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傳粉都刷到了「虎門大橋出現強烈振動」這則新聞,5月5日下午14時許,虎門大橋懸索橋橋面發生明顯振動,橋面振幅過大影響行車舒適性和交通安全,大橋管理部門啟動應急預案,聯合交警部門及時採取了雙向交通管制措施。據了解,橋梁主體結構未受損,原因是渦振造成的橋梁振動。
渦振到底是什麼?又是怎樣使虎門大橋產生波浪式振動的?我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下。
從流體的角度來分析,任何非流線型物體,在一定的恆定流速下,都會在物體兩側交替地產生脫離結構物表面的旋渦。相似的有卡門渦街效應。
卡門渦街原理圖
從太空俯瞰智利海岸的卡門渦街
卡門渦街是有規律的周期性現象,也就是說漩渦的形成和側向力的作用,是具有一定頻率的。
下面我們來聽聽,
東莞理工學院校長馬宏偉更專業的解答:
水馬,一種用於分割路面或形成阻擋的塑制殼體障礙物。
水馬實物圖
這次事故中,水馬改變了大橋的共振特性,當一定速度的風吹過,不大不小,剛剛好是風速8m/s,穿過大橋的氣流會周期性地產生兩串平行的反向旋渦,連續性的旋渦會對被繞的橋梁產生周期性浸染力,這種浸染力和大橋震動的頻率接近時,就會產生共振。
共振越強,大橋擺動扭曲的幅度便會越大,好在共振不強,及時拆卸了水馬,沒有釀成橋毀人亡的事故。
根據現有掌握的數據和觀測到的現象分析,虎門大橋懸索橋結構安全可靠,此次振動也不會影響虎門大橋懸索橋後續使用的結構安全和耐久性。
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我們在橋梁養護過程中,缺乏足夠的專業人員指導,忽視了橋梁的特性。
橋梁的共振,專業名詞叫「機械共振」——每個物體都有一個特別的固有頻率,當外界作用給這個物體的頻率恰好等於這個固有頻率時,物體就會產生超出平常的位移,形成共振。
重量只可能壓垮橋梁,不可能導致橋梁共振。如:去年的無錫高架橋坍塌事故,就是由於重量壓垮所致,而非共振。
19世紀初,一隊拿破崙的士兵在法國昂熱市一座大橋邁著正步前進,走到橋中間時,橋梁突然自發地強烈顫動,隨後斷裂坍塌。事後經過調查,士兵的齊步走產生的頻率剛好吻合了大橋的共振頻率,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一隊士兵再重,也不至於讓橋梁超重,沒有超重卻垮塌了,因為共振與超重無關,只與頻率有關。
在這次事故中,橋兩邊的鋼板就像是水流中的木樁。當風形成的高速漩渦不斷從橋身兩邊脫離時,會對橋身產生一個交替的側向力。
馮·卡門1954年在《空氣動力學的發展》一書中寫道:塔科瑪海峽大橋的毀壞,是由周期性旋渦的共振引起的。設計的人想建造一個較便宜的結構,採用了平鈑來代替桁架作為邊牆。不幸,這些平鈑引起了渦旋的發放,使橋身開始扭轉振動。這一大橋的破壞現象,是振動與渦旋發放發生共振而引起的。
現代的橋梁,為了防止出現共振垮塌,都在設計時增加了阻尼設置,已經杜絕了共振垮塌的可能。
橋梁抗震的兩大方法是隔震和耗能。隔震原理下的延性設計和隔震設計已經被規範收錄採用,而採用耗能原理的各種阻尼器還未在規範中體現,所以我們說說阻尼器。
其實基於耗能原理的減震設計已經被建築規範採用10多年,可以相信阻尼器和阻尼支座在橋梁上一定會有應用空間。
▲粘滯阻尼器
根據流體運動,特別是當流體通過節流孔時會產生粘滯阻力的原理而製成的,是一種與剛度、速度相關型阻尼器。(粘滯阻尼器採用內填矽油的油缸式結構,通過活塞的往復運動帶動內部矽油的流動,進而產生阻尼效果)。
粘滯耗能阻尼器的研發和應用,等於給建築或橋梁裝上了"安全氣囊"。在地震來臨時,阻尼器最大限度吸收和消耗了地震對建築結構的衝擊能量,大大緩解了地震對建築結構造成的衝擊和破壞。
建築結構抗震設計有如下原則:
強柱弱梁:要求同一結點柱端截面受彎承載力總和大於梁端受彎承載力總和;
強剪弱彎:控制截面的抗剪承載力大於抗彎承載力;
強結點弱構件:梁柱結點是保證結構整體性和關鍵部位,要保證結點有足夠的強度和剛性;
建築結構抗震的一般原則同樣適用於橋梁結構。
橋梁上部結構由於受到墩臺、支座等的隔離作用,在地震中直接受慣性力作用而破壞的實例較少,由於下部結構破壞而導致上部結構破壞則是橋梁結構破壞的主要形式,下部結構常見的破壞形式有以下幾種:
-End-
來源:金屬加工
免責聲明:本文系網絡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視頻、圖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第一時間告知,我們將根據您提供的證明材料確認版權並按國家標準支付稿酬或立即刪除內容!本文內容為原作者觀點,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