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家家居在中國大陸、臺灣、香港都有分店。
1958年,坎普拉德在瑞典家鄉南部的阿爾姆哈特(Almhult)開張了第一個宜家商店。
自1970年代開始,宜家走向了歐洲、 北美、亞洲和中東等主要市場,現在宜家在中國大陸、臺灣、香港都開設了分店。
如今,宜家家居的產品目錄用33種語言每年印刷2億冊。
節儉成性
坎普拉德及其家族雖然坐擁全世界最大的家具連鎖公司,但經濟實惠的理念也貫穿他的個人生活。
2016年,他罕有接受瑞典媒體採訪,自曝身上穿的衣服是在跳蚤市場買的二手貨!
據說,他出門坐經濟艙、日常開的是一輛老舊的富豪車。
據說,他還自帶飯盒去上班。
有評論認為,這樣節儉也許可以幫助人們理解他怎麼成了世界第八大富豪。不過,住在瑞士40年逃避瑞典稅收或許也有關係。
坎普拉德創辦的宜家家居一直是一家私營企業,屬於其家族運營的一個荷蘭基金會旗下的經濟實體。宜家複雜的商業架構曾引起不少爭議,歐盟委員會曾在去年表示,對宜家的稅務安排展開調查。
歐洲綠黨稱,這樣的稅務安排讓宜家在2009-2014年避稅金額高達10億歐元左右。
不過,宜家表示,一直遵循歐洲法規交稅。
「愚蠢錯誤」
坎普拉德為宜家制定的經濟實惠經營理念,讓他廣受世界各地顧客的尊崇。
但是,他二戰期間與納粹青年組織的關係,也曾引起激烈的批評。
1988年出版的一本書中,坎普拉德透露他曾是瑞典法西斯活動人士珀爾·英達爾(Per Engdahl)的密友,曾在1942-1945年間是英達爾的新瑞典運動組織的成員。
他為自己辯解說,這些都是「年輕人的愚蠢行為」,也是他一生「最大的錯誤」。
2011年,瑞典女作家伊莉莎白·阿斯布林克(Elisabeth Asbrink)出版的一本書指稱坎普拉德還有更多不為人所知的過去。她說,他是瑞典納粹組織的積極招募人,在二戰之後仍然與納粹同情者保持密切關係。
當時,坎普拉德的發言人說,他一直以來都承認自己年輕時曾經與法西斯思想眉來眼去,但是,現在他的腦中「已經完全沒有任何同情納粹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