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這句話,許多資深港劇迷肯定不會陌生。這句幾乎港劇必備的重要「臺詞」,成為了港劇的重要標誌。最初觀眾看到這句話時有種可有可無的感覺,但是時間長了也慢慢開始關注這句話的存在。這句臺詞給大多數人的印象,是為了規避電視劇製作方,在故事創作內容上,潛在的法律責任,但是殊不知這句話也是編劇和電影創作者繞不開的創作困境。
電影和很多之前的藝術作品一樣,它的存在不是完全為了如實地記錄生活,而是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之上,通過不同角度的剖析,在現實的故事中,升華出不一樣的思想境界。所以說「本故事純屬虛構」這句話幾乎是站不住腳的,因為電影中的故事多少都有對現實的借鑑和臨摹。
在藝術的歷史上有很多有趣的「虛構」案例,例如被世人唾棄的白眼狼陳世美,例如武大郎的故事。據說以上的人物在現實中確有其人,但是他們卻和藝術作品中的形象有著極大的差異。之所以他們在藝術作品裡背上「汙名」,據說就是被當時的編劇有意為之。因為編劇們和以上的人物在現實中有過節,他們為了達到詆毀別人的目的,就以真名實姓給他們另寫生平,重新著書立傳,以達到讓對方遺臭萬年的目的。
這也是很多名人比較擔心被電影、電視劇等新興藝術作品戲說的原因。例如美國好萊塢歷史上著名的電影《公民凱恩》就因為映射一位報刊大亨而遭到對方反駁,再如劉德華出演的電影《五億探長雷洛傳》也被電影的原型呂樂指責一些信息不實。究其原因,就是名人們不希望被藝術家們過分解讀,而藝術家們則又希望通過自己的觀察,為觀眾呈現一個「自以為」的結局。說到對名人影響,恐怕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首當其衝,這部以《三國志》為框架的歷史演義小說,將雄韜大略的魏武帝曹操寫成了「寧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的奸妄小人。而風流倜儻的周郎,也成了心胸狹窄,感嘆「既生瑜,何生亮」的狹隘之輩。
所以從歷史的角度而言,編劇的確有顛倒乾坤,再造歷史的力量。但是電影等藝術作品,終究只是藝術作品,雖然其中有一些人名就是歷史名人,但是這些人物都已經經過了藝術加工,這些作品中,被加工過的人物,其實除了人物本身的經歷外 ,還有外界對這個人物的認識和解讀。所以藝術作品中的人物,是多重因素雜糅後的產物,它不是對人物和歷史本身的真實還原,它更多的是一種解讀和再創造。所以這些作品中的人物與歷史不符是必然的。
但是對於這些人物的後代和家屬而言,他們不能承受藝術作品對自己家人的戲說。在馮小剛執導的電影《我不是潘金蓮》上映時,就曾被一個名叫潘金蓮的的人告上了法庭,由此可見,電影改編的確存在一定的法律風險。但是作為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藝術作品而言,沒有生活為基礎的作品就是藝術上的空中樓閣,這樣的作品是站不住腳的,是得不到觀眾認可的。
所以「本故事純屬虛構」這句話首先是不對的,我們可以負責任地說,幾乎沒有任何一部藝術作品完全來自於「純屬虛構」。比如在四大名著中最離奇的一部作品就是被神話的《西遊記》,這部作品的故事以玄奘出使西域為藍本,但是過程中加入了道教、佛教等神話傳說,並看似虛構的創造出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白龍馬等神話人物。關於唐僧暫且不說,就說說其中天生地造的石猴孫行者,這個人物不屬於五行之內,不受各種條例的控制,但是他就是「純屬虛構」出的嗎?當然不是,孫悟空身上有很多正常人的特質,只是作者通過他的奇巧構思將這種特質進行了極致的放大,以至於孫悟空成為了很多人的精神偶像。
所以「純屬虛構」這句話本身是不符合影視劇創作的事實的,這句話只是編劇和影視劇主創人員用以掩人耳目的障眼法。究其目的,除了規避潛在的法律責任之外,更多的是為了拓展故事的創作空間,有了這句話的加持,編劇們就可以在自己的世界裡任意翱翔。但是為什麼故事不能真正地做到「純屬虛構」呢?
在談到這個疑問時,我們把自己調整為觀眾的角度,我們問一下自己,如果故事完全純屬虛構,這個故事是否對自己還有足夠的吸引力!這就像魔術一樣,如果我們明知道魔術師所做的一切動作都是假的,都是在故弄玄虛,我們還會抱有興趣的欣賞這個節目嗎?顯然,這個故事的吸引力會大打折扣,所以那些拙劣的,真正的靠著完全虛構,而沒有事實依據創造出的作品,是缺少質感的。
觀眾的這種獵奇心理,結合編劇們不太「純屬虛構」的創造力,最終導致了名人們不斷被「調侃」的境遇。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編劇喜歡改編名人故事,真人案件的原因。在美國有一對著名導演叫做科恩兄弟,這兩位在自己的電影片頭,經常會打上「故事根據真實案件改編」的字樣,這個字樣其實更像是「本故事純屬虛構」的衍生品。這也是科恩兄弟創造電影的一個重要迷幻手法。如果說「純屬虛構」是為了拓展創造的空間,那麼「根據真實案件」改編則更能勾起觀眾觀看的欲望,這個細微的細節雖然只是影視作品創作的一個很不起眼的環節,但是卻體現了藝術作品在藝術性和寫實性之間的徘徊。
其實我們看科恩兄弟的作品,無論是電影還是劇集,雖然故事可能各不相同,但是其中所表達的思想內涵和人生觀、世界觀並沒有核心的區別。他們總是用荒誕的邏輯,來揭示現代社會秩序的可笑和無力,並以此來表達他們的思想主旨。所以一部好的作品,無論故事來自何處,它最終讓觀眾看到的思想內涵才是其真實目的。
如《三國演義》中的曹操,那不是一個寫實的曹操,那也不是歷史中的曹操,那只是為了表達作者的價值觀,而以曹操為原型,所創作出的,一個藝術的曹操。這個曹操生活在一個名叫《三國演義》的世界裡,而不是生活在一個名叫「三國」的歷史時期裡。
所以通過「本故事純屬虛構」的演變,我們會發現,藝術作品和事實,雖然是兩種概念,但是又有內在的聯繫。只是歷史資料注重寫實,而藝術作品,則更在乎思想內涵的表達。所以藝術作品就像一面面作用不同的鏡子,通過它映照出的現實,觀眾們可以看到歷史不同的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