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來自虹膜翻譯組,是翻譯自王家衛2001年接受美國Indiewire網站的訪談。這個訪談雖然有十多年歷史了,但能夠讓我們了解王家衛在剛拍出《花樣年華》時意氣風發的心理狀態。
雖然剛到二月,2001年度最佳影片的殊榮可能非王家衛的《花樣年華》莫屬了。《花樣年華》斬獲了去年坎城電影節評審團技術大獎(頒發給藝術指導張叔平、攝影師杜可風和李屏賓),強有力地證明了膠片電影在新世紀仍有存在的理由。王家衛的第七部劇情片是一場視覺盛宴:美輪美奐的場景設計,絢爛華麗的色彩,還有那剪不斷理還亂的憂愁,無不令觀者深深沉醉其中。
作為地球上最讓人翹首以待的大導演,王家衛從未停下前進的腳步。他交出了一系列完美或近乎完美的傑作:《旺角卡門》、《阿飛正傳》、《東邪西毒》、《重慶森林》、《墮落天使》、《春光乍洩》。他的最新作品《花樣年華》依舊延續了這位中國導演對於孤獨和欲望的探索。
這是一個發生在60年代香港的愛情故事,由梁朝偉(憑該片獲得坎城影帝)和張曼玉扮演的男女主角成了鄰居,他們各自的配偶卻背著他們發生了婚外情。悵惘的二人住在一幢逼仄的公寓樓裡,一舉手一投足都是對壓抑情感的表達。
王家衛在坎城接受了採訪,用他捉摸不透的談話方式聊了聊60年代的香港、電影中的重複、藝術電影、苦難,以及他的下一部電影《2046》。
王家衛:我們一開始的想法不太一樣,打算叫這個電影「食物的故事」。實際上《花樣年華》就是這麼一個關於兩個鄰居整天下樓買麵條的故事。後來我慢慢意識到,我之所以想拍這部片子完全是為了這個故事本身,所以我開始著手擴充它。這個故事就從一頓快餐變成了一場盛宴。Indiewire:這部影片大部分的內容都是邊拍邊構思的。和你其他的電影比起來,這部電影是不是花了更多時間剪輯?王家衛:一開始我以為拍起來很容易,因為我們只有兩個角色,整部片子就是圍繞這兩個角色展開的。後來我才意識到這比我之前10個角色的電影難拍多了,因為需要很多細節去填充電影。我們拍了(兩個角色)從1962年到1972年的故事,後來剪輯的時候我決定讓電影結束在1966年,就變成了你們現在看到的樣子。Indiewire:為什麼要拍60年代早期的香港?王家衛:我一直想拍一部表現這個年代的電影。因為這個年代在香港歷史上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當時剛過1949年後不久,很多大陸人移居香港,他們還一直念念不忘從前在大陸的生活。有很多上海人,他們說著自己的方言,有自己的電影、音樂和生活習慣,和本地廣東人很少來往,就像電影裡那些大陸移民一樣。我就是在這個特殊的年代背景下長大的,所以我想拍一部這樣的電影來重現那個年代的情緒。Indiewire:為什麼要叫In the Mood for Love?(譯者註:《花樣年華》的英文名,意為「在愛的情緒中」。)王家衛:我一直想給這部片子起名為「秘密」或其他關於秘密的名字,但是坎城那邊說「不行,已經有很多電影叫『秘密』了」。所以我們得重新起一個。當時我們在聽Bryan Ferry的歌「In the Mood for Love」,我們乾脆就起了這個名字。為什麼不呢?事實上拉近二人距離的就是這部電影當中的情緒。Indiewire:說到情緒,這部電影有沒有受到拉丁風格的影響?它對痛苦的表現似乎更有拉美而不是亞洲的風格。這是不是來源於你在南美拍攝《春光乍洩》的經歷?王家衛:我很喜歡拉美文學,我一直都覺得拉美人還有義大利人和中國人很像,特別是女人——忌妒心強,激情四射,有家庭觀念,這些都很像。電影中拉丁風格的配樂當時在香港也很流行。那時候香港有很多菲律賓來的音樂人,夜店裡面都是菲律賓的音樂人,他們深受拉丁風格的影響,餐館裡也很流行放那種音樂。所以我決定用這種配樂來捕捉那個年代特有的聲音。而且我還特別喜歡Nat King Cole,因為他是我母親最喜歡的歌手。Indiewire:你以《重慶森林》和《墮落天使》中隨性的影像風格而聞名。這部電影卻恰恰相反。你覺得受了約束嗎?還是說嘗試新的風格讓你感到自由?王家衛:一旦我們適應了某種風格,人們就會給你貼標籤。我們也已經習慣了,這就變得很沒意思了。所以我們想嘗試一些新的東西。拍這部電影的中途,杜可風有其他拍攝任務而不得不離開,我們就用了另外一個攝影師,也就是說我不能像以前一樣偷懶了。以前我總是把燈光和畫框都交給他管,但是這回我得樣樣操心了。在這個過程中我對電影有了更多的控制權,電影的風格就更貼近其內容了。