來自醫界。」楊玉欣說,傳統醫師的養成教育就是「一路救到底」,要把醫療權交還給病人自行決定,對醫師是很大的衝擊。「除了如柯文哲、黃勝堅等第一線加護病房、安寧醫師支持外,許多科別的醫師對這個法案心生質疑。」這也是該法案通過後,有長達三年的磨合、摸索期。

「這是一個醫病關係重組的時代。」黃勝堅說,臺灣過去四十多年,一直都是「父權式的醫療」,一切的醫療行為,醫師說了算,相較美國在一九九○年通過《病人自決法》,確認了預立醫囑的法律地位,這次臺版的《病人自主權利法》是融入歐美個人主義的生命觀,病人的醫療主張與臨終交代,濃縮在白紙黑字的「預立醫囑」中,他人無法更改。但臺灣民情終究是重家庭的共融觀念,一下子走入要個人自主的時代,病人也許會彷徨地問:「我什麼都不知道,要怎麼自決?要怎麼問醫師?才能獲得應有的訊息?」

「如果是判定生命周期僅剩半年的末期病人,醫師要做的,不再是積極的醫療,而是如何讓病人舒適有尊嚴的治療。」在臺大醫院金山分院期間,執行小區安寧照顧的黃勝堅說:「這時候,醫師的溝通訓練,就非常重要。」

「醫師,請不要把癌症的壞消息告訴我媽媽,我怕老人家會受不了……。」馬偕醫院安寧中心醫師黃銘源說,臺灣連續劇常常出現這種對白,在醫療現場也常發生。

在《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中,醫師對末期病人的病情告知,是病人「或」家屬即可。在黃銘源的臨床經驗中,有七成左右的家屬得知後,會希望醫師不要讓病患知情。「但隱瞞只會造成更大的遺憾。」黃銘源說,家屬承載壓力過大,病患也會錯估形勢,來不及執行臨終遺願。

但在《病人自主權利法》實施後,規定醫師「應」主動告知病人病情。臺北馬偕醫院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主任方俊凱承認:「這對醫師的溝通能力,是一大挑戰,臺灣的醫師對病患的癌症病情告知時間,通常只有一到三分鐘,和歐美國家的一個小時,相差太遠。」

「短短的六十秒到一八○秒鐘,怎麼跟病患講得清楚,尤其是這輩子面臨的最糟狀況即將發生……。」方俊凱說,重視安寧照護的日本,也是到○七年才開始發展出一套妥當的病情告知系統,臺灣是在一一年才引進,目前仍在邊修邊學的階段。

方俊凱指出,因為宣布的是壞消息,所以在病情告知前,醫師得先具備四大要素。

一、「支持性的環境」。若是門診期間,就選在單獨診間;若已住院,在隱私的考慮下,不宜在病房內做病情告知(除非是單人房),否則應改到諮商室單獨告知。

二、「告知技巧、字眼明確、態度委婉」。方俊凱說,用詞一定要誠實,明確地說是「惡性腫瘤」,不可模糊地以「腫瘤」帶過,因為病人與家屬會疑惑或猜忌是良性還是惡性。若病人當下沉默時,醫師也必須給予五到十秒時間,待病人整理情緒後,再繼續說明。

三、「足夠的附加信息」。這個病會對你的人生、家裡與工作的影響?要用什麼樣的治療方式?有沒有副作用等等。

四、「情緒支持」。方俊凱說,這一點是最重要的,要讓病人知道,「醫師保證會好好陪在身邊治療你,而不是保證醫治好你。」

黃勝堅說,未來三年的倡導期,就是很重要的關鍵,整個社會,從病人、家屬、到醫師,都得學習這堂死亡課題。臺灣醫療改革基金會(醫改會)也推出「怎麼問對問題,可以確保自己的善終權」的冊子,教導民眾與醫師對話。

安寧照護的挑戰

民眾的安寧觀念先進 政府配套卻牛步

雖然臺灣的安寧觀念起步較歐美晚,但民眾對安寧的需求與響應是越來越前進。《經濟學人》一五年調查,臺灣的安寧療護質量整體排名亞洲第一、世界第六,包括《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實施後,籤署「臨終不急救意願書」(DNR)的人數,每年也都以倍數增加。

然而,「面對高齡化社會的善終權,民眾的心理已經做好準備,但公部門卻顯得落後許多。」醫改會研究員辜智芬說,很多縣市的安寧病床不足,是否能照顧到,越來越多民眾選擇安寧照護,這是法律啟動後,政府必須一起跟上的配套措施。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書中,罹患漸凍症的老教授莫瑞史瓦滋被學生問起:「你怎麼可能隨時做好死亡的準備?」莫瑞說:「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會死,但沒人當真……,所以,每天渾渾噩噩過日子。」「但是,有個比較好的辦法。當你知道自己會死,並隨時做好準備,就可以真正地比較投入生活。」

