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份,F君寫了一篇《人類的N種滅絕法(上)》,探討世界毀滅的幾種方式,開頭有提到芝加哥大學《原子科學家公報》雜誌,在1947年設立的「末日時鐘」。
2019年的時候,這個鐘顯示還剩下兩分鐘到0點,到了2020年,人類只剩下100秒了…
這個時鐘指針指向零點,最早象徵著核戰爆發,後面0點的含義逐漸擴展成了「人類毀滅」。我個人感覺,日本那波準備把100多萬噸核廢料直接倒入太平洋的操作,變相加速了末日時鐘指針歸零。
可能會有人會跳出來說,日本排的都是「處理後」的水,符合xx標準……blabla,可最後真落到執行上,怕是難免要打上個問號。
相關話題,知乎上討論也很多,F君一直也在關注,希望自己沒被節奏帶跑,也希望日本排的都是符合標準的,若萬一不是……
那我們人類大概離「自己把自己作死」的目標又近了一步。
朝大海排核廢料與核戰的唯一差別是,一個是直接摧毀,一個是慢慢摧毀+∞。
現實太苦X還是說回科幻吧,講真,科幻裡有太多太多關於「核戰」、「核輻射」、「核末日」題材的作品,警鐘敲了無數遍,就是希望人們別踏上末路。
下面F君就分別從小說、電影裡,各挑一部稍微冷門但評價也都還不錯的作品,來說說「核」有多危機。
這本1913年撰寫、1914年出版的《獲得自由的世界》(The World Set Free),是世界上第一部描寫原子彈與核戰爭的科幻小說,作者是科幻小說之父H·G·威爾斯。
早在100多年前,原子彈還沒有被發明出來之前,科幻大神威爾斯,就在自己的小說裡預言了,核裂變技術給人帶來的一系列危與機。
威爾斯借教授之口暢想了未來:
「們應該不僅能利用鈾和鐳,不僅應該享用一種如此強大的動力源,它能讓人拿在手上可以供一座城市照明一年,可以與一支戰艦船隊作戰,或者可以駕駛四艘巨大班船中的一艘橫渡大西洋…」
同樣,作者也借小說,表達了人類利用核裂變製造的原子彈,對世界可能產生的毀滅性打擊。
在第二章「最後的戰爭」,威爾斯描述到,全球二百多個地區受到了原子彈的轟炸,人類文明變成了一片廢墟。
但這並不是最後的結局,威爾斯對人類還是充滿了希望,本著不破不立的原則,在這生死存亡之際,一位睿智的政治家站出來呼籲成立全球聯合政府,作者也算是通過這種方式,表達了對「世界大同」的希冀。
據說,物理學家裡奧·齊拉特(Leó Szilárd)1932年閱讀了本書,受啟發構思出了原子核連鎖反應的設想,直接影響到了核武器的發展。
當然,《獲得自由的世界》並不是威爾斯最有名的一部作品,不是太空歌劇,也沒有過多的奇思妙想,政治宣言倒是一串一串的,充斥著對未來烏託邦社會的美好想像。
可如果一定要介紹一本有關核戰後的科幻小說,這本寫於100多年前的鼻祖作品,無論如何都該佔有一席之地。
不少商業科幻片對「核輻射」總有一種過於美好或故作恐怖的幻想,要麼人被輻射後獲得超能力,爽到飛起;要麼生物被輻射後變成醜陋怪物,引起人們的獵奇心理。
當「核輻射」成為了一個屢試不爽的梗時,越來越多將之娛樂化的影視作品被搬上了螢屏,讓「核」主題失去了原有的嚴肅感,《異變》、《哥斯拉》、《隔絕》等都有這個問題。
不是說這些片子不好,而是我們也需要看看那些嚴肅的作品。
所以這裡,F君推薦一部尼古拉斯·邁耶 1983年拍攝的《浩劫後》,歷久彌新、發人深省,這兩點它都佔了。
影片的大背景設想了北約與華沙條約組織,為爭奪德國發生了軍事衝突。
一開始,只是一些局部「小摩擦」,最多相互派轟炸機對轟,到後來,迅速演變成了美國與蘇聯之間的全面核戰爭,互投核彈。
美國堪薩斯州勞倫斯市周圍就部署了不少飛彈井,也正因為此,這個城市不幸成為了被蘇聯核彈瞄準的地方。
勞倫斯市的人民本以為這次也會像60年代古巴飛彈危機一樣,安全度過,沒想到災難在一夜之間便降臨了,而且還是根本毫無準備的那種。
雖然核彈先是被射到了美國其他地區,這時人們已經警覺起來,開始搶購超市,但蘇聯沒給這些平民太多的時間,再次射來核彈,30分鐘後,核彈就在勞倫斯上空爆炸了。
首先,所有暴露在外的居民,在核彈爆炸的那一刻,都直接當場死亡了。
而那些稍微做了點準備,躲在室內、地下的人們還是勉強活了下來,但他們中好些人也都受到了大劑量的輻射。
醫院一時間人滿為患,不僅醫生人手不夠,就連處理死者的裹屍布也根本不夠用。
城市被炸成了一片廢墟,而所有倖存下來的人,無不是一副眼神空洞、絕望的樣子,仿佛知道自己就算現在還活著,也離死不遠了。
人們因輻射,頭髮脫落、皮膚潰爛,只能虛弱的等死,漂亮的少女直接變成了下面這個樣子。
核戰後的慘烈畫面,被這部電影用寫實的鏡頭描繪了出來,廢墟、荒蕪、死亡,在沒有當今高超特效技術的加持下,做到了讓人震驚且難忘的效果,看上去分外真實。
電影的結局是兩個老人抱在一起的畫面,沒有一切都將好起來的雞湯,也沒有災難後刻意的煽情。
《浩劫後》的播出,在美國引起了巨大反響,就連時任總統裡根都表示,電影改變了他對當時核戰爭策略的意見。
就像威爾斯在《獲得自由的世界》所設想的,核裂變可以被用來做核電站,也可以被用來製造武器。
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說到底,技術是把雙刃劍,可怎麼用它,還是取決於人類自己。
只希望人類在使用這些「危險」的技術時,負起責任,心中存愛。