Indiewire:你能談一談你的美術指導嗎?特別是那些美輪美奐的花紋圖案。王家衛:我有個非常棒的美術指導張叔平。他從我拍第一部電影就開始和我合作了。我們差不多有同樣的背景,所以他很懂我的想法。我們很少談電影,因為我們合作的方式是非常自然的。他不是我的下屬,而是會有他自己原創的想法。我會把他的想法都拍出來。他也是電影的剪輯師,所以有時候他也會把他不喜歡的片段剪掉。Indiewire:電影中有很多鏡頭被各種東西所遮擋,營造了一種逼仄壓抑的空間感。王家衛: 我們有意讓鏡頭前面有東西,因為我們想讓觀眾覺得自己也是那裡的一個住戶,一直在觀察這兩個人。Indiewire:服裝設計也很重要,張曼玉一直在換衣服。王家衛:其實整部電影我們為張曼玉準備了20-25條旗袍。因為我們把電影剪得很短,所以看起來就跟走秀一樣,她一直在換衣服。一開始我的目的是讓電影以一種不斷重複的方式呈現。比如我們用到了重複的音樂,拍攝同一地點時重複的鏡頭角度,重複的時鐘、走廊、樓梯,因為我想凸顯出二人情感在恆定的外部環境下變化的感覺。Indiewire:你怎麼看待最近亞洲電影席捲美國的現象?你認為亞洲電影是否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或者只是西方觀眾終於發現了亞洲電影原本就有的美感?王家衛:我們都需要故事。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事件改變了我們的故事。比如說義大利電影和法國新浪潮,都是在60年代,二戰結束之後第一代電影人的作品,所以他們有很多東西可說,有很新的視角。最近兩年的亞洲電影也一樣,比如韓國電影,甚至是泰國電影,都變得越來越厲害,因為他們生活中有問題可說,有新故事可講。所以他們不是在嚼前人的老梗。我認為年輕的電影人的思維更加全球化,所以他們的電影也就更能被西方觀眾所接受。Indiewire:你之前談到過安東尼奧尼、戈達爾和特呂弗對你的影響,他們對於塑造你的個人風格有沒有幫助?王家衛:在60年代的香港,看電影是一樁大事。電影院裡有好萊塢電影、香港電影,還有歐洲電影,但是那時候沒有藝術電影(這種標籤)。費裡尼都被當做是商業片。我小時候經常和我母親去看電影,也不知道哪部是藝術片,哪部是商業片,我們只是單純地喜歡看電影。那個時候我們去電影院就是為了電影本身。說到影響,我們看過的電影往往會塑造我們的喜好,它們帶給我的觸動一直留存下來。Indiewire:你是很多年輕電影人仰慕的對象,你有什麼話要對他們說的嗎?Indiewire:你能談談下一部電影《2046》嗎?王家衛:這是一部關於承諾的電影。1997年中國政府做出了50年間要發生改變的承諾。我就想,我應該拍一部有關承諾的電影。50年後真的會和現在不同嗎?所以電影就發生在2046年。這是一部未來主義的電影,但不是科幻片,和《第五元素》不一樣。它有三個故事,每一個都改編自一部西方歌劇:《蝴蝶夫人》《卡門》《唐懷瑟》。Indiewire:現在找投資是不是容易了很多?你現在名氣這麼大。王家衛:沒你想像的那麼容易。一般情況下如果你要和歐洲的發行商或者合資方打交道,你得給他們劇本,可是我們沒有劇本,所以這就成了問題。然後你還要去找一個既能理解你的工作又對你有信心的人。要是找不到就很麻煩了。Indiewire:如你所說,這部電影很難拍,對演員來說也很難拿捏情感。我想問你一個更宏大的問題:做藝術值得這樣的痛苦嗎?王家衛:這是個好問題,也是我們一直在問自己的。因為拍電影時有很多人和你一起受苦。你遠離家鄉,老是覺得一切都盡在掌控,但實際上不是這樣的,事情不能盡如人意。《花樣年華》是我職業生涯中拍得最艱難的一部電影。我們差不多拍了兩年,製作期間遇上了亞洲金融危機,不得不中斷製作,因為投資人都出了問題,我們得重新找投資人。我們依舊繼續工作。我們知道,哪怕永遠拍不完也沒關係,因為我們都愛著這部電影。因此,為了給這部電影設置一個完成期限,我們決定把這部片子選送坎城。(點擊「閱讀原文」可以跳轉到原網站查看英文版。)
點擊或輸入以下關鍵詞,查看過往精彩內容
華語爛片 | 文革片單 | 足球 | 高倉健 | 真探 | 希區柯克 | 原力覺醒 | 師父 | 同性戀電影 | 卡羅爾 | 驚悚片 | 性意識 | 八部半 | 最好華語片 | 邊境殺手 | 侯孝賢 | 絕命毒師 | 電影院 | 柳升完 | 福爾摩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