英國文豪莎士比亞曾說:「懦夫在未死以前,就已經死了好多次;勇士一生只死一次,在一切怪事中,人類的貪生怕死是最奇怪的事情。」在萬物循環中,花開花謝,枯萎凋零,被視為自然,唯在人類社會中,死亡被視為恐懼與禁忌,不願被提及。如今,臺灣在高齡化的社會中,大家得學習,凝視生命的終點往前看……,猶如莫瑞最後的授課內容:「唯有學會死亡,才能學會活著。」

來源:騰訊娛樂 fecebook 今周刊

聲明: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

相關焦點

  • 79歲瓊瑤突然發文交代身後事:絕不搶救 笑看死亡
    知名作家瓊瑤現年79歲,12日在臉書寫給兒子和媳婦一封公開信,表示「要在網絡公開權利」,不論多麼不舍,不論面對什麼壓力,都不能勉強留住我的軀殼,
  • 小編與瓊瑤發起的在線投票結果一致,然瓊瑤阿姨宣布永久關閉臉書(附全文)
    隨即,瓊瑤也針對大多數粉絲為臺灣人和華人的臉書上也作了此項民調,結果百分之八十二支持不插管搶救,希望體面的離開。這和咱們的投票結果是一致的。阿圖.葛文德醫生在《最好的告別》裡寫到,有的病人在生病前會預留醫囑放棄搶救,但果真到了絕症後期,卻要求醫生火力全開,所有搶救方法都要求使用,他看見太多重症絕症患者最後都是在渾身插滿管子的搶救痛苦中離開人世。考慮到人性的複雜,小編覺得當初有必要多設一條選項,即「問題太複雜,很難做選擇」。
  • 79歲瓊瑤立下遺囑,丈夫前妻「要算帳」,而她卻一字不提
    在前段時間,瓊瑤發表了屬於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封信」,內容是寫給兒子和兒媳的,是對自己身後事的決定。79歲的瓊瑤叮囑兒子,無論生了任何重病,她都不動大手術,不送加護病房,一切,只要讓她沒有痛苦地死去就好。
  • 79歲的瓊瑤交代身後事!
    79歲的臺灣知名作家瓊瑤女士3月12日在個人臉書(Facekook)發布一封《寫給兒子和兒媳的一封公開信》,文中表明自己支持安樂死
  • 79歲瓊瑤突發文談後事支持安樂死
    【觀察者網綜合報導】79歲的臺灣知名作家瓊瑤女士3月12日在個人臉書(Facekook)發布一封《寫給兒子和兒媳的一封公開信》,文中表明自己支持安樂死,並向親人叮囑最後的「急救措施」全部不需要。16歲時,瓊瑤以心如為筆名發表小說《雲影》,25歲時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說集《窗外》。瓊瑤創作的小說作品大多已被改編成電影或電視劇,其中較為聞名的包括《庭院深深》、《梅花三弄》系列、《還珠格格》系列、《一簾幽夢》等。瓊瑤有過兩段婚姻,1959年4月,瓊瑤與慶筠結婚 。1961年7月,二人兒子陳中維出生 。1964年夏,瓊瑤與慶筠離婚。1979年5月9日,瓊瑤與平鑫濤結婚。
  • 79歲瓊瑤公開交代身後事:不要搶救,不要悼念(附公開信原文+臺灣今周刊專題報導)
    瓊瑤提到這是她人生最重要的一封信,明年將邁入80歲的她,認為自己沒因戰亂、意外、病痛等原因離開,一切都是上蒼給的恩寵,「所以,從此以後,我會笑看死亡」。並特別發出5點聲明叮嚀兒子,表示無論生什麼重病,她都不動大手術、不送加護病房、絕不能插鼻胃管,最後再次強調各種急救措施也不需要,只要讓她沒痛苦地死去就好。
  • 瓊瑤發文「告別粉絲」:一夜之間成眾矢之的,已萬箭穿心傷痕累累
    繼宣布將重病丈夫交給繼子女之後,79歲的瓊瑤昨晚(6日)再發千字文,與粉絲道別,宣布自己即將關閉臉書,希望可以得到粉絲的諒解,「這次是
  • 瓊瑤的「尊嚴死」:被搶救、被插管、進ICU就是沒尊嚴嗎?
    瓊瑤在文中表達了一種不同於傳統的面對疾病和死亡的態度,為國人又強推了一次「死亡教育」,從這方面說,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但瓊瑤作為一名文學作者,醫療常識方面的認知不一定全面,在文章中表達出的許多觀點有失偏頗,難免有誤導大眾的嫌疑。一、不管發生什麼重大疾病,不動大手術,可取嗎?並不是所有的重病,被搶救以後,都會變成「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失能者。
  • 瓊瑤豪宅遭塗鴉 瓊瑤臉書求救誰能教教我怎麼辦
    瓊瑤豪宅遭塗鴉 瓊瑤臉書求救誰能教教我怎麼辦時間:2018-01-11 18:32   來源:新浪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瓊瑤豪宅遭塗鴉 瓊瑤臉書求救誰能教教我怎麼辦 79歲的作家瓊瑤9日在臉書發求救文,原來是她家門口多次遭醉漢亂塗鴉,害瓊瑤身心俱疲,透露自己已經打過N次市民專線,最後還是沒用,無奈說
  • 79歲瓊瑤突髮長文交代後事,網友炸了
    ——瓊瑤 恍惚間一過 瓊瑤阿姨變成了瓊瑤奶奶 明年她即將邁入80歲了 3月12
  • 為討工錢起衝突 77歲老漢被79歲老漢刺傷!誘發心臟病死亡
    遼寧鞍山海城77歲老漢孫松(化名)遭79歲老漢張某討要工錢,和張某發生爭吵。張某隨後持水果刀將孫松面部和肩膀刺傷。而張某被送醫院搶救,因為誘發急性心臟病發作死亡。2020年12月,張某因故意傷害罪被判刑十年。79歲的張某家住遼寧鞍山海城。
  • 【專訪】80歲「愛情教主」:從此以後,我會笑看死亡
    從25歲出版第一部小說《窗外》以來,瓊瑤筆耕不輟,代表作有《煙雨濛濛》《還珠格格》《一簾幽夢》《庭院深深》等,並有多部經典作品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劇,影響至深,成為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趁著最新版本的瓊瑤經典作品重磅推出之際,晨報記者近日對她進行了專訪。在談論人生與愛情的同時,也聊到了生老病死。
  • 為討工錢,77歲老人遭79歲老人刺傷,心臟病發作死亡
    79歲的老人張某向77歲的老人孫松(化名)討要工資,在和張某發生爭執後,張某用水果刀捅了孫松的臉和肩膀。由於心臟病急性發作,孫松被送往醫院搶救。2020年12月,張某因故意傷害罪被判刑10年。79歲的張某家住遼寧省鞍山市海城。
  • 插管之爭後,瓊瑤做了個「無情冷酷」的決定!
    瓊瑤日前發文,以《背叛─別了!我生命中最摯愛的人》為題,談及當看到丈夫插管後痛苦的模樣,瞬間覺得自己「背叛了他」。5月6日晚間,瓊瑤突然在臉書上髮長文與粉絲道別,宣布自己即將關閉臉書,希望可以得到粉絲的諒解,「這次是『珍重再見,後會無期』了!」
  • 79歲瓊瑤含淚發文:不再相信愛情 我的人生一敗塗地
    瓊瑤沉痛表示,沒想到因為想寫有關病人權利的書,導致兩家人分裂,文中提到繼子女捏造事實,「說我說過『沒有靈魂的肉體,就不值得活下去』等等,讓我欲哭無淚」,激動寫道「人在做,天在看,不要如此殘忍和惡毒!」
  • 瓊瑤為自己的生活奔淚發文宣布將關閉臉書的無奈!
    在此之前,4月30日,瓊瑤曾在臉書發文,稱自己與繼子女的兩種態度是「愛的拔河」 ,並在文中回憶了當年平鑫濤如何追求自己,反思自己是否有權利剝奪孩子對父親的愛,最終 「含淚投降」 。5月2日,平鑫濤之子、皇冠出版社社長平雲在凌晨發文《給瓊瑤阿姨一封信》,稱父親雖然在遺囑寫明,「當我病危的時候,請你們不要把我送進加護病房……無論是氣切、電擊、插管、鼻胃管、導尿管……通通不要,讓我走得清清爽爽。」 但平雲強調,父親未到」病危」之時,是在醫生建議和對父親身體狀況進行考量後,堅持插管的。
  • 瓊瑤想要的「尊嚴死」 是安樂還是謀殺?
    79歲的著名臺灣言情小說女作家瓊瑤前天(3月12日)突然發表了一篇公開信給自己的兒子和兒媳。  她提到這是她人生最重要的一封信,明年將邁入80歲的她,認為自己沒因戰亂、意外、病痛等原因離開,一切都是上蒼給的恩寵,「所以,從此以後,我會笑看死亡」。
  • 直面六大死亡考驗:人都死了,搶救?不搶救?|呼吸驟停|搶救|死亡|...
    某年某月某日某地,120送過來一位心跳呼吸驟停的病人,準確的說已經是一具僵硬的屍體了,急診醫生拉了份心電圖後宣布臨床死亡。家屬不答應了,說醫生草菅人命,放任不管!於是一番吹打拉唱。這個場景,很為難我們的急診醫生。
  • 你真的知道瓊瑤式「尊嚴死」在說什麼嗎?
    [摘要]年近八十的瓊瑤說,她已能做到笑看死亡,「生時願如火花,燃燒到生命最後一刻。死時願如雪花,飄然落地,化為塵土。」圖片來自網絡 「年近八十的瓊瑤說,她已能做到笑看死亡,「生時願如火花,燃燒到生命最後一刻。死時願如雪花,飄然落地,化為塵土。」我的死亡誰做主?
  • 61歲謝園因心臟病搶救無效去世:好友葛優和梁天發文送別
    8月19日傳來關於謝園的消息,61歲的謝園因為心臟病突發,經搶救無效之後不幸離世。據梁天透露,好友謝園是突發心臟病之後搶救無效死亡遵照謝園的囑託,家中不舉行設靈儀式,更不會舉辦遺體告別儀式與追悼會,更不會召開任何形式的追